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25
這是管鮑之交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習目標管鮑之交課文教學方案
1. 通過自讀,聯系前兩篇講讀文章,鞏固拓展所學文言知識
2. 檢測自己篩選整合信息及鑒賞評價能力
學習重點
1. 常見的文言詞語及句式
2. 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分析與賞評
學習難點
1. 較難翻譯的語句
2. 對管仲的評價
文本解讀
一. 管仲生平
春秋初期政治家,思想家。早年經商。初事齊國公子糾,助糾和公子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為齊桓公,管仲被囚。齊桓公不計前嫌,經鮑叔牙保舉,任其為卿。他在齊進行改革,分國都為15個士鄉和六個工商鄉,分鄙野為五屬,設各級官吏管理。設選拔人才的制度,士經三次審選,可作上卿的輔佐。將士鄉按五家為軌,十軌為里,四里為連,十連為鄉的軍事編制進行組織。征稅按土地好壞分等,適當征發力役,禁止掠奪家畜。由官府統一鑄造、管理錢幣,制定捕魚、煮鹽之法,因此國力富強。遂在此基礎上幫助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號召,使其“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有管仲及管仲學派的著述總集《管子》。
二. 《管晏列傳》
《管晏列傳》中的管晏,指春秋時期齊國的兩位賢相管仲和晏嬰。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晏嬰輔佐齊景公治國。二人齊名,寫成和傳,故題名“管晏列傳”。
管仲和晏嬰都是大政治家,管仲有《管子》傳世,晏嬰有《晏子春秋》留傳。司馬遷在傳記中僅僅記載了幾則軼事,就把鮑叔牙、管仲、晏嬰鮮活地刻畫出來,高度贊揚了知賢、薦賢、讓賢的高貴品德。管仲傳,重點寫鮑叔牙,他知賢、薦賢、讓賢,這便是本傳的主題
課前預習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 ),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 )鮑叔,鮑叔終善( )遇( )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 )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 )霸,九合諸侯,一匡( )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 )時,嘗與鮑叔賈( ),分財利多自與( ),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 ),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 )小節而恥( )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三. 課堂研討探究
1. 鮑叔牙在與管仲的交往中,為管仲做了哪些事情?你如何評價鮑叔牙?
提示:
不談論管仲在經商時對自己的欺瞞行為,不認為管仲貪心、愚笨、不才、膽怯,極力舉薦管仲,把自己置身于管仲之下。
鮑叔牙:知賢、薦賢、讓賢,以國家利益為重,愛惜人才,保護人才,無私、高尚。
2. 管仲從政的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鮑叔牙知賢、薦賢、讓賢
管仲自身才能
齊桓公寬宏大量和知人善任
四. 拓展延伸
1. 從管鮑之交談開去,你認為在今天物欲橫流的社會現實中,該怎樣呵護自己的友情?
提示:(各抒己見)
2. 為管鮑之交寫一幅對聯
提示:
語言積累
1. 古今異義
不以為言 古義: 今義: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古義: 今義: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古義: 今義:
2. 一詞多義
嘗與鮑叔賈
分財利多自與
鮑叔不以我為貪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齊桓公以霸
鮑叔不以我為貪
已而鮑叔事公子小白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分財利多自與
天下不多管仲之賢
3. 常見實詞
少時常與鮑叔牙游
管仲貧困,常欺鮑叔
鮑叔終善遇之
管仲囚焉
鮑叔遂進管仲
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吾始困時
嘗與鮑叔賈
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
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
知我不遭時也
吾嘗三戰三走
4. 常見虛詞
鮑叔知其賢
及小白立
管仲囚焉
管仲既用
管仲之謀也
吾始困時
嘗與鮑叔賈
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
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5. 詞類活用
鮑叔不以我為貪 鮑叔不以我為愚
鮑叔不以我為怯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召忽死之 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以身下之
6. 特殊句式
管仲既用
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
吾幽囚受辱
任政于齊
齊桓公以霸
分財利多自與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品味對話,領會“聰慧”
課文主要表現楊氏之子的“聰惠”。教學時,我讓學生從文中找出體現楊氏子聰明的關鍵語句,重點品讀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然后匯報討論楊氏聰惠之處:一是能聽出孔君平的“話中話”,孔是拿他的姓開玩笑的。二是反應快,對方話音未落,他就反應過來,“應聲答曰”,予以“回敬”。三是“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您用我的'姓開玩笑,我也用您的姓做文章。四是有禮有節。我出示“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進行了對比,體會楊氏之子語言的婉轉,有禮貌。此時,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我設置了一個語言練習:楊氏之子的回答可以用一個什么詞形容?學生馬上說出了“無懈可擊、天衣無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楊氏之子的“聰慧”,躍然紙上。
狠抓朗讀,讀出韻味
這篇小古文,字數不多,教學中,我狠抓朗讀,讓學生讀出韻味。我先讓學生端正朗讀態度,我引用了名句“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重視讀的重要性;接著讓學生按照“讀通課文——讀好課文——理解課文”的程序自讀自悟,讀準字音,讀順句子。然后總結出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文時,要注意停頓,讀出節奏。并由教師范讀,并重點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兒曰”和第五句“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兩個難讀地方進行指導朗讀,然后引導學生自己劃分文章的節奏,學生一邊讀,一邊劃,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之中。這樣學生讀得有點韻味了。
不足之處
反思整個課堂,還有一些遺憾:
在教會學生體會楊氏之子語言的機智巧妙之后,學生從課文找出相關語句分別是:“為設果”“果有楊梅”“夫子”。此時我沒有加以拓展,設計讓學生改改草坪的提示語,體現語言的藝術的環節,這樣的話題離學生生活很近,孩子會充滿興趣。
改進措施
在以后的教學中,學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過程中,要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一個基本方法:看注釋、聯系上下文、查找資料書、看插圖、多讀,然后告訴孩子們學習古文的方法跟學習古詩的方法大同小異,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教學目標
文言文《管鮑之交》教學設計
1.掌握課文基本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2.聯系前兩篇講讀文章,鞏固拓展所學文言知識。
3.培養篩選整合信息及鑒賞評價能力。
教學重點
目標2和3
教學方法
自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及內容
一、復習舊課,檢查預習
略。
二、導入新課
由“管鮑之交”這一成語導入課文。
三、學生帶著以下問題自讀課文
1.鮑叔牙在與管仲的交往中,為管仲做了哪些事情?你如何評價鮑叔牙?
2.管仲從政的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
四、學生分組討論,并解決以上問題。
五、教師提問點撥
1.鮑叔牙在與管仲的交往中,為管仲做了哪些事情?你如何評價鮑叔牙?
提示:
不談論管仲在經商時對自己的.欺瞞行為,不認為管仲貪心、愚笨、不才、膽怯,極力舉薦管仲,把自己置身于管仲之下。
鮑叔牙——知賢、薦賢、讓賢,以國家利益為重,愛惜人才,保護人才,無私、高尚。
2.管仲從政的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鮑叔牙知賢、薦賢、讓賢;
管仲自身才能;
齊桓公寬宏大量和知人善任。
3.從管鮑之交談開去,你認為在今天物欲橫流的社會現實中,該怎樣呵護自己的友情?
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
⑴作為朋友,對像管仲占便宜的行為該如何評價。
⑵作為朋友,如何像鮑叔牙一樣知友、助友、讓友。
4.文言常識
⑴古今異義
不以為言 古義:以之為 今義:認為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古義:出謀辦事 今義:找職業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古義:困厄,窘迫 今義:經濟困難
⑵一詞多義
與
嘗與鮑叔賈 跟(介詞)
分財利多自與 給(動詞)
為
鮑叔不以我為貪 當作(動詞)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替(介詞)
以
齊桓公以霸 憑借(介詞)
鮑叔不以我為貪 認為(動詞)
而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卻(轉折連詞)
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而是(并列連詞)
多
分財利多自與 與“少”相對(形容詞)
天下不多管仲之賢 推重,贊美 (形容詞)
⑶詞類活用
鮑叔不以我為貪 貪婪之人(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鮑叔不以我為愚 愚笨之人(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鮑叔不以我為怯 膽怯之人(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使……窮困(使動用法)
召忽死之 為……而死(為動用法)
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以……為羞(意動用法)
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以……為恥(意動用法)
以身下之 居下(名詞活用作動詞)
⑷特殊句式
管仲既用 被動句
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 被動句
吾幽囚受辱 被動句
任政于齊 狀語后置
齊桓公以霸 省略句
分財利多自與 賓語前置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判斷句
六、課后作業
1.筆譯全文。
2.為管鮑之交寫一副對聯。
【教學目標】
? ⑴、知識目標:熟讀課文,疏通文意;重點掌握“游”、“進”“多”“仕”“恥”等詞義及特殊句式。
? ⑵、能力目標:分析管仲、鮑叔牙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通過側面烘托表現人物形象的方法。
? ⑶、情感目標:通過分析兩個人物形象來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通過學習兩人的交往方式來引導學生如何呵護自己的友情。
一、解題和文本內容介紹
課文選自《史記·管晏列傳》。《管晏列傳》中的管晏,指春秋時期齊國的兩位賢相管仲和晏嬰。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晏嬰輔佐齊景公治國。全傳前半部分寫管仲,后半部分寫晏嬰,二人不交叉;最后是司馬遷對二人的贊詞。二人齊名,寫成和傳,故題名“管晏列傳”。 課文節選的即是傳中寫管仲的主要內容中的一個小故事“管鮑之交”
管仲 ,春秋初齊國人。名夷吾,字仲,穎上(今屬安徽)人。春秋初期的政治家齊桓公即位后,任管仲為相,主持政務,并尊之為“仲父”。管仲輔佐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使桓公成為五霸之首。管仲被后世認為是法家的創始人,,諸葛亮在隆中時經常也以管仲、樂毅自比,梁啟超譽之為“中國之最大的政治家”、“學術思想界一巨子”。 孔子稱管仲以“仁”,稱贊他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
二、語言積累
1、正字音 管仲: 潁上: 鮑叔牙: 嘗與鮑叔賈: 一匡天下:召忽:
2. 古今異義
a不以為言 古義:今義:認為
b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古義:今義:經濟困難
3. 常見實詞 已而鮑叔事公子小白 分財利多自與
少時常與鮑叔牙游 管仲貧困,常欺鮑叔 鮑叔終善遇之 管仲囚焉 鮑叔遂進管仲 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吾始困時 嘗與鮑叔賈 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 知我不遭時也天下不多管仲之賢
4. 常見虛詞 齊桓公以霸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鮑叔不以我為貪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鮑叔知其賢
及小白立管仲囚焉
管仲之謀也 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
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5. 詞類活用
鮑叔不以我為貪 鮑叔不以我為愚
鮑叔不以我為怯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召忽死之 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以身下之
6. 特殊句式
管仲既用 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
吾幽囚受辱 任政于齊
齊桓公以霸 分財利多自與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三.整體感知,重點段落鑒賞
1、管仲從政的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
2、鮑叔牙在與管仲的交往中,為管仲做了哪些事情?你如何評價鮑叔牙?
3.文章是《管仲傳》,卻用較多筆墨寫鮑叔牙,這是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四、探究:從管鮑之交中①你認為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②在今天物欲橫流的社會現實中,你會怎樣呵護自己的友情?
五、借助給出的上聯,為管鮑之交寫兩個下聯
上聯:相桓公一匡天下
下聯:
上聯:識賢薦賢讓賢
下聯: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
管鮑之交教學設計
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4. 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組是()
A. 管仲貧困,常欺鮑叔 欺負
B. 鮑叔遂進管仲 舉薦
C. 一匡天下匡正
D. 嘗與鮑叔賈 做買賣
5.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跟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 不以為言
B. 鮑叔不以我為不肖
C.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D. 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6. 下面六句話分別分為四組,全都表現鮑叔“能知人”的一組是 ( )
①鮑叔知其賢 ②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
③鮑叔遂進管仲 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齊
⑤多鮑叔能知人也 ⑥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③④⑥ D. ②③⑤
7. 下列對文意的敘述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 管仲家境貧困,常常欺騙鮑叔,做買賣常占便宜。鮑叔卻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將這事聲張出去,原因是鮑叔知道管仲沒遇上好時運。
B. 管仲被錄用以后,在齊國掌理政事,齊桓公因此而稱霸,多次會合諸侯,匡救天下,這都是鮑叔知賢、薦賢、讓賢的結果,說鮑叔是最大的功臣一點都不為過。
C. 在常人看來,管仲無德、無才又貪心,但鮑叔獨具慧眼,他深信管仲做事不順、當官不成,原因是缺乏磨練、機遇不到,他堅信管仲是治國之才,時來運轉,會發揮潛能。
D. 本文雖選自《管晏列傳》,但并沒有把主要筆墨放在寫管仲的個人功績上,而是著重寫管仲與鮑叔牙的交往,重點寫鮑叔牙的高尚品德和行為,暗示沒有鮑叔牙就沒有管仲。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