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15
這是觀刈麥一等獎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分析:
這是一首敘事詩,帶有強烈的諷喻色彩。詩的開頭先交代時間和背景。終年勞作的農民,到了五月麥收時節更忙了。這時候,婦女們帶著自己的孩子,冒著炎炎烈日,來到田里給正在收麥的人們送飯送水。男人們正在埋頭割麥,他們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雖然已經累得筋疲力盡卻全然不顧,只是希望趁著夏日天長能夠多干一些活。這是寫的全景。在這個景的襯托下,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婦人懷里抱著孩子手里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為什么要來拾麥呢?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為什么交納官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饑。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農民的辛苦,后者揭示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學情分析:
《觀刈麥》這詩是白居易的一篇敘事諷喻詩,文字有點難,所以我讓學生先預習,自己查資料,培養培養其積極主動的學習能力。經過了一個學期的訓練,學生預習作業已經作得很好了,而且經過一學年的語文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基礎和分析能力,所以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夠較好地去品味和理解課文的。
教學流程圖:
導入新課 →解題→了解作者、體裁→熟讀課文→疏通文意→質疑、點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反復吟誦,理解詩歌
2.培養學生賞析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讀說結合,讀出詩韻、分層次說出自己對詩歌 的理解、賞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痛苦及社會根源
教學方式
自讀、點撥、質疑
學習方式
朗讀法、預習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賞析
教學難點
體會感情、把握主旨
教與學的過程:
一、導入新課
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詩句“田家少閑日,五月人倍忙”這句詩出自何處?今天我們就一學習白居易的《觀刈麥》(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
導入新課
二、解題,介紹作者
1.何為“刈”呢?
2.作者為什么要觀刈麥?時為周至縣尉,負責治安、催租)
3.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學生根據預習作業上查找的資料介紹作者、了解背景。)
三、朗讀詩歌
注意押韻(押“ang”韻)(朗讀詩歌、 熟悉內容)
四、質疑
哪些句子不理解,師生答疑。(質疑、答疑、 檢查預習作業,培養其積極主動的學習能力。)
五、合作探究
1.本詩寫了幾個場景?(農人割麥、貧婦拾麥)
2.這兩個場景各揭示了一個怎樣的社會現實?你是從哪些字詞中體會出來的?(農人揮汗如雨割麥,揭示農民的勞苦。貧婦抱子挎籃拾麥,揭示賦稅的繁重)
3.請你想像一下豐收的場景和農民揮汗如雨割麥、拾麥者訴說時的情景。(一望無際 此起彼伏)( 汗流浹背 筋疲力盡 腰酸背疼 )(聲淚俱下 忍氣吞聲 衣衫襤褸 面無菜色 悲痛欲絕 家徒四壁)
“抱子在其旁”中的“其”是指誰?(割麥者 )為什么割麥人要拼命割麥?(拼命搶收,為了繳租)為什么他又舍得貧婦在他旁別邊拾麥?(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
4.劃出中心句(家田輸稅盡)
5.賦稅本來是用來干什么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來做一些公共事業,造福百姓的。)可是封建社會的賦稅被用來干什么了?((可是封建社會的賦稅被統治者揮霍掉了,統治者像一群大老鼠吞掉了老百姓的`勞動果實。)你從文中什么地方看出來的?(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6.也就是說除了寫了農人、拾麥者,還寫了什么人?(詩人)他在干什么?(旁觀)他屬于什么階層?(統治者,只不過他是一個能夠同情老百姓的統治者,事實上封建社會很多統治者都認為自己享受是理所當然的,正是由于他們的不勞而獲,使得賦稅更加繁重,百姓更加艱苦。)
7.這是采用了什么寫作方法?有什么作用?(寫出當時官員(統治者)的不勞而獲,與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勞作卻一無所有形成鮮明對比。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1.積極發言,詩生進行交流。
2.學生仔細閱讀課文
分小組合作討論
1.培養學生能夠抓住關鍵的字詞句進行品讀、欣賞的能力。
2.讓學生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痛苦及社會根源
3.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六、再讀詩歌
品味富有魅力的語言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培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富有魅力的語言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讀以下二則材料想一想,與同學議一議,寫出你的感想,班級交流。
一、古詩中有許多反映百姓辛勤勞作卻一無所有的詩句,如:“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陶土》。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憫農》。
二、“中國26省市免征農業稅,7.3億農民特告別皇糧國稅”——2005年2月27日〈〈人民日報〉〉。 討論交流(升華認識,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板書設計:
農人 割麥 生活貧苦 同情
(有田者)
貧婦 拾麥 賦稅繁重 批判
(無田者 )
詩人 旁觀 不勞而獲 愧疚
(統治者)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觀刈麥》,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
2.通過學習《破陣子》,體會作者壯志未酬的心情。教學重難點
1.通過學習《觀刈麥》,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
2.通過學習《破陣子》,體會作者壯志未酬的心情。
教學準備:
小黑板或課件。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朗讀詩歌,在了解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初備統復備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導人。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民歌《木蘭詩》,了解了花木蘭的傳奇故事,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唐詩和一首宋詞,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體會辛棄疾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心情。(板書課題。)
2.作者介紹。
(1)讓學生進行介紹。
(2)明確:(出示幻燈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觀刈麥》作者自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遷居下邦。
(今陜西省渭南縣。)其詩善于敘述,語言淺顯,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也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以《長恨歌》《琵琶行》為代表的長篇敘事詩,是他創作成就的一個重要方面。
《破陣子》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歷城(今山東濟南)人。辛棄疾發揚了蘇軾的詞風,是文學史上杰出。的豪放詞人,后世以“蘇辛”并稱。著有《稼軒長短句》。二、自主學習
師:《觀刈麥》這首詩描寫了農民冒著酷暑辛勤割麥的情景,并借一位貧苦農婦之口,訴說當時租稅剝削的沉重和農民生活的痛苦。
同學們,下面請大家自學課文,注意以下問題:(出示幻燈片2。)
1.認真讀課文,可以朗讀,可以默讀,可以同桌輪讀,選用你最喜歡的方式閱讀詩詞,注意朗讀的節奏和重音。
2.畫出并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畫出你認為好的詞、句。
3.學生再讀詩歌,試著翻譯詩歌,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4.哪些描寫景物的句子表現出勞動環境的艱苦?哪些詩句表現了作者對農家
的關心和同情?
5.詩中“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貧婦人”還是正在勞動的農民?“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6.三讀詩歌,背誦詩歌。
7.找出自學中的疑難問題。三、合作學習
1.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解答自學中存在的疑難問題。
2.在班上研究討論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四、反饋交流
I.給加點字注音。(出示幻燈片3。)
刈荷簞餉灼秉麾炙的盧
要求:讓一名學生起來讀,如果有讀得不正確的,請其他同學進行糾正。
2.翻譯詩歌,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明確:(教師引導學生翻譯詩歌,了解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勞動人民的艱辛,希望統治者能以百姓為重。).
3.哪些描寫景物的句子表現出勞動環境的艱苦?哪些詩句表現了作者對農家的關心和同情?
明確:(詩中景物描寫:“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對農家同情、關心的句子是:“聞者為悲傷”“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4.詩中“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貧婦人”還是正在勞動的農民?“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明確:(“抱子在其旁”的“其”指代正在勞動的農民。
“聽其相顧言”的“其”指代割麥的農民和拾麥穗的婦人。)
5.背誦詩歌,檢查背誦情況。
6.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句子,并把喜歡的原因與同桌進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學生在全班交流。)
7.重點研討《破陣子》一詞。
(1)學生讀課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完成下列題目:(出示幻燈片4。)
①解釋詞語。
麾下:了卻:
②“了卻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
③詞的最后一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小組代表交流發言。
明確:(①部下。完成。
②收復中原,實現國家統一的大事。
③表現了作者的理想無法實現的悲憤和對統治者強烈不滿的思想感情。)五、梳理鞏固
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不必只局限于一個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學生能說出某些方面即可。)六、拓展訓練
(如果有時間的話,可在課堂上進行,如無時間可不進行。)
辛棄疾最后感嘆“可憐白發生”,請你寫一封短信,站在朋友的立場上體會一下辛棄疾當時的心情。七、布置作業
《新課標作業設計》中的“閱讀理解”的第二部分。
教學目標
1、詩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2、敘事與抒情緊密結合。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設想:
1、教時安排:兩課時
2、教具準備:投影、插圖
3、教學方法:自讀、點撥、質疑
第一課時
一、導入板題
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詩句“田家少閑日,五月人倍忙”這句詩出自何處?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白居易的《觀刈麥》,板題。
二、揭示目標
1、了解作者
2、熟讀課文,注意句讀
3、疏通文意
(一)注音
刈 荷 簞 攜 餉
灼 秉 祿 石 晏 邽
(二)填空
本文選自《__________》,作者_____,字_____,號_____,_____代詩人。
四、釋題
1、刈:割。
2、體裁:敘事詩、諷喻詩。
3、諷喻詩:《秦中吟》、《新樂府》
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
與“元稹”齊名,世稱“元白”。
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寫諷喻詩的目的:嘔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五、朗讀
1、教者范讀,注意句讀
結合書后練習第二題
2、學生自讀
3、集體齊讀
六、疏通文意
1、對照注釋翻譯大意
2、質疑互答,教者點撥
3、學生翻譯詩全文,教者點撥
七、質疑
八、小結
九、作業布置: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敘事內容,掌握描寫方法。
2、體會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背誦與翻譯
二、揭示目標
三、新授
1、思考:(1)這首詩主要寫了哪兩個場景?各有各的側重——農人揮汗如雨割麥,揭示農民的勞苦。
貧婦抱子挎籃拾麥,揭示賦稅的繁重
(2)詩中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景物描寫:夜來……黃
場面描寫:足蒸……光
語言描寫:家田……腸
心理描寫:力盡……長
(3)從文中找出敘事與抒情的部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討論書后練習一
(5)將農民與自己進行對比,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慚愧、譴責自己,對統治者的批判,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2、集體背誦,了解古詩押韻的一般常識
押“ang”韻
四、質疑
五、總結全文
這是一首敘事詩,描寫了農民在夏日割麥的艱辛和貧婦在田中拾穗的可憐與悲苦,揭示了賦稅的繁重,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六、課堂作業
七、布置作業
1、完成本課所有練習
2、繼續痛誦課文
3、預習下文
教學目標:
1、通過抓關鍵詞句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這種現象的社會根源。
2、通過品悟作者親農憫農的“詩心”,增強社會責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通過抓關鍵詞句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這種現象的社會根源。
教學難點:通過品悟作者親農憫農的“詩心”,增強社會責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學過程:
一、猜謎導入。
二、初讀課文。
三、糾結只因這一字
1、剛才同學們走近樂天的詩篇,讀著油墨芳香的文字,讀到了刈麥人的生活 。你是從哪些文字品出的?
那苦凝聚在重似千金的“惜”字上,
那苦翻卷在暑氣炎光里。
2、同學們,能用自己的朗讀傳達出刈麥人的心靈之聲嗎?
3、請同學們評價一下。(讀的好請介紹經驗)
4、教師指導:
5、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描寫刈麥者的詩句。
四、心碎只為這一句
1、刈麥人是苦的,那么詩中其他農民的生活又如何呢?請結合文章說說你的看法。
2、你覺得誰更苦?為什么?
3、詩中的農民如此,此詩外的農民呢?讓我們一同來看看其他古詩中的農民眾生相。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陶土》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憫農》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蠶婦》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賣炭翁》
你能結合《觀刈麥》一詩說說造成以上這些詩中人物悲苦的社會根源嗎?
五、怎一個愧字了得
前后同伴合作,分別扮演貧婦和詩人:
1、以詩中字詞為依據,揣摩貧婦心理,向站在田埂邊觀刈麥的詩人說說自己的心里話。
2、依據文本,說說你聽了貧婦訴說之后的心理。
3、揣摩“愧”字包含的深意。
4、透過本文說說你認識的白居易。
六、遙寄樂天:
材料1:20xx年3月23日,國務院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糧食直補。
材料2:20xx年1月1日,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7.3億農民徹底告別皇糧。
材料3:現在農村實行醫療保險制度, 60歲以上農村老人每月有生活補貼,義務教育范圍的學生免除課本費。
白居易帶著一顆憫農之心早已離我們遠去,真想將農村這些年來的變化輕輕告訴他:根據上文提供的信息請你續寫下面的詩行。
田家有閑月,五月人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粒粒飽滿穗,隆隆機聲響,
, 。
, 。
詩人夢已圓,安息在天堂。
遙寄喜告慰,只為您詩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