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24
這是登高教學設計一等獎博客,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課的緣起】:在與學生一起討論寫秋的古代詩句時,學生舉了好多有關秋的詩詞名句。從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到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特別有同學提到了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句,可以說同學們已不僅僅是從寫景體現秋季來回答問題,而是大多從秋所蘊涵的感情色彩角度來展開討論。在這種情況下,我便萌生了上一節《登高》課堂探究討論課的想法,借此引導學生正確、全面地認識詩歌所表現的意圖與思想情感,能夠既感受到詩歌的形象性,更能領會詩歌思想蘊涵的深刻性,培養學生對古典詩歌的審美意識,汲取古詩豐富的營養,為學生課外閱讀古詩奠定基礎,提高欣賞品位。
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的這堂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甫的《登高》詩,學習詩的最好的辦法是誦讀,通過誦讀,可以走進作品描寫的意境中去,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從而受到感染,獲得啟示。首先我們一起來欣賞《登高》詩的配樂朗誦和有關詩句的畫面。
(用多媒體放映詩與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學生認真地觀看,感受詩意)
師:請同學們有感情地再跟著畫面朗讀這首詩,討論這首詩寫了什么?又是怎樣寫的?下面請同學們交流一下
(學生思考片刻后,有幾個舉起了手)
生1:寫了夔州的秋天、落葉、長江、沙渚、猿鳴、飛鳥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視,是從多個角度來寫的。
生2:還有詩人的登高遠眺。從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峽秋景圖”,是由近及遠,又由遠及近來寫的,采用了不同的視角。上、下、遠、近的秋色塞滿了整個天地之間。
生3:詩的前四句寫景,后四句寫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寫法。
師:很好。你們對詩文內容已經很了解。那么,前四句寫景出現的“猿鳴”、“飛鳥”、“落葉”、“長江”四個意象有什么寓意呢?詩人的意圖又是什么呢?有什么深刻的蘊涵呢?
生:……(生沉默)
師:哪位同學能發揮一下想像,把這幅“三峽秋景圖”具體描繪一下,讓同學們再深刻地感受一下,體味詩的意象,從而更好地領會詩人的情感和意圖。
(有幾位文學基礎好些的學生埋頭在紙上快速地寫著)
生:這是唐代宗大歷二年深秋的一天,陣陣秋風,送來山猿聲聲長嘯。山鳴谷應回蕩在天際,令人心驚膽顫。冷冷清清的水中小洲,泛著白光的岸邊沙石,孤零零幾只小鳥在其間低飛,秋風吹動稀疏的白發,詩人步履蹣跚,獨自登上三峽一處荒寂的高臺。呼嘯的風聲,澎湃的濤聲,凄厲的猿聲,聲聲入耳。那被風吹落的片片枯葉,滿山遍野,不時掉落在詩人的腳下,又很快被秋風卷走。面對著凄涼蕭殺的景象,漂泊西南的詩人禁不住老淚縱橫……
(不少學生鼓掌)
師:說得太好了,有MTV的那種感覺。同學們想想過去我們學過的古詩中,“猿鳴”一般是不是用來表達人的內心的一種憂愁,那么“飛鳥”呢?
生1:“飛鳥”既然是在空中飛,說明它無處停息,比喻孤獨無依。
生2:“落葉”有落葉歸根的意思。
生3:長江一瀉千里,比喻時間的流逝。
師:詩的意境已經深挖出來了,我們再聯系一下“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四句,自然就更能體會詩人借景寄托的心境。大家再把這四句詩反復讀幾遍,小組討論一下,然后作一番交流。
(學生討論,師巡視指導)
生1:這幾句詩寫出了詩人晚年的心境,因為“常作客”指萬里漂泊,居無定所;
“百年”指年邁衰老;“多病”指疾病纏身;“悲秋”寫得就很沉痛,以往秋天都用來比喻收獲,是喜悅,但詩人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就生出了無限的悲傷。
生2:說心境,不如說是處境:詩人因為漂泊無定,備嘗艱難潦倒之苦,使自己白發滿鬢;又因為疾病纏身,詩人喜喝酒而酒又沒有了,自然就觸景生情,心中的悲傷難以排譴。
生3:我覺得整首詩層次應該很清晰,前四句寫季節之秋,后四句寫個人之秋,全詩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貫穿,充分體現了詩人晚年孤愁的心境。
生4:難道孤愁就是杜甫的晚年,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晚年的心境嗎?
師:我覺得這個問題提得好!同學們,如果用悲季節之秋,悲個人之秋來概括這首詩的思想情感,并進而認為這就是詩人晚年的心境,那還是杜甫嗎?
生:……(生沉寂)
師:請同學們認真思考一下,杜甫當時年老多病,為什么還要登高呢?
生:因為他要望望那安史之亂的硝煙尚未消散的祖國山河,雖然他知道登高望遠,滿目都是秋,但還是止不住那登臨的沉重腳步。
師:能看到真的硝煙嗎?
生:看不到的,那是他心里的硝煙,那硝煙中,不斷涌現出來的是大唐衰微,朝綱不振,滿目瘡痍……
師:那么,回過頭,我們再一起來思考“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難道僅僅是季節之秋嗎?“艱難苦恨”難道僅僅是由于作客,多病嗎?讓我們一起走入詩人的心靈,深挖一下詩歌的思想蘊涵。
(再次播放詩與畫《登高》片段,讓學生沉浸其中,感悟詩情)
生:無邊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國衰敗的寫照,從江河東去中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到無情的歷史變遷,蕭瑟的秋意中飽含著杜甫多么深厚的憂國憂民的感情啊。
師:說得好啊!
生:“艱難苦恨”也不是杜甫個人萬里作客的悲傷,“繁霜鬢”是由于杜甫憂國憂民,憂慮過深過重造成的。
…………
(發言的學生很多,這里不一一詳述)
師:太感人了。同學們談的都很有道理,只要我們從整體上去感受詩的氛圍,從觸景生情中去感受無處不蕩漾著的災難時代的痛楚聲音,就一定能夠理解《登高》詩的真正意蘊。現在,同學們再討論一下:在季節之秋和個人之秋中還滲透著一個怎樣的“秋”呢?
(師在黑板上畫了三個圈)
生:在季節之秋和個人之秋中,還滲透著一個國家之秋,正是這個“秋”充斥著詩人的心胸,并且與季節之秋、個人之秋產生了共鳴,只有這個“秋”才是詩人所悲之秋的真正靈魂。
師:這就是杜甫身處人生之秋,望著季節之秋,心里裝著國家之秋啊!老師還覺得“艱難”與“苦恨”間必然存在一種關系,是什么關系呢?同學們,請認真思考一下,沒有“艱難”,何來“苦恨”?這是什么關系呢?
生:是因果關系。艱難的世事,國家處于多事之秋。國難深重,正是匹夫有責,奮力報國的時候,可是杜甫自己卻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萬分憾恨。
師:噢,原來杜甫“苦恨”的是自己不能再為國為民盡力了!這是詩人的自責,他憂憤深廣,既不像蘇軾,也不像李白。蘇軾在政治上失意時,能曠達自解、“倚杖聽歌聲”;杜甫做不到,他終生坎坷,卻從不談清風明月,即使晚年走投無路,也未曾問過桃園仙蹤,他活得太執著。杜甫更不是李白。李白總是在自我張大,一會兒上九天攬月,一會兒下五洋捉鱉;杜甫卻總在自責自己不能挽狂瀾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蘊,這才是獨一無二的杜甫心哪!
同學們,這一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討論了《登高》詩的思想蘊涵,邊說邊談,邊談邊說,每一個活動細節都進行得很好,特別是有好幾位同學的發言很深刻,關于結構藝術方面的問題,由于時間關系,留著咱們下次說,好不好?下課。(師生道別)
教后感:本堂課師生對話的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們調動了自己的知識體驗,想象與直覺,根據收集到的信息分析,解釋詩句的含義與思想蘊涵,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樣的探究型語文審美教學課使學生認真地閱讀作品,師生之間平等尊重,相互交流,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感受力,而且也能從理性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作品所傳遞的諸多信息。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教學目標:
1、直觀把握杜甫七言律詩的形式美;
2、品味詩歌意象的情感內涵;
3、感受杜甫的詩圣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古代詩人中誰被譽為“詩圣”?——杜甫
哪位詩人被梁啟超先生稱為“情圣”?——杜甫
這并不是說杜甫在談情說愛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是說杜甫在詩歌中表現的情感非常博大深沉。
(PPT展示:“杜工部被后人上他徽號叫做‘詩圣’。詩怎么樣才算‘圣’,標準很難確定,我們也不必輕輕附和。我以為工部最少可以當得起情圣的徽號。因為他的情感的內容,是極豐富的,極真實的,極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極熟練,能鞭辟到最深處,能將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樣子,能象電氣一般,一振一蕩的打到別人的心弦上,中國文學界寫情圣手,沒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梁啟超《情圣杜甫》)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登高》一向被認為是杜甫寫得最好的一首七言律詩。向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明代的胡應麟認為它是“古今七言律第一”,胡應麟肯定有他充足的理由。我們今天就通過《登高》這首最好的杜詩來看看杜甫是如何當得上“詩圣”、“情圣”的徽號的。
二、整體感知
聽名家朗誦。
全班齊讀(指導朗讀,語速要慢,讀出那種蒼涼悠遠的情韻)
這首詩是杜甫晚年流落夔州時所寫,此時家國破碎,身世飄零,但杜甫是一個用生命來作詩的人,他對自己寫詩的要求非常嚴格,晚年尤其如此,“晚節漸于詩律細”“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直至爐火純青,登峰造極之境。
《登高》這首詩在語言形式上的追求已經達到一種極致。大家可以回憶一下七言律詩的體式,除要求平仄合律、句末押韻外,最重要的形式特點就是要求對仗。首聯、尾聯不作要求,中間兩聯必須對仗。杜甫這首詩符合要求嗎?
太符合了。不僅頷聯、頸聯對仗,整首詩都對仗,非常地工整。即以首聯為例:“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不僅上下句對得極其嚴格工整,還有當句對,就是一句之中也有對偶,像“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且從寫景來看,一寫天,一寫地,這也是一種“對”,像這樣的詩就是把對仗這種功能發揮到了極致。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它沒有板滯之感,非常地流暢自然,不見刻意為之的痕跡。
從寫詩的技巧上來看,《登高》的.形式之完美,完全能使杜甫稱得上是“詩圣”,寫詩的圣手。
引申: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從總體的結構上看,本詩前兩聯寫景,后兩聯抒情,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我們就具體來看看它的意象營造。
二、品味意象
意象,即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寓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
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找出意象:風、天、猿、渚、沙、鳥
這些一項構成一幅宏闊的長江秋景圖。大家仔細體會體會,籠罩在秋景之上的是一種什么情感?——悲涼
哪個字是關鍵?——“哀”,猿嘯聲給人的感覺總是凄厲悲涼。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但是不是一味地悲涼呢?不是。這兩句一句寫天,一句寫地,推開一個異常廣闊的視域。由于境界開闊,拓展人的心胸,就使得秋意濃郁的蕭瑟悲涼變成一種悲壯,這說明杜甫寫景是大手筆,給人一種很強的力度感,很剛勁,這也是詩圣本色。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意象:落木、長江
“落木”給人一種生命凋零的感覺,杜甫在寫他的暮年多病,生命力衰頹。
“蕭蕭”、“滾滾”一寫聲響,一寫動態,使人如聞風吹木葉的窸窣之聲,如見長江的波濤翻滾之狀。它們與“無邊”、“不盡”兩個拓展時空的詞語搭配,創構出一個宏大、蒼涼、悲壯、指向無限的意境。
結合首聯和頷聯來看,首聯14字中包含6種意象,意象密集,節奏急峭,而隨之而來的頷聯卻只有落木、長江兩個意象,這一密一疏,既顯示了句法的變化,又為第三聯的抒情做好了準備。
這里我要講一講中國人的宇宙意識,以及宇宙意識在詩歌中的表現。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就是整個空間,“宙”就是整個時間,“宇宙”就是整個時空及其包含的一切。
我要引入“時空對”這個概念。顧名思義,時空對就是時間與空間相對組成一聯。杜甫慣用時間與空間來組織對仗,《登高》表現得最為明顯。頷聯上句寫無邊落木,是寫空間的,下句寫不盡長江,看似也是寫空間,實際上這句詩中包含的是時間意識、歷史意識,因為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流水”的意象正是時間的象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把有限的個人放到無盡的時空中,寫出了人面對“無限”時所產生的蒼茫感受,凸顯了渺小的個人在宇宙中的處境,此真可與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宇宙境界相媲美。
其他舉例:
乾坤萬里眼,時序百年心。
長為萬里客,有愧百年身。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不難看出杜甫是在有意表達他的宇宙意識。這樣的宇宙意識使杜詩整體上境界廣闊,內涵深遠。
三、體悟情感
一二聯是寓情于景,三四兩聯則是直抒胸臆。當然,這種直抒胸臆也是在前兩聯營造的大背景、大境界中所抒發的深沉復雜之情。
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這一聯是明顯的“時空對”,上句以“萬里”顯空闊,寫流落天涯之遠,下句用“百年”盡一生,寫暮年身體多病。“萬里”、“百年”都是寫自己面對“無限”的無奈與痛楚,飽含身世之悲與家國之思。
萬里——遠離京城,眷念朝廷;
常作客——漂泊無定;
百年多病——年老體衰多病;
獨登臺——羈旅孤獨。
此聯還隱含著兩個古人,一是“悲秋”的宋玉,二是“多病”的司馬相如。
一聯14字包含如此豐富的情感內涵,沉郁而深廣,確是寫情圣手,梁啟超沒有夸張。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進一步感嘆世事艱難,為國事憂心過計,同時慨嘆自己的貧病不得志,甚至連借酒澆愁也不能夠,更增一層愁苦、無奈與悲涼。
大家由這聯詩再回過頭去看看蔣兆和先生畫的那張杜甫像,靜靜地體會體會杜甫的胸襟和情感。
四、總結
讀懂一首詩是不容易的,走進一個詩人的內心尤其像杜甫這樣的偉大詩人的內心也是不容易的,但反過來講,只要你理解了他,走進了他,他就會開闊你的胸襟、提升你的境界。這就是我們今天仍然要努力去理解杜甫詩歌、領會詩圣情懷的道理。
古人講:杜甫高、大、深皆不可及。具體到《登高》這首詩:
高——時空相對、胸懷宇宙
大——取象宏偉、境界空闊
深——感受豐富、情感深沉
寫出《登高》這樣登峰造極的詩歌的詩人,我當然要尊稱他為“詩圣”、“情圣”。
一、導入
1.考查格律詩文學常識。
2.檢查《使至塞上》的背誦情況。
二、作者與背景簡介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因任檢校工部員外郎,而又被稱做杜工部。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因其在詩歌創作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譽為“詩圣”。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流落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于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詩中提到的“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成都草堂。他在這里先后居住了將近四年,留下詩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
杜甫一生潦倒,“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但死后受到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不過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學的范圍。
寫作背景:這首詩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機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托嚴武,可惜嚴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云安待了幾個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
這首詩就是56歲的老詩人在這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
三、朗讀課文
1.聽范讀。仿讀。
2.學生自由讀。
3.全體學生齊讀詩歌。
四、理順詩意
1.結合注釋,試譯詩歌。
2.交流難點,理順詩意。
參考: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長滿了雙鬢,窮困潦倒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五、整體感知
本詩詩眼為哪一字?
明確:悲。
六、研讀詩歌
1.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首聯寫了幾種景物?詩人借助這些景物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
明確:詩人選擇了凄冷的秋風、空曠的天空、凄厲哀怨的猿聲,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灘、回旋飛翔的鳥群等六個意象,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悲涼的畫面。無窮無盡的漂泊流離失所、老病孤獨的復雜情感,為全詩定下了哀婉凄涼、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調。
2.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1)聯系杜甫的此時此境進行聯想,面對此情此景,詩人想到了什么?
明確:
落木蕭蕭——①杜甫看到落葉飄零,會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覺。②也許會加重鄉愁,他會問自己,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時能結束?
不盡長江——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他會超越時空的限制,聯想到歷代的一些優秀人物的不幸遭遇,生發出壯志難酬的苦痛。
(2)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使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
對比、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長;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長,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
3.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1)詩中的“作客”是否和現在的“做客”相同?
明確:不同,這里的“作客”是指杜甫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現在的“做客”是指訪問別人,自己當客人的意思。
(2)“登臺”是什么意思?為什么登臺?它又蘊涵著怎樣的情感?
明確:登臺,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古人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多病愁苦之情。
4.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確: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于艱難困苦和仇恨,使他兩鬢斑白。
(2)杜甫為什么“苦恨繁霜鬢”,“新停濁酒杯”呢?
明確:國家的艱難,人民的苦難,激起杜甫強烈的憂國憂民情懷,無奈年老多病,無能為力,這種憂傷只能郁結在詩中,郁結在心頭。
七、主旨歸納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后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于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
八、拓展積累
杜甫名句
1、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3、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4、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春日憶李白》
5、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兵車行》
6、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兵車行》
7、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8、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
9、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江南逢李龜年》
11、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
12、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13、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
14、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閣夜》
15、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詠懷古跡五首》
16、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詠懷古跡五首》
17、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秋興八首》
18、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書懷》
19、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20、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絕句四首(其三)》
21、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絕句二首(其一)》
22、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4、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戲為六絕句》
25、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
26、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7、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28、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
29、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江村》
30、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
31、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秋興八首(其一)》
32、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33、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
九、作業
1.熟讀并背誦課文。
2.積累拓展的詩句。
教學目的要求:
1、知識目標:了解這兩首詩歌的內容,這里包括所描繪的景(意象)等。
2、能力目標:掌握詩歌表達的主要表現手法等,學會鑒賞詩歌中的名句等,背誦這兩首詩歌。
3、思想感情和價值觀目標:體會這兩首詩歌作者各自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掌握詩歌表達的主要表現手法等,學會鑒賞詩歌中的名句等,背誦這兩首詩歌。
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教師滲透一定的詩歌鑒賞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從方法中提升能力培養。
教學過程:
一、《登高》
(一)、 題解
杜甫詩以律詩見長,《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首最有名的七言律詩。此詩是作者在代宗大歷二年(767)九月重陽節登高時所作。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無心游賞,觸景傷懷,抒發了自己的內心的感慨。
(二)、 學生自讀感悟
1、自讀全詩
2、根據注腳,解讀詩歌的內容與結構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重在寫景,以天、風、沙、渚、猿嘯、鳥飛、落木、江水構圖;
后四句依景抒情,寫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憂國傷時的感情。
3、思考情景間的聯系 ,感悟沉郁頓挫的美學風格。
(1)、前四句所繪的秋景圖是一幅什么樣的圖畫,溶鑄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明確:是一幅凄涼的秋景圖。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使人頓生悲情;接著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一種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自然而生,尤其是“無邊、不盡”,透出其沉郁悲涼,不僅寫出了空間的廣漠,更強調無處不含悲秋之氣。
(2)、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內化為整個民族的苦難與艱辛的?
明確:第三聯從時空著筆。由異鄉飄泊到生病殘生,“萬里、百年”呼應上聯的“無邊、不盡”,使悲秋具體而沉痛。第四聯從白發日多寫到護病斷飲,使人聯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時世的艱難。這樣,詩人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4、鑒賞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1)、請同學以詩中的某一聯為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明確:例句:首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詩八句皆對,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2)、比較閱讀感悟 與王維的《山居秋暝》比較,感悟兩位詩人不同的風格特征。
王維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明確:兩詩均以“秋景”為描寫對象,但景物特點、繪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較大差異。王維把山間秋天的月夜寫得那么寧靜而又富有生氣。松間明月,石上清泉,晚歸浣女,泛舟漁人等等,都給人帶入詩一般的境界,都描繪得十分生動形象。全詩的語言清麗。詩人把秋天寫得很清新迷人,一反悲秋的格調。而杜詩則相反。(分析略)
5、譯詩
風猛天高猿叫聲悲哀,島清沙白鳥飛翔徘徊。
無邊的秋葉刷刷落下,沒頭的長江滾滾奔來。
萬里漂泊悲傷居他鄉,年老多病一人登高臺。
國衰國破可恨白發增。窮困潦倒濁酒也停買。
6、分析 《登高》一詩情景交融,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表現了作者大氣盤旋,悲涼沉郁之感。全詩語言精煉,詞約義豐。蕭瑟的秋天,詩人的筆下寫得有聲有色。
首聯落筆闊大,在獵獵的秋風中,詩人登上高處,隨風傳入耳畔的是長嘯的猿聲,日中所見的是清水白沙迎風飛翔、不住回旋的鳥群。這兩句包容了六種物象風、天、猿、渚、沙、鳥。猿鳥哀鳴,飛鳥徘徊,描繪出一幅凄清的畫面。此聯中“風急”二字絕妙精煉,猿哀、鳥鳴及下聯的落木蕭蕭,長江滾滾都是由此產生。
頷聯詩人具體描寫秋景,“落木蕭蕭”“長江滾滾”,狀景逼真,意境雄渾綿邈。此聯已成為后人傳誦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寫景,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鋪墊,實際上作者已經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寫景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弦,這不僅由于寫了自然的蕭瑟凄涼的秋,更由于詩人對人生之秋的描繪流露出強烈的感情色彩。
頸聯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義,詳述了人生凄苦的境況,“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愴之情。“常作客”則表明作者飄泊淪徙的生活。“豐年”指暮年,面對蒼涼寥廓的秋景,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獨登臺”將凄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
尾聯含義深刻,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現實,發出了詩人的衰嘆。“艱難苦恨”導致了詩人“多病”和“繁霜鬢”的境遇。特別是因多病而斷酒,詩人的悲情更難以排遣,這些都道出對時世“艱難”的不滿,對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嘆。
律詩一般都是中間兩聯對仗,而且對得自然妥貼,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胡應麟《詩藪》內篇五卷中贊譽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串,一氣呵成。”還稱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一好詩。此詩雖是一首悲歌,但它給予我們的感受不是悲涼和消沉,詩人雄俊奔放的筆勢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悲壯豪邁、心胸闊大的感覺。
詩的前兩聯寫景,后兩聯抒情。前兩聯的寫景為后兩聯的抒情張本,寫秋景,物象含蓄,極富特征,特別是在頸聯才點出“秋”字,表明詩人構思用字的精妙。后兩聯的抒情將國家的現實和詩人遭遇聯系起來,感情表露得深沉、曠遠,表現了杜甫高超的藝術功力。
二、《錦瑟》
(一)、導入新課?
中國古代詩歌浩如煙海,其中的名詩佳句多如繁星。人們也許并不知道它們出自何人之手,卻能將其熟記于心,并千古傳誦。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完成下面的詩句對接
1.資料鏈接——名詩對接
①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②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③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⑤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你能說出這些詩句的作者是誰嗎?(李商隱)?
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李商隱的代表作《錦瑟》
(二)、了解作者?
李商隱,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他年輕時受牛黨令狐楚賞識而中進士,后來又被李黨王茂元招為女婿,因此牛黨認為他背恩負德。牛黨掌權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壓抑,郁郁不得志 ,成了牛、李黨爭的犧牲品。46歲時死在滎陽。李商隱的詩歌,有的抒發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諷今 的詠史之作,還有一類描寫愛情生活的無題詩,最為后代讀者所喜愛。他的詩有獨特的藝術成就,構思新巧,詞藻華美,想象豐富,風格婉轉纏綿。但有的作品傷感情調比較濃重,用典過多,隱晦難 解。有《李義山詩集》?
(三)、賞析《錦瑟》?
1、教你方法:學詩三步走
讀: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悟:感受形象,體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語言。
2、誦讀詩歌,初步感知。
(1).請兩名同學誦讀詩歌,老師及其他同學指出其誦讀的不足或錯誤。
聽朗讀錄音
(2).學生聽讀,在聽讀中把握誦讀節奏,感受詩的韻律,體味詩的意境。
(3).學生結合注釋譯讀詩歌,了解詩歌內容,理解詩歌主旨。
3感悟詩意,理解主旨
引導:我想大家在讀的過程中一定有所感悟,現在就請同學們來談談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你從詩中捕捉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可就全詩內容談,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給你的感受來談
(1)、學生交流閱讀感悟,教師予以引導點評。
【參考】“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看到眼前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經有過的燦爛歲月、花樣年華,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熱血的凝鑄。可恨可嘆的是這些輝煌已成為過去,并且是如此短暫──單單是“五十弦”,為什么單單是“五十弦”呢?難道就沒有別的什么可以選擇了嗎?詩人以“錦瑟”喻美好的“華年”,以“思”引發“無端”之問,一上來就開門見山,點出自己對人生價值的深深思考?
【參考】“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對人生終極價值的思考不唯我獨有:有著“鯤展翅九萬里”遠大志向的莊子,在夢中也不忘記對這個問題的探索,以致于夢生蝶翅,己蝶難辨;貴為人主的望帝死后仍化作嗓子出血也要叫個不停的杜鵑鳥,來訴說自己心中的疑惑。“蝴蝶夢迷”著“曉”字指明,使原本自迷自戀或徘徊彷徨之意轉為富于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東升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鵑心托”依“春”字點破,使舊有的怨恨悵惘之情化出勃勃生機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駐激勵自己向前搏擊奮斗?
【參考】“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滄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明月之夜,才能流下晶瑩的淚花;藍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時,才能升騰飄逸的煙霞。物猶如此,人當如是。“滄海月明”與“藍田日暖”優美意境的創設,不僅僅是詩人精妙絕倫藝術素養的表現和揮灑,更是詩人回答人生價值的標準和尺度。詩人以物推人,拓展深化了詩作的主題,整篇的閃光點在此,魂亦在此?
【參考】“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追憶過去,盡管自己以一顆浸滿血淚的真誠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歲月、如珠的年華,值得珍惜之時卻等閑而過;面對現實:戀人生離、愛妻死別、盛年已逝、抱負難展、功業未建……,幡醒悟之日已風光不再。如泣如訴的悲劇式詰問,又讓詩人重新回到對“人生價值到底是什么?到底該怎樣實現?”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強了詩作的震撼力
(2).小結詩歌內容:?
明確:錦瑟牽情,回首往事——往事如夢,感傷深沉——對月而泣,美夢如煙——追憶此情,當時惘然
(3).探究主旨
①:經過追憶往事,詩人的情感凝結在哪個詞語上?
明確:惘然
②:作者為什么而“惘然”?
明確:為“此情”。
③:“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請同學們就此探討詩歌的主旨
明確:悼亡說、戀情說、自傷身世說……?
4、品味語言,賞析技巧
現在讓我們來感受走進這首詩的意境。
這首詩除了具有凄迷的意境外,還有哪些藝術特色????
明確:小結詩歌藝術特色:哀怨的基調?
? 凄迷的意境?
? 華美的語言?
5、再讀詩歌,感受詩意詩韻美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走進了李商隱的情感世界,共同學習了他的《錦瑟》,盡管這是李詩中最晦澀的一首,但我們還是觸摸到了這位才華橫溢、命運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脈搏,這足以說明,只要用心體會,心靈總會相通
(五)、布置作業:
請將今天所學進行整理,寫成一篇賞析性的短文。
附板書:
登高
杜甫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重在寫景,以天、風、沙、渚、猿嘯、鳥飛、落木、江水構圖;
后四句依景抒情,寫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憂國傷時的感情。
錦瑟
李商隱
讀: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悟:感受形象,體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語言。
小結詩歌藝術特色:哀怨的基調?
凄迷的意境?
華美的語言?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