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16
這是人體內廢物的排出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描述泌尿系統的組成器官和各個器官的功能。
2、概述腎臟的結構,以及腎臟與尿液形成相關的結構特點。
3、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大致過程。
4、描述其他排泄途徑。
5、提高學生的自我保健意識,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重點學生能概述泌尿系統的組成難點對腎小球的過濾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理解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1、溫故知新
(1)誰最先發現了血型?包括哪幾類?
(2)輸血的原則是什么?
(3)小明同學說:“我是萬能輸血者”,小華同學說:“我是萬能受血者”,小明、小華的血型分別是什么類型?
2、導入新課機體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終產物需要排出體外。糖、脂肪在代謝過程中完全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氨基酸會經過一系列轉化后轉化為氨、尿素或尿酸。
它們怎樣排出體外呢?今天我們來探究:人體內廢物的排出。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復習舊知,準備新知。
傾聽,思考。
檢測上節課的重點問題,溫故而知新。
引出主題,吸引學生思考。
講授新課
一、明確目標多媒體出示學習目標1、知道泌尿系統的組成;
2、理解腎臟的結構及與尿形成有關的結構特點;
3、闡明尿的`形成過程及敘述尿的排出過程;
4、描述其他排泄途徑。
二、實施目標目標導學一:泌尿系統的組成
1、組織學生閱讀教材,勾畫知識點。
2、結合教材回答:
(1)人體有哪些廢物?
教師出示圖示總結:
(2)什么是排泄?什么是排遺?
教師總結:排泄:人體將組織細胞內的有機物氧化分解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尿素、水和無機鹽等代謝廢物排出體外的過程。
(3)人體內廢物排出的途徑有哪些?
教師總結:排泄器官如:腎、肺和皮膚;
排遺器官如大腸和肛門等。
3、出示泌尿系統示意圖,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回答以下問題:
(1)泌尿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2)描述腎的位置。
教師總結:腎位于腹腔后壁脊柱的兩側,左右各一個。
(3)描述腎的形態結構。
教師總結:形似蠶豆,前后略扁,表面光滑,呈紅褐色。
(4)腎的結構和功能單位是什么?
教師總結:腎單位
(5)腎小球由什么組成?腎小球有什么特別之處?毛細血管壁的特點是什么?
(6)腎小管有什么特點?腎小囊和腎小管組成的結構像什么?
教師總結:腎單位包括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組成。
目標導學二:尿的形成與排出
1、出示尿的形成示意圖,結合教材分析以下問題:
(1)原尿在哪里形成?
教師總結:部分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質過濾形成原尿
(2)原尿包括哪些成分?
(3)一個健康成年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約180升,而每天排出尿液約為1、5升,為什么有如此大的不同呢?
教師總結: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其中對人體有用的物質,如大部分水分、全部葡萄糖、部分無機鹽等被腎小管吸收進入毛細血管中。
(4)在哪里對原尿進行重吸收?
(5)對原尿重吸收后剩下哪些成份?
教師總結:水和無機鹽、尿素
(6)哪些是大分子物質?哪些是小分子物質?
教師出示幻燈片進行總結:
(7)原尿與血液相比不含哪些物質?
(8)尿液與原尿相比不含哪些物質?
(9)流入腎臟的血液和流出腎臟的血液最大的差別是什么?
教師總結:流入腎臟的血液成分:血細胞、蛋白質、水、無機鹽、葡萄糖、尿素流出腎臟的血液成分:血細胞、蛋白質、水、無機鹽、葡萄糖
(10)請歸納尿液的排出過程。
(11)排尿有何意義?
教師總結:排出體內的廢物●調節體內水和無機鹽的平衡●維持組織細胞正常的生理功能目標導學
三、其他排泄途徑
1、教師出示幻燈片,分析以下問題:
(1)汗腺由哪兩部分構成?
(2)汗液是如何形成和排出的?
(3)請歸納排汗的意義。
教師總結:排出代謝廢物;
調節體溫。
2、拓展延伸:
運動時汗液顯著增多有什么意義?尿液為什么減少了呢?
教師總結:運動時汗液顯著增多,汗液蒸發時能吸收人體較多的熱量。汗液分泌多,蒸發多,體內散失的熱量就多些。由于運動時水主要以汗液的形式排出體外,尿液就相應減少了學生齊讀并理解學習目標。
學生朗讀教材,從整體上把握本目的知識,初步勾畫知識點。
學生結合所知介紹:排遺:食物消化后的殘渣形成的糞便排出體外的過程。
學生讀圖,分析教材并回答如: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學生舉手匯報,如:腎臟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學生根據教材圖示回答如:漏斗狀。
學生讀圖,結合教材分析,如: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形成原尿。
學生舉手交流: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尿素學生回答如: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對原尿的重吸收。
學生讀圖分析,如:血細胞、蛋白質學生對比回答:葡萄糖學生小組歸納如: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體外學生觀看幻燈片,分析回答如:汗腺包括分泌部和導管兩部分。
學生總結:汗腺的周圍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當血液經過時,血液中的水、無機鹽和尿素等物質進入汗腺形成汗液。汗液通過細長的導管排出體外。
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有的放矢。
設計學生自主閱讀教材,使學生通過閱讀,初步感知本目主要內容,便于下面的教學與學。
通過幻燈片展示泌尿系統示意圖,使學生形象生動的得知泌尿系統的組成器官及腎臟的位置和形態結構等知識,使學生易于理解和識記。
教師通過幻燈片,出示尿的形成示意圖,形象的給學生介紹尿的形成,同時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分析原尿的成份及對原尿重吸收等知識,旨在通過師生共同努力,突出知識重點。
教師通過幻燈片片,形象的展示血液的組成,使學生能夠清晰準確的識記知識點。
在講述其他排泄途徑之際,通過幻燈片,形象的展示二氧化碳、無機鹽等物質的排泄,梳理重點,同時引出排汗的意義等知識。
教學目標
1、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概述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過程。
2、自主學習,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和根據實驗數據進行科學推測的能力。
3、形成人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相適應的基本觀點。
2學情分析
初一的學生理解能力還不是很好,所以這一課相對來講比較難,需要學生認真聽講的同時,還需要理解。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①尿的形成過程;②對資料的分析和對尿的形成過程的理解。
教學難點 ①尿的形成過程;②對資料的分析和對尿的形成過程的理解。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人體內廢物的排除
活動一:導入新課
1、提問:同學們在每天的課間時不時地都要往一個地方去。這地方是哪里?去干什么?
2、人體生命活動產生的廢物有哪些?
3、認識排泄和排遺。學生閱讀80頁的引言,理解排泄的途徑,課件出示講解。
4、引入新課:板書課題:第一節 尿的形成和排出
活動二:探究新知
(一)、 泌尿系統的組成
1、觀察課本80頁的圖,思考:輸尿管和哪些結構相連?泌尿系統主要有哪些器官組成?各個器官有哪些功能?尿是在哪兒形成的?這個器官與血管相連嗎?有哪些血管?你認為尿液的形成與血液循環有沒有關系?
2、指名說說,教師課件出示:“泌尿系統結構圖”并強調各個器官的位置和作用。腎臟是泌尿系統的主要器官,位于人體腹腔后壁脊柱的兩側,左右各一個,外形似蠶豆,新鮮時呈紫紅色,表面光滑;質地柔軟,重約120-200克。
腎臟:形成尿液;輸尿管:輸送尿液;膀胱:暫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
(二)、 尿的形成
1、尿液在泌尿系統中是怎樣形成的呢? 請大家帶著這個問題自學課本80—82頁的內容。
2、腎的結構:
(1)哪一個器官是泌尿系統的主要器官?你的理由是什么?
腎臟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每個腎臟包括大約100萬個腎單位。
(2)教師課件出示81頁的“腎的結構圖”引導學生觀察認識腎的內部結構和組成。
每個腎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等部分組成。
3、資料分析
(1)、引導學生:比較血槳和腎小囊中液體的成分有什么變化,這說明腎小球和腎小囊壁有什么作用?(腎小球和腎小囊壁對血液有過濾作用。)
(2)、在腎小囊中出現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卻沒有,這說明腎小管有什么作用?
(腎小管對營養物質和大部分水有重新吸收的作用。)
(3)、比較尿液和血漿的成分,你認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質?(排尿主要排出的是多余的水、無機鹽以及尿素。)
4、尿液的形成
閱讀課本82頁—83頁的內容,加深理解尿的形成過程和腎的各種結構的功能。
活動三:課堂小結: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板書小結)
活動四、課堂練習:完成83頁的練習。
八、作業布置:完成同步相關練習。
九、板書設計
第一節 尿的形成和排出
一、泌尿系統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組成
二、腎臟-----形成尿液;
輸尿管------輸送尿液;
膀胱-------暫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腎臟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每個腎臟包括大約100萬個腎單位。
三、腎單位:每個腎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等部分組成
第五章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第五章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人體內廢物的排除
活動一:導入新課
1、提問:同學們在每天的課間時不時地都要往一個地方去。這地方是哪里?去干什么?
2、人體生命活動產生的廢物有哪些?
3、認識排泄和排遺。學生閱讀80頁的引言,理解排泄的途徑,課件出示講解。
4、引入新課:板書課題:第一節 尿的形成和排出
活動二:探究新知
(一)、 泌尿系統的組成
1、觀察課本80頁的圖,思考:輸尿管和哪些結構相連?泌尿系統主要有哪些器官組成?各個器官有哪些功能?尿是在哪兒形成的?這個器官與血管相連嗎?有哪些血管?你認為尿液的形成與血液循環有沒有關系?
2、指名說說,教師課件出示:“泌尿系統結構圖”并強調各個器官的位置和作用。腎臟是泌尿系統的主要器官,位于人體腹腔后壁脊柱的兩側,左右各一個,外形似蠶豆,新鮮時呈紫紅色,表面光滑;質地柔軟,重約120-200克。
腎臟:形成尿液;輸尿管:輸送尿液;膀胱:暫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
(二)、 尿的形成
1、尿液在泌尿系統中是怎樣形成的呢? 請大家帶著這個問題自學課本80—82頁的內容。
2、腎的結構:
(1)哪一個器官是泌尿系統的主要器官?你的理由是什么?
腎臟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每個腎臟包括大約100萬個腎單位。
(2)教師課件出示81頁的“腎的結構圖”引導學生觀察認識腎的內部結構和組成。
每個腎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等部分組成。
3、資料分析
(1)、引導學生:比較血槳和腎小囊中液體的成分有什么變化,這說明腎小球和腎小囊壁有什么作用?(腎小球和腎小囊壁對血液有過濾作用。)
(2)、在腎小囊中出現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卻沒有,這說明腎小管有什么作用?
(腎小管對營養物質和大部分水有重新吸收的作用。)
(3)、比較尿液和血漿的成分,你認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質?(排尿主要排出的是多余的水、無機鹽以及尿素。)
人體內廢物的排出
一、設計思路:
順利完成本節教學,需要學生充分掌握呼吸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相關內容并且在本節課中靈活運用。
這一節教學的主要內容是腎單位的結構以及尿液的形成過程。在學生鞏固“第三章人體的呼吸”和“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引出尿液的形成過程。再從資料分析以及圖文講解得出尿液的形成過程,理解腎單位的結構、泌尿系統的作用、人體其他排泄途徑。最后回到課前提出的問題,利用所學知識解釋尿毒癥以及血液透析的原理。
二、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五章人體內廢物的排出的內容。這節課的內容主要涉及《生物課程標準》“生物圈中的人”一個一級主題。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第三章人體的呼吸”和“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內容之上的學習,《人體內廢物的排出》第一部分內容“尿的形成與排出”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本章的難點。本節與前面所學知識聯系緊密,因此探求新知前首先復習„„泌尿系統的組成”和血液的組成,有利于知識的銜接,啟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重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學生關注環境與關愛生命的情感。
(2)教學對象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對人體八大系統知識已有了一定的基礎,并在不久前剛剛學習了《人體的呼吸》和《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的內容,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一定基礎。本節內容涉及很多與自身相關的知識與實例,學生的學習興趣較高。
(3)教學條件分析:
隨著多媒體計算機的普遍應用,學校各教師已安裝了多媒體電子白板,教學更加多樣化,教學效果更加靈活。教師可使用傳統的黑板,也可使用多媒體電腦和電子白板。圖片、音頻以及動態視頻等普遍使用于教學中。教學效果有了顯著的提升。
(4)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1、腎單位的結構及其功能;
2、尿的形成和排出。
教學難點:
尿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描述其他排泄系統。 2、 能力目標:能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同腎臟的結構是與它承擔的功能相適應的。
四、教學方法與策略:
通過生活實例以及與泌尿系統相關的疾病,引出泌尿系統的作用。了解泌尿系統的結構,并對腎臟有一個新的認識。通過課本、課件以及資料的分析,讓學生試著描述原尿中的成分種類有哪些,以及原尿與尿液的區別。通過教師的詳細講解,對腎單位的結構以及尿的形成和排出有了一定的認識。通過學生已有知識的學習,引導學生遷移人體還有哪些其他的排泄途徑。
摘要:
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實驗教學是重要組成部分,是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對抽象概念的認知過程,與新課程改革理念相吻合。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教學重心也逐漸轉移到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與實踐能力為主上,因此,提升實驗教學的質量迫在眉睫。
關鍵詞:
模擬性實驗;初中生物;教學質量
模擬性實驗作為生物實驗教學中的新事物,在突破課程時間約束、拓展教學空間、節省課程資源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通過模擬實驗場景,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挖掘學生潛能,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
一、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模擬性實驗的作用
模擬性實驗是以初中生的身體和心理發展情況為基礎創建的實驗教學平臺。模擬性實驗的目的在于提升初中生的生物學科涵養,把探究性學習融入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幫助初中生更快、更有效地掌握和理解知識。相較于實際演示實驗,模擬性實驗能節省生物材料和費用,操作也比較簡單。通過模擬性實驗,學生能更為直觀地了解一些抽象的生物現象,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從整體到局部、從簡單到困難、從宏觀到微觀,讓學生有效掌握實際的實驗原理。模擬性實驗有助于初中學生很快適應現代生活及未來的發展需求,同時也滿足新課改理念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標準。
二、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模擬性實驗的應用分析
1.借助數字化教學平臺,重現生物實驗教學場景
模擬數字化教學平臺可以重現虛擬的實驗教學場景,如觀察人體基因突變、試管嬰兒、細胞破裂、人體構造、蝴蝶翅膀扇動頻率等。這些生物現象都是十分抽象的,通過模擬性實驗教學,能打破空間與時間的束縛,幫助學生更深入、全面、直觀地理解生物習性、結構特征、生存環境等,讓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如在講到“人的個體發育”內容時,人的生長發育是一個漫長而抽象的過程,每個生長發育階段又會涉及各種各樣繁雜的影響因素和事物,如果僅憑教師的言語講解和學生的想象力,是很難讓學生準確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模擬性實驗,模擬出人的生長發育過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收集自己從出生到現今各個時期的照片,并制作“我的成長過程”展板,并讓學生自己翻閱書籍或是在網上查閱青春期發育特點、衛生保健等相關資料,讓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和仔細體會。然后再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制作的“我的成長過程”展板和觀察的人各個成長時期的圖片相互交流討論,最后再鼓勵學生勇于闡述自己的觀點和體會。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人生長發育的模擬性實驗,在實驗演示過程中,一邊給學生講解,一邊要求學生對比自身的成長過程,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積極參與,還能讓學生產生“心理期待”,自發地去探究和學習,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
2.利用實體化實驗模型,激發學生參與實驗活動
利用實體化實驗模型展開模擬性實驗教學,積極改進教材里的探究性實驗,一來可以有效節省實驗成本,二來能幫助初中學生更直觀、更清晰地感受實驗現象,幫助他們快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生物概念及現象,提升實驗教學質量。如蘇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尿液的形成”的教學。尿液的形成涉及濾過作用與重吸作用,這兩個概念都比較抽象,要讓學生直接了解和掌握是很困難的。因此,在具體教學時教師可設計模擬性實驗: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給每個小組分發適量芝麻、綠豆、沙粒、黃豆等材料,教學生用淘米籃子篩除材料里的沙粒,讓學生親身感受“濾過”過程。在用淘米籃子篩除沙粒時粒徑較小的芝麻也會被一同篩除,換言之,過濾出的物質除了有沙粒外還有芝麻,而芝麻是有用的材料,因此需要重新“撿回”,這個過程就是讓學生體會“重新吸收”作用的過程。如此一來,學生對尿液形成也就具備一定的認知了。接著,教師就可以借助計算機給學生展示動態化的泌尿系統結構圖和腎臟結構圖,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動手操作的模擬濾過作用和重吸作用小實驗,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體會尿液的形成過程。設計簡單的模擬性小實驗能將抽象的概念變得直觀化和具體化,在教學時學生不僅能積極參與,快速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教師教學起來也很輕松,效率也高。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逐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水平,還能鞏固概念,實現知識的再認識。其次也是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的過程,更是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模擬性實驗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發揮了重要價值。將生活中常見的生物現象融入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再利用多媒體技術等模擬抽象的生物現象,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識,同時也是對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方法的創新。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合理使用模擬性實驗,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