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4
這是鄉愁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分析】
《鄉愁》是語文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是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代表力作。《鄉愁》以獨特的想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
【教學設想】
課前引導學生借助課外閱讀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幫助學生理解詩歌主題。教學時,讓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知識,由淺入深,重閱讀,善啟發,巧設高度,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幫助學生初步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創設情境,通過多媒體手段,喚醒學生的愛國意識,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品悟,讓學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
2、培養學生有感情誦讀詩歌的能力。
3、通過情感熏陶,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之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去感受詩人的感情。
教學難點:對詩中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特殊意象的體會把握。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有過離開家鄉、離開親人的經歷嗎?當時的感覺是如何的?能和大家談談嗎?(請兩個寄宿生結合自己的經歷發言,教師適當啟發)
對于思鄉之情,離別之痛,早在古代就有不少詩作表達這種愁思了。你們能舉出一些抒寫“鄉愁”的古詩句嗎?(請兩個學生舉例)
老師也收集了幾句,同學們一起讀一讀。
1、馬致遠的曲《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3、李白的《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古人通過這些詩句表達各自濃郁的思鄉之情。下面我們隨著詩人余光中一起走進他的鄉愁設計。
(二)作者簡介
首先請同學們借助課文P100注釋對詩人先作一定的了解。把注釋畫下來。生補充簡介:
余光中,學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由于政治原因,海峽將和大陸阻隔半個多世紀。余光中一首《鄉愁》詩抒發了強烈濃厚的思鄉之情,表達出大多數人民的心聲。
(二)初讀感知
1、請同學們一起欣賞《鄉愁》配樂詩朗誦,在音畫中感受詩人的情感。聽完
后說說他讀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播放錄音——使用語文版配備的錄音帶)
2、通過聽錄音朗讀,同學們一定也融入到了詩人的情感世界里了,下面請同
學們一起模仿錄音朗讀。
3、哪一個同學來說一說錄音朗讀讀得好在哪里?(指導朗讀:注意朗讀節奏、
讀準重音、讀出感情)
(1)結合課后思考練習三,劃分詩歌的節奏。(板書:①節奏)劃完的同學可以
再小聲地把這首詩多朗讀幾遍。(出示幻燈片)
(2)除了要注意朗讀節奏,還要注意什么?誰可以說一說?
——重讀(板書:②重音)
(3)誰知道要把詩歌讀得好,還應該注意什么?
——感情(板書:③感情)
請同學們根據以上指導大聲自由朗讀這首詩,注意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明確:激憤、昂揚和略帶哀傷。
5、全班同學一起來有感情郎讀全詩。
(四)研讀詩歌,品味意象。
1、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里,鄉愁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呢?(板書: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
2、四個時間詞語代表了哪四個人生階段?
(板書:童年青年中年老年)
3、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將思鄉的愁思寄寓在“明月”當中。讀了余光中的這首詩,你覺得詩人在這幾個人生階段是通過什么具體可感的東西來表達鄉愁的?(板書: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4、我們以第一節為例,具體感知意象的創設效果。讀一讀,想一想,郵票如何能表現鄉愁?
(1)請一位同學示范讀第一節
教師指導:朗讀詩歌要注意詩歌的節奏和重讀,而將一首詩讀出感情,離不開對詩歌的理解。如:“小小”二字必須重讀才能凸現其豐富的內涵。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2)郵票如何能表現鄉愁?(學生朗讀體會)
郵票讓人聯想到通信。詩人少年在外求學,思念母親,點點滴滴的眷戀之情,凝聚在這小小的郵票上。郵票雖小,卻蘊涵著詩人的鄉愁。(板書:思念母親)師:為什么選擇郵票呢?如果把郵票改成信紙可以嗎?
師:為什么詩人用小小來形容郵票?(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暢所欲言。)師幫助理解釋疑:
小小不僅用來形容郵票的大小,也用來形容情感的程度。這時的思鄉之情是比較淡的,如輕煙似的,一縷,兩縷。
(3)誦讀第一節。
5、根據第一節的學習方法,分別說說“船票”、“墳墓”、“海峽”是如何表現鄉愁的?(組織形式:以前后桌為一組,小組討論5分鐘,派代表發言。)(教師適當引導)
(1)郵票是書信來往,而船票則是兩地奔走的結果,凝結著詩人對新婚妻子的不盡相思,比郵票有著更濃的鄉愁;(板書:夫妻分離)
(2)墳墓將母親和“我”生死隔絕,愁思更是濃的化不開,(板書:母子死別)這些都是詩人的“家愁”。
(3)而海峽則把感情推向最高潮,由“家愁”上升到“國愁”。(板書:故鄉之思→家國之情)一灣淺淺海峽,將和大陸分隔多年,卻割不斷人民對祖國大陸綿綿的思念。(板書:游子與大陸分離)
6、請同學們跟著伴奏一起誦讀全詩。
(五)課文小結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事物看起來似乎沒有關連,但卻是詩人對鄉愁的種種感覺: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些詞都是客觀事物,它們有形狀有顏色,具備某種形象。當詩人將它們寫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鄉愁時,它們就成為詩歌的意象。我們學習詩歌要從意象處入手。因為詩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緒隱藏在意象的背后,通過意象將它們暗示出來。理解詩歌的意象,能幫助我們很好地理解詩歌的主題。
【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模仿。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鄉愁是
友誼是
母愛是
【板書設計】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童年郵票家愁
(母子分離)
長大后青年船票
(夫妻分離)
后來啊中年墳墓
(母子死別)
而現在老年海峽國愁
(游子與大陸分離)
一、走近鄉愁(循環播放《橄欖樹》的曲子)
對于背井離鄉、漂泊在外的游子來說,“回家”是他們最大的愿望、最美的夢想。然而,因為種種原因,一些人卻有家不能回、有親不能見,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傳千古、滿載思鄉之情的詩章。今天,我們一起欣賞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大屏幕顯示課題)
二、傾聽鄉愁(循環播放《橄欖樹》的曲子)
1、首先我們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點擊余光中)
余光中,當代著名詩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臺。(大屏幕顯示)雖然,詩人的后半生是在度過的。但他卻與大陸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長期阻隔,詩人有家難回,思鄉之情也愈來愈濃。《鄉愁》就是詩人思鄉的代表作。現在,我們一起傾聽《鄉愁》。
2、多媒體播放《鄉愁》(在聽的過程中,仔細體會詩中蘊含的感情)
3、深情的誦讀,讓我們感受到濃濃的鄉愁。朗讀是語文的基本功之一,讀詩,更要注意把握節奏和重音。下面,我們一起來看這首詩的節奏和重音。斜線表示停頓、著重號表示重音。我先為大家誦讀一遍。
鄉愁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學生齊讀后提示字的讀音。(點擊下一頁)
注意:“這”和“那”都是多音字。在這首詩中,我認為,讀“zhèi”“nèi”在語氣上更舒緩,更易讀出詩的內在感情。(拼音“zhèi”“nèi”換顏色)
4、我們再次傾聽《鄉愁》,同學們可以小聲跟讀。下面分組朗讀,注意感情。(每組推薦一個同學,朗讀可一人獨立完成,也可兩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鄉愁
1、詩人借助時空的變化層層推進詩情,請把表示時間變化的詞找出來。
明確:這四個詞分別是: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板書)。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人生的四個階段。而這四個階段,恰恰是詩人的整個一生。
2、整首詩都是圍繞著鄉愁來寫的。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詩人為何有這么多的鄉愁?如果他不曾遠離親人和家鄉,會不會有這么多的愁緒呢?
遠離家鄉,遠離親人,遠離故土,所以,這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3、鄉愁本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情感,詩人卻用具體可感的事物把鄉愁形象化,請同學們找一找,這首詩用了哪些具體事物表現鄉愁?
明確: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濃濃的鄉愁濃縮在四個具體的事物上: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板書: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4、這些形象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郵票:(返回畫面,女同學讀一節)小時候離家讀書,外出求學的少年思念母親,可路途遙遠,只有讓這枚小小的郵票把心中的思念帶給遠方的母親。真是郵票小小,含情依依。(板書:郵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返回畫面,男同學讀第二節)長大后,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那縷縷的鄉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書: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請同學們結合畫面,仿照前兩節的形式,用自己的話把三四節的內容講給小組里的人聽。(學生發言后,老師可做總結)
墳墓:(教師讀第三節)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后,鄉愁都有所寄托與排遣。可是,當詩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鄉時,卻再也看不見母親慈愛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永遠的隔開了。所以墳墓矮矮,哀痛深深!(板書:墳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峽:(齊讀第四節)而現在,這淺淺的海峽,又把我與祖國隔開。它阻斷了多少親人的團圓夢,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離;這淺淺的海峽之水,是游子的思鄉之淚,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鄉愁之淚!所以海峽淺淺,鄉愁濃濃(板書:海峽淺淺,鄉愁濃濃)到這里,詩人把鄉愁推向極至,暗示了只有祖國統一,心中的鄉愁才得以了結。由個人的思鄉念親推廣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小結:詩人從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物象來寄寓情感。郵票雖小,牽系綿長母子情(屏幕顯示:母子情),船票雖窄,負載濃濃夫妻情(屏幕顯示:夫妻情),墳墓雖矮,卻是生死別(屏幕顯示:生死別),海峽雖淺,更使游子鄉愁無盡(屏幕顯示:故鄉情)。看似平常、單純的事物,蘊涵著飽滿的詩情。這就是詩人常用的技巧之一:托物寄情(板書:托物寄情)。這種方法的最大特點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達的形象、具體。
5、讓我們再一次傾聽《鄉愁》(多媒體播放《鄉愁》)
6、下面,我們帶著感情來背誦這首詩。之后,每組推薦一個代表為大家背誦。(背誦可一人獨立完成,也可兩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鄉愁
游子來說,家園的影子最讓人牽絆,鄉愁更是揮之不去,現在,我們再來欣賞幾首相關的鄉愁詩。
①詩人舒蘭的《鄉色酒》
②詩人非馬的《醉漢》
③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四韻》(重點欣賞余光中的《鄉愁四韻》)
小結:我們欣賞的這四首詩,寫法不同,但都表達了同一個主題,即希望家人團聚,渴望祖國統一。愛國詩人聞一多曾將澳門、香港、和其他四塊與大陸隔離的土地并稱為祖國母親的“七子”,發出“母親,我要回來!”的悲憤吶喊。讓我們一起傾聽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
結束語:《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游子的心聲。雖然,我們的祖國還沒有完全統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門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也一定會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那時,濃濃的鄉愁將化為相聚的喜悅,讓我們翹首以待!
五:作業:
1、熟讀、背誦余光中的《鄉愁》。
2、搜集并整理思念家鄉的古詩詞。
《鄉愁》托物寄情,使思鄉之情、家國之情有所依托,這種方法可以增強詩作的藝術感染力。
《鄉愁》獲獎教案
一 教材分析
《鄉愁》是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誦讀欣賞課。它是一首文字淺顯但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的新格律詩。它語言質樸卻富有生活氣息,它意象簡單卻自有搖曳的韻致,它運筆平常卻蘊含著蕩氣回腸的愛國情懷。從課型上看,《新課程標準》對誦讀欣賞課的要求是“學生在大體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從所在單元教學的總目標來看,本單元的教學主題是使學生學會在閱讀中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展開聯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從編者的意圖來看,《鄉愁》放在《散文家談散文》《小說家談小說》《詩人論詩》三篇極富個性的評論性文章后面,目的是將這首詩作為學生閱讀實踐,形成閱讀感受,學會評價作品的材料。
二 學情分析
我們班級學生大部分來自縣城的棚戶區及農民家庭,他們的課外閱讀積累有限,語文基礎薄弱。從知識占有角度來說,他們必竟接受過八年正規的語文學習,對于誦讀并積累這首詩,不成問題;從人生閱歷來看,學生們缺乏深厚的感情體驗,不能完全理解詩歌中逐漸遞升的情感,要真正理解這首詩,必須完成情感的遷移,把余光中的鄉愁變成自己的鄉愁。這就不是一件輕松的事了;從學生分析能力和寫作水平來看,要把《鄉愁》作為閱讀實踐材料,嘗試著寫評價性文章就更不容易了。我的設計理念是淺文深教,整體把握,重在領悟,將這首文質兼美的詩鐫刻在學生心中。
三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誦讀欣賞課的要求及教材學情的分析,我制定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能力:學會現代文的朗讀技巧,培養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詩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誦讀,聽讀,品讀,想象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形成對作品的獨特感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四 教學重點
在學生反復誦讀中加深體會,形成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完成本單元的主題要求。
五 教學難點
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編寫說明中談到:教師應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看清教科書的編寫意圖及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創新性地使用教材。如果讓學生寫《<鄉愁>詩評》太難,有四分之三的學生達不到要求,如果像以往散文或詩歌閱讀那樣讓學生進行簡單的“鄉愁是…”的仿寫,又沒有體現出九年級學生的教學梯度,不利于學生們寫作水平的提高。為此,我制定教學難點為:向朋友推薦《鄉愁》詩,并說出推薦理由。
六 教學方法
《現代教育學》理論中指出: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是學生創新和智慧的欣賞者。本堂課通過教師的點撥,學生思想的碰撞,富有個性的品味表達,爭論,點評,畫面、音響等輔助手段,促進學生學習。
七 學法指導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
八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打開多媒體屏幕,播放畫面。一輪皎潔的明月倒映在水中,水面波光粼動,伴隨耳側的是陳立新的《思鄉曲》)
《鄉愁》是一首抒情性很強的詩歌,詩行之間充溢著蕩氣回腸的濃濃的情緒,而這種濃濃的愁緒正是我們首先要讓學生領會的東西,只有在理解這種愁緒的基礎上,一切的創新才有實現的可能,為此創設情境,創設激發情境的導語很關鍵。
我們班級里有一部分學生來自農村,他們寄宿在親戚家或是陌生人家里,有的十幾天或者是一兩個月才能回去一次,所以我設計的導語是這樣的:
親愛的同學們,我們中有一些孩子離家在此地求學,今天老師想采訪他們一下。“你們想家嗎?”“想家的心情是怎樣的?”(略)“是啊,想家。老師也想家,我從家鄉來到林甸工作已經十七年了,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正是想家的時候。我想家中的父親身體可好,我想院門前的柳樹是否已經發芽……家中的點點滴滴都成了我最濃重的牽掛,夜不成眠時,我就在心里默念王慧敏的《想家的心情》(課件展示詩歌,師配樂誦讀)
異鄉的天空/我是斷線的風箏/異鄉的水面/我是無根的浮萍/異鄉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裝不下/想家的心情/異鄉的人群中/家是一團火/異鄉的路上/家是一盞燈/異鄉的夜晚/家是一個夢/如何也圓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親倚欄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憑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誰都能感受得到/誰也說不清
想家的心情誰也說不清,但想家的時候,我們可以拿起電話問候一聲平安,可以坐上汽車常回家看看。可是啊——那些遠離祖國漂泊在外的游子呢?特別是臺灣同胞,因為海峽之隔而親人不得團聚,他們想家的心情才稱得上真正的鄉愁。下面我們就來朗讀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聽一聽他發自內心的呼喚。
(二)初步感知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誦讀這首詩,畫出重音、停頓,力求讀準讀順,然后說說文章四個詩節分別抒發了什么情感,四個詩節的順序可以調換嗎?(在學生誦讀過程中強調停頓、重音,明確”啊“的變音和疊詞重音卻輕讀的處理)在這個環節中,學生了解了詩歌的內容,掌握了詩歌誦讀的語氣、語調、重音和停頓,完成了知識與能力這個教學目標,理清了文章的脈絡。明確了——這是一首抒發不同年齡段的鄉愁詩,是按照時間順序成文的,各詩節之間的順序不能調換。(板書關鍵詞)
小時候——思念母親
↓
長大后——思念妻子 時 間
↓
后來啊——孝子之心 順 序
↓
而現在——熱愛祖國
(三)合作探究
1、捕捉細節,再讀文本
《新課程標準》第四階段(7-9年級)的'閱讀要求中指出: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體味和推敲重要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所以我設計的問題是,討論:我們看黑板上作者的行文思路,作者是按照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行文的,如果我將“后來啊”改成“中年時”,將“而現在”改成 “老年后”怎么樣?試讀著看看。
在討論的過程中,讓學生抒發自己的個性解讀,明確不能更改的原因“后來啊”有種綿延的哀傷,仿佛凝聚了作者一生的鄉愁。誦讀時語氣要低沉,壓抑,語速要緩慢,音調要延長。黃土的內外是天人永隔,墳墓雖矮卻無家書達意,此時的鄉愁更悲哀,更濃稠。“而現在”中的“而”字是轉折關系,文章由鄉愁升至愛國,是全詩的高潮,誦讀時語調要上揚。
教師總結:大家的意思是,“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這些變幻了形式出現的時間詞語,一起連綴成了一條變化有致的情感線索,它牽引著讀者去領悟詩人坎坷的一生和復雜的鄉愁。因為語言形式的變化,詩人的情感就呈現出了跌宕之勢,詩人感情的高潮——熱愛祖國,渴望祖國早日統一的愿望,就被烘托出來了。非常佩服大家很有個性的解讀。現在,讓我們再次朗誦第三節和第四節,讀出思鄉情感的跌宕和高潮。(指名生讀后齊讀)
此環節設計的目的是加深文本的解讀,順序不能調換還因為空間的轉換和感情的遞增。(討論時要注意品味與朗讀指導相結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獨特體驗抒發情感,即興誦讀)
2、聯系背景,加深感悟
我們再讀文本,感情色彩增進了許多,各詩節的語氣語調也有了極大的區別。但我覺得還是少些什么,少些什么呢?我們聽一聽余光中親自誦讀的《鄉愁》,找找其中的差別。學生靜聽、靜思、點評、分析,得出結論:余光中的誦讀情緒更飽滿,聽起來更能感染別人,“矮矮的墳墓”用了顫音,多了一份訣別的凄涼和痛楚, “淺淺的海峽”多了一份恨別的滄桑和無助,多了一份自己的經歷。(學生通過品評作者富有表現力的誦讀,不僅再次強化了節奏、重音、語氣和語調,而且更深刻地感受了蘊藏在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
那么這份經歷是怎樣的?
小組合作,共同歸納梳理課下搜集的關于余光中的資料。
詩人的創作與他的生平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無法對詩歌有透徹的了解。寫作背景一味由老師來介紹,不免造成學生思想上的懶惰和依賴的習慣,我發動學生自己去收集資料,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讓他們自己去了解余光中,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養成他們課外自主閱讀的好習慣,也可以加深學生對詩人及其作品的了解。然后,老師可以再根據學生的了解情況,在課堂上作適當的補充,應該側重于余詩的特點以及終其一生的鄉愁情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讀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詩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欣賞、聯想等方法,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以便激發學生“為中華之掘起”而讀書
教具準備:自制課件(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都會牽動游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于筆端。于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凄婉哀傷的詩歌,感受著詩人那綿綿的思念。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當代詩人余光中的思鄉之作——《鄉愁》。(板書)
二、展示教學目標。(課件)
如果我們能夠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了解他所處的社會、時代,那么我們就能更準確、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所以,我們先來簡單地了解一下作者。作者簡介(課件)
三、師:同學們,詩歌是跳動的音符,而欣賞詩歌正是將這一個個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華彩樂章。下面我們將奏響的是第一樂章,讀鄉愁(課件)
師:從文章的題目我們得知,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鄉
師:那么你看作者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生:憂郁深沉
師:通過聽你覺得讀時語速應該是什么樣呢?
生:稍慢
師:對,憂郁深沉的感情基調決定了我們的朗讀應該是稍慢且舒緩、
師:要讀好一首詩,不光要注意感情基調,還要把握什么朗讀技巧?
生紛紛:語速,節奏,輕重音
師:第一、二小節語速稍慢,讀出回憶。第三小節沉郁,讀出生離死別的傷痛與失落。第四小節音調稍稍上揚,讀出對祖國的思念,蕩氣回腸。
另外,在朗讀時,注意重音。比如在第一小節,那枚小小的郵票寄托了兒子對母親深深的依戀,在讀的時候要重讀。現在老師示范讀一下第一小節。
師:下面幾小節請同學們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組來朗讀其余幾小節。
配樂朗讀
師總結:同學們朗讀的非常精彩,很投入、很感人,下面我們來聽聽名家的朗讀。(課件)
四、師:通過朗讀,我們心靈深處情感已經與作者產生了共鳴,,作者那淡淡的愁緒,我們仿佛也在慢慢體會,同學們讓我們奏響第二樂章——含英咀華品鄉愁
師:我們知道鄉愁是一種抽象的情緒,看不到,摸不著,但在余光中的鄉愁里,他把鄉愁寄托在具體可感的事物上,那么詩人運用了什么意象來表現鄉愁?(課件)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板書)
生:詩人通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來表達不可捉摸的鄉愁。
師:同學們回答很正確,作者抓住這四種意象表達了內心的情感,那么作者以什么順序來組織全詩?
生: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人生的四個階段)(板書)
師:隨著時間的推移,詩人都有哪些具體的鄉愁?
生1:小時候的我外出求學,與母親分離,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親,對母親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書之中,而保證這封信能夠從“這頭”到“那頭”,郵票便是小時候最突出的“鄉愁”。
生2:長大后,為生活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的鄉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生3: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后,鄉愁都有所寄托與排遣。但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永遠地隔開了。詩到這里,感情加重,悲劇氣氛更強,讓人唏噓感嘆不已。
生4:而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一句“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讀者的心肺。
明確:母子分離、夫妻分離、母子死別、兩岸分離(板書)
師:同學們想像、表達都很好,詩的第四小節,與前三小節已有所不同,詩人的鄉愁得到了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板書)
師:課文學到這時,我想同學們肯定有話想說,你最想對誰說一句話,說句什么話?
生:我想對同胞說同胞,你們一定會回到祖國的懷抱的
生:我想對余光中說余光中先生,你的愿望一定會實現的……
師:大家說得很好,說出了我們華夏兒女的心聲。祝愿寶島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板書)
五、師:中國人,天然有著深深的鄉土情結,家被視為生命的本源。闊別六十八年后,余光中老先生終于回到了故鄉。他曾這樣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離開了家,才知道家的可愛;離開國的時候,才知道國的可貴,一個人必須當一回‘浪子’,回頭后才能真正明白這一切。同學們”也許以后,為了追尋理想,你們也會離開故鄉,甚至會遠離自己的祖國,到那時候,你會對你的親人、故鄉、祖國說些什么么呢?下面我們進行第三樂章———說鄉愁(課件)
師總結:剛才同學們發自內心的話語讓老師周身的血液都沸騰起來。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遠不會老去。愿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更愛自己的家鄉,更愛自己的祖國!在這節課結束前,讓我們的脈搏再次隨著鄉愁的韻律一起跳躍吧!(課件)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