日期:2022-04-06
這是杞人憂天教學設計省級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匯(如:亡、舍然、中傷等)。
2.總結文言現象:通假字、古今異義、翻譯方法(留、替)
3.聯系生活實際,體會故事的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
一、問題導入
同學們知道的寓言故事都有哪些?
(狐假虎威、坐井觀天、亡羊補牢......)
今天老師也帶過來一個成語故事:(看圖識成語)守株待兔及寓意。
同學們讀過文言文的語言故事沒有?(出示文言文守株待兔的故事)是什么防礙你們看文言寓言故事?(古今詞義差別大、語言的順序不一樣等)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新的寓言故事——出自列子的《杞人憂天》。通過這個文言小故事讓我們揭開文言文神秘的面紗。
列子,即“列御寇”,相傳為戰國時期道家人物,鄭國人。《列子》,今本八篇,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內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而又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如《兩小兒辯日》、《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價值的文學遺產。
寓言一般比較短小,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準字音
(1)字音
中傷 (zhòng) 星宿(xiù)
中間 (zhōng) 宿舍(sù)
充塞(sè)
教學目標:
1、學生能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生能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探究本文的深刻寓意,得到豐富的啟迪。
3、有效訓練學生的想象、表達、表演等能力,喚醒學生的發現意識。
4、滲透必要的情感熏陶。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指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分析寓意,得到啟迪。
2、難點:訓練各種能力,引導學生“換一種眼光看世界”。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畫蛇添足》等多幅圖畫,讓學生看圖猜成語,然后歸納寓言的特點。再結合學生的表現談話導入,并板書課題。(例如:本來老師上課前還擔心……現在看來,完全是杞人憂天了。)
二、檢查預習效果
1、簡介《列子》
2、正音、釋詞。
三、師生合作,理解文章內涵
活動一:讀——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學生美讀——分角*讀
(2)小組合作翻譯——學生質疑——師生解惑
活動二:想——大膽發現
(1)杞人所憂何事?結果如何?
(2)“曉之者”是如何解惑的?對此你想做出怎樣的評價?
(3)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同學們還獲得什么啟示?(學生上臺板書)
活動三:辯——換種眼光看世界
*方:“杞人憂天”,庸人自擾
乙方:我愿意給“杞人”點贊
活動四:演——展示才華
(1)讀文本,看*圖,自由想象、創造。
(2)學生上臺表演。
四、教師巧妙地將板書生成圖案,啟發學生想象后小結。
五、布置作業:版課本劇;積累有趣的神話故事。
《杞人憂天》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無處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之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無處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憂天》翻譯
杞國有個人擔憂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動,怎么還擔心天會塌下來呢?”那個人說:“天如果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么。”那個人又說:“如果地陷下去怎么辦?”開導他的人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么地方是沒有土塊的。 你行走跳躍,整天都在地上活動,怎么還擔心會陷下去呢?”經過這個人一解釋,那個杞國人放下心來,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興。
《杞人憂天》賞析
這則寓言辛辣地諷刺了那些胸無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們決不做“現代的杞人”,而要胸懷大志,心境開闊,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把整個身心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去。寓言中那位熱心人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只能代表當時的認識水平,但他那種關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誘導的做法,還是值得稱贊的。
成語本意指杞國有個人怕天塌下來,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
原意是要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這是道家的人生哲學的反映。后來,人們常用“杞人憂天”這個成語來形容不必要的無根據的憂慮。
但是如果從積極方面看待杞人憂天的話,則是一種積極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并且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現。
在人類還沒有完全認識自然界之前,一個人提出任何疑問,其勤學好問、勇于探索的精神本身無所謂錯誤。可是杞人成天為這個問題煩惱憂愁,而影響到自己的現實身心生活就不對了。未來有很多會發生和不會發生的事情,我們成天只是擔憂有什么用?關鍵是多學知識,了解自然,做好防范。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心理狀況對于一個人的發展是極其重要的。我們平時要注意分析事物之問的聯系,防止主觀片面性和盲目性。對于一些確實無法認知和解決的問題,我們也不要陷入無休止的憂愁之中而無力自拔。人生樂在豁達。
以上就是高三網小編整理的文言文《杞人憂天》原文翻譯及其賞析,希望對您有幫助,想了解更多關于文言文《杞人憂天》原文翻譯及其賞析的相關內容,請關注高三網。高三網,高考生的專屬網站。
《杞人憂天》作為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首先是要求學生能夠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再有就是要能夠理解寓意所在。
《杞人憂天》教學反思范文
為了考察學生能否能自行疏通文意,我安排了角色扮演的環節。在以同桌兩人配合演繹杞人和曉之者的對話時,學生的配合并不默契,對話不夠順暢。雖然還有同學主動要求嘗試演讀,可效果仍不盡人意。
但因為擔心這個環節會壓縮后面的教學時間,我匆匆結束了這個環節。課后反思,覺得當時其實可以讓其他的學生做導演,現場提出修改建議效果會更好。其實這也是培養學生結合原文發揮想象力的好機會。
而在本文寓意探討的環節,為了學生能夠不局限于“杞人憂天”是對為了不必要的事情而擔憂的人的諷刺的理解,讓學生展開了小組討論。
有一同學說:“這則寓言也有啟示我們樂于幫助他人的含義。”我能理解他的這種說法,也追問他為什么這么說,問其他同學是否認可這種說法。
同學們紛紛贊同。可是臨近下課,見沒有同學能夠說出其他獨到見解,我便快速地呈現出了答案,講到這一寓言換個角度可以認為杞人是有憂患意識的人,如果缺少這種意識,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問題就不堪設想。
學生雖也能夠接受這一角度的解讀,但還是講解的過于匆忙。
作為本學期的最后一節新授課,以此結尾我總覺得缺點什么。可能這就是所謂的課堂就是有缺憾的藝術,雖然自己的課堂還只是有缺憾的課堂,但是我也會不斷追求藝術之美,不斷學習。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