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3
這是短歌行教學內容分析,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背誦全詩,學習詩歌中所運用的用典比興的藝術手法。
2.學生通過朗讀詩歌、情境體驗、合作交流及教師點撥這一學習過程,學會詩中所運用的表現手法,深層體會詩人在詩歌中表現的情感,提高學生分析鑒賞詩歌的能力。
3.教師通過對詩歌的深層解讀,學習曹操在詩歌中體現的生命意識,培養學生珍惜時間、樹立遠大抱負的意識和責任感。
二、教學重難點
解讀詩歌意象,學習魏晉詩歌的用典比興表現手法,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朗讀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上課前大家先一起來聽段詩歌朗誦。聽完朗誦以后,哪位同學能跟大家說說你對剛剛這首詩歌的了解呢?看來大家對曹操很熟悉啊,那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曹操的這首《短歌行》。
(二)朗讀詩歌,初步體會詩歌“憂”的基調
學生自由誦讀詩歌,結合詩歌注釋,初步了解詩歌大意。
教師在學生朗讀詩歌之前該讓學生明確誦讀詩歌的過程中體味詩歌憂的感情基調。
(三)賞析詩歌語句,解讀詩歌意象
在學生個性化解讀的基礎之上,將全班分為六個小組,組內互相參照,互相啟發,要求組內成員都要分享自己對詩歌中的意象的解讀及對詩人“憂”的內容的解讀;2.各小組內推選小組代表在全班進行交流。
1.詩中表現詩人“憂”的詩句?
明確:“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課件展示)
2.詩人為什么而“憂”?
明確:①憂功業未成(板書)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課件展示)
②憂賢才難求(板書)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課件展示)
3.詩人是通過哪些意象來抒發自己“憂”的感情的?
明確:酒、朝露、明月
(1)酒
在詩歌中“酒”一般被用來表達憂愁思緒,因而有了“借酒澆愁”一說,同學們結合詩人生平及整首詩歌的寫作背景思考一下,曹操借酒表達的是積極的人生態度還是消極的?
(知人論世。結合全詩可明確曹操表達的是人生短暫,要抓緊時間建功立業的人生理想。)
(2)朝露
詩人將人生短暫比喻成“朝露”,這個意象在古詩文中一般指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操《贈白馬王彪》)“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
(3)明月
在古典詩歌中明月一般借以寄托相思別緒,在此曹操借明月喻賢才,“明明如月,何時可掇”,賢才就像天上美好的月亮,一心向往,不知何時才能得到,因而“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4.詩人借助了很多意象來表達自己“憂”的情緒,他又通過哪些藝術手法來表現思想感情的?
明確:
比興“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朝露比喻人生短促。“明明如月,何時可掇。”用明月比喻賢才。
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詩是表達女子思慕愛人,曹操在引用上省略了“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用含蓄的方法來表達求賢若渴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表現詩人求賢如渴的心情。
5.詩歌中“憂”的情緒貫穿全詩,但是同學們朗讀的時候卻情緒激昂,大家想一想這是為什么呢?
明確:詩歌雖然“憂”的情緒貫穿整篇,但是在憂的背后卻飽含詩人建立功業、渴慕賢才的理想和抱負。
6.請個別同學朗讀“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其他同學思考曹操借這幾句詩表現什么?
明確:這幾句詩勾勒出一幅彷徨無依的特點,“繞樹三匝,何枝可依”表現了良將賢才無明主可選時的彷徨,與曹操在整詩中表露的求賢若渴、渴望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抱負相呼應。
(四)教師總結,拓展作業
1.正是渴望建功立業、一統天下,所以面對短暫的人生,曹操一掃前人要及時行樂的消極態度,發出人生苦短,及時立業的感慨,處在亂世的曹操,在50多歲的高齡仍然渴望建功立業,作為年輕一代的大家更應樹立遠大抱負,發憤圖強。
2.以一篇短文寫《短歌行》給你的啟示,題材不限。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短歌行》是曹操的名篇之一,在詩歌學習的過程中要體現誦讀法的重要作用,通過朗讀學生體味詩歌的感情,小組交流學習讓學生自主探究詩歌內容,切身感受優秀文化帶來的情操和審美的陶冶和熏染。我在本課的教學中對于讀的引導還是不夠的,日后的教學中我會逐步加強學生對于讀的指導。
一、教學設計的說明
短歌行教學設計
《短歌行》是新課標高中語文第二模塊第二單元第四篇課文。在這之前,學生按照我國古代詩歌的發展歷程,先后學習了《詩經》兩首、《離騷》和《孔雀東南飛》,已經從多個角度對中國古典詩歌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理解。在這基礎上,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建安文學的代表作。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依據《新課標》的要求,這節課應達到以下目標:
體現在知識和技能方面的是了解魏晉詩歌的基本特征,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相應的表現手法,從而培養學生初步鑒賞詩歌的能力。
體現在過程和方法方面的是通過誦讀、討論、賞析、點撥,領悟詩人在作品中表現的思想感情,引發聯想,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體現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是體會古典詩歌的意境美和節奏美,教育學生要自覺珍惜時間,要擁有寬廣的胸襟,樹立遠大的志向。
基于上述“三維目標”,我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把握詩歌的主旨,揭示詩人的創作目的,從而更好地理解這首詩,體會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難點:針對學生在詩歌鑒賞方面表現手法掌握不好的現狀,我們把難點定在探究這首詩的表現手法上。
教學方法:①誦讀法:反復誦讀,逐步加深學生對詩意的理解
②討論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集體探究,得出答案
③點撥法:以點帶面,抓住關鍵詩句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撥
三、教學過程
1、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常山趙子龍于曹營幾十萬大軍中救出吳蜀后主劉禪,曹操在景山頂上看到趙云無比威猛,于是感慨道:“真虎將也!吾當生致之。”正是曹操的這句話我們看到了趙子龍單騎救主的義舉。這是小說中曹操愛惜人才的生動體現。今天,我們共同走進曹操的詩作,看看其內心深處是如何渴求賢士的,感受一下他作為政治家的抱負和情懷。
2、曹操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橫掃黃河兩岸,統一中國北方;他知人善任,唯才是舉;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對歷史的發展有不可泯滅的功勛。
可是長久以來人們對他毀譽參半。當年,汝南名士許劭稱之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陳壽在《三國志》中:“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戲曲舞臺上也常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臉奸臣的形象,成為一個陰險、殘忍、狡詐、狠毒的人物。
那么我們后世人對曹操的看法真的如曹操自己所言的“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嗎?我看未必,作為后世人,我們應站在歷史的高度客觀地看待曹操這一歷史人物,承認他對歷史的推動作用,肯定他的貢獻,把握人們對他的三個評價: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3、背景介紹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萬揮師南下,飲馬長江,想一舉消滅東吳的孫權和蜀漢的劉備。赤壁大戰前夕,曹操置酒設樂,歡宴諸將,飲到夜半,忽然聽到烏鴉在悲鳴聲中向南飛去。曹操感此景而持矛吟唱了這首千古傳頌《短歌行》,盡抒了他的內心世界。
4、自讀課文,初步感知
第一步:學生自由讀。朗讀時,讓學生讀出四言詩的音律節奏,體會魏晉詩歌的基本特征。(我認為朗讀是對文本的再創造過程,而且這種在創造過程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由此,呈現出每個學生對文章的不同理解。)
第二步:聽音頻朗讀后,找學生仿讀。
第三步:全體學生齊讀。目的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首詩的理解。
說明:本過程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讀”是“自主”學習方式的最直接體現。放手讓學生讀,只有讀,才會讀。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在讀中思考,在讀中品味古典詩歌語言文字的魅力。
5、鑒賞評價,把握感情
為了更好地理解本首詩,我將該詩劃分為四個小節,再將學生劃分為四個小組。每小組一小節,讓學生動起來,展開討論。在這一過程中,我適時地引導學生,目的是突破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問1、請每組同學找出他們最欣賞的詩句,并用最短的語言概括一下。
第三組同學答:我們認為最有特點的是“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一句。因為曹操把對賢才的渴望即一將難求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如果用最短的語言來概括的話,我們認為是“憂之至極”。
問2、很好,剛才第三組的同學回答的非常好,那么同學們再討論一下,除了剛才第三組同學找到的曹操的“憂”外,還有哪些語句反映出曹操的“憂”了?
它們又展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
第一組同學答:第一節詩中還有兩個“憂”字,通過這兩句詩,我們感受到曹操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對生命的流逝而功業未就的苦悶。
問3、你們找的很準確,李白說過:“舉杯銷愁愁更愁。”,唐代詩人羅隱也說:“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那么在這兩句詩中,你看到曹操意志的消沉了嗎?如果不是,那又展現了曹操怎樣的人生態度啊?
第二組同學搶答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從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態度是消極的。但聯系曹操的一生,我們不難看出,曹操是積極進取的,看似及時行樂,實則把深沉的情感隱藏在酒中,這是借酒明志啊!也就是說,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問4、在第二節詩中,作者引用了《詩經》中的詩句,我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作者將《詩經》中的詩句信手拈來有什么意圖呢?
第四組同學答:《詩經》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是表達一個姑娘對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過來,表達對賢才的渴求。姑娘對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態。借用得天衣無縫,準確生動。那青青的衣領,我悠悠的.心,因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現在,美麗的鹿鳴叫著,悠閑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夠在一起歡聚一堂,演奏著迷人的音樂。作者寫得何等美麗啊!言外之意是,人才啊,你們都到我這里來吧!
問5、第四組的同學回答得太好了,同學們掌聲鼓勵!有這樣一則材料:曹操平定北方后,幾次下《求賢令》,打破了當時以德行和家世作為用人標準的慣例,任人為賢,網羅四方名士,而具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才更是濟濟一堂。這樣大“喜”的局面,曹操還“憂”什么呢?我們能不能分析一下,他“憂”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三組同學答:一“憂”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賢若渴的心情。在我們對“憂“的分析中,我們看到曹操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對賢才難得的渴望,對生命的流逝而功業未就的苦悶。那么我們可以這樣概括:曹操“憂”的就是賢才難求,功業未就,人生苦短。
問6、同學們還有哪些詩句沒有理解,可以提一下?
第二組同學問:我們沒有想透作者為什么引用這幾句詩?又為什么把它放在文章的結尾?
師答:好,這個問題同學們問的非常好,因為這四句詩很有探討價值。“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作者引用前人成句,意在表示希望盡可能多地接納人才。也可以說,在這里曹操向賢才們表達了誠心和自己的廣闊胸襟,這句話等于曹操拍著胸脯向人才保證:我就是高山我就是大海,請放心我一定不會“才”滿為患,快來投奔我吧,讓我們一起來干大事吧!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里使用了《韓詩外傳》里的典故,相傳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這里曹操既是以周公自比,也是以周公自勵。但不管哪種,結果都是“天下歸心”。曹操最終的夢想是要一統天下,萬民歸心,這就等于為天下賢士勾勒了一幅砰然心動的宏偉藍圖。
問7、同學們體會到這四句詩運用了是什么手法了嗎?
學生甲:是化用典故。詩句都有出處啊!
問8、好的,除此之外,還運用了其他的手法嗎?
師背誦:《關雎》一詩的前四句,讓同學們對比感受。
學生乙:是比興的手法。
總之,重點和難點的解決完全是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質疑發問,教者點撥后,自主生成的。實際上,就是學生“悟”出來的。
小結:讓學生自己總結,從思想內容到藝術特色,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概括歸納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6、強化理解,遷移訓練
⑴顯示曹操的另一首四言詩〈〈步出夏門行觀滄海〉〉。同是曹操的四言詩,試比較二者在思想內容和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
此練習的目的是通過比較強化學生對這節課的理解,其次結合練習題,深入理解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說明:<<觀滄海>>一詩中的“碣石”景觀就在葫蘆島市綏中縣。)
⑵通過這首詩的學習,我們看到了曹操的寬廣的胸襟,遠大的志向以及對人才的渴望,對生命的流逝而功業未就的苦悶。同學們體會到曹操的這些情感后,有什么觸動呢?十幾年的寒窗苦讀,我們的目的就是將來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我們準備好了嗎?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看法。
7、作業布置
①背誦〈〈短歌行〉〉
②評價曹操
8、板書說明:
鑒賞過程中的黑體字是板書的內容。“賢才難求”,“功業未就”,“人生苦短”分別寫進“憂”字的左側的偏旁之中,而“思想”二字寫進“憂”字的右側的“橫”之中,“藝術”寫在“思想”的上面的“豎”之中,“憂”的“撇”之中寫上“比興”二字,“憂”的“捺”之中寫上“用典”二字,“憂”的那一“點”
里寫上“悟”字。這樣在黑板上顯示出來的便是大寫的“憂”字,“憂”字里面包含了這節課所有的內容。
四、教學反思
語文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時,我們很難說學生在一節課中到底學到了哪些知識,哪些知識轉化成了能力。我想:理想的一節語文課,應解決好“兩個關系”,即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知識與能力的關系。
1、教師與學生是處在課堂這個特定環境下兩個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的個體。相互聯系,是指二者都是同一活動——教學活動的主體,有其共同的目的。整個教學活動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及學生的配合下完成四十分鐘的教學任務。相互獨立是指教師和學生分別是獨立的個體,思維、習慣、能力、個性、素質都存在其獨特性。如何把這些方面統一起來,并且趨同,有效地加以利用,以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這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2、在一節語文課上,相對而言,知識既具有固定性,又具有靈活性。通過這些知識,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節課最終應達到的目的。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一環節,必不可少的是教師的引導作用。另外,創造性應貫穿其始終。教師應在知識相對固定的情況下,靈活地并有針對性地調動學生,發揮其最大的潛力。學生思維的擴展有助于進一步形成分析、理解、歸納、概括的能力。當然,這一關系與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是統一在一起的。
就我這節課而言,我認為學生基本上在我的調動下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在既有的教學思路下,我所設計的教學內容最閃光的地方就是對曹操“憂”的含義的理解。因為這是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橫向的和曹操<<觀滄海>>一詩的對比,是對知識遷移能力的再度考查。但在教學形式上,思維的張力還不夠,形式還不夠靈活。
經過這節課,我認識到語文課應關注生活。遠離了鮮活的生活世界,語文課就失去了生機和活力。同時,作為一位教師,我應適時地加強自身業務的學習,努力提高業務素質,以適應學生對知識要求日益提高的現實。
由于古今有著千百年的時空距離,古代語言及其表達方式均與現代漢語存在著明顯差異;再加上對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況缺乏了解,對文章中涉及的典故、制度、名物等不大熟悉,這些都會使我們的學生感到閱讀文言文要比閱讀現代文難一些,甚至因畏難望而卻步。
而傳統的古詩文教學又強調“字字落實,句句清楚”,再加上我們語文老師“保姆式”的教學思想——生怕學生讀不懂,采用“字字講解,句句對譯”的教法,一篇血肉豐滿的文章就這樣被“肢解”成一堆“古漢語知識材料”,我們的學生則深陷字、詞、句的泥沼中,以致“生氣全無”,更談不上去思考、去感悟了。
新課標要求我們從傳統的字詁句訓的束縛中解脫,尋找一種全新的互動式教與學的模式。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師生互動起來,學生必須要有興趣。因為,有了興趣,學生自然就有了學習的內驅力,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所以,每位語文老師都應該去思考,如何改變學生學習古詩文畏難、無奈、倦怠的情緒,并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剛剛跨出大學校園,走上三尺講臺,我上了從教生涯中的第一堂公開課——《短歌行》。具體到我的這一節課,也進行了認真的反思,現在把自己的想法梳理一下,和大家共享。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教。
這一單元是高中生學習古典詩歌的第一個階段,雖然之前已經學過《詩經》、《離騷》、《孔雀東,不知道一首詩應從哪里入手去鑒賞,也就是詩歌鑒賞的方法和能力需要訓練和提高。因此我想把曹操的《短歌行》作為一個突破點,讓學生從課文學習中掌握一定的詩歌鑒賞方法,為學生以后鑒賞詩歌打下良好的基礎。從基礎知識的掌握上升到鑒賞能力的培養上,使學生形成初步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這是一個整體的考慮。
那么詩歌鑒賞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從a題目入手,挖掘重要信息;可以從作者入手,知人論世;也還可以從意象入手,抓住意象特點,揣摩詩歌情感……到底哪種方法結合本課更好呢?
我認真的鉆研文本,參閱大量資料,梳理思路,在反復誦讀中我發現其實本詩抓住“憂”這個關鍵字,就可以理出一個思路: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憂之根源──歸心解憂。于是我想到抓住關鍵詞句進行點撥,以點帶面,通過點撥法,設置問題,當然問題的設置要由淺入深,學生能夠比較順利完成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同時通過小組討論,合作探究,也體現了課堂上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掌握這種詩歌鑒賞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僅“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于是這節課在學生基本鑒賞能力的培養上,希望能達到這個目標。這是一個思路。
另一方面,閱讀鑒賞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主題,尤其對于古詩更是這樣。新課標對這部分的要求是學生能在反復誦讀中不斷充實精神世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因此應加強吟誦,在反復吟詠中體會詩中感情,讓學生吸取詩歌的積極的精神營養,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但是課堂上在這一塊的處理上,我顯得有些倉促,因為要顧及到后面詩歌鑒賞方法和能力的培養,所以花的時間不夠充分。這也顯示出在課堂教學的節奏上把握的不是很好。以后需要注意。
開頭導入部分使用多媒體播放《短歌行》吟唱片段,通過視覺和聽覺的沖擊,能讓學生盡快地走入我為本篇課文創設的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為詩歌鑒賞作好情感鋪墊。
結尾部分的個別學生背誦詩歌和全班同學試背詩歌是對本節課學生是否掌握詩歌朗誦、理解能力的檢測,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詩文,才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能力。
由于這次的課準備的很倉促,從構思到完成只用了五天時間,再加上自己作公開課還是第一次,所以經驗寥寥。但通過這次說課、上課,尤其聽評課,受益匪淺。上公開課可以讓人得到很大的鍛煉和提高,讓我更加知道了應該努力的方向,只有更深刻的認識自己存在的問題,才能更快的`成長起來。
《短歌行》是最能體現曹操詩歌思想藝術風格的名篇之一,其成功的教法很多,但總的說來,大體上都是按照朗讀、講解、分析等教法來授課,而我希望能在這些教法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下面,我對《短歌行》的教學作以下反思:
一、激起心靈共鳴,走入歷史情境
課堂上,我特別注重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將學生引入特定的歷史情境,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迅速地走入我精心營造的歷史氛圍中,感受曹操復雜而豐富的內心世界:他對時光易逝、人生短暫的感嘆,他的求賢若渴的急迫心情,他的想要建功立業的大志以及他的欲統一天下的政治抱負。
課前三分鐘,我為學生們播放了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中曹操歌詠《短歌行》的片段,伴著強大震撼力的音樂,蒼涼、悲壯的歌聲使曹操跨越了歷史長河,仿佛走到了學生們的身邊,整個課堂的氣氛肅穆而悲壯。學生們聚精會神地聽著,似乎若有所思的樣子,有的同學還在小聲地跟著哼唱,我感覺到學生們已經慢慢地走入了三國,走入了那個群雄逐鹿、諸侯激戰的時代,走入了那個“亂世出英雄”的動亂歲月,也走近了我們這節課的主人公——曹操。
曹操的思想情感細膩、深沉且復雜,簡要的分析之后,我又為學生們播放了《短歌行》的配樂詩朗誦,朗誦者把曹操內心深處復雜、豐富的情感以及全詩感傷、蒼涼的基調表現得淋漓盡致。
整個堂課成功地將學生引入了特定的歷史情境和氛圍當中,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反復誦讀,環環相扣
古文重在累積,而最好的方法便是熟讀以及背誦,“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貫穿整堂課的一個教學環節就是朗誦(朗讀和背誦)。這節課的教學目的之一就是通過反復誦讀,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把握詩歌的意境,以達到牢記和背誦的目的。通過教師朗誦和學生誦讀,由淺入深,由內到外,由點到面,一步一步地使學生從學習到接受,到領悟,再到吸收,循序漸進地掌握了這首詩。
課后在和一些老教師溝通的過程中,回想起課堂上每一個細節,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細節一:“行”是一種古代特殊的詩歌體裁,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我講到:“《短歌行》是漢樂府的舊題,屬于《相和歌平調曲》,這就是說它本來是一個樂曲的名稱。樂府《相和歌平調曲》中除了《短歌行》還有《長歌行》,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和曹丕《燕歌行》的詩句中認為‘長歌’、‘短歌’是指‘歌聲有長短’。我們現在也就只能根據這一點點材料來理解《短歌行》的音樂特點。”
細節二:在指導學生如何朗誦時,我為大家朗誦了《短歌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為整堂課營造了很好的氛圍。
三、調動知識儲備,挖掘文本內容
語文課雖然很注重課堂上形式的創新,講究新穎的教學方式,但在我看來,最重要的還是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語文,所以,我把我教學的重點放在對文本的挖掘上。我希望能通過對文本進行深入、細致地開掘,讓學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內容的同時,學會用探究的思維去學習語文。
在對《短歌行》層次的劃分上,我把全詩四句作為一個層次,注重分析各個層次之間的層遞關系;在對課文內容進行解析時,我幫助學生理順全詩的線索,這首詩有明、暗兩條線索,明線以憂和思貫穿其中,暗線則是詩人對人才的層層遞進的暗示與召喚。尤其是對憂和思分開進行分析,使全詩具有了一唱三嘆,反復吟誦的效果。
要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關鍵是觀察他們是否懂得學以致用,能不能觸類旁通。這是一種技能,教師在教學時就必須自覺引導之。我認為最大限度地對文本進行開掘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思維。而在此基礎上給予相關的擴展,就可以讓學生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都能有所取,有所得。
四、課堂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
在教學中,我一直相信,只要心中時時刻刻都裝著學生,你就會有無窮的智慧。整堂課中,我的設計思路是每一個環節都讓學生完成,教師做適當的點評與指導,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也鍛煉了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體現了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后對自己的教案、教學設計思路及實際教學進行全面反思,才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活動,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我想,教學反思,不僅僅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設計的再次查缺補漏、吸收和內化的過程,更是教師關注學生,體現教學“以學生為本”這一理念的過程。
通過此次授課,自己在對課的設計和思考中成長。同時也發現自己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人說得好“上得最好的課永遠是下一課”,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更加努力,上好每一節課。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