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23
這是吶喊整本書閱讀一等獎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活動目標
教育幼兒在遇到危險或緊急情況時,知道用“喊叫”(如喊叫親人、其他成年人、同伴等)的方式來求助。
重點難點
讓幼兒在遇到困難和危險的時候懂得勇敢地大聲呼救。
活動準備
小兔頭飾每人一只,兔媽媽、大灰狼頭飾各一只。
活動過程
一、游戲:
主班教師扮兔媽媽,配班教師扮大灰狼,小朋友扮小白兔,分別戴上頭飾。教師邊講解邊教會 幼兒按以下情節開展游戲。
兔媽媽帶領小兔在草地上采蘑菇,采了滿滿一大筐。小兔們渴了,兔媽媽讓小兔休息一會兒,自己去找水 。大灰狼出現了,小兔“驚慌”萬分,有的哭,有的躲……這時一只小兔(開始由老師替代)大聲喊:“媽媽 快來!來人哪!救命呀!”媽媽及時趕到,趕走了大灰狼。
二、提問:
“小朋友,你們遇到有危險的事會喊叫嗎?你是怎么喊叫的?”
(此游戲可重復玩,讓幼兒練習呼喊的內容。)
三、總結:
“媽媽”表揚在緊急情況下會喊叫媽媽的小兔。教育幼兒遇到緊急情況或危險時要喊叫“來人 哪”、“救命”、“媽媽快來”。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我運用情境游戲的方式進行教學,情境游戲對于幼兒來講是一件比較感興趣的事情。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都非常的活躍,在老師的引導下,幼兒能在大灰狼的出現下會勇敢地喊叫媽媽。教育幼兒遇到緊急情況或危險時要喊叫“來人 哪”、“救命”、“媽媽快來”,從而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
【教學目的】
魯迅《藥》教學設計及反思
1、認識本文以明暗兩線結構內容、組織推動情節的方式,并理解這種結構方式在表述內容、突出主題上的積極作用;
2、學習以人物的言行、心理表現人物思想性格的手法;
3、辨析以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以及表現主題的作用;
4、理解本文人物的典型意義,通過人物認識作品深刻而重大的主題
【教學重點】
領悟雙重主題,把握雙線結構、品味凝練含蓄的語言
【教學難點】
標題的含義,花環和烏鴉的作用
【教學設想】《藥》是一篇經典的老課文,但教讀本課有很大的困難,因為魯迅的作品本身比較難讀,而且有相當部分的學生,或者對魯迅不感興趣,或者對這篇《藥》不感興趣因而,在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講授本課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單純的教授也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但是教學效果不一定很好根據本年級學生的特點,加強班宜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只在關鍵處進行點撥,通過質疑、解疑、討論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可以適當向課文細節品味方面延伸(參考韓軍的《我教魯迅的〈藥〉》)平行班可以適當講授,圍繞情節、人物和主題三個重點,突出描寫技法和語言品味,盡量讓學生多活動,課堂教學重在引導課后“思考和練習”要有機地貫穿到教學過程中本教學設計以平行班為例
【教學方法】
1、點撥法
《藥》是一篇思想深刻、意蘊豐富的小說,為了在教學中避免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本課教學不但在教材的處理上要采取了避重就輕、主次分明的教學原則,而且在教學方法上要借鑒著名特級教師蔡澄清的“點撥教學法”葉圣陶先生說:“教師之教,不在于全部講授,而在相機誘導”所謂“相機誘導”,也就是適時點撥“點”,就是點要害、抓重點;“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比如,小說情節的交織物——人血饅頭、交織的人物——康大叔,環境描寫的作用以及典型人物的性格分析等,要“點”;而夏瑜作為革命者的可敬及作為失敗者的可悲、小說結尾處的“曲筆”等,要“撥”
2、多媒體輔助法
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可以制作教學幻燈片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本文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
2、理清本文的情節結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解題
由《吶喊自序》導入,小說背景暫可以不交代,等到討論主題時再補充,從而節約時間讓學生讀文本或者只交代兩點:
①小說寫于1919年4月25日,發表于同年5月《新青年》,后來又收在《吶喊》文集中。
②它是以秋瑾的被殺為背景的秋瑾死于1907年。
因為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吶喊自序》
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并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于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至于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里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于自己,卻也并不愿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吶喊自序》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初讀課文,了解小說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
(初讀課文時,學生對閱讀疑難點進行標記可以進行字詞梳理,也可以在第二課時以檢測的形式進行)
⑴請把能體現小說時代背景和社會政治情況的有關人物服飾、語言、環境描寫的文句勾畫出來(此教學任務可以通過其他形式完成,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讀文本了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從而能更好地賞析作品)
教師巡堂點撥,逐步縮小范圍(尤其是暗示社會環境方面的),引導學生畫出以下幾句即可。
①“……衣服前后的一個大白圓圈……并且看出號衣上暗紅色的鑲邊”
提示:“前后的一個大白圓圈”是清朝士兵衣飾的特點,作者通過衣飾描寫,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是在清末
②“他說,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
提示:通過人物語言交代社會背景,說明這是清朝末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
③“路的左邊,都埋著死刑和瘐斃的人,……已埋到層層疊疊,宛然闊人家里祝壽時候的饅頭”
提示:運用比喻手法描寫墳地環境,層層疊疊的墳冢,表現了清政府對革命者的殘酷鎮壓和階級壓迫
⑵討論:作者通過上述描寫,反映了怎樣一個典型環境?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清政府對革命者的殘酷鎮壓
2、二讀課文,理清本文的情節結構
“所謂情節,就是小說中用以表現主題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組織的生活事件”
學生第二遍閱讀課文時要求準備:
(1)講述《藥》所包含的兩個故事,要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發展變化與結局交待清楚,要給小說的四個部分各擬一個小標題
(2)討論:《藥》的情節包括幾個部分;比較兩個故事敘述方法上的區別
(3)討論:小說兩條線索是怎樣連接、交織、融合在一起的
在以上講述和討論過程中,教師訂正、篩選學生的語言,板書作品明、暗并行的雙線結構圖,同時完成“思考和練習”二板書依次出現的順序應是:1.華家的故事情節;2.夏家的故事情節;3.兩個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4.明、暗線;5.兩條線索的連接、交織、融合的地點
提示:
①小說主要寫了華、夏兩家的事(華夏就是中國);
②資產階級革命者――夏瑜
人民群眾――華老栓、華大媽、夏四奶奶、駝背五少爺等
封建統治者的爪牙――康大叔
●《藥》有明暗兩條線索,明線是華家故事,暗線是夏家故事
●雙線連接、交織的事物是“藥”,即“人血饅頭”
●雙線連接、交織的的人物是劊子手“康大叔”
板書:
情節明線(華家)時間地點暗線(夏家)
開端老栓買“藥”一個秋天的后半夜刑場(連接)夏瑜就義
發展小栓吃“藥”當天早上茶館(交織)夏瑜血被吃
高潮茶客談“藥”當天上午茶館(交織)茶客談夏瑜
結局華大媽上墳第二年清明墳場(融合)夏四奶奶上墳
教學目標:了解魯迅生活經歷和思想發展過程;理解寫作《吶喊》的緣由及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含義。
吶喊的教案
教學設想:本文內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難度,教學時擬突出重點,扣住“好夢”的具體內容,領會作者思想發展過程。
教學重點:魯迅自身經歷與其思想發展的歷程。
教學難點:魯迅嚴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認識作者寫作〈〈吶喊〉〉的緣由。
一:導入
初中曾學過魯迅的哪些小說?(〈〈故鄉〉〉、〈社戲〉〉、〈〈孔乙己〉〉等)這些小說選自哪一個小說集?(〈〈吶喊〉〉(加點的字板書)《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說集,共收集短篇小說14篇(第一版是15篇,多一篇〈〈不周山〉〉。)1922年12月,魯迅為自己的這個集子寫了序,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吶喊〉自序〉〉。
現在請大家自讀課文,看看魯迅先生寫這篇自序的目的是什么?
二:分析文章內容:
1.這篇序言中,魯迅通過敘述自己的經歷來反映思想發展過程,并說明寫作〈〈吶喊〉〉的緣由。魯迅重拾文藝,和一個人有關,那就是?(學生:金心異)金心異的來訪是不是魯迅創作《吶喊》的主要原因?(不是),那么魯迅創作《吶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這里“夢”指的是什么?(指作者年輕時候的理想和追求。)為何理想叫做“夢”呢?(由于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實現,所以后來回憶起來,就如同夢幻一般。)
2.年青的魯迅有那些夢?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夢?他的夢有沒有實現?
(1)因為少年時代的給父親看病的生活經歷,使他看透世態想走異路。就有了“學醫救國救民的夢想”(此處要求學生讀書上的句子)(板書:學醫救國救民夢)本來這夢是相當美滿的,但是在仙臺看幻燈片,發現學醫不能救國,夢想終于破滅。
(2)因為魯迅發現學醫不能救國(讀文中的句子),就想要以此為轉折,樹立了新的夢想,提倡文藝,開始了新的.人生,去東京,進行最初的文學活動。概括為“治文藝,拯救民眾靈魂”或者“辦〈新生〉,拯救民眾靈魂”終于失敗,魯迅深刻的分析了失敗的原因,那是什么呢?客觀原因:國民精神麻木,群眾不覺悟,對于吶喊,既非贊同,也不反對。主觀原因:對自己寄托希望過高,認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實際,青年人特有的狂熱病。
3.兩大美好夢想破滅之后,魯迅先生陷入了無邊的寂寞和痛苦之中,那么他是如何驅散這種痛苦與寂寞呢?(魯迅采用了種種麻醉法,沉入于國民中,回到古代去,于是去了北京S會館抄古碑)沉默是對自己理想的絕望嗎?(不是,是在思索、探尋國家和社會的前途和出路。)
4.分析對話:
這個時候,金心異的來訪是他人生轉變的一個契機,我們來研究一下他們的對話,同學們歸納一下在對話中兩人所持的不同觀點。(學生:讀19段,魯迅關于鐵屋子的論斷。)你們如何理解這段話中的“鐵屋子”、“熟睡的人們”、“大嚷起來”?
所以金心異的來訪使作者看到了希望。我們可以結合《故鄉》里最后幾句話來理解這種“希望”。(學生: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通過分析,我們得出結論:先前的思想發展是形成〈〈吶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礎,而金心異的來訪則是寫作〈〈吶喊〉〉的直接契機。
5.分析魯迅為什么要把這十四篇小說合起來,命名為“吶喊”的原因:
好,現在作者要開始振筆吶喊了,那么“吶喊”的含義是什么?魯迅為誰吶喊?為什么要吶喊呢?(學生齊讀第22段。)(為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吶喊)因為作者年輕時候曾經歷過寂寞的痛苦,他不想把這種寂寞再傳染給這些做著好夢的青年。
教師: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知道作者吶喊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為喚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們起來抗爭,而發出戰斗呼喊;一是為慰藉戰友,使之“不憚于前驅”的吶喊助陣。(板書)
三。小結: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清楚地知道了作者創作《吶喊》的緣由。而圍繞著《吶喊》的由來作者也講述了他的思想發展過程,那就是從年輕時的好夢到悲哀的寂寞,然后是奮起的吶喊。從作者好夢、寂寞、吶喊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憂國憂民思想一直都沒有變,用作者的《自題小像》中的一句話可以鮮明地體現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薦軒轅。”
教學目標
1.了解魯迅生活經歷和思想發展過程;
2.理解寫作《吶喊》的緣由及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含義,語文教案-《吶喊》自序。
教學重點
魯迅自身經歷與其思想發展的歷程
教學難點
魯迅嚴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認識作者寫作《吶喊》的緣由。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初中曾學過魯迅的哪些小說?(《故鄉》、《社戲》、《孔乙己》等)這些小說選自哪一個小說集?(《吶喊》)
《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說集,共收集短篇小說14篇(第一版是15篇,包括《不周山》。)1922年12月,魯迅為自己的這個集子寫了序,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吶喊》自序)。
二、簡介“序”
什么叫序?什么叫自序呢?請大家齊讀“自讀提示”前三句話。
提示已講得很清楚,序言,是寫在著作前面的文章,可分為自序和他序,自序,多為說明寫書的目的和經過。而魯迅的這篇序言中,魯迅通過敘述自己的經歷來反映思想發展過程,并說明寫作《吶喊》的緣由,這正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三、分析課文
1.引出“夢”
問:緣由即來由,那么本文在哪里概括交代了《吶喊》的來由?
明確:開頭部分:“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
問:是什么的“一部分”?
明確:“我年輕時候曾做過許多夢”的一部分。
問:這里“夢”指的是什么?
明確:指作者年輕時候的理想和追求。
問:為何理想叫做“夢”呢?
明確:由于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實現,所以后來回憶起來,就如同夢幻一般。
問:年輕時的魯迅曾做過哪些夢?
師:夢的產生是與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發展密切聯系、相互影響的。我們先來看文中敘述了作者怎樣的生活經歷,思想又是如何發展的呢?請對照下面的表格看課文,給大家兩分鐘時間,找出地點并概括其生活經歷和思想發展。
2.根據課文內容,填表說明作者的生活經歷與思想發展的過程,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吶喊》自序》。(用投影復片)
地點
生活經歷
思想發展
紹興
侍親疾
先請一學生找出文中地點:紹興、南京、仙臺、東京、*,再請學生自讀課文填寫生活經歷、思想發展,學生大體完成后再討論明確具體內容。(具體內容見下,學生概括恰當的少講評,概括不到位的作指導)
(1)紹興侍親疾看透世態,想走異路
問:在紹興的四年,作者做了什么?
明確:幾乎是每天出入于質鋪和*店,并尋找*引。
中心事件是服侍久病的父親,我們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為“侍病父”或“侍親疾”。這段生活經歷,魯迅的感受如何?
提示: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
如何理解這幾句話?我們可結合魯迅的家庭情況。魯迅幼時家庭經濟比較寬裕,家里有四五十畝水田,并不愁生計。但十三歲那年,家庭突遭變故,祖父因科舉案件下獄,繼之而來的是父親患了重病,家庭陷入困頓,只得靠典當衣服首飾來換錢給父親治病,在侮蔑里接了錢,昔日閏土眼中的“少爺”遭到了別人的歧視與白眼,倍感人間的冷漠,看透世態炎涼,于是想走異路,產生了第一個夢“學洋務”。
(2)南京求新知選擇學醫,救民報國
在洋務學堂,魯迅所學課程有:格致(物理、化學)、算學、地理、歷史、繪圖、體*,并且看到了一些生理衛生之類的書。這些知識與作者在三味書屋中所學的《四書》《五經》中的孔孟之道相比較,都是新知識,因此在洋務學堂作者主要是探求西方新的知識,可概括為“求新知”。
問:這些新的知識給作者的思想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明確:漸悟中醫是騙子,知道西方醫學能維新,于是去仙臺學醫,“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治的病人的疾苦,促進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因此我們可概括為“選擇學醫,救民報國”。
(3)仙臺攻醫學領悟要著,棄醫從文
在仙臺,作者主要攻讀西方醫學,初中學的《藤野先生》就是對仙臺學醫生活的回憶,作者回憶了最使他鼓舞,最使他感激的藤野先生。學醫之夢很美滿。魯迅后來為什么又動搖呢?
明確:原因是看時事畫片。領悟了要著,棄醫從文。
時事畫片的內容是日本人殺*人,圍觀的是自己的同胞,這場景使魯迅受到極大震動,他為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同胞感到激憤和悲哀,這使魯迅的學醫之夢徹底破滅,以此為轉折,樹立了新的夢想,提倡文藝,開始了新的人生,去東京,進行最初的文學活動。
(4)東京搞文藝悲哀寂寞,深刻反省在東京,魯迅為搞文藝從事了許多工作,文中主要敘述了辦雜志《新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