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13
這是詩詞三首行路難其一教案,是優秀的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習目標《詩詞三首》優秀教案
①學會詩詞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注釋理解詞義。
②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
③背誦這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
④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
●激趣導入
①導語:我們先進行課外知識搶答,唐朝是我國古詩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在眾多詩人中有兩個最有名的詩人,他們是誰?
(根據學生課堂反應,教師提示:一個稱詩仙,一個稱詩圣)
②揭題。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
(生在可能會背要學習的這首,應該表揚,且可順勢揭題)
●釋題,簡介背景
①讀題,看注釋,結合插圖,教師介紹背景。
②引語: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學生自學,初步理解
①要求學生圍繞問題,自由讀詩,并根據注釋,結合插圖,逐句說說詩意。
(盡:完。獨去閑:可以交換詞序解釋,悠閑地獨自離去了)
②指名回答,評議交流。
●吟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吟讀。
②討論: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你最欣賞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詩題
出示教學掛圖。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欣賞詩人劉禹錫是怎么描寫的`。(板書詩題)
●自由吟讀
①學生邊讀邊參閱課文注解,試著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問。
②教師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引導集體理解。
●指名朗讀,同桌間逐句說說意思
①點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合看圖吟誦體會。
②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誦讀,體會比喻的巧妙。
(用鏡子比喻水面的明凈光亮,似乎并沒有奇特之處,同學的作文中也常常這樣描寫,這里讓人感到新穎的是用未磨的鏡子來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帶水霧,在月光映照下,呈現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的美,所以詩人不說它像明鏡,而說它像未磨的鏡,真是別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壯闊的山水,只因是遙看,所以才像白銀盤里一青螺。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單從一只白銀盤里安放一顆青螺來看,就是一件設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藝術品了,再用它來比喻洞庭湖中屹立著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設的大自然景象縮小成陳設在幾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導賞析
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致及古詩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課外積累
①說說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②布置課外作業,繼續去搜集。
③下節課(或者語文活動課)上進行交流。
●練習
任選一首,想象景致,根據自己的理解作畫,并配上詩句。
第二課時憶江南
●復習導入
背誦前兩首以及課外搜集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憶江南》是一首詞,又描寫了怎樣的景致,怎樣的心情呢?
●讀課文,理解內容
①帶著上面的問題自由讀,邊讀邊看圖,理解意思。
②指名讀,讀準生字,結合注釋理解意思。
③指名看圖說出意思。誦讀領悟詞義,教師做如下點撥:
憶江南是詞牌名,詞都有一個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詞中回憶的,就是美麗的江南風光。
舊:從前。曾:曾經。諳:熟悉。勝:超過,勝過。
④根據提供的詞語解釋,讓學生自己說說詞句的意思,然后連起來說整首詞的意思。
●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教師小結
詩一開頭,詩人先說:河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贊美。那么,說江南好,是聽別人說,還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經,我對江南的風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風景好在哪里?可先讓學生來回答。教師最后歸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艷麗,春暖水碧,綠波粼粼。由于紅日的映照,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于江花紅,所以更顯出江水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詩人的記憶里,所以詞的結尾說──江南風景這樣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朗讀的感情基調: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
語調處理:一、二句要有昂揚的激情,再轉入舒緩回憶,日出句聲調高昂,春來句聲調柔和平緩,最后一句聲調稍抬高,仿佛是自問,又像是問他人,能不語氣要果斷、堅定。
在熟讀基礎上讓學生練習背誦。
●抄寫或默寫
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學習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象,感受詩詞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4、搜集相關資料,激發學生積累古詩詞的熱情。
【學習重、難點】
1、重點:
背誦詩詞,了解意思,想象意境,體會感情。
2、難點:
讀詩詞,想意境,感悟語言美。
【教學設計思路】
這三篇都是以寫景為主的古詩詞,語言凝練優美,描寫生動逼真,使人讀后不禁發出由衷的贊嘆:大自然真是真是多姿多彩,令人神往。在教學本課時,以讀為主,通過反復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置身其中,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字詞深入研讀,邊讀邊想象畫面,品味語言,學習作者表達情意的.方法。
【教學方法】
采取“像”、“讀”、“議”、“誦”相結合,用音像激起興趣,通過朗讀激情,在討論中品味語言,探討作者的表達方法。
【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搜集有關詩人的資料。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 祖國的山水是如此的美麗。閱讀本單元課文,我們將隨作者做一次愉快旅行,體會他們對山水的熱愛之情,同時,學習作者遣詞造句的技巧和表達情意的方法。
二、導入《獨坐敬亭山》 一千多年前,大詩人李白秋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李白感懷身世,自己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炎涼,飽嘗人間的心酸,仰望天空只見幾只鳥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凝視著山,覺得山也在看者自己,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總是看不夠,此時此刻,他覺得自己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因此寫下本詩。 學生自讀課文,讀通讀順,交流相關資料。
三、初讀理解 幫助學生復習理解詩詞的方法:
1、看插圖曉大意。
2、看注釋聯系上下文。
3、查字、詞典選解釋。
用自己的畫說說從插圖看到了什么?強調“厭”的古今不同意。大致說出詞意后,再讀古詩,讀流利讀準確。 四、感悟意境 熟讀(回讀)古詩,創設意境 :學生齊讀古詩,并想象,如你是大詩人李白,在敬亭山,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找出與孤相同意義的詞,讓學生體會出李白的孤獨并朗讀出來。
解決思考題:
李白看到了: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李白想到了: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感情朗讀:讓學生讀出“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的幽靜。 五、學科拓展 要求:
學生只要基本體現詩意,布局合理就可以了,不做太高要求。 用自己手中的筆在白紙畫出“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的畫面。 作簡筆畫。背誦李白的其他詩歌。
教學目標
一、理解三首詩的思想內容和感情基調,感悟詩人或渴求人才,或立志建功立業,或追求平淡寧靜的田園生活的情感、抱負與襟懷。
二、初步了解魏晉詩歌體裁發展變化、題材內容更加廣泛的特點,體會三首詩不同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
教學重點
三首詩思想內容的理解和感情基調的把握。
教學難點
《歸園田居》藝術風格和審美價值的認識。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戰亂頻仍、動蕩不已的混亂時期但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與文學藝術,卻十分活躍,詩歌創作也進入了“黃金時期”,產生了曹操、曹植、陶淵明這樣光耀千古的偉大詩人。本課就來學習這三位詩人的代表詩作。
二、初步感知
1、教師范詩三首詩,也可放錄音。
2、學生自讀,對照注釋讀準字音,疏通文意。
3、學生放聲誦讀三首詩,體會詩中蘊涵的思想內容,把握詩的情感基調。教師對誦讀作適法的提示指導。
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分別找三名同學朗讀,然后集體朗讀。
在此過程中通過提問、討論(不要分小組詩論,時間宜短)和教師的點撥,明確三首詩的情感基調。
曹操的《短歌行》:慷慨、深沉,朗讀時速度稍慢,但不能低沉,更不能悲戚,要讀出氣魄。
曹植的《白馬篇》:昂揚,剛健,朗讀時速度宜稍快,但不能輕飄,要讀出少年英雄的氣概。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喜悅,平和,寧靜,速度較慢,語調宜平,要讀出詩人陶醉于田園生活的喜悅心情,決不能慷慨激昂。
三、師生共同研討
1、《短歌行》是否以抒發因“人生幾何”而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為主?為什么?
研討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從詩中的具體語句中得出結論:詩人迫切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才,以實現“天下歸心”的政治抱負(如“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契闊談燕,心念舊恩”等詩句)。“山不厭高,水不厭深”,表現了作者的博大胸襟。
2、《白馬篇》塑造了怎樣一個少年英雄形象?
通過認真閱讀詩句,用準確簡練的語言加以概括。
少年英雄形象:身手敏捷,武藝高強,奮勇殺敵,忠勇報國。
要提示學生,作者塑造的少年英雄形象中,寄托著自已立志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
3、《歸園田居》是如何展現田園風光的詩情畫意的?
應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提高其鑒賞能力。
作者幾乎完全采用白描手法,以村落、草屋、榆柳、炊煙、雞鳴、狗吠等農村中的最平常的景象,勾畫出一幅恬靜、平和、質樸的田園風光,其中融入了詩人的高雅情趣,表現了詩人對自由閑適的農村生活的熱愛,營造出寧靜淡遠的意境,令人神往。
4、體會三首詩不同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談談自己的看法,并說說你最喜歡哪首詩。
要引導學生通過對詩句的具體分析,談出自己的某點看法,不要求全面,教師可適當點撥。
《短歌行》是四言詩,另兩首是五言詩。四言詩秉承了《詩經》的創作形式和風格,兩字一頓的節奏,古樸凝重。五言詩是在兩漢民謠和樂府民歌中首先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匯,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容量,能夠更靈活細致地抒情和敘事。在音節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樂美。因此,它更適應漢以后發展了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地位,灰飛煙滅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短歌行》以抒情為主,運用比興、引用等手法,曲折細致地抒寫了詩人內心復雜的情感,塑造了一位求賢若渴的主人公形象,格調悲涼慷慨。
《白馬篇》通過多角度描寫和比喻、夸張、對偶等多種修辭方法塑造了一位勇猛忠貞的'少年英雄形象,剛健豪邁。曹氏父子的這兩首詩充分體現了建安風骨的特色。
(196年,曹操奉漢獻帝移都許昌,改元“建安”,他不斷招納才士,在北方形成一個文學中心。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既是建安時代政治的中樞,又是文壇的領袖。他們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吸引了許多文人,開創了一代文學風氣。以曹操為首的建安文學家,多是注重實際的政治家,他們有著力挽狂瀾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業視為短暫生命的延續。這種感情也在他們的創作中充分表現出來。憂時傷亂、悲嘆人生短暫、渴望不朽的功業,都是非常強烈、十分濃重的感情,三者結合在一起,就使得建安文學具有異乎尋常的感染力,形成了慷慨悲壯的時代風格。人們在談到建安詩歌的時候,常常稱譽“建安風骨”。所謂風骨,乃是指作品內在的生氣和感染力以及語言表達上的簡練剛健的特點。)
《歸園田居》的風格與前兩首截然不同。詩人以平常意象,樸素語言,在自然景物的描畫中滲透濃郁的感情,風格平淡淳厚。
四、作業
1、熟讀《短歌行》《白馬篇》,背誦〈歸園田居〉。
2、課外完成練習五并閱讀“相關鏈接”。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容,體會古詩詞描述的景物和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4、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詞的習慣。
【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并想象描寫的畫面。
2、背誦古詩詞,默寫《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課前準備】
1、師生查閱有關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作情況。
2、指導學生收集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
《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一、由題入手,弄清題意,了解詩人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鄉村四月。
師生談話:孩子們,在四月的春天,你們到過鄉村嗎?在你們心目中的鄉村,是怎樣的一種情景?下面我們來看看宋朝詩人翁卷是怎樣來寫鄉村的四月的?
2、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師:仔細觀察插圖,圖上描繪一幅怎樣的生動畫面?
(學生仔細觀察后談感受,教師從“初夏美景”和“農民繁忙”進行指導。)
3、師生交流資料,了解詩人: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弄懂詩意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奏,注意“蠶”“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相互評價。
4、小組合作,結合文中的插圖和注釋,利用工具書弄清句意。
5、小組交流,講講詩意。
三、全班交流,品評朗誦,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結合畫面想象古詩描繪的情景。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誦讀升華。
師:前兩句詩描寫了那些景物? (綠原、白川、子規、煙雨)
師:作者用這些特有的景物給我們勾勒出一幅江南水鄉圖,誰能用自己優美的語言給我們描述?
(3~5位同學描述)(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師:這樣一幅美麗動人的鄉村風光,假如你是詩人,你的感受如何?
(喜愛、高興、贊美、欣賞)
師:我們帶著自己的感受邊讀邊想象畫面
師:誰來讀后兩句詩,要讀出自己的感受,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讀。
生1:我從“閑人少”體會到農民都忙農活去了。
生2:從“才……又”知道了農民剛干完蠶桑又去忙插秧,說明勞動緊張而繁忙,也看得出農民很辛苦。
生3:讀完了這兩句詩,我覺得勞動人民很偉大,我要贊美他們。
3、師小結全詩:前兩句著重寫景,主要寫了江南水鄉初夏時的景色。后兩句著重寫人,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贊美。
4、學生邊想象畫面,邊有感情地朗讀。
四、熟讀背誦,積累語言
五、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村四月》的方法自學古詩,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想辦法解決。
2、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古詩。
六、鞏固生字,指導書寫
(前兩首詩中出現的生字)
蠶 桑 晝 耘 績
1、“蠶、桑、晝”的讀音,書寫時上下結構要勻稱。
2、“耘、績”書寫時要注意左窄又寬。
七、作業
1、抄寫《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2、收集描寫田園風光古詩詞,選擇一兩首背下來。
【板書設計】略。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