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03
這是燕門大守行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鞏固欣賞古代詩詞的方法,提高欣賞力;發展聯想、想象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體會詩中情,小組討論理解詩中意,潛心品析發現詩中美,繼而發揮想象感受全詩意境。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提高審美情趣,激發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教學策略:
用情境教學法創設意境,組織學生小組自學自悟賞析全詩,師生、生生進行交流并讓學生發揮再造想象感受詩之美。
教學用具:
多媒體圖片、樂曲《十面埋伏》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導語:古詩詞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明珠,詩詞的世界是一個如歌如畫的.世界。詩中有“大江東去”的豪邁,有“曉風殘月”的凄涼;有“把酒問天”的人生感慨,有“鐵馬冰河”的壯烈情懷。在詩中,我們認識了“吞吐日月”的曹操,我們了解了“人比黃花瘦”的李清照;我們明白了“報得三春暉”是天下兒女對父母的一片深情,我們懂得了“但愿人長久”是炎黃子孫對團圓的共同企盼。詩中有“曲徑通幽”,有“波濤如怒”;有“水光瀲滟”,有“綠肥紅瘦”。同學們讓我們再次走進古詩的世界,讓它來壯闊我胸襟,激蕩我心海。
二、朗讀品味——讀出韻味美
1、師配樂朗讀(樂曲《十面埋伏》)
2、生配樂朗讀、齊讀。(要求讀出韻味,體會情感)
三、理解詩意
1、問:讀出了哪種情感?(蒼涼、悲壯、豪邁……)
2、小組討論:具體看看描述的是什么情境,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
3、小組發言解釋詩意。
四、品析詞語——感受形象美
1、引導:詩是美的,還需要我們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有一顆感受美的心靈。這首詩有一種悲壯之美,美在哪里?還需要我們從品析詞語入手來發現美。
提示:李賀為我們描繪的戰地圖景,聲色俱備,請同學們標出呈現色彩的詞語,傳遞聲響的詞語,觀其色、聞其聲,進而品其味,談出你的感受。
2、學生討論,談感受。
3、師歸納:
黑云——使人聯想到大敵當前的形勢,形勢緊急;
金鱗——戒備森嚴,顯示出不可侵犯的氣概。
燕脂——更濃的紫色透出肅殺之氣,仿佛戰士的鮮血染成。
紅旗——紅旗半卷,寫出行軍的詭秘。
這是一副壯美的畫卷,作者用濃烈凝重但并不張揚的色彩“黑”、“金”“紫”“紅”勾畫出蒼茫悲壯的畫面,加上“角聲滿天”“鼓寒聲沉”,給人莊嚴壯烈的感覺。
五、再造想象——品味意境美
1、引導:通過品析,我們發現了美,讓我們再來感受這美。好的詩都是富于啟示性的,言近而意遠。能夠通過一兩個鮮明的形象喚起讀者的聯想,啟發讀者在自己的頭腦中構成無數新鮮的畫面。
2、示范:請讓我當一回導演,大家輕輕閉上眼睛,隨老師的描述放映首聯所表達的畫面:
鏡頭中首先出現的是遼遠蒼茫的大漠,逐漸推近到一座灰蒙蒙的孤城上,孤城的上空是墨似的烏云。鏡頭漸漸拉遠,只見整個天空都是陰霾密布,一直到遠遠的地平線上,黑沉沉的,給人沉悶肅殺的感覺,猶如大敵當前。偶爾有一絲日光從云間縫隙中射出。鏡頭逐漸推移——這是城門前的一隊士兵,他們身穿鎧甲,手握刀槍,持著盾牌,筆直的站著。一個特寫鏡頭——這是一個年輕的士兵,他的臉上是剛毅嚴肅的表情,目光中透著堅定,那是誓死報國的決心。日光透射到他的鎧甲上,閃出金色的光芒,仿佛給他增添了無窮的力量。
3、請同學們描述頷聯頸聯的畫面。
要求:生動再現畫面,傳達出詩人的感情。
六、積累比較——吟誦其他邊塞詩
1、交流吟誦自己積累的邊塞詩
2、反復朗讀《雁門太守行》,直至背誦。結束語:我們的祖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歌用他那不凡的魅力感染著我們,我們為詩歌美妙的意境而心馳神往,為詩人闊達的胸襟而感慨激動。我們愛詩,更愛孕育詩歌這片土壤的五千年文明古國!
《雁門太守行》這首詩對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不過想到20xx版課標對于古詩文閱讀的要求中說到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又在溫儒敏先生關于語文教學的二十四條條建議的第十九條中發現了這樣一個詞“慢慢就懂了”,他還在第二十和二十一條中分別對古詩文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建議。他說:最好的辦法就是反復誦讀,讀的滾瓜爛熟,要注重讓學生感受詩詞音韻之美,也許一時說不清美在哪里,總之是積淀下來就有感覺了。想到這些我的擔心瞬間就減少了許多。
于是在讓學生預習這首詩時,就一遍一遍的讓他們讀,直到完成背誦。課堂環節上也一改過去的先講后背變為先背再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上我想到采用“由扶到放,由教到學”的教學方法,由教《雁門太守行》的學習帶動其它詩歌的學習的方法嘗試。教《雁門太守行》時通過三讀、品三、一知的教學環節步步引導,帶領學生交流討論完成寫什么?為什么寫?怎么寫?三個問題。教給學生自主學習詩歌的三個切入點,也可以說是開啟閱讀詩歌之門的三把鑰匙,然后讓學生帶著這三把鑰匙自主學習第二首詩。
部編版的編者溫儒敏先生談到:部編版語文教科書的課后題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和編排的,對于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于是這節課的設計我也力爭緊扣課后題,比如:在學習《雁門太守行》時讓學生結合表示色彩的詞語描繪畫面,就把課后題第二題直接呈現出來讓學生進行探討。在讓學生自主學習第二首詩時出示的問題也是參照課后題第四題的問題進行提問的。包括最后的作業布置也是參照課后第五題稍有改動。
在古詩詞的教學上我也尚處在探索中,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把握好扶和放的尺度,精煉自己的教學語言等等,今后的工作中會不斷地學習總結!
教學目標:
1、了解、學習詩歌的朗讀技巧,培養朗讀能力。
2、反復誦讀,感受、品味詩歌的韻律美、意境美和語言美;
3、領悟作者寄托的愛國情懷,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引
1、課前預:(1)搜集資料了解作家作品;
(2)初讀詩歌,結合注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導入新課:(1)播放音樂,創設情境,引入《雁門太守行》
(2)解題。
(3)簡介作者:師生交流資料(檢查預習,了解作者風格)。
二、朗讀賞析
1、讀詩韻:明確朗讀的三個層次,讀準字音和節奏。
2、解詩意:在初讀感知基礎上,提出不明白之處,師生解疑。
3、悟詩情:(1)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品抒發的感情;
明確:描繪將士們艱苦卓絕的戰斗場面,贊頌將士們奮勇殺。
敵的英雄氣概和誓死報國的愛國情懷。
(2)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詩歌。
明確:一、二句“緊張,壯烈”
中間四句“凝重,悲壯”
最后兩句“堅定,豪邁”
(3)配樂齊讀
4、品詩言:
(1)教師點撥品析角度,學生用“我喜歡,因為”句式說話。(集體討論;尊重學生閱讀體驗和獨立見解)
(2)背誦全詩
5、小結過度
三、拓展延伸
1、比較閱讀:《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1)朗讀詩歌
(2)思考討論:兩首詩的異同點
2、名句欣賞:師生交流表達愛國情懷的詩詞名句。
四、布置作業
必做:誦讀25課《詩詞五首》。
選做:1、結合注釋,發揮想像,把《雁門太守行》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2、搜集、積累表達愛國情懷的詩詞名句,從內容和寫法等方面寫
點賞析文字,與同學交流。
一、誦讀是提高古詩文教學有效性的關鍵。這節課我安排了多種形式的朗讀:第一次是學生聽范讀。學生動筆畫出自己認為容易錯的字,加深第一印象;第二次是學生自讀,放開聲音朗讀,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通讀順。然后小組組員間互讀,糾正錯誤;第三次是讓學生示范朗讀,并自由點評;第四次是學生齊讀,確定聲音響亮,節奏整齊,讀出氣勢。最后讓學生根據提示自由背誦,集體背誦。在教學中,通過加強誦讀訓練,不但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而且背誦、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在教學中應當尊重學生的個性,滿足他們不同的要求。當教師的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評價學生,要尊重學生的不同的理解和認識,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個性發揮的天地。在本節課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把課堂還給學生。在賞析詩句時并沒有像往常一樣整體布置任務,而是讓學生任選角度,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來賞析。對學生的不同理解,給予了充分的認同和尊重,允許學生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三、精心制作,合理利用課件。把一些需要學生了解并且內容較多的知識點用課件展示出來如作者簡介、寫作背景,把提問的要點出示在大屏幕上,有助于學生有條理的討論,交流。這些有助于節省時間,增加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