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25
這是《楓橋夜泊》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活動目標:
1、理解詩意,學習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詩。
2、感受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
3、培養幼兒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快速應答能力。
4、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詩歌范例。
2、人手一份紙、筆。
3、古代江南水鄉秋夜美的景色圖。
活動過程:
一、出示掛圖導入。
1、提問:這是什么地方?
2、你發現了什么?(引導幼兒觀察畫面所反映的時間、地點、人物、景物、季節,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現小聲與身邊的同伴交流。)
二、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1、配樂教師示范朗讀。
提問:聽這首詩,你心里有什么感覺?
2、再次欣賞,引導幼兒結合掛圖理解古詩的意境。提問:這首古詩描寫了怎樣美麗的景色?詩人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3、幼兒跟讀。
4、了解古詩結構教師:這首古詩共四句,每行七個字,這種格式的詩叫"七言絕句"。
三、分句理解古詩。
1、月落烏啼霜滿天——月亮落下了,遠處傳來幾聲烏鴉的叫聲,寒氣陣陣,秋霜仿佛滿了天地間。
2、江楓漁火對愁眠——望著岸邊的楓樹和江面上漁船的燈火,詩人想起家鄉,難以入睡。
3、姑蘇城外寒山寺——姑蘇城外那座寒山寺傳來了沉悶的鐘聲。
4、夜半鐘聲到客船——半夜里,鐘聲傳到了詩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師:在一個秋天的晚上,寒風習習,彎彎的月亮落下了。詩人坐在船上聽著遠處傳來烏鴉低沉的叫聲、寒山寺沉悶的鐘聲,望著岸邊的楓樹和漁船的燈火,詩人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親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四、學做小詩人。
1、感受古詩的韻味。
教師抑揚頓挫地、有感情地吟詩。
2、學做小詩人。
集體吟誦古詩,在誦讀中體會古詩的韻味和意境。
請個別幼兒念。
3、作畫。
五、過渡語:剛才我們做了一回小詩人,現在我們來當個小畫家,讓我們聽著配樂詩畫出江南水鄉秋夜的美景。
1、是否理解詩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誦詩歌。
2、能否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畫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活動反思:
這首詩描述了一個秋天的深夜,詩人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聽所感。整個畫面給人孤獨、寂寞、憂愁、寂靜的感覺。教學設計中,抓住“愁眠”這個關鍵詞展開教學,讓幼兒說說這個愁眠的夜晚,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再結合詩人的心境,讓幼兒展開想象,力求想象出畫面,入情入境。
【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理解詩義。
2、透過意象,感受詩情。
3、比較閱讀,體驗意境。
【課前準備】
搜集秋詩、秋詞。
【設計意圖】
課程標準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以其凝練的語言,生動的意象,真摯的情感,優美的意境為教師與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而富有意趣的對話空間。本課試圖利用詩歌文本特點,搭建師生對話平臺,引領學生走進詩人內心深處,進行一次充滿情趣和美的對話。
【教學流程】
一、誦秋感愁,渲染氣氛。
師生交流秋詩、秋詞,這些詩詞中彌漫著一種較為普遍的悲秋情緒。學生寫“愁”字,說說“愁”字上頭為何是個“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與秋思之間的聯系。
二、《楓橋夜泊》,品悲秋滋味。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2、展開想象:詩人是怎樣通過景物來表現愁思的。大膽猜想:詩人為什么而愁。意象統整: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朗讀感悟:情境描繪中朗讀,詩歌朗讀中悟境。
三、《山行》,悟秋色可愛。
1、描繪詩人眼中的秋色。
2、比:杜牧的心境跟張繼是否一樣。賞:欣賞紅葉圖片,談感受,誦詩句。悟:從一、二兩句詩中體悟詩人的愛秋情懷。
四、整合拓展,升華詩意。
1、同樣處在深秋,同樣不得志,為何心境會如此迥然相異。
2、假如杜牧遇上張繼,會對張繼說些什么。
3、補充一些愛秋詩,如,《贈劉景文》、《秋詞二首》等。
活動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2.邊讀邊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孤寂與憂愁。3、認讀生字。
活動準備:
《楓橋夜泊》課件、古詩作業紙活動過程:
(一)、導入
1.猜謎語:有時掛在樹梢,有時掛在山腰,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鐮刀。謎底(月亮)
2.師:小朋友你們猜出來了嗎?那月亮在什么時間出現呢?秋天的夜晚景色很美,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吧!
(二)、出示《楓橋夜泊》古詩視頻,幼兒欣賞,初步感知古詩。
1.師:小朋友,你們覺得這首古詩所寫的景象是一天中的什么時間? 幼兒自由回答。
2.呈現“月落烏啼霜滿天”的分句圖片,并講解本句含義:月亮已落下,烏鴉不停地啼叫,茫茫夜色中彌漫著一層薄薄的秋霜。
3.呈現“江楓漁火對愁眠”的分句圖片,并講解本句含義(詩人坐在小船上,看到周圍有些什么景象?)江邊的楓葉若隱若現,江中魚火點點,照著我的愁,我怎能安眠。
4.呈現“姑蘇城外寒山寺”分句圖片并講解詩意: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5.呈現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分句圖片,并講解施迤崇拜的鐘聲是在什么時候傳來的?夜半十分沉沉的鐘聲傳到了詩人乘坐的客船里。
(三)、聽了解釋,那這首古詩描寫了什么時候的景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描寫了秋天深夜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心中的愁緒)
(四)、教師領讀,幼兒跟讀。
(五)、古詩接龍游戲:教師說古詩名字,幼兒接龍可以(分組也可以分男女)
(六)、小結師:我們今天學習這首古詩的題目叫什么?師:作者是誰?師:這首古詩描寫了什么?描寫了秋天深夜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心中的愁緒。
(七)圈生字結束活動
目標:
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借助工具書、資料、注釋理解詩意。
三、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
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重點:目標一、二、三。 難點:目標二。
教具:課件,電子琴。 時間:一課時。
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在學習新課前,我請各位欣賞一首歌曲。
放課件1:一幅與詩的內容有關的圖畫,并伴有《濤聲依舊》的歌聲。
[師與生一同欣賞完畢]
師:這首歌好聽嗎? 生:好聽。
師:誰能說出這首歌曲的名稱?[請平時喜愛流行歌曲的同學,未說出]
師:這是九十年代初流行的一首歌曲,在座各位那時還未出生,不熟悉有情可原。著名歌手毛寧因唱這首歌而紅遍大江南北。它的歌詞是根據一首古詩改編的,那首詩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的唐代詩人張繼寫的《楓橋夜泊》。
二、授新
1、聽。師:下面請聽《楓橋夜泊》的朗誦。
放課件2:詩原文,伴有朗誦
2、說。師:昨天已布置同學們預習過這首詩,下面請拿出查找的資料,說一說有關作者張繼的生平以及他寫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回答后,教師加以總結,放課件3]
課件3:張繼,自幼聰慧,唐玄宗天寶年間,舉進士第,時任鹽鐵判官,為官正直,有政績,唐代大歷末年檢校祠部元外郎,于紅州(南昌)分掌財賦,后來因不滿時政,辭官漫游,晚年游歷于吳越一帶的名山大川之間,與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創作上受東晉文人陶淵明影響。詩法清迥,傳世之作不多,以抒寫個人愁緒的《楓橋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閶門即事》最為有名。
背景:張繼仕途不第,趕考歸來行至楓橋,見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聞鐘聲如鼓敲落心頭,有感而發,寫下《楓橋夜泊》。
3、讀。(1)師:請同學們前后座結合,自由朗讀,利用工具書及資料,結合書上的注釋,理解詩意,注意劃線字的意思。[板書:初讀釋意 。放課件4]
課件4: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孤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2)檢查初讀成果。[請各小組派代表發言]
(3)師:請同學們帶著問題默讀全詩,注意用心感悟詩情。[ 板書:再讀悟情。 放課件5]
課件5:A、找出能體現作者心情的六種景物(或景象)。
B、以上景物(或景象)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聽到的,那些是感覺到的?
C、這些景物(或景象)給人什么感受?
D、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E、從詩中找出表達這種情感的一個字來。)
(4)檢查再讀成果。[抽同學回答]
(5)師點撥:作者在詩中沒有寫一句傷感失落之語,那么他是通過什么向讀者傳達出這種情感的呢?是景物(景象)。這就叫做借景抒情。這種情與景交融在一起所行成的籠罩全詩的特殊氣氛就叫做意境。意境美是古典詩歌的特點之一,希望同學們以后在讀古典詩詞時,一定要用心去品味它的意境。
古典詩歌還有一種美,那就是音樂美。古詩的音樂美體現在它的節奏。詩的節奏分為外在節奏和內在節奏,外在節奏即語言的節奏,內在節奏即詩人情緒流瀉的抑揚頓挫。那么,我們該用怎樣的語調、語速把本詩中作者那濃濃的愁緒讀出來?下面請同學們用 “/”劃出詩的外在節奏,用 “_”劃出重讀的字詞,即內在節奏。[板書:誦讀審美。 學生回答后放課件6 ]
課件6: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孤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用打擂的形式進行朗誦比賽.]
4、背。師:同學們從呀呀學語開始,爸爸媽媽就會教你們背一些古詩,有的同學背的詩是不少,但記得的卻不多。而你們小時候唱的歌到現在也不會忘記。那么今天我們就把這首詩編成歌曲唱背下來。既然《濤聲依舊》的詞作者占張繼的便宜,那我們就替張繼反過來揩它一把油,把它的譜子稍作改編來唱張繼的詩。[師生一起編詞改曲,把背景、朝代、作者、詩文全編進去。編完后,放課件7,師邊弾琴邊教唱。]
課件7: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詩人,他的名字叫做張繼,滿腹的文才,科舉考試卻不能及第,失意的夜晚輾轉難眠,寫下一首《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孤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唱熟后,抽學生背。]
5、聊。師:前幾天大家都看了第四屆夏新杯電視主持人大賽。假如張繼現在還活著,請你學學參賽選手的樣子,以《人物專訪》這個欄目主持人的身份,對這位因落第作詩既而成名的詩人作一個專訪,同他聊一聊心中的感慨。(師生共參與。)
三、課外推薦:閱讀張繼的〈〈閶門即事〉〉。
設計理念
作者:王滿平
我設計本課教案,以新課標為導向,圍繞以下三點進行:一、體現寓教于樂的教學思想。二、體現生活就是語文的大語文教學理念。三、體現老師牽線撘橋、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
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目標。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最燦爛的文化,是中國文學史甚至是世界文學史上的“珠穆朗瑪峰”,它的爐火純青的語言以及深刻的思想感情,能為人們提供最深厚的文化積累,形成厚實的文化底蘊,這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極其需要的,所以,我設計了第一和第三這兩個目標。而要更好地達到這兩點,準確地理解詩意是不可或缺的一步,這也是我設計第二個目標的理由。至于提高語文綜合素質這一目標,只要課文內容合適,我都不會忽視,同時也是對生活就是語文這一教學理念的最好的體現,那么把它作為第四個目標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整篇教案的教學過程分“導入、授新、課外推薦”三大塊,其中“授新”一塊又分為“聽、說、讀、背、聊”五個環節,主要目標全在這一大塊中實現。下面我將對教案中的一些設計加以闡述。
1、用〈〈濤聲依舊〉〉這首歌來導入新課,一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為后面唱背詩歌作鋪墊。[寓教于樂。生活就是語文。]
2、布置學生預習時查找有關資料,可以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這是新課標所提倡的;而教師在補充時,特意提到張繼的另一類題材中最有名的詩〈〈閶門即事〉〉,激活學生渴望一讀的欲望,為授新結束后的課外推薦提高接受率,從而拓展學生的語文知識面。
另外,了解寫作背景,為學生準確而深刻地理解詩意、感悟詩情打下了基礎。[自主學習,老師搭橋。]
3、讀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在這一環節,我安排的時間最多,方式也多樣。初讀,讓學生前后座合作,利用工具書釋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再讀,讓學生跟著老師設計的問題個體感悟詩情,老師發揮牽線搭橋的作用。誦讀,用打擂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快樂的體驗中感受美、傳達美。[老師牽線,學生自主學習。 寓教于樂。]
4、背誦是本課的目標之一,用編歌的方式唱背,用快樂的方式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鍛煉學生的即興創作能力,同時也照應了前面的導入。當場抽背,既檢驗了唱背的效果,又避免學生產生“為玩而唱”的心理效應。[寓教于樂。]
5、“聊”是學習后的一個放松,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將語文與生活對接,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生活就是語文。寓教于樂。]
6、向學生推薦〈〈閶門即事〉〉,是為了拓寬他們的閱讀面,豐富他們的語文知識,提供積累,從而提高語文水平。[教師課內牽線搭橋,學生課外自主學習。]
學生反饋
學生普遍反應非常喜歡這節課,感覺上這樣的課輕松愉快有樂趣,沒有枯燥煩人的抄寫,但課上所學的東西,在腦海里的印象很深,而且回味無窮,充滿著對下節課的期待。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