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03
這是三黑和土地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設計說明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是蘇金傘的一首現代詩。詩歌表現了以三黑為代表的農民們對土地失而復得的喜悅心情,抒發了農民對土地的熱愛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教學設計結合單元要素,把理解詩歌中三黑對土地的態度設為教學重點,通過品讀相關語句體會三黑對土地的深情,感受三黑重得土地的喜悅,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引發學生學會由閱讀展開深入思考,通過閱讀展現自己的觀點。在自由表達見點中,在仿寫訓練中,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入發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搜集蘇金傘的資料。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資料介紹,導入新課
1.作者及背景資料介紹。
我們一直熱愛著腳下的這片土地。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詩,這首詩的作者是蘇金傘。本文選自《蘇金傘詩選》。蘇金傘從小生長在農村,能深刻體會到農民對土地的摯愛。作為我國鄉土詩派的代表人物,蘇金傘晚年對鄉土的回憶,幾乎觸處皆詩。
2.出示資料,進行題目解說。
“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賴以生存的支柱。詩歌表現了以三黑為代表的農民們對土地失而復得的喜悅心情。
3.出示閱讀提示,了解學習要求。
指名讀課題下面的閱讀提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說說三黑是怎樣看待土地的。讀了這篇課文,你對腳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情感。
2.指名分小節讀詩,邊讀邊想:課文主要寫了三黑和土地的哪些內容?試著給每部分加上一個小標題。
3.全班匯報,概括主要內容。(翻地,耙地,播種,看蕎麥開花,聽蟈蟈叫,暢想美好生活……)
設計意圖:梳理詩歌的主要內容,為深入感愛三黑對土地的情感做好鋪墊。
三、品味語言,體會情感
1.快速瀏覽詩歌,想一想:三黑是怎樣看待土地的?把能體現三黑情感的句子畫下來,用心去品味一番。
2.品析重點句子,體會農民對大地的熱愛。
引導學生將找到的關鍵語句與體會到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并通過朗讀來體會農民對土地的熱愛。
(1)“活像旱天的鵝,一見了水就連頭帶尾巴鉆進水里。”“恨不得把每一塊土,都送到舌頭上…”
作者是如何把這種熱愛體現出來的?(運用了比喻、夸張的修辭方法,寫出了農民重獲土地時的喜悅及對土地的熱愛。)
(2)三黑是怎樣對待土地的?找一找關鍵詞語談談自己的體會。
①每一寸土都給翻起,每一塊土疙瘩都給細細打碎。(從“每一寸”“每一塊”可以看出三黑精心整理土地的細節,每一個動作中都流露著對土地的熱愛。)
②把得又平又順溜,看起來好像婦女們剛梳的頭。(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體現三黑把土地把得平整,襯托出三黑對土地的熱愛。)
聯系上下文試著想象…下:聽著蟈蟈兒叫三黑想到了什么?(想到了小時候的生活,想到了被地主欺侮的日子,想到了未來美好的生活。)引導學生聯系寫作背景理解,教師適當點撥。
(2)默讀第13~14節,說一說三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4.齊讀第15節,體會三黑對土地的熱愛之情。
5.讀了這篇課文,你對腳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設計意圖:此環節蟲,教師引導學生尋找相關的語包來體會二黑對土地的態度。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二黑對土地的愛.….對未來生活充滿了向往。同時,周繞單元要素請學生說說自己對土地的感受。
四、體會寫法,拓展鏈接
1.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學生欣賞感悟。
2.大屏幕上定格歌詞,指名讀,齊讀,體會歌詞的意境美和給人帶來的愉悅感。
3.分節朗讀、賽讀、男女生對讀。
4.學唱歌曲,體會音韻美給人們的鼓舞。
5.總結全文。
教學反思
這篇略讀課文是一首詩歌。學生與詩歌有一定的情感距離。在介紹了相關的背景資料后,學生更能真切地感受到以三黑為代表的農民對土地的那份熱愛。整個教學設計中,以讀代講,以讀促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學生體會到三黑對土地的態度。在理解了詩歌的內容和情感的基礎上,學生對土地有了新的認識,對土地的情感也更加深厚了。同時,在仿寫詩歌的訓練中,很多學生能巧妙地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表達自己對土地的熱愛與深情。
目標 1.訓練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比喻的修辭手法。
3.了解三黑對土地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學
重點 1.通過課文的學習,感受三黑對土地的熱愛之情和重獲土地的喜悅。
2.想象文字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農民對土地的感情。
教學
難點 通過理解重點詞語來體會詩人描繪的景物。
教具
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導入
( )分鐘 一、師生談話,導入課題。
1.每個人都有非常喜歡和珍愛的東西,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農民三黑,看看他所珍愛的東西是什么?(板書課題:三黑和土地)
2.蘇金傘簡介,學生初步了解。【課件出示2】
蘇金傘(1906-1997),原名蘇鶴田,河南睢縣人,是中國五四以來最杰出的詩人之一,1932年開始發表作品。1946年,《大公報》介紹蘇金傘時說,"他的詩諷刺深刻得體,當世無第二人"。
194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任河南省文聯第一屆主席,著有詩集《地層廠》《窗外》《鵓鴣鳥》《蘇金傘詩選》《蘇金傘詩文集》等。
談話環節可以創設一個氛圍,使學生興趣被激發,能夠集中精力到新的學習任務中來。
新課
教學
( )分鐘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初讀,解決字詞。
1.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認識生字詞語,掃除字詞障礙。
2.出示詞語。
【出示課件3】
旱天 恨不得 土疙瘩 順溜 松散 麥籽 白霎霎 蕎麥 耙地 癢抓抓 蹚壞 閨女
3. 指名讀詞語,相機解釋詞語意思。
(二)讀懂文意
1.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感情。
邊讀邊想象作者所描繪的景物畫面,讀給同桌聽,兩人互相評價。
2.理清思路,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
(1)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寫了農民三黑得到土地后,愛不釋手,認真侍弄土地,種上蕎麥,等到豐收。)
(2)課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請給每個部分加個標題。【出示課件4】
第一部分:(1-6小節)農民三黑有了土地,視若珍寶,把整個生命投入到土地上,翻地、耙地。標題:翻地耙地
第二部分:(7-12小節)三黑把蕎麥種到地里,聽到蟈蟈叫,想起童年的生活。標題想起童年生活
第三部分:(13-15小節)三黑展望美好的未來。
標題:展望未來
(板書:翻地、耙地 播種,蟈蟈和童年 展望未來)
三、再讀課文,深入分析。
1.詩歌塑造了三黑怎樣的人物形象?(翻身做主人的老農民形象。)讀出最能打動你的地方,多讀幾遍,讀出自己的感受。
2.你最喜歡詩歌的哪些語句?圈點勾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想一想這些語句好在哪里?【出示課件5】
(1)活像旱天的鵝,一見了水就連頭帶尾巴鉆進水里。
(2)地翻好,又耙了幾遍,耙得又平又順溜,看起來,好像婦女剛梳的頭。
以上兩個句子,都用到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農民見到土地比作“旱天的鵝見到了水”;把耙過的土地比作“婦女剛梳的頭”。
3.【出示課件6】“從來沒有睡過這么好的床”是什么意思?
預設:這里的“床”是指翻過后耙平整的土地,很松散、很柔和。
預設:三黑太熱愛自己的土地,把整過的土地比作一張床,一張非常適合種子生長的溫暖的床。
4.【出示課件7】讀了這篇課文,你對腳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也對土地產生了感情,非常熱愛它。)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停頓。
2.了解有關作者蘇金傘的文學常識,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
3.體會農民對土地失而復得的喜悅之情以及農民對土地的摯愛之情。對腳下的土地有新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
1.理清思路,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
2.掌握詩歌的朗讀方法,在朗讀中品悟詩歌的語言特色。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師:土地,對農民來說,是“命根子”,是生存權益最集中的體現。土地,是農民的生存來源。今天,我們要學習著名詩人蘇金傘的一首現代詩《三黑和土地》,來深切體會以詩歌主人公三黑為代表的農民對土地的那份感情。(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解讀詩題:
詩歌以“三黑和土地”為題,交代了寫作對象,“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賴以生存的支柱。
3.背景介紹。
本文選自《蘇金傘詩選》。蘇金傘從小生活在農村,能深刻體會到農民對土地的摯愛,作為我國鄉土詩派的代表人物,蘇金傘晚年對鄉土的回憶,幾乎觸處皆詩。新中國成立前,在老解放區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新中國建立初期,在新近解放的地區繼續開展土地改革運動。勞動人民重新獲得寶貴的土地。本詩寫于新中國土改時期,表現了以三黑為代表的農民們重獲土地后的喜悅心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讀出感情,注意朗讀節奏。(教師適時指導,引導學生邊朗讀邊想象作者所描繪的畫面。)
2.理清思路,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思考:詩歌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同桌討論、交流)
明確:這是一首格律化詩歌,共15節,每節四句,偶句押韻,詩句均齊,很是嚴整。詩歌表現了以三黑為代表的農民對土地失而復得的喜悅,抒發了農民對土地的熱愛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深入品析,討論交流
1.(指名朗讀詩歌第1~3節)思考:農民和土地之間的關系,感受農民對土地有怎樣的感情。(結合生活實際,自由交流)
小結:詩歌第1節用旱天的鵝見了水的情景來比喻有了土地的農民的樣子,充分表現了農民對土地的渴望,寫出了農民對獲得土地的迫切心情,也寫出了農民內心極度的歡喜之情。喻體的選擇和“連頭帶尾巴”這樣的說法極具農村生活特色,語言顯得樸實、親切。第2節和第3節用了兩個“恨不得”,表現了農民對土地的感情之深。
2.師:三黑是千千萬萬的農民的代表,他又是怎樣對待土地的?(自由朗讀詩歌第4~15節)
(1)重點句子理解。(課件出示,指名答)
句子一:“從沒睡過這么好的床”一句,有什么含義?
明確:這句話寫出了三黑對土地的珍視,土地失而復得之后,他沉浸在無限的喜悅之中。
句子二:怎樣理解“地翻好,又耙了幾遍,耙得又平又順溜,看起來好像婦女們剛梳的頭”?
明確:“耙得又平又順溜”用富有口語特點的語言寫農村生活,很好地體現了蘇金傘“堅持用生活中語言寫詩,不矯揉造作,不故作深奧”的詩歌創作特點。
(2)師:三黑在自己的土地上勞動,有怎樣的感受?(同桌討論交流)
示例:三黑在自己的土地上勞動,感到那樣的幸福和滿足。他精心照料土地,甚至想象著才耙完的地已經開滿蕎麥花,這片土地是屬于他的,他是土地的主人,這是自由的滋味。他可以任由蟈蟈在地里叫喚,還可以招呼小孩子來逮蟈蟈,他甚至對如何更好地耕種土地有新的計劃,他還想象著獲得大豐收之后的甜蜜生活。他邊勞動邊盡情享受著重新獲得土地之后的快樂。
教師小結:三黑和所有農民一樣,視土地為生命,在獲得土地之后,他將自己的整個生命都投入到土地中去,精心地侍弄它,照料它。他是土地的主人,他想象著這片土地會帶給他更多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3.師:詩歌塑造了三黑怎樣的形象?(指名讀,教師指導:讀到特別能感動你的句子多讀幾遍,讀出自己的感受。)
明確:詩歌塑造了三黑這樣一個勤勞的、深切熱愛著土地的普通農民形象,表現了他在獲得自己的土地之后無邊的幸福感,以及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憧憬。
四、體會詩歌語言特色
1.師:這首詩歌中,作者在表情達意上有哪些特色?試舉例說明。(教師提示:如詩歌所用的修辭手法)
明確:詩歌第5、6、7節,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了三黑對土地的精心照料;第11、12節,采用今昔對比的手法,凸顯了土地改革后,農民翻了身,成為土地的主人之后的幸福感。
2.體會詩歌的語言特點。
小結: 如蘇金傘在1982年所寫的《我與新詩》一文中,總結了他始終未改的詩歌觀,即“始終保持著樸素無華的風格,爭取做到深厚蘊含中透出清新;堅持用生活中的語言寫詩,不矯情造作,不故作深奧,使人感到晦澀難懂;堅持現實主義。生活是詩的基礎,詩是生活的升華。”
五、拓展延伸
思考:讀了這篇課文,你對腳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分小組討論,小組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師點撥:可以圍繞土地的重要性,如何珍惜土地或者你對腳下的土地的理解等內容交流。
六、教師小結
詩歌表現了以三黑為代表的農民對土地失而復得的喜悅,抒發了農民對土地的熱愛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教學板書】
20*三黑和土地
三黑熱愛土地 比喻、擬人
想象對比
表現了農民對土地的熱愛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教學反思】
這首詩歌語言質樸,通俗易懂,但是涉及關于土地改革的內容。因此,在上課之前,我讓學生通過預習充分了解作者以及當時的寫作背景,有了背景知識的積累,在教學中,學生能夠通過誦讀詩歌,理解詩句的內容,體會詩歌的語言特色,從而有助于他們深切體會農民對土地的摯愛之情,體會農民在獲得土地之后的喜悅之情,感受到土地帶給農民的無邊的幸福感。
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在朗讀中品味詩歌直白質樸的語言特色。
2.理清思路,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
3.體會農民真正獲得屬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悅心情。
4.結合生活實際想一想自己對腳下的土地的感受。
教學重點:
品味詩歌直白質樸的語言特色,體會詩歌巧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和對比的寫法來展現人物的喜悅心情的寫作特色。
教學難點:
感受三黑這個典型的淳樸的農民形象,體會他對土地的熱愛之情和真正獲得屬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悅心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激趣,引入文本。
導語:同學們,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是我們出生、成長的地方,它無私地奉獻自己的一切,只為了給我們提供衣食所需。離開了這片土地,我們將舉步維艱、難以繼日。三黑深愛著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當他真正擁有這片土地的時候,他不僅滿懷喜悅,而且憧憬著未來通過辛勤的勞動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三黑和土地》(教師板書),感受翻身做主人的農民對土地的情思。
2.出示課題,引導學生理解題目在文中的作用。
明確:詩歌以“三黑和土地”為題,交代了寫作對象和寫作內容。“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賴以生存的支柱;這首詩主要寫了三黑和土地的關系,展現了三黑對自己腳下的土地的情感。
二、初讀課文,了解學情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詩歌讀通順。
2.指名學生朗讀自己印象深刻的內容,教師隨機糾正字音。
3.教師出示課件,介紹作者及文章的相關背景知識。
蘇金傘(1906—1997)原名蘇鶴田,河南睢縣人,是我國“五四”以來最杰出的詩人之一。1946年,《大公報》介紹蘇金傘時說:“他的詩諷刺深刻得體,當世無第二人”。蘇金傘于1932年開始發表作品,代表作品有《地層下》《窗外》《鵓鴣鳥》等。
寫作背景蘇金傘從小生長在農村,能深刻體會到農民對土地的摯愛,作為我國鄉土詩派的代表人物,蘇金傘晚年對鄉土的回憶幾乎處處皆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解放區進行的土地革命讓勞動人民獲得了寶貴的土地。本詩就再現了以三黑為代表的農民獲得土地后的喜悅心情。
4.在了解寫作背景的基礎上朗讀課文,讀出情感。
提示:邊朗讀邊想象作者所描繪的畫面,感受三黑對土地的熱愛之情,體會他獲得土地后的喜悅心情,暢想他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可以讀給同桌聽,兩人互相評價。
5.理清思路,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
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詩歌可以分為幾部分?請給每部分概括一個小標題。
(這首詩主要寫了三黑分到了土地,他的生活和心理都發生了改變。詩歌表現了以三黑為代表的農民真正獲得屬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悅心情,抒發了農民對土地的熱愛之情,展現了他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結構梳理:
第一部分(第1—3節):寫農民真正擁有了土地后異常歡喜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4—8節):寫三黑翻地耙地,同時欣賞著自己的土地和勞作。
第三部分(第9—12節):以蟈蟈兒為線索,把三黑小時候和現在的生活、心情進行了對比。
第四部分(第13—14節):寫三黑的打算。
第五部分(第15節):收束全詩,點明中心——翻身的人兒心里真甜。
小標題示例:獲得土地,異常歡喜;翻地耙地,愉快勞作;今昔對比,變化巨大;熱愛土地,憧憬未來;翻身做主,心情甜蜜。
三、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師生共學詩歌第一部分,感知農民與土地的關系。
(1)學生快速默讀詩歌第1—3節,思考:哪節詩清楚地告訴我們農民與土地的關系?(第1節詩。)
(2)師生共同品讀第1節詩。
①理解“農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個生命投入了土地”的含義。
預設:這是詩歌的首句,具體闡述了農民和土地的關系。這里的“有了土地”具有深層的含義,結合本文的寫作背景可知,“有了土地”指的是土地革命以后,農民實實在在地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土地。這和以前向地主租地當佃戶,雖然“有了土地”但要向地主交租子不同;也和農民靠出賣勞動力給地主當雇農,地主說“這塊地歸你種吧”,這樣也算是“有了土地”不同。現在,農民真正做了土地的主人,想在土地上種點啥就種啥,想怎么在土地上勞作就怎么勞作,所以他們“就把整個生命投入了土地”,期盼著土地能給他們帶來幸福的生活。
②你從第1節詩中的“一……就”中體會到了什么?
(這里運用“一……就”這組表示條件關系的關聯詞生動地表現出了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渴望,反映了他們得到土地后激動、興奮的心情。)
(3)學生反復品讀第2、3節詩,感受農民有了土地后的歡喜心情。
①多種形式讀,讀中感悟。如:分組朗讀、想象畫面讀、配樂朗讀等。
②賞析這兩節詩。
預設:這兩節詩描繪的是農民真正擁有了土地后異常歡喜的情景。這兩節詩都用“恨不得”開頭,起到重復強調的作用,將農民急切地想到土地上勞作的心情生動地表現了出來。他們“恨不得把每一塊土”都“嘗一嘗”,又“恨不得自己變成一粒種子,躺在土里試一試”的目的是想知道自己的土地到底好到什么程度。莊稼是農民的希望,他們愛土地無非是為了莊稼,所以他們就想“變成一粒種子”去“試一試”“溫暖不溫暖,合適不合適”。“嘗”是味覺,“躺在土里試一試”是觸覺,比較空說“想知道好到什么程度”不同,真實多了,情感也豐富多了。總之,詩人用這兩節詩生動地表現了農民愛土地、愛莊稼的情感,也表現出他們獲得土地后的歡喜心情。
③有人說詩歌的前三節并不是寫三黑的,所以是多余的。你贊同這個說法嗎?說說你的理由。
(我不贊同這個說法,詩歌的前三節并不是多余的。這三節詩總說農民真正擁有了土地后異常歡喜的情景。這是詩歌創作的大背景,三黑正是這許許多多普通農民中的一員,他此時的心情和其他農民是一樣的。這為下文具體寫三黑的表現和心理打下了基礎。)
2.小組合作學習課文第二部分,感受三黑對待土地和勞作的態度。
過渡:農民真正擁有了土地后該是多么歡喜啊!他們恨不得時時刻刻與土地待在一起,精心侍弄著土地上的莊稼。看,“三黑就是這樣地翻著土地”,同時欣賞自己的土地和勞作。
(1)讀一讀,想一想,理解句子,在小組交流。
①地翻好,又耙了幾遍,/耙得又平又順溜,/看起來/好像婦女們剛梳的頭。
(這句詩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耙得又平又順溜”的地比作“婦女們剛梳的頭”,一方面形象地表現出三黑把地耙得又光又順,表明他現在的勞作很認真;另一方面也表明三黑在欣賞自己的勞作,他此刻心里是得意的。)
②這么松散的地,/簡直是一張軟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滾,/想在上面躺一躺。
(三黑繼續欣賞剛耙的土地,深深地陶醉其中。這里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土地比作軟床,形象地表現出了土地的珍貴,也從側面表現出三黑內心的喜悅。)
③這么好的床,/麥籽兒躺下去挺舒服,/就想發芽,/趕緊鉆出來吸些雨露。
(三黑把麥籽兒看得比自己還要寶貴,他如此認真地對待土地的目的就是希望莊稼能在這塊土地上好好地生長。)
(2)教師解決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難。
①第4節詩中的“就是這樣”在文中具體指什么?
明確:“就是這樣”指的是詩歌前三節講述的內容,即農民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摯愛著這片土地,對這片土地滿懷希望。
②三黑是怎樣對待自己的土地的?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確:三黑把“每一寸土都給翻起,每一塊土疙瘩都給細細打碎”“地翻好,又耙了幾遍,耙得又平又順溜”。我從中感受到當農民真正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土地后,他們的勞作更認真、更積極了。
3.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第三部分,感受三黑現在與以往的不同。
過渡:當三黑真正擁有了土地之后,他的心里樂開了花,他在珍貴的土地上辛勤地勞作。當他看到地里的莊稼茁壯成長的時候,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1)學生朗讀第9—12節詩,教師課件出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①找出文中的一個比喻句,指出本體和喻體,體會其表達效果。
②找出文中描寫三黑過去和現在不同的生活和心理的句子,比較閱讀,說一說自己發現了什么。
問題一預設:比喻句——看見自己種的蕎麥已經開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賞析:這個比喻句中,本體是蕎麥花,喻體是白霎霎的一片雪。作者運用這個比喻句一方面形象地寫出了蕎麥花的顏色和形態,容易讓人產生聯想;另一方面生動地表現出了地里的莊稼長勢喜人,從側面說明了由于是“自己種的”,所以三黑格外用心,莊稼才長得好。
問題二預設:詩歌的第10—12節以蟈蟈兒為線索,把三黑小時候和現在的生活、心理進行了對比,從這個對比中我們能明顯感受到三黑現在的生活、心理和過去大不一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找出相關的句子,然后比較著閱讀,再鼓勵學生暢談自己從比較中發現了什么。學生發言示例:
三黑小時候喜歡蟈蟈兒,但是由于貧苦農家的孩子沒有地位,到地里抓蟈蟈兒后會被爹娘罵、被地主罵,心里很委屈。現在三黑依然喜歡蟈蟈兒,聽著自己地里的蟈蟈兒叫喚,他自己不僅心里歡喜極了,還招呼孩子到自己的地里去抓蟈蟈兒。從這個對比中我感受到三黑小時候那種困苦、受壓迫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那種冷漠無情的社會也不復存在了。現在農民的生活自由了,農民與農民之間相互關愛,他們的心情是相通的。
4.學生自學第四、五部分,升華情感。
過渡: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翻身做了主人,他的心情多么歡快啊!有了土地后的三黑又有啥打算呢?請同學們借鑒學習前面內容的方法自學最后兩部分。
(1)學生朗讀第13—14節詩,思考并解答下列問題。
①三黑有什么打算?(第13節詩講了三黑的第一個打算:跟人合伙,種好莊稼,收獲更多。第14節詩講了三黑的第二個打算:買毛驢、送公糧,馱著老伴看閨女、上東莊。)
②你從三黑的打算中感受到了什么?(從三黑的兩個打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土地后的農民的生活更自由了;他們對生活的態度改變了,對勞作顯出了前所未有的積極性;他們因為生活改變了,思想也發生了變化,他們更愿意接受新鮮事物,更加積極地交公糧,也更加重視親情。)
③試著分析三黑有這樣的打算的原因。(三黑的這種打算是農村進行土地革命以后出現的新情況,是農民在實際生活中受到教育的緣故。)
(2)學生朗讀第15節詩,找出點明中心的詩句。(點明中心的詩句:翻身的人兒心里真甜。)
(3)結合課文內容,深入理解“翻身的人兒心里真甜”這句話。
明確:“甜”是這首詩的中心,詩歌從頭到尾都體現了這一點。詩歌第一部分總寫農民得到真正屬于自己的土地后異常喜悅的情景,所有農民的心里都是甜的;第二部分具體描寫了三黑的勞作比往常好,而且自己欣賞那個“好”,這也是甜的;第三部分運用對比的寫法展現了今昔大不同,今勝于昔,這當然也能讓人感覺到甜。第四部分寫三黑的兩個打算,前途光明,怎能不讓人感覺到甜呢?詩歌的末尾則明明白白地寫出了甜,不僅甜在三黑的心里,連地里的蟈蟈兒也因為甜叫得更歡了。
(4)教師總結,深化主題。
小結:土地對于農民來說就是希望。當得到真正屬于自己的那一片土地后,三黑做的是“細細打碎”每一塊土疙瘩,眼見的是自己種的蕎麥開出“白霎霎的像一片雪”的花,耳聽的是蟈蟈兒鳴叫,心想的是“打完場趕著送公糧”。這所見所聞、所做所想,無不閃耀著“翻身人兒”的喜悅、對土地的熱愛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獲
1.教師總結本課時教學內容,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
小結:同學們,在這節課上,我們采用多種形式具體分析了課文內容,真切地感受到三黑獲得土地后的喜悅心情和他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時也激發了我們對腳下的土地的熱愛之情。課堂學習中,同學們的表現都可圈可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學生分組交流學習收獲。
五、背誦積累,作業設計
1.摘抄自己喜歡的詩句,豐富積累。
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