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08
這是荷塘月色教案兩課時,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情景交融、通感、動詞、疊詞。
2、能力:理清結構、感受語言美。
3、情感:感受意境美,體會作者全心自由的狀態和情感。
【說明:我們現在給考生的這份簡案是將詳案進行了縮減,保留了總體思路和每個環節的關鍵詞,但大家在寫簡案時的風格各不相同。只要保證能把大體授課思路寫得自己能清楚,并能在講臺上順暢演繹出來,就是好的簡案。在考場上寫簡案時,目標可以不寫,只用三兩個名詞把最重點要解決的知識點放在教案最前即可,如“情景交融、通感、動詞、疊詞”。】
二、重難點
1、重:情景交融;
2、難:感情的變化。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MV,解析課題“荷塘”“月色”,到底美在哪里。
(二)初讀(朗讀指導)
1、朗讀全文,想象畫面。
2、師范讀,讓學生畫出并評自己喜歡的語句。
(三)品讀(語言美)
1、指名讀。品荷花美。
(1)比喻:舞女的裙,靜中帶動
(2)擬人:“裊娜”,姣美
(3)通感:渺茫的歌聲,荷香飄逸
(4)品動態美:一絲顫動——凝碧的波痕
2、指名讀,品月色美。
(1)比喻句:牛乳——月下荷花的清新、月色的朦朧
(2)黑影、倩影:借相關事物,形象化
3、品評動詞、疊詞。
(1)師引導關注小詞:“瀉”——月光酣暢淋漓,寫活了。
(2)學生按照方法,點評其他。
【說明:在具體的教學過程設計中,尤其是不同層次的閱讀這個重點環節,考生如若覺得一些過渡語和引導詞,或者特別新奇的想法,不寫詳細就不能順暢表達,那就在保持整體環節次序進行的過程中,在某一小步驟上,詳細標明此處老師該如何用話述,如“默讀,找思路”這個步驟,就可以在下一行稍詳細寫上給自己的備注:“如果說論據是諸多散落的珍珠的話,還需要一根線把它們串起來才能做成項鏈,論據才能更好地來證明論點。請大家再次朗讀課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樣的思路來證明“敬業”這一論點的?”】
(四)爭鳴(探究情感)
1、聽錄音,進意境。
2、介紹寫作背景,論點:此時的朱自清,心情如何?小組討論,出示其內心獨白。
(五)拓展(改寫)
1、配樂朗誦,摘抄、背誦。
2、改寫:把散文改成詩歌,或給散文配上一副水墨畫;小組。
【說明:一些只用關鍵詞代替,就能在講臺上演繹說它背后內涵的內容,只在簡案上寫出代表性關鍵詞即可。如上邊的辯論,考生可不必寫這么長的兩段引語,只簡寫為“梁‘木匠—政治家=價值同’、拿破侖‘元帥—士兵’小組辯論”即可。我們建議大家多寫簡案,多去構建自己的“代表性關鍵詞”系統,這樣才能在考場上爭取更多時間。】
四、板書設計
[教學目標]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理清文章的脈絡,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3、品味精練準確、清新雋永、優美動人的語言。
[教學重點]
1、結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2、感悟景語和情語渾然一體的妙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關于描寫荷花的古詩文名句
1、宋代著名詩人楊萬里“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2、周敦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愛蓮說》)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閱讀提示
(1)配樂朗讀或自由朗讀。
(2)給文章每個段落標號,找出文中表現作者心情的語句。
(3)抓住關鍵詞語,理出作者游蹤,探究作者情感路線。
2、分析結構
教師啟發指導:從作者行蹤變化看,讓學生概括每段內容。
觀荷緣起:第1段: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心境:“頗不寧靜”)
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時的感受。(追尋清冷、幽僻的環境)
觀荷塘:第4段: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河塘上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離荷塘:第7、8、9段:聯想古代江南采蓮的舊俗。
三、文本研習
問題1: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為什么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
主要是由于“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夜深人靜之時本應好好休息了,但許多事情剪不斷,理還亂,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來排遣內心的煩惱!
全文就是圍繞“頗不寧靜”這一心情展開的,它就像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
問題2:為排遣不寧靜,作者散步的游蹤是怎樣的?
游蹤:家——小路——荷塘——家
問題3:一夜暢游,朱自清找到了心靈的寧靜嗎?
學生可能回答“找到”或者“沒有找到”
到底找到沒有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樣變化的。
請看第3自然段的內心獨白,我們先一起來朗讀這個自然段。
問題4:這一段獨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樣的心情?
盡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種淡淡的喜悅之情!作者只有這幽僻的,環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個自由的人,才能夠拋開塵世間的喧囂和煩惱。——可見作者對現實的不滿!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為能夠暫時得到自由,欣賞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悅。——可見作者幻想超脫現實!
明確線索
明線:游蹤(帶上門-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舊俗-回家)暗線:情感(心中頗不寧靜-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思鄉愁-不寧靜)
四、找出文眼、理清脈絡、分析情感
1、文眼:心里頗不寧靜
2、脈絡:心里頗不寧靜--覺得是個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沒有--想起采蓮的事
3、情感:
不滿現實(求靜)—尋求超脫(得靜)—回到現實(出靜)
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悅,仍是淡淡的哀愁。
五、賞析語句
找出有代表性的語句進行賞析:
1、全文首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起筆的目的是什么?可聯系撰文時間啟發學生講講有關大革命失敗情況,說明作者思想狀況,弄清他為什么要寫荷塘月色之美,發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獨白(“路上只我一個人……這是獨處的妙處”)此段拋開了寫景,是否偏離了文章的中心呢?
拋開了寫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態,蘊含對現實的不滿。實際上,這“情”離不開“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發“獨處”之情。
六、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4、5、6自然段,體會情景交融的特點
第二課時
一、課前檢測
二、新課導入
提問:由課題可以知道,本文屬于寫景散文,即寫“荷塘”和“月色”,課文哪些段落是描寫這兩種景物的呢?
三、鑒賞、分析課文的景物描寫部分
(一)誦讀、鑒賞第4段
1.指明一個學生朗讀。
2.提問:這一段寫什么景,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
明確:月下荷塘美景,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4個方面。
3.提問:作者是怎樣從這4個方面描繪這月下荷塘美景的:請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閱讀品味它的妙處。
(1)思路點撥:手法、作用、分析
示例:
荷葉:“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美。
(2)小組合作
(3)成果展示(選)
(第1組)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裊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賦予物以人的感情。三個比喻,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
(第2組)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通感,“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想象的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
4.師生共同小結本段寫景重點。
本段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翩。更絕的是全段不著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
5.齊聲朗讀課文第4段,品味其寫景特點。
(二)誦讀鑒賞第5段(仿照第4段的鑒賞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分析)。
1.齊聲朗讀。
2.提問:本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難寫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寫出荷塘上月色的特點?
明確:葉、花、樹,寫出了月色朦朧飄渺的特點。
3.提問:月色本是難狀之景,作者用了一些傳神的動詞:(如:“瀉”“浮”“洗”“畫”等),描繪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試結合語境分析這些動詞的特點。(可分成4組討論后回答)
明確:
瀉——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
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霧的輕飄狀態。
洗——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狀態。
畫——有“人為”動作含于其中,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師生共同小結:本段雖著意寫月色,但又處處不忘荷塘,用幾個傳神的動詞,從不同角度寫出淡月輝映下荷塘里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5.齊聲朗讀第5段,體味作者寫景的高明手法。
(三)誦讀、鑒賞第6段
1.齊聲朗讀。
2.提問:本段寫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與課文第2段照應,試比較兩段寫景的異同。(閱讀比較后回答)
明確:相同:都寫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寫了樹、小路。
不同:第2段重點寫了小煤屑路的寂靜、陰森,寫得簡略。而本段則以樹為著眼點,由近及遠,寫了樹色、煙霧、遠山、燈光,再由靜到動,寫到蟬聲、蛙聲。
3.提問:本段寫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選用了一些疊字疊詞(如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陰陰、隱隱約約等),試結合語境,說說這些詞語的妙處。(學生閱讀后回答)
明確: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既開闊又有立體感,用語平實自然。
重重、陰陰、隱隱約約——傳神地描述出特定環境中的景物特點,不僅寫出了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葉色的濃重氣氛。
4.師生共同小結。
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傳神地描寫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應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樹,“陰森森”的小路,讀起來節奏鮮明,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
5.齊聲朗讀第6段,體會其特點。
四、課堂小練筆《雨中校園》
1、要求:抓住景物特點,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寫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斷,字數300字左右。
2、美文選讀。
教學目標
《荷塘月色》的教案設計
(一)知識教育目標
1.把握寫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運用,動詞、疊詞的精心選用。
(二)能力訓練目標
1.訓練整體感知、揣摩語言的能力。
2.提高對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領悟能力。
3.提高對情景交融意境的鑒賞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1.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2.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追求理想。
教學建議:
一、本文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結構安排、寫景的層次和運用語言的技巧上。
二、本文語言精美,寫景狀物傳神,應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自然地受到感染,體會文章的韻味。
本文語言樸素、典型,充滿詩意,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巧妙運用比喻、通感,精心選用動詞、疊詞的表達技巧。
解決辦法
1.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況。
2.引導學生品味表達作者感情基調與感情發展變化的關鍵語句。
3.引導學生體味本文描寫景物的特點,從中領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辭方法學生第一次接觸,可以結合練習題講一點知識,必要時可擴展一些練習。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要點:
講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寫作的緣起及描繪月色下的荷塘的特點,環境描寫與抒發感情的關系。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巧妙運用比喻、通感,精心選用動詞、疊詞的表達技巧。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解題:荷塘月色(加點部分板書,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月色是文章描繪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諧寧靜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時代曾參加過五四運動,向往過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來也投身過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1927年,蔣先生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悶之中。他既對現實不滿,又不敢投入火熱的革命斗爭中去,因而借賞景來排遣苦悶。本文中所反映出來的憎惡現實,想找一個安寧的所在而不得的苦悶心情,在當時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二、學生默讀課文,參照練習一,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教師先讀課文、正音并解釋詞語。
四、理清全文的段落。教師歸納:全文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即第1自然段),寫作者夜深人靜時去荷塘觀賞月色的緣由。第二大段,(26自然段)是全文的主體,細致地描繪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靜,抒發作者淡淡的喜悅和哀愁。第三大段(末兩個自然段),寫江南采蓮習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結構完整,銜接自然緊密,寫景與抒情有機地揉合在一起。
五、講讀第一段。
(一)指名朗讀。
(二)提問:作者為什么惦念起荷塘來了?作者寫自己離開沉浸在寂靜中的家有什么用意?
師生共同談話,注意忽然兩字。
月亮升高了,馬路上孩子們的嬉笑聲聽不見了,妻子拍著閏兒也漸入睡。周圍已經沉靜下來了,本來可以好好想一。些問題,但是,許多的事縈繞在自己頭腦中,無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為了排遣內心的煩惱,找尋片刻的心靈的寧靜而去荷塘邊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蕩。
六、講讀第二段:
(一)提問,這一段是按照什么線索來寫的?學生回答,教師歸納:這一段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過程來寫的。按照作者的活動、視線的轉移,有層次地展現荷塘月夜的美麗景色,抒發作者的感情。
小路(第2節)荷塘(第4節)月色(第5節)荷塘周圍的樹(第6節)
漫步思索(線索)(板書)
(二)講讀第2節:
文章先寫去荷塘必經的小路。提問:這條小路有些什么特點?學生回答,教師歸納: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樹的特點(板書),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點。曲折與多樹是構成幽僻的重要條件。小路沿荷池而筑,隨荷池彎曲,呈曲折之態。多樹則蓊蓊郁郁,更顯幽深僻靜。
文章用了對比的`方式,襯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看看作者是怎樣進行對比的?
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沒有月光的晚上(陰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寫出景色朦朧,富有詩意,第一次把月色點了出來。
(三)講讀第3節:
提問:這一節寫作者去荷塘時的感受,請你說說這種感受的具體內容?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請學生把象今晚上,現在都可不理這段話劃出來。這是作者感受的具體內容。作者感到在這種幽僻的壞境之中,自己成了一個自由的人。在這種環境里,可以不做違心的事,不說違心的話,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拋棄塵世間的喧囂和煩惱。聯系文章的寫作背景,可以理解這種感受,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寧靜生活的向往和對黑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進一步點明了夜游的原因。
(四)講讀第4節:
背誦課文第四段,討論以下問題。
(1)作者寫月下的荷塘景物順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點?
先總寫荷塘,再寫葉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點觀察,由近及遠,由上到下,先靜態后動態。
(2)鑒賞景物特色及語言技巧
荷塘曲曲折折用疊詞,突出廣度
荷葉田田用疊詞,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動寫靜,寫出了高而圓的風姿
荷花裊娜,擬人,飽滿的花朵姿態柔美
羞澀,擬人,含苞欲放的嬌美情態
明珠,比喻,晶瑩剔透地閃光,暗寫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閃光,暗寫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纖塵不染的美質
荷香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通感,將嗅覺形象訴諸聽覺形象,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擴大意境,烘托環境優雅、寧靜,這是月夜獨處的獨特感受
荷波閃電,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以靜寫動
流水脈脈,擬人,默而有深情
(3)歸納月下荷塘的總體特點,寄寓的感情素淡,寧靜,寄寓了淡淡的喜悅之情。
(五)講讀第5節:
背誦課文第五段,討論以下問題。
(1)這一段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的?
先寫月光,再寫月影,最后寫光與影。
(2)作者選用了哪些動詞來描寫月光,有什么好處?
瀉,照應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這個喻體,增強動感,表現了月輝照耀、一覽無余的情景。
浮,水氣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以青霧襯月光,表現了月光的朦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瀉字而來,一個洗字表現了月光潔白柔和而又鮮艷欲滴。
籠,夢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來,一個籠字表現了月光下葉子與花的輕飄柔美的姿容,襯托了月光的朦朧、柔和。
(3)月光朦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者為什么說恰是到了好處?
原因是天上有一層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滿月的意境。這種朦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時的心境,所以說恰是到了好處。
(4)作者為什么又要寫月影?哪個動詞用得精妙?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樹。月影當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輝映,能使月色表現得更為精妙。
一個畫字用得精妙,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一般,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5)寫光與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好處?
運用了比喻與通感的手法。將視覺形象化為聽覺形象,光與影的黑白塊兒仿佛變成了活潑跳躍的音符,化靜為動,寫活了。光與影的和諧分布與名曲的優美、悠揚、和諧動聽,兩相烘托,擴大了意境。
(6)這段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總體特點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朦朧,和諧,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
七、講讀末兩節。寫夜游荷塘引起的聯想,想到古代詩詞中對采蓮的描繪從而引起對江南美好生活的懷念,表現了作者對眼前的寂寞、毫無生氣的環境的不滿之情,進一步表現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鄉的哀愁中結束全文。
八、寫作特點:
本文語言樸素典雅,準確生動,富有韻味。作者是如何使語言表達得如此美的?
(1)作者精心選用恰當的動詞,使語言準確、貼切,創造出生動的意境。
(2)作者善于運用疊詞,傳神地描寫事物特征,加強語氣,舒展文氣,增加音韻美,深化物態情貌。
(3)作者善于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使語言形象生動,創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九、歸納中心思想。讓學生歸納,教師總結。從荷塘月色美麗景色的描繪中,表露了作者對黑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總結、擴展
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過鑒賞作者的景物描寫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鑒賞作者的景物描寫,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寫的層次、景物描寫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點,最后歸結到美感特征。
課外閱讀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綠》,領悟寄寓在梅雨潭的綠中的思想感情,并與《荷塘月色》表現的思想感情進行比較。
十、布置作業
自由命題寫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運用比喻、通感的修辭方法,在選用動詞與疊詞上下點功夫。
、知識與能力目標
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誦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2、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幫助學生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領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導學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
理解通感、化抽象為具體等表現手法。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教師點撥法
3、比較閱讀法
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時數】
2課時(本節課為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一)同學們,說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是她清新可愛的一面;“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是她嫵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她高潔脫俗的一面。荷,她有淡雅恬靜的臉龐,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綠優雅的羅裙,淡淡醉人的清香。池塘中,她獨自寧靜;夜幕下,她細細聆聽。暈染一池靈秀,撩起萬般情思。而在現當代能將荷塘的美寫到極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屬了。
(二)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作為學者,他潛心治學,謹嚴求實,想走一條逃避現實的道路;作為民主戰士,他追求光明與真理,為之上下求索,但也會在革命處于低潮時苦悶彷徨。作為詩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種“游絲”般的悵惘和希望幻滅的苦痛;作為散文家,他善于通過典雅清麗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賞析朱自清先生的經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明確目標
本文有“白話美術文”的美譽,大家已經預習過課文了,你認為哪幾段寫的最美?(4-6)這節課咱們就重點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過品讀語言領略朱自清先生筆下荷塘月色的美。
三、品讀語言
(一)首先,老師來為大家朗讀這兩段,請大家用心感受這幅荷香月色圖(配樂朗讀)
(二)斯人獨處,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暫得于己。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具體描寫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
(荷葉,荷花,荷香,流水)
1、朱自清先生用了218個字描繪荷塘,但有人為了精煉,把這段文字精簡到69個字,變成這個樣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葉子,葉子中間還有些白花,有的開著,有的還沒開。風吹過,葉子和花有一點抖動,有時還傳來些荷香。葉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見。”這兩段文字的表達效果哪個好?下面我就把咱班同學分成八個小組,每個小組從一個方面對比分析,討論一下,朱自清先生文筆高明在哪里,推舉一個代表發言。(分組分任務)注意以下幾個詞語的表達效果:彌望、裊娜、羞澀。
明確:(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是田田的葉子。”(指導舒緩朗讀)
(2) “裊娜”(開的正艷)、“羞澀”(含苞待放)賦予荷花一種少女的柔美與嬌羞。采用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博喻:博喻能將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內涵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表現出來,這是其他類型的比喻所無法達到的。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葉間零星點綴的白花,“明珠”(溫潤透亮),“星星”(忽明忽暗、晶瑩閃爍微風拂過,動態美),而窈窕妍媚的美人剛出浴時免不了有一種“猶抱琵琶”的羞澀與一種洗鉛華的清純,用此來比喻那些“羞澀地打著朵兒”的花蕾,充滿靜謐、優雅的韻味。(讀出荷花的迷人)
(3)通感“微風過處……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似的。”
通感,指“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外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指感覺的溝通、感覺的轉移,也叫“移覺”。其實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所以前提是兩種事物有相似點,和比喻不同的在于它能打通兩種感覺。歌聲來自遠處的高樓,它會時斷時續、隱隱約約,而“荷香”則伴著陣陣微風,時有時無、如絲如縷,放在一起,香中有聲,聲中有香,怎么不讓我們陶醉呢?(能否讀一讀,我想聽一聽你是如何陶醉其中的)
(4)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作者把所見與想象結合,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緩緩流淌,“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5)小結:這一段作者集中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正是運用了多種多樣的比喻,才多側面展現了月下荷塘的寧謐、素雅之美。花葉婀娜,荷香如歌,流水脈脈,此時的作者還依然頗不寧靜么?就讓我們帶著微笑,飽含感情地齊讀這一段吧。
2、月下荷塘的美真像一幅工筆畫,但畫家說,光線是繪畫的生命。所以,朱自清先生能暫得寧靜,首先應該感謝的是荷塘上的月色。下面我就請一位同學來朗讀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能否用幾個形容詞概括這個夜晚月光的特點呢?誰愿意把你對月光的感受分享給大家?
(朦朧淡雅)月光是無形的,作者怎么描繪它呢?(葉子和花,薄薄的青霧,淡淡的云,樹影,斑駁交織的光影)你欣賞的是哪一處描寫呢,找出來談談你的理由,注意這幾個詞語:瀉、浮、洗、畫。
明確:一個“瀉”字,我們眼前,月光如水,靜靜流淌。流在荷塘,流在心上。流在荷塘,平添秀色;流入我心,清凈無塵。
一個“浮”字,寫出荷塘之上,薄霧輕揚而上,又漂浮不定。無色勝似有色,無形更顯綽約。朦朧之中,花更柔美,葉更飄渺。
一個洗字,卻用牛乳,潔白無瑕,細膩如絲。比之水洗,更多些許柔和溫潤。
一個畫字,大自然為畫師,以月光代清水,以樹影當濃墨,把荷塘當畫紙,輕點暈染,明暗有致。如此畫面,這般美景,功勞非“畫”字莫屬啊。哪位同學愿意給大家讀一讀這一段呢?
四、課堂練習 化無形為有形
朱自清先生很厲害。月色本無形,他卻能以荷塘為依托,化無形為有形,使我們眼前葉朦朧、花朦朧、香飄水溶溶。月色無處不在。宋徽宗也曾給畫師們出過一道考題“踏花歸來馬蹄香”,香氣如何表現呢?聰明的畫師畫的是,蝴蝶追逐馬蹄,蹁躚起舞。現在,我想請同學們在下面詞語中任選一個,寫一段話,要求就是化無形為有形。這些詞語是“寒冷,孤獨,愁緒,愛”。時間三分鐘。
五、名家評論 課堂總結
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著那一種詩意。(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
朱自清的文體美,是有自己的個性特點的,有人曾將它概括為一個“清”字。我想,這個“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樸素,恐怕連人格的高潔、思想的純正、感情的真摯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佘樹森《中國現當代散文研究》)
能夠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豐富而優雅的儒者,能夠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詩意棲居在這個世界上的智者!
六、布置作業
1、分別用博喻、通感的修辭手法各寫兩個句子。
2、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幅淡雅、朦朧的荷香月色圖訴說著怎樣的情語呢?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