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28
這是涉江采芙蓉優質課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1、了解《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學情分析:學生基礎較好,有獨立分析能力。 3重點難點:1、 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從“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詩經》一路走來,我們讀過屈原的《離騷》,汨羅江邊的縱身一跳,并沒有真正停止了屈原的生命,借著《離騷》中芬芳馥郁的詩句,仿佛還能觸摸到他的那顆滾燙的跳動的心。于是,現實主義詩歌和浪漫主義詩歌都有了豐沛而清潔的源頭。我們還需感謝漢武帝,他設置了一個大規模的音樂機構——樂府,也許他只為了娛樂,了解施政效果,但客觀上卻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為后世留存了一個寶庫。
時間流駛,我們來到東漢末年,有一群文人,文化素養較高,他們繼承了《詩經》和《楚辭》的傳統,吸收了漢樂府的營養,創造出大量的風格獨特,藝術成就很高的五言詩,以《古詩十九首》為代表。
《古詩十九首》選自南朝梁蕭統《文選》,并非一人一時所作,因作者姓名失傳,時代不能確定,故編者題為“古詩”。
藝術成就很高,被稱為“五言之冠冕”, 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二、文本解讀
本篇課文的結構框架
“五個一”:一個高潔優雅的意境,一串的真純自然的舉動,一聲感人肺腑的嘆息,來自一段深摯篤厚的愛情,一腔無以名狀的憂憤。
這首詩很簡單,寫了一人一時一地一境。首先我們就來欣賞詩人在詩首就為我們創設的意境,意境由多個意象組成,有哪些意象呢?
一、一個高潔優雅的意境
1、“芳草”的“蘭澤”意象
蘭與芳草指的是江邊的芬芳馥郁的水草。同學們知道誰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香花香草?(屈原)
屈原對香花美草賦予善與美的高潔品性,又把穿著、佩戴、飲食香花美草比喻刻苦自修。
屈原《離騷》中出現的“芙蓉”就是這首詩中的重要意象,我們來了解一下。
2、芙蓉意象:荷花、蓮花、芙蕖、菡萏等。
君子之花: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蓮,花之君子者也
品質高潔 氣質優雅
姿態優美 儀表莊重
佳人之花:
采蓮曲二首(其二)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一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
涉江采芙蓉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涉江采芙蓉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從“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詩經》一路走來,我們讀過屈原的《離騷》,汨羅江邊的縱身一跳,并沒有真正停止了屈原的生命,借著《離騷》中芬芳馥郁的詩句,仿佛還能觸摸到他的那顆滾燙的跳動的心。于是,現實主義詩歌和浪漫主義詩歌都有了豐沛而清潔的源頭。我們還需感謝漢武帝,他設置了一個大規模的音樂機構——樂府,也許他只為了娛樂,了解施政效果,但客觀上卻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為后世留存了一個寶庫。
時間流駛,我們來到東漢末年,有一群文人,文化素養較高,他們繼承了《詩經》和《楚辭》的傳統,吸收了漢樂府的營養,創造出大量的風格獨特,藝術成就很高的五言詩,以《古詩十九首》為代表。
《古詩十九首》選自南朝梁蕭統《文選》,并非一人一時所作,因作者姓名失傳,時代不能確定,故編者題為“古詩”。
藝術成就很高,被稱為“五言之冠冕”, 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二、文本解讀
本篇課文的結構框架
“五個一”:一個高潔優雅的意境,一串的真純自然的舉動,一聲感人肺腑的嘆息,來自一段深摯篤厚的愛情,一腔無以名狀的憂憤。
這首詩很簡單,寫了一人一時一地一境。首先我們就來欣賞詩人在詩首就為我們創設的意境,意境由多個意象組成,有哪些意象呢?
一、一個高潔優雅的意境
1、“芳草”的“蘭澤”意象
蘭與芳草指的是江邊的芬芳馥郁的水草。同學們知道誰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香花香草?(屈原)
屈原對香花美草賦予善與美的高潔品性,又把穿著、佩戴、飲食香花美草比喻刻苦自修。
屈原《離騷》中出現的“芙蓉”就是這首詩中的重要意象,我們來了解一下。
2、芙蓉意象:荷花、蓮花、芙蕖、菡萏等。
君子之花: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蓮,花之君子者也
品質高潔 氣質優雅
姿態優美 儀表莊重
佳人之花:
采蓮曲二首(其二)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一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
張波評論第一學時 教學過程
優點:
思路清晰
缺點:
內容不全,未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張波評論第一學時 教學過程
優點:
有吸引力
缺點:
應簡潔一些
張波評論重點難點:1、 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
優點:
注重學生能力培養,符合詩歌教學特點
缺點:
欠具體
張波評論學情分析:學生基礎較好,有獨立分析能力。
優點:
具體,符合實情
缺點:
怎樣引導
張波評論教學目標1、了解《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優點:
有目標
缺點:
不全
三維目標
1.了解古代詩歌的發展流變,了解“古詩”與五言詩的關系。
2.把握三首詩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夠正確理解詩歌的主題意義。
3.運用翻譯的方法描摹詩歌所反映的內容,能夠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關文學知識,正確體會作者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
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涉江采芙蓉》
教學目標:
1.了解古代詩歌的發展流變,了解“古詩”與五言詩的關系。
2.把握詩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夠正確理解詩歌的主題意義。
3.運用翻譯理解的方法描摹詩歌所反映的內容,能夠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和探究詩歌的表現手法。
4.體會詩歌含蓄不盡,余味悠長的游子思鄉、愛人離居的愁情別緒,積淀人文素養。
教學重點:
1.把握詩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夠正確理解詩歌的主題意義。
2. 運用翻譯理解的方法描摹詩歌所反映的內容,能夠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和探究詩歌的表現手法。
3.體會詩歌含蓄不盡,余味悠長的游子思鄉、愛人離居的愁情別緒,積淀人文素養。
教學難點:
運用翻譯理解的方法描摹詩歌所反映的內容,能夠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和探究詩歌的表現手法。
教學方法:
(總)課前預習(導學案)——課堂解析(教學案)——課后復習(考點練兵案)
(分)朗讀(多樣式)——解讀(問答式)——研讀(答問式)——小結(歸納式)
課件準備:與教案配套的PPT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1.情景導入
同學們,你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詩嗎?“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接下來的幾句,有沒有聽過?那么我們品讀一下這首詩:看到大屏幕上。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 不是生與死的距離 //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愛你 // 而是愛到癡迷 // 卻不能說我愛你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 不是我不能說我愛你 // 而是想你痛徹心脾 // 卻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我不能說我想你 // 而是彼此相愛// 卻不能夠在一起
——泰戈爾
感受:在讀這首詩之前,我們以為,生與死的距離,就足以隔開兩個人了。讀了這首詩,我們才知道,有的距離不是用眼睛來衡量的,有的人近在咫尺,心卻相隔千里。而經過老師的補充,我們應該有更深的了解。最可怕的距離,是兩個人的心明明貼的很近,卻不能在一起。那么這是怎樣的一種傷痛?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從千年前傳來,被這種傷痛折磨的古人發出的那一聲嘆息。
2.詩詞導入
隔著亙古的時空,要聽清這聲嘆息可能不易。但是同學們可以通過體會這首詩的感情,自己讀出這聲感嘆。下面請同學們齊讀《涉江采芙蓉》。這首詩沒有生字詞,也不是很難理解。因此,在讀的過程中,第一,注意字的讀音;第二,仔細體會詩中的感情。
涉江采芙蓉《古詩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指導及要求:這首詩,就好像一聲嘆息,嘆息應該是輕輕的、緩緩的。同學們的節奏稍微快了一些。但是不要緊,讀出感情是讀詩的高層境界,也許在學習這首詩的內容之后,我們能更好地把握詩的感情。也希望在這堂課的最后,每個人都可以把這首詩背出來。
二、文本解讀
(一)、知識積累
基礎積累
1.《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 (目標之4)
2.“古詩”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它與兩漢樂府歌辭并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形成一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并且發展為泛指后來具有“古詩”藝術特點的一種詩體。初唐以后,產生了近體詩,其中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詩體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 目標之1)
信息篩選
《涉江采芙蓉》選自《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總集,總共是十九首。這十九首詩并非出自同一個人之手,作者也都不可考。但是都是在同一個年代所作的。鐘嶸評價這組詩“驚心動魄,幾乎可謂一字千金。”可見《古詩十九首》的語言造詣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古詩十九首》的內容,被放逐的臣子,被拋棄的妻子,久未見面的好友,流落他鄉的游子。我們看到,這些都是可喜之事還是可悲之事?為什么會如此呢?
合作探究
現在讓我們正式進入這首詩,剛剛我提到了,《古詩十九首》的詩題都是以詩的第一句為題,同學們可按照自己的理解起了詩名,并思考這個主人公,你們認為,是男子還是女子呢?根據是什么?
好,既然同學們都認為是男子/女子,我們就從男子/女子的角度來分析這首詩;
既然同學們有爭議,各執一詞,而且好像雙方都非常有道理,那么我們暫且還是稱它為主人公。下面我們邊分析這首詩,邊探討,到底是男子 還是女子呢?
男生同學示范朗讀一遍(包括詩題、內容,注意斷句)。
涉江采芙蓉《古詩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方法點撥
五言詩朗讀指導。
明確: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匯,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容量,能夠更靈活細致地抒情和敘事。在音節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樂美。因此,它更為適應漢以后發展了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五言詩在斷句上一般構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本詩采用二三字格式斷句,但是在朗誦的時候可以將第三個字適當延長發音時間。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能力提升(目標之三)
▲一、詩歌鑒賞的方法:(結合大屏幕解讀)
1.讀順暢,解其意;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渡過江去采摘荷花,生有蘭草的沼地長著香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采摘荷花送給誰呢?所思念的人在遙遠的長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回頭看那故鄉啊,漫長的道路無邊無際又渺渺。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感情深厚卻兩地分居,在愁苦憂傷中慢慢變老。
解讀詩歌,把握詩歌情感。(師生交流,討論,共同完成下面的環節)
(一)思考:讀完這篇文章,你認為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確:游子思鄉之情。
(二)具體分析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達出這種情感的!
2.找意象,品意境。
▲ 本詩主要意象是什么?對全詩意境的營造有什么作用?( 目標之2)
本詩的主要意象就是芙蓉,芙蓉就是蓮花,我們在哪篇文章中學過蓮花的?《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那么,蓮代表的是什么?高潔的君子之風。還有沒有?其實我們還學過一首詩,只是里面荷花換了個名稱,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荷花用來喻意境的靜謐悠閑。由以上幾例分析可以見出:荷花在很多情況下被作為一種情感意象來使用,表示一種圣潔、堅貞與寧靜的意味。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視“荷”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潔的品質。為文章奠定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蘭澤多芳草:生有蘭草的水澤中長滿香草。“蘭澤”、“芳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聯系在一起,用來表達美好的事物和情感。原來我跟大家說了,讀詩要抓什么?意象:芙蓉、蘭澤、芳草,讓人頓感主人公形象的雅潔以及所表達感情的純潔、美好。這時候我們猜測主人公的心情是怎樣的?
[教學目標]
《涉江采芙蓉》優秀教案
1、了解關于《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
3、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
[教學重、難點]
1、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
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板書“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么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愛情是人類永恒的話題,但是相愛卻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讓人扼腕嘆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是秦觀發出的一種寬慰,一種無奈。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有“一字千金”之稱的《古詩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達了怎樣的相思?
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評價可謂極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詩歌鑒賞品味
提示:詩歌鑒賞方法與步驟:
(一)讀順暢,通大意。
(二)找意象,品意境。
(三)找詩眼,抓主旨。
(四)依景情,析手法。
1.讀完這篇文章,你認為這首詩的主要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確:游子思鄉之情。
2.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確:方式:是試圖采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中國人民很早對于自然就有很深的喜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相聯。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中所述:“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
3.詩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這對全詩意境的營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確: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視“荷”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潔的品質。這為文章奠定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4.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么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5.采摘花草送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常有出現。現實生活中情人節送玫瑰,母親節送康乃馨。采摘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達對親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這芙蓉沒有送出去了沒有?沒有。文章中作者自問自答可以看出來作者的情緒出現了變化。由歡欣轉為失落,
6.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7.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明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采芙蓉”也是為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8.五、六句既有人物動作描寫,也有心理刻畫,其中“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都很強,可以清晰地表達出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9.最后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么?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想愛卻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這種分離是不同與秦觀的《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個是永久的分離,一個是讓人產生距離產生美。
10.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四、 問題探究
關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一)
這首詩寫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給故鄉的妻子。采摘花草贈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里并不罕見。它寄托了什么呢?讓我們看看《古詩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樹”一詩: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給“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銘心刻骨時自然而有的一種舉動,并且所送的花草或為“芙蓉”,或為“奇樹”開的芳香濃郁的花,這又表現了對“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過,花草很快就會枯萎,送花草給遠方的親人是“無理”的想法,當送花草的人一轉念間意識到花草無從寄出時,內心的痛苦與惆悵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這首詩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一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起首四句是平緩的敘述。“芙蓉”“蘭澤”“芳草”等語,讓人頓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潔以及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美好。“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這兩句自問自答,語氣也是較為緩和的,不過“遠道”一詞已為下面的情緒轉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兩句承“遠道”而來,“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將“遠道”的意思說盡。“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讀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的那個方向張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細計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詞,讀起來即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故鄉在哪兒?“所思”在哪兒?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極點。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效果。最后兩句也并沒有順接上面兩句,而是從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擔憂是,如果兩個相愛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憂傷以終老”了。黯然的情緒真是令人消魂!
六、拓展與鞏固
對寫法(懸想的寫法)
七、作業
1、背誦詩歌。
2、類詩比較閱讀:《課時作業》
一、教態掌控
這是我第一次在教學反思中寫到教態。表面看來,教態即教學姿態,是教師的形象氣質、面部表情、口頭和肢體語言,但這絕不是教態的根本用意。
從根本來說,教態這個詞的重心在于“態”,即態度。通過教態,教師傳達給學生的是學習態度、工作態度、人生態度。《三字經》講:“教不嚴,師之惰。”所以,教態首先在于一個“嚴”字,在于嚴謹、嚴肅、嚴厲。這三個詞語,都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姿態,而是對待知識和課堂的基本原則。
而我課上所呈現的教態,隨性多于嚴肅,輕松多于嚴厲,自由多于嚴謹,故此當為我所反思之一,所需踐行之一。
二、前期準備
一堂好課,必定包含課前準備、課上呈現、課后反思三個過程,作為基礎過程的課前準備,決定了后兩個過程的成效。
課前準備,應當包含教學設計、課件制作、試講磨課等。其中,試講磨課所起到的作用尤為重要,它能修正教學設計和課件制作的問題,也能提前預測課上呈現的問題。正如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一樣,好的公開課,一定是磨出來的。
此外,磨課不只是一個調整課堂設計思路和環節的過程,還是一個引領教師重構課堂設計理念、重建教學基本邏輯的過程,是教師成長的關鍵環節。
以往,我常將重心放在課堂呈現上,課前準備往往有欠,此為我所反思之二,所需踐行之二。
三、課堂氛圍
課堂氛圍是教學效果的重要衡量標準,綜合衡量了學生參與程度、師生課堂關系、學生對知識點的接受程度、教學細節的合理科學與否等等。如果學生在課堂上都是沉寂的、被動接受的,或者盲目活躍、釋放激情的,那這堂課一定經不住考驗;如果學生收放自如,積極參與,進行有意義的討論,課堂氛圍有理、有趣、有節,則說明這堂課內容充實,節奏舒緩有度。
在教學中,我對課堂氛圍的掌控,還缺乏火候,有時過分熱烈,淹沒了學習的意義;有時過分沉寂,抑制了學生的思維。此為我所反思之三,所需踐行之三。
我想,反思也不宜求多,多則濫而不精,浮而不實,今后,先治此三大頑疾,再言其他。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