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19
這是涉江采芙蓉教案優秀教案,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涉江采芙蓉》優秀教案
1、了解關于《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
3、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
[教學重、難點]
1、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
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板書“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么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愛情是人類永恒的話題,但是相愛卻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讓人扼腕嘆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是秦觀發出的一種寬慰,一種無奈。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有“一字千金”之稱的《古詩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達了怎樣的相思?
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評價可謂極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詩歌鑒賞品味
提示:詩歌鑒賞方法與步驟:
(一)讀順暢,通大意。
(二)找意象,品意境。
(三)找詩眼,抓主旨。
(四)依景情,析手法。
1.讀完這篇文章,你認為這首詩的主要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確:游子思鄉之情。
2.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確:方式:是試圖采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中國人民很早對于自然就有很深的喜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相聯。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中所述:“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
3.詩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這對全詩意境的營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確: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視“荷”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潔的品質。這為文章奠定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4.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么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5.采摘花草送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常有出現。現實生活中情人節送玫瑰,母親節送康乃馨。采摘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達對親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這芙蓉沒有送出去了沒有?沒有。文章中作者自問自答可以看出來作者的情緒出現了變化。由歡欣轉為失落,
6.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7.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明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采芙蓉”也是為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8.五、六句既有人物動作描寫,也有心理刻畫,其中“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都很強,可以清晰地表達出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9.最后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么?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想愛卻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這種分離是不同與秦觀的《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個是永久的分離,一個是讓人產生距離產生美。
10.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四、 問題探究
關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一)
這首詩寫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給故鄉的妻子。采摘花草贈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里并不罕見。它寄托了什么呢?讓我們看看《古詩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樹”一詩: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給“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銘心刻骨時自然而有的一種舉動,并且所送的花草或為“芙蓉”,或為“奇樹”開的芳香濃郁的花,這又表現了對“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過,花草很快就會枯萎,送花草給遠方的親人是“無理”的想法,當送花草的人一轉念間意識到花草無從寄出時,內心的痛苦與惆悵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這首詩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一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起首四句是平緩的敘述。“芙蓉”“蘭澤”“芳草”等語,讓人頓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潔以及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美好。“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這兩句自問自答,語氣也是較為緩和的,不過“遠道”一詞已為下面的情緒轉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兩句承“遠道”而來,“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將“遠道”的意思說盡。“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讀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的那個方向張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細計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詞,讀起來即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故鄉在哪兒?“所思”在哪兒?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極點。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效果。最后兩句也并沒有順接上面兩句,而是從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擔憂是,如果兩個相愛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憂傷以終老”了。黯然的情緒真是令人消魂!
六、拓展與鞏固
對寫法(懸想的寫法)
七、作業
1、背誦詩歌。
2、類詩比較閱讀:《課時作業》
三維目標
1.了解古代詩歌的發展流變,了解“古詩”與五言詩的關系。
2.把握三首詩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夠正確理解詩歌的主題意義。
3.運用翻譯的方法描摹詩歌所反映的內容,能夠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關文學知識,正確體會作者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1、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涉江采芙蓉》
教學目標:
1.了解古代詩歌的發展流變,了解“古詩”與五言詩的關系。
2.把握詩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夠正確理解詩歌的主題意義。
3.運用翻譯理解的方法描摹詩歌所反映的內容,能夠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和探究詩歌的表現手法。
4.體會詩歌含蓄不盡,余味悠長的游子思鄉、愛人離居的愁情別緒,積淀人文素養。
教學重點:
1.把握詩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夠正確理解詩歌的主題意義。
2. 運用翻譯理解的方法描摹詩歌所反映的內容,能夠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和探究詩歌的表現手法。
3.體會詩歌含蓄不盡,余味悠長的游子思鄉、愛人離居的愁情別緒,積淀人文素養。
教學難點:
運用翻譯理解的方法描摹詩歌所反映的內容,能夠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和探究詩歌的表現手法。
教學方法:
(總)課前預習(導學案)--課堂解析(教學案)--課后復習(考點練兵案)
(分)朗讀(多樣式)--解讀(問答式)--研讀(答問式)--小結(歸納式)
課件準備:與教案配套的PPT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1.情景導入
同學們,你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詩嗎?“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接下來的幾句,有沒有聽過?那么我們品讀一下這首詩:看到大屏幕上。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 不是生與死的距離 //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愛你 // 而是愛到癡迷 // 卻不能說我愛你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 不是我不能說我愛你 // 而是想你痛徹心脾 // 卻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我不能說我想你 // 而是彼此相愛// 卻不能夠在一起
--泰戈爾
感受:在讀這首詩之前,我們以為,生與死的距離,就足以隔開兩個人了。讀了這首詩,我們才知道,有的距離不是用眼睛來衡量的,有的人近在咫尺,心卻相隔千里。而經過老師的補充,我們應該有更深的了解。最可怕的距離,是兩個人的心明明貼的很近,卻不能在一起。那么這是怎樣的一種傷痛?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從千年前傳來,被這種傷痛折磨的古人發出的那一聲嘆息。
2.詩詞導入
隔著亙古的時空,要聽清這聲嘆息可能不易。但是同學們可以通過體會這首詩的感情,自己讀出這聲感嘆。下面請同學們齊讀《涉江采芙蓉》。這首詩沒有生字詞,也不是很難理解。因此,在讀的過程中,第一,注意字的讀音;第二,仔細體會詩中的感情。
涉江采芙蓉《古詩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指導及要求:這首詩,就好像一聲嘆息,嘆息應該是輕輕的、緩緩的。同學們的節奏稍微快了一些。但是不要緊,讀出感情是讀詩的高層境界,也許在學習這首詩的內容之后,我們能更好地把握詩的感情。也希望在這堂課的最后,每個人都可以把這首詩背出來。
二.文本解讀
(一)、知識積累
基礎積累
1.《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 (目標之4)
2.“古詩”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它與兩漢樂府歌辭并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形成一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并且發展為泛指后來具有“古詩”藝術特點的一種詩體。初唐以后,產生了近體詩,其中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詩體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 目標之1)
信息篩選
《涉江采芙蓉》選自《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總集,總共是十九首。這十九首詩并非出自同一個人之手,作者也都不可考。但是都是在同一個年代所作的。鐘嶸評價這組詩“驚心動魄,幾乎可謂一字千金。”可見《古詩十九首》的語言造詣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古詩十九首》的內容,被放逐的臣子,被拋棄的妻子,久未見面的好友,流落他鄉的游子。我們看到,這些都是可喜之事還是可悲之事?為什么會如此呢?
合作探究
現在讓我們正式進入這首詩,剛剛我提到了,《古詩十九首》的詩題都是以詩的第一句為題,同學們可按照自己的理解起了詩名,并思考這個主人公,你們認為,是男子還是女子呢?根據是什么?
好,既然同學們都認為是男子/女子,我們就從男子/女子的角度來分析這首詩;
既然同學們有爭議,各執一詞,而且好像雙方都非常有道理,那么我們暫且還是稱它為主人公。下面我們邊分析這首詩,邊探討,到底是男子 還是女子呢?
男生同學示范朗讀一遍(包括詩題、內容,注意斷句)。
涉江采芙蓉《古詩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方法點撥
五言詩朗讀指導。
明確: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匯,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容量,能夠更靈活細致地抒情和敘事。在音節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樂美。因此,它更為適應漢以后發展了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五言詩在斷句上一般構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本詩采用二三字格式斷句,但是在朗誦的時候可以將第三個字適當延長發音時間。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能力提升(目標之三)
▲一、詩歌鑒賞的方法:(結合大屏幕解讀)
1.讀順暢,解其意;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渡過江去采摘荷花,生有蘭草的沼地長著香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采摘荷花送給誰呢?所思念的人在遙遠的長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回頭看那故鄉啊,漫長的道路無邊無際又渺渺。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感情深厚卻兩地分居,在愁苦憂傷中慢慢變老。
解讀詩歌,把握詩歌情感。(師生交流,討論,共同完成下面的環節)
(一)思考:讀完這篇文章,你認為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確:游子思鄉之情。
(二)具體分析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達出這種情感的!
2.找意象,品意境。
▲ 本詩主要意象是什么?對全詩意境的營造有什么作用?( 目標之2)
本詩的主要意象就是芙蓉,芙蓉就是蓮花,我們在哪篇文章中學過蓮花的?《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那么,蓮代表的是什么?高潔的君子之風。還有沒有?其實我們還學過一首詩,只是里面荷花換了個名稱,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荷花用來喻意境的靜謐悠閑。由以上幾例分析可以見出:荷花在很多情況下被作為一種情感意象來使用,表示一種圣潔、堅貞與寧靜的意味。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視“荷”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潔的品質。為文章奠定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蘭澤多芳草:生有蘭草的水澤中長滿香草。“蘭澤”、“芳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聯系在一起,用來表達美好的事物和情感。原來我跟大家說了,讀詩要抓什么?意象:芙蓉、蘭澤、芳草,讓人頓感主人公形象的雅潔以及所表達感情的純潔、美好。這時候我們猜測主人公的心情是怎樣的?
輕快! 好,這一句,主人公踏過江水去采一朵蓮花,這個畫面,讓我們覺得是在哪里?是大漠?塞北?還是江南?我們眼前出現這么一幅畫面了,盛夏的江南水邊,我們的主人公駕著一條輕舟,慢慢搖著船槳,穿梭在荷葉中,去采那一朵蓮花。大家認為,這是一名男子,還是女子?但是,是不是完全排除是男子的可能?
3.依景情,析手法;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采了要給送給誰呢?從上一句我們知道主人公去采芙蓉,為什么要采呢?現在
才知道,是要送人的。大家不要覺得送朵花是小事,我們中國人民很早對于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和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連在一起。我們現在想表達愛意送什么?什么值錢送什么,還有直接送錢的。而古人和我們不同,“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他們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財寶,往往是一枝花或是一株芳草。
我們熟悉的詩人元稹和白居易交好,元稹為御史奉使往蜀地去的時候,看到路旁爛漫的山花,寫到“深紅山木艷彤紅,路遠無由摘寄君”。
送別的時候不是收拾金銀細軟讓對方帶著,而是折一枝楊柳,表達依依不舍之情。因為柳字音近留。我們學過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說題目可能有同學忘了,但一聽肯定會回憶起來“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陸凱的《寄范曄》:“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甚至有時候,只是一顆小小的紅豆。還是王維的《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現在我們應該能夠了解到古人所贈之物所寄托的情感了。折花送柳,一方面傳達了對親友的關懷、思念。一方面有寄托了美好祝愿。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
好,這位主人公贈送的對象,是誰?遠方的人。而且結合全文可以知道,是遠方的那個愛人。我們思考。主人公是真的采過芙蓉以后,才想到“所思在遠道”嗎?這一問一答是什么手法?設問。有什么作用?
A. 所思,不是才過之后才想到愛人。而是時時刻刻想著他。那么我們可以看出,之前“涉江采芙蓉”也是為了愛人。如果開頭就開門見山把對方托出,就顯得平淡無味了。
B. “遠道”透露出什么訊息?愛人不在身邊。為下文主人公的情緒變化做鋪墊。起到暗中過渡,承上啟下的作用。
這個情感還能說是歡快嗎?失落。那么我們想到,之前作者為我們描繪的景象是什么景?樂景,可是主人公帶的是什么情?哀情。這叫?以樂景寫哀情。以樂景寫哀情的詩我們接觸不少了,剛剛提到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非常典型的一首。在這美好、歡樂的采蓮背景中,主人公手拿一朵蓮花,站在舟頭,獨自懷遠,正具有以“樂”襯“哀”的強烈效果。
好,從這兩句看,我們能讀出主人公的性別嗎?還是不能嚴格的區分。一個女子手持蓮花,呆呆地思念自己的夫君,或是一個男子,癡情地凝視這江水想著家鄉的妻子,都可以成立。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回望那一起生活過的故鄉,路途無邊無際。
這兩句里有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包含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舊鄉 長路
舊鄉在哪里?在“漫漫”長路的那頭,看不到也望不著,“舊鄉”的愛人此時也正凝眸相望嗎?這就是我們開頭說的,兩個人明明相愛,卻不能在一起,這是什么感情?濃濃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這兩句將“遠道”意思說盡。
體會一下,環顧、漫浩浩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還顧“一詞動作感和畫面感很強,讓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的那個方向張望,他看到了什么?長路漫浩浩,“漫浩浩”一詞,讀起來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看到的是他不敢去仔細計算的迢迢的路程!
這一回頭,故鄉在哪兒?“所思”在哪兒?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極點。但是,卻又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的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效果。
這兩句,我們在看一下,到底是男子還是女子?按常理推算,一般離家遠行的是男子,第一二句有極大的可能是女子,三四句兩者皆有可能。五六句男子的可能居大。我們再接下來看第七八兩句。
注意:找詩眼,抓主旨;
⑴什么是“詩眼”?找出本詩“詩眼”并根據“詩眼”概括主旨。
詩眼:指作品中點睛傳神之筆。(形式有二)
①詩詞句中最精煉傳神的某個字;②全篇最關鍵的詞句,是一篇詩詞的主旨所在。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兩心相愛卻又各在一方,愁苦憂傷以至終老異鄉。
這兩句沒有順承上面,而是從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擔憂是,如果兩個相愛的人此生都不能相守,那就只能憂傷以終老了。
心情如何?憂傷痛苦。最后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么?
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
這兩句覺得是男子還是女子呢?好像又皆有可能。
那么整首詩讀完了。我們還是圍繞著主人公是男是女的問題,再來梳理一遍。第一二句有極大的可能是女子,三四句兩者皆有可能。五六句男子的可能居大。七八句又是兩者皆有可能。所以無法判斷究竟如何。我們就從兩邊都分析一下。
如果是男子,那么涉江者的是男子,環顧者也是男子。
如果是女子,涉江者是女子,環顧著是否一定是同一人呢?環顧著是涉江者的“所思”。
這名女子在采芙蓉遙寄給所思的男子,同時,所思的男子也在“還顧望舊鄉”。這個想象出自女子對于男子愛情極深的信任,心有靈犀一點通,襯出下文“同心”二字不是空話。“憂傷”的也不僅僅是女子一個人,這個畫面中相對出現了兩個人隔著遙遠的長路互相思念,這聲嘆息也有了回聲。這么一想,這首詩的意味更加深刻。
這種寫法叫什么呢?
“懸想”。是詩人在抒發自己某種情思時,不直接從自身寫起,而是想象對方此時此刻的情形,或是先描述自身情形,突然調轉筆墨,描述對方情形,以便更深一層地表達自己情感。
例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營造一種“詩從對面飛來”的絕妙虛境。
這是從內容、感情上來推斷的。其實還可以從常識去推斷。游子求仕應當上京,東漢京城在洛陽,怎么會走到芳草勝放的江南江畔呢?況且江南民謠中慣用雙關語,“芙蓉”諧音“夫容”,環顧望舊鄉的人是這位女子所思的、等待的、怕此生不能再見面的愛人。
因此,從兩方面去理解都可以,而且從女子的角度去想,還可以引出我們更多的理解。
4.找詩眼,抓主旨;
⑴什么是“詩眼”?找出本詩“詩眼”并根據“詩眼”概括主旨。
詩眼:指作品中點睛傳神之筆。(形式有二)
①詩詞句中最精煉傳神的某個字;②全篇最關鍵的詞句,是一篇詩詞的主旨所在。
本詩的“詩眼”是“憂傷”。
這首詩的內容和情感我們分析完了,之前我們說這首詩既可以是男主人公,也可以是女主人公,然后我們來看一看馬茂元先生的相關評論:
此詩的主人公應該是位女子,全詩所抒寫的,乃是故鄉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憂傷。但倘若把此詩的作者,也認定是這女子,那就錯了。馬茂元先生說得好:“文人詩與民歌不同,其中思婦詞也出于游子的虛擬。”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終仍是游子思鄉之作,只是在表現游子的苦悶、憂傷時,采用了“思婦調”的“虛擬”方式:“在窮愁潦倒的客愁中,通過自身的感受,設想到家室的離思,因而把這一性質的苦悶,從兩種不同角度表現出來”(馬茂元《論〈古詩十九首〉》)。從這一點看,《涉江采芙蓉》為表現游子思鄉的苦悶,不僅虛擬了全篇的“思婦”之詞,而且在虛擬中又借思婦口吻,“懸想”出于游子“還顧望舊鄉”的情景。這樣的詩情抒寫,就不只是“婉曲”,簡直是奇想了!
總結:《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絕美的詩,看到他,就像看到了一種中國式鄉情、親情、愛情的縮影,橫亙于歷史時空之中,《涉江采芙蓉》的文字絕沒有浮躁的華美,僅用清淡自然地筆觸,寫出了一世的悲苦。
盡管千年前的那個采蓮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詩,只要有四季的變換,在這世間就會存在著一種思慕的情懷,永遠也不會改變,永遠也不會消失。
讀詩的最高境界是把這首詩的感情讀出來。請同學們有感情的朗讀、背誦一下這首詩。
好!謝謝!
作業設計
1、背誦課文《涉江采芙蓉》全文。并準備默寫。
2、預習曹操的《短歌行》,收集曹操相關的資料。
【教學反思】
以往教學
的經驗啟示 1、 要善于抓詩歌的“詩眼”。
2、 要善于通過意象解讀詩歌。
3、 要準確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
4、 要引導學生揣摩詩歌的藝術手法。
本節教學
的經驗總結 語文課是讀書課。要重視讀。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在讀的基礎上,學生可以對課文進行分析、評論、探究。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 識記有關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2) 背誦全詩。
2、能力方面
(1)領會詩歌的思想內涵。(2)培養學生朗讀詩歌的能力;
(3)培養學生通過意象來賞析詩歌的能力。(4)探究詩歌的表現手法。
3、情感方面
體會詩歌含蓄不盡,余味悠長的游子思鄉、愛人離居的愁情別緒,積淀人文素養。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詩歌的朗讀;(2)詩歌的賞析;(3)詩歌的表現手法
難點:通過抓住意象來賞析詩歌。
【教學方法】導讀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以有關芙蓉的名句引入課題。
二、通過導學案學習有關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了解寫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詩十九首》中的一篇。《古詩十九首》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并非一人所做。從內容看,主要寫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傷,寫游子、思婦的離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質較高,又繼承了《詩經》和《楚辭》的傳統,吸收了漢樂府的營養,所以不但善于運用比興,而且創造出一種獨特的風格,語言淺近凝練,自然和諧,藝術成就很高。是五言詩成熟期的代表作。被劉勰稱為“五言之冠冕”。它是五言詩的發端,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著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導賞析
(一)初讀,整體感知(聽配樂朗誦,初步感知作品)
1、試為這首詩劃分節奏。(學生劃分,師生共同明確)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2、詩歌的感情基調如何?你認為全篇中哪個字濃縮了作者的情感?(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明確)
明確:詩歌的感情基調憂傷。是“思”字濃縮了作者的情感。
3、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思”的舉動是什么?這種行為在古代詩歌中常見嗎?可否舉例?
明確:是采摘芙蓉。這種行為在古代詩歌中常見。
4、詩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為全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明確:芙蓉,即荷花,為全詩營造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二)再讀,討論交流(請學生個別朗讀,之后小組討論作答,教師明確)
1、三、四句一問一答,在全詩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明確: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黯然銷魂作鋪墊。2、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對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從側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純潔、美好。
3、你認為這首詩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個男子還是女子?
提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言之成理即可。
(三)精讀,合作探究(教師指點精讀個別詩句,學生討論交流作答)
詩歌表現手法:1、借景抒情 2、白描手法 3、對寫手法
(四)速背訓練(教師指導方法,學生自由背誦幾分鐘,教師抽查)
《涉江采芙蓉》
涉江 ,蘭澤 。采之 ?所思 。
還顧 ,長路 。同心 ,憂傷 。
【拓展延伸】
課堂練筆:擴寫詩句
請同學們選取《涉江采芙蓉》中自己最喜歡的兩句詩歌,擴寫成一幅100字左右的語段。
要求:(1)可加小標題,要突出心理描寫。(2)先闡明詩意,再發揮合理的聯想和想象。
(3)要體現出情景交融的特點。(4)要體現自己對詩句的個性化解讀。
示例:“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兩句擴寫。
夏秋之交,故鄉江南正是荷花盛開的美好季節。身處異地的我,設想我的愛人在風和日麗中,正蕩著一葉小舟,穿行在“蓮葉何田田”、“蓮花過人頭”的湖澤之上,加入一年一度的采蓮活動,這可是江南農家女子的一大樂事呀!采蓮之際,她們摘幾枝紅瑩可愛的蓮花,回去送給各自的心上人,來表達自己的真情摯意。在湖岸澤畔,還生長著數不清的蘭蕙芳草,被采蓮的女子們摘置袖中、插上發際,幽香襲人,簡直令人心醉!傾耳細聽,我仿佛聽到湖面上、“蘭澤”間傳來她們陣陣銀鈴般的歡笑聲!
【課后作業】
1、對比閱讀:
《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注釋:①奇樹:美樹。②華:同“花”。 ③滋:繁盛。④榮:即上句的華。⑤貴:一作“貢”,獻的意思。
思考:詩歌主要通過什么意象來抒情的?主人公表達的思想感情與《涉江采芙蓉》是否有相同之處?
2、請完成《贏在課堂》的相關習題。
板書設計
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一、作者與背景
1、作者:漢代無名作家
2、《古詩十九首》是漢代五言詩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譽為“五言之冠冕” 南朝梁蕭統將之合收在《文選》中。
3、作品的主要風格:用淺近凝練,自然和諧的文字表現深厚的感情
二、思想內容賞析
1、全篇的抒情線索:“思”。
2、詩歌的主要思想內容:表現游子思鄉、愛人離居的愁情別緒。
3、詩句的擴寫。
三、藝術特色分析
1、借景抒情 2、白描手法 3、對寫的手法
教學目標
1 了解《古詩十九首》;
2 積累“芙蓉”這類詩歌意象;
3理解古人以花草贈人的行為;
4分析“還顧”理解詩歌中主人公的形象。
2學情分析 3重點難點
1、多角度解讀詩歌
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通過多媒體播放配樂詩朗誦
同學們,不知你是否到過江南?夏秋之交的江南,蓮葉田田,荷花盛放。在風和日麗的日子里,少女們乘一葉小舟,穿行在 “蓮花過人頭”的湖澤上,她們“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嬉戲、歡笑,好不熱鬧!看,一位女子正緊蹙娥眉、手拈芙蓉、仰天吟唱: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活動2【活動】朗誦
1 先請同學自讀,揣摩朗讀方法。
2再請同學朗讀,總結朗讀方法,注意斷句和朗讀的語氣。
斷句:五言詩一般為二三字格式或者二一二字格式。
活動3【講授】品析鑒賞詩歌
⑴.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選擇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起什么樣的作用?
明確:“芙蓉”“蘭澤”“芳草” “江”等意象。描述了涉江采摘芙蓉的美麗優雅迷人的情景,營造的是輕松歡快的氛圍。
⑵.第三、四句: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借助《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贈范曄》等詩 理解。以花草贈給親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種行為,使用了什么樣的藝術手法?
明確:花草嬌嫩美麗,同時有給人欣欣向榮的感覺。以花草贈親朋,既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之情,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
⑶.第五、六句: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展開想象的翅膀,用文學的語言描述一下畫面中主人公的形象。借助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理解“對寫法”。
明確: “還顧”一詞,動作感和畫面感很強,表現主人公孤獨、愁悵的形象。這種對家鄉方向徒勞無果的張望,把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表現的淋漓盡致。其中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⑷.第七、八句: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情感:黯然憂傷和兩個彼此相愛之人的真摯深厚的情義。因愛之深,故思之切,故痛之刻骨銘心,故才憂傷以終老。相知相戀不能相聚相守白頭到老,真令人傷感。
活動4【活動】梳理作者的感情線索
心情變化:輕松歡樂——樂極生悲——憂從中來——愁苦綿綿
活動5【練習】課堂練習
七、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訓練拓展遷移,對比閱讀的能力)
菩薩蠻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關于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游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 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答:游子思歸鄉: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己歸去的情景;最后兩句游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無期,更添愁苦。
思婦盼歸人:上片寫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游子;最后兩句寫思婦設想游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
二者兼有:全詞以游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思。
涉江采芙蓉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涉江采芙蓉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通過多媒體播放配樂詩朗誦
同學們,不知你是否到過江南?夏秋之交的江南,蓮葉田田,荷花盛放。在風和日麗的日子里,少女們乘一葉小舟,穿行在 “蓮花過人頭”的湖澤上,她們“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嬉戲、歡笑,好不熱鬧!看,一位女子正緊蹙娥眉、手拈芙蓉、仰天吟唱: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活動2【活動】朗誦
1 先請同學自讀,揣摩朗讀方法。
2再請同學朗讀,總結朗讀方法,注意斷句和朗讀的語氣。
斷句:五言詩一般為二三字格式或者二一二字格式。
活動3【講授】品析鑒賞詩歌
⑴.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選擇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起什么樣的作用?
明確:“芙蓉”“蘭澤”“芳草” “江”等意象。描述了涉江采摘芙蓉的美麗優雅迷人的情景,營造的是輕松歡快的氛圍。
⑵.第三、四句: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借助《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贈范曄》等詩 理解。以花草贈給親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種行為,使用了什么樣的藝術手法?
明確:花草嬌嫩美麗,同時有給人欣欣向榮的感覺。以花草贈親朋,既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之情,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
⑶.第五、六句: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展開想象的翅膀,用文學的語言描述一下畫面中主人公的形象。借助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理解“對寫法”。
明確: “還顧”一詞,動作感和畫面感很強,表現主人公孤獨、愁悵的形象。這種對家鄉方向徒勞無果的張望,把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表現的淋漓盡致。其中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⑷.第七、八句: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情感:黯然憂傷和兩個彼此相愛之人的真摯深厚的情義。因愛之深,故思之切,故痛之刻骨銘心,故才憂傷以終老。相知相戀不能相聚相守白頭到老,真令人傷感。
活動4【活動】梳理作者的感情線索
心情變化:輕松歡樂——樂極生悲——憂從中來——愁苦綿綿
活動5【練習】課堂練習
七、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訓練拓展遷移,對比閱讀的能力)
菩薩蠻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關于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游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 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答:游子思歸鄉: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己歸去的情景;最后兩句游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無期,更添愁苦。
思婦盼歸人:上片寫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游子;最后兩句寫思婦設想游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
二者兼有:全詞以游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思。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