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0
這是商山早行教學后記,是優秀的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 了解作者及本詩的創作背景。
2. 整體感知詩作內容。
3. 品味意象,領會意境,體會情感。
教學重點:
品味意象,領會意境,體會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晚唐有這么一位文人,有評論說他文不如詩,詩不如詞,但他確實是一位頗有影響的詩詞名家,他就是“花間派”詞風的鼻祖溫庭筠。今天我們學他詩歌的一篇代表作《商山早行》。
二、作者和背景
1. 了解作者
溫庭筠(約801---866),本名岐,字飛卿,山西祁縣人,晚唐詩人、詞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恃才不羈,又好諷刺權貴,多犯忌諱,屢舉進士不第,終生不得志。精通音律。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
2. 了解背景
溫庭筠本是太原祁縣人,但由于在長安南郊安了個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詩歌里,是把長安南郊說成他的故鄉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離開長安,出外宦游。當他在商洛一帶的山區里跋涉的時候,他念念不忘“故鄉”;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著“杜陵夢”。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掃除讀音障礙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請讀準以下字的音:
鐸(duó) 槲(h?) 枳(zh?) 驛(y?)
3. 再讀,讀懂詩意
四、文本解讀,問題探究
問題一:題目中“早行”在詩中是如何體現的?(提醒:4處)
答:(1)直接表現:
晨起動征鐸(清晨起床,車馬鈴聲叮叮當當,旅客套馬、駕車活動已暗含其中)
?。?)間接表現:
雞聲茅店月(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人跡板橋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枳花明驛墻(“明”反襯天暗,說明“早”)
問題二:首聯“悲”可否換成“思”?為什么?
答:(1)因思鄉念親而悲,但“悲”字分量很重,意蘊深沉,它所表現的情感遠遠超越了“思”,更為厚重,更為濃烈。
?。?)悲旅途不便,山險路陡,人情澆薄。
?。?)悲生不逢時,仕途失意,前途未卜。
?。?)奠定全詩感情基調,點明詩歌主旨。
問題三:賞析“雞聲茅店月,人際板橋霜”
點撥:這兩句歷來膾炙人口,全部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經過巧妙地排列組合,構成生動可感的畫面,用以表達情感。這種“意象疊加”的寫法,我們還學過《天凈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問題三:(1)這首詩展現了兩幅不同的畫面,一幅是異鄉的畫面,一幅是故鄉的畫面,找出相應的詩句。
(3)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結合詩句簡要賞析。
點撥:虛實結合,實寫異鄉,虛寫故鄉,表現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獨寂寞和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五、主題歸納
這首詩選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意象,運用意象疊加、虛實結合、情景交融等手法,表現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獨寂寞,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懷。
六、板書設計
早行思鄉→早行圖景→路上圖景→昨夜夢鄉
七、布置作業
請同學們收集四、五句表現思鄉之情的古詩詞名句并背誦下來。
八、教學反思
在公開課上這首詩覺得有一點難度,課上學生的表現很讓我失望,可能是我沒有調動好,問題設計也有些難的原因吧。今后要在培養學生詩歌鑒賞能力方面多下些功夫。
作者簡介:
宋海秋,麗江市初中語文名師工作室成員,熱愛生活,熱愛文學,愿與志同道合的伙伴們一起成長。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首古詩生字“楓”,讀準“斜”,理解詞語。
2、讀懂《山行》,用自己的話語說說古詩的意思。
3、感受古詩所描繪的景色,體會詩人的感情。
4、學習寫詩,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積累語言的興趣。
二、教學過程:
?。ㄒ唬┕旁娂とぁ?/p>
1、學生交流古詩,背誦古詩。
此環節檢查上節課所學古詩背誦情況。
2、憶學習古詩的方法“讀、悟、想、品、誦”。
讀——詩文;思——詩意;想——畫面;誦——全詩。
表揚大家學習古詩的熱情,今天在來學習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詩《山行》。
(二)出示《山行》。
1、交流作者杜牧。
資料準備:(杜牧是唐朝詩人,擅長寫景,人稱“小李杜”。)(杜牧:(803~約852年)唐代文學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其詩繼承了盛唐許多優點,溶前賢闊大仆茂的精神,創與之個性相適應的新風格。在晚唐詩歌綺麗的傾向中,顯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語言明麗雋永,豪邁爽朗,獨具風格。在晚唐的詠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2、解題:山行,你認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請同學們按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本詩。
(三)學習詩文。
1、初讀古詩,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初步感知內容。
(1)學生自由讀、同桌讀、分組讀,交流杜不準的地方。
?。?)指名讀、齊讀、范讀等,初步了解古詩內容。
2、通過學法自學古詩。(通過小組討論,主動探究,理解詩句。)
?。?)小組討論,抓住關鍵詞“坐”、“于”、“霜”、“寒”、“斜”等詞語,用查字典、查找資料理解。
?。?)逐句逐句地理解,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提出來小組共同解決。
3、總結學習情況,師生共同交流。
?。?)讓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發言匯報,交流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不懂的問題全班共同交流討論。
師重點準備指導:坐是“因為”的意思。晚是“傍晚“的意思,學生根據詞義大致說說詩的意思。
大意:深秋季節,高山上有一條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向遠處伸展。
在山上飄浮白云的地方,隱隱約約地看得見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車子不走了,是因為我喜愛這夕輝晚照下的楓樹林,要好好欣賞一番。)
4、想像畫面,品味美句。
《山行》描寫的是深秋季節的景色,詩中寫“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詩人寫的是楓葉紅的季節,楓葉紅的季節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寫的是秋季的景色。
詩人筆下的深秋季節的山林景色圖,還寫了哪些景物?你覺得怎樣?
詩人筆下除了寫楓林外,還寫了寒山、石徑、白云,這四樣構成了一幅秋色圖,給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覺。想像畫面。
如果此時此刻,你也與詩人一起來到了山腳下,看到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這火紅的楓葉,你會想什么?說什么呢?讓咱們一起走近詩人共同欣賞。(也許我們也會與詩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贊道:霜葉紅與二月花。)
?。ㄋ模┵p意境。
1、觀看錄像《山行》
2、啟發學生說出感覺最美的景色。此時此刻,你想說什么?你想做什么?
自由抒發心中的情感。
?。?)唱贊歌來表達??梢怨膭钣檬煜さ那{吟唱,再請全班同學跟唱
?。?)誦讀詩文表演。
(3)照一張相。
?。?)畫一幅畫。
?。?)當導游介紹此處美景
(五)誦讀(或吟唱)。
1、指導誦讀(看誰度的最美、最陶醉、最有滋味)。
要讀出節奏美、看圖中景物感悟讀,配以古箏樂最好,分自由讀、小組讀、齊讀、范讀、指名讀。先請學生范讀,讀出“遠上”強音,“石徑”次強,“白云”強音,“有”次強,“楓林晚”強音,“二月花”弱音。
2、試背。
?。┭由臁?/p>
1、創意寫詩。古人寫秋,大多寫秋的悲涼,凄美,而在這首詩中我們感受的是作者對秋的深深愛戀之情。想做小杜牧嗎?學習作者寫景的方法寫一下深秋的校園報答一下你對校園的熱愛。
2、背出描寫四季景色的其他詩人寫的詩句。
《泊船瓜洲》、《望廬山瀑布》、《絕句》、《春曉》等。
3、課下讀杜牧詩集。
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大量的古詩需要學生自己去學習,多積累,多背誦。大膽嘗試寫作,早日出杰作。成為小小詩人。
(七)板書。
山行
杜牧
遠景:寒山、石徑、白云,人家;
近景:楓林,霜葉。
教學設想:
《唐詩宋詞選讀》第六專題是“詩國余暉中的晚唐詩”。該專題有6首詩,4首教學篇目,2首學生自學或老師選教篇目。本課要學的是教學篇。學習過程中主要解決三大問題:1、讀懂,理解字詞句子;2、理解詩歌的情感思想;3、領悟表現手法和基本風格。學習中以誦讀為主,在多讀中逐漸推進學生的領悟能力;配以適當的賞析題,引導學生走上探討之路。
教學目標:
1、品味意象,領會意境 ,體會情感。
2、了解羈旅思鄉類詩歌的常見意象和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品味意象,領會意境 ,體會情感。
教學方法:感悟法、研討法、練習法
過程:
一、導入
晚唐有這么一位文人,有評論說他文不如詩,詩不如詞,但他確實是一位頗有影響的詩詞名家,這就是“花間派”詞風的鼻祖溫庭筠。今天我們學他詩歌的一篇代表做《商山早行》。
二、朗讀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三、作者和背景
溫庭筠,字飛卿,山西祁縣人。是晚唐頗有影響的一位詩詞名家。生于唐憲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卒年不詳。溫庭筠貌丑好色,不修邊幅,行為放蕩,但是天資聰慧,文思敏捷,而且精通音律,擅長詩賦。因此,他在士大夫中名聲不好,認為他“有才無行”、“德行無取”。在唐文宗、唐宣宗年間他曾三次參加進士考試,都名落孫山。所以他在政治上一生是不得意的。詩與李商隱齊名,時號“溫李”。又擅長填詞,詞與韋莊并稱“溫韋”。是最早大量寫詞的作家。“花間派”鼻祖。
溫庭筠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度過的。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陜西商縣東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里。
“在家千日好,出外時時難”。在封建社會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難、人情淡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于遠行。“客行悲故鄉”這句詩道出遠行人的共性情感。
四、理解
看注解,進一步理解詩歌的語言,用散文語言串通詩歌理解大意,并和同學交流
( 清早起來出行,旅店里馬車上的鈴鐺響聲不斷,出門人啊離鄉而悲,歸心似箭。雄雞已經發出一聲聲啼叫,茅店外天空殘月西斜,一片白霜的板橋上已留下人的腳印。槲樹葉紛紛凋落,鋪滿山路;月光下驛站墻邊的'枳樹花顯得很明艷。于是,想到我昨夜夢會杜陵的故鄉景色:春天來了,故鄉杜陵,鳧和雁布滿了曲折的池塘,自得其樂;而現在的自己,卻離家遠行。)
五、賞析
先思考,再和同學交流,準備班級發言
1、“商山早行”與“兵車行”中的“行”是否于是相同?
( 不同。“商山早行”行——出行;“兵車行”——詩歌體裁,歌行。)
2、“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緊關物色字樣,音韻鏗鏘,意象具足”,這是古人評說詩中的三、四兩句,請做解說。
( 所謂“閑字”,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這里只有一組名詞的組合,形成了特有的意象疊加。所謂“提掇緊關物色字樣”,指的是選擇了最具典型的景物,形成了意韻豐富的畫面,引發讀者在視覺、聽覺上的聯想。短詞成句,節奏明快,語音鏗鏘。所謂“意象具足”,指羈旅之苦,離鄉之愁,歸心似箭,全在未言的景象中。
古時旅客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么雞聲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區有特征性的景物。“雞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等許多內容,都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了。
同樣,對于早行者來說,板橋、霜和腳印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霜上的腳印說明“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3、請將“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一聯改成12字或14字的對聯(書后練習)
( “雞聲茅店殘月,人跡板橋薄霜” “雞聲炊煙茅店月,人跡鈴鐺板橋霜”。)
六、背誦、作業
《商山早行》教案設計
2、概括兩幅畫面的意境:
凄清、冷寂;溫馨、美好。
3、這兩幅不同的畫面有何關聯?
這兩幅畫面雖然意境不同,但是表現的詩人的感情是一致的。表現的手法有異,一個以哀景寫哀情,一個以樂景反襯哀情,一實一虛,虛實結合,虛實相生。
4、學過的詩文中虛實結合的例子。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賬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藹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柳永《雨霖鈴》)
(四)賞析名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第二聯歷來膾炙人口,此詩頷聯上下句除對仗外,其構成形式還有么特點?與我們學過的哪些詩詞句子異曲同工?
1、將此聯改成“雞聲茅店映殘月,人跡板橋落微霜”好不好,為什么?
這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不用動詞、形容詞,純用名詞組成詩句,不用一二閑字 ,不標明名詞間的關系,使之間的關聯有跳躍性,能調動讀者的思考,讓讀者自由組合,獲得廣闊的想象理解的空間,組成的畫面更豐滿。這就是古典詩歌的“意象疊加”法。
2、意象疊加的實例:
1)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
2)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
3)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杜甫《旅夜抒懷》)
4)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黃庭堅《寄黃幾復》)
3、宋代著名詞人梅堯臣對三、四兩句高度贊賞,說它是最好的詩,“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你能體會出其“難寫之景”和“不盡之意”嗎?
清晨天氣陰涼,道路辛苦難走等;游子的羈旅愁思。
五、總結:
這首詩選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運用意象疊加、相互映襯、虛實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應等手法,表現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獨寂寞,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懷。
六、課外延伸
羈旅詩通常表現客居他鄉的艱難,漂泊無定的辛苦,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以及對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與向往。這些感情是人類亙古相通的,容易引起共鳴,所以羈旅詩大多淺顯易懂,符合《考試說明》上“能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的要求,因此備受命題人的青睞。
了解羈旅詩的常見特點。
1、意象:驛道、征鐸、馬、船(舟)、杜鵑、鴻雁、月、客、浮萍、飛蓬等
2、情感:旅途艱辛、 漂泊無依、 歸期遙遙 、孤獨彷徨、思鄉思親、 懷才不遇 、幽怨憤慨等
3、思鄉緣由:戰亂頻仍,背井離鄉;山長水闊,有家難回;久戍邊關,遙無歸期;宦游在外,身不由己
4、常用手法:借景抒情、虛實結合、渲染烘托,還有兩種特殊的表現手法:
?、贅肪胺匆r哀情。 ②側面落筆(想象)。不說自己,卻說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覺凄涼。
七、 課堂練習
(一)、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
(1)、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
【答案】作者主要通過一幅想象的畫面,即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以此來表現“思家”。作者從側面落筆,不說自己想家,而說家人想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
(二)、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塞上聽吹笛 (高適)
雪盡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1)、寫景有“虛景”和“實景”之分,請具體說說這首詩寫了哪些虛景和實景。
(2)、整首詩表現出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1)實景:白雪、牧馬、明月、羌笛、戍樓;虛景:梅花、關山。
(2)此詩寫戰士們由聽曲而想到故鄉的梅花,想到梅花之落,表現出了他們的濃濃的思鄉之情。
附錄《商山早行》簡析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經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在封建社會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難、人情淡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于遠行。“客行悲故鄉”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宋代梅堯臣曾經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應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請他舉例說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并反問道:“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于言外乎?”(《六一詩話》)明代李東陽進一步分析說:“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音韻鏗鏘”,“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詩的必備條件。李東陽把這兩點作為“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緊關物色字樣”的從屬條件提出,很可以說明這兩句詩的藝術特色。所謂“閑字”,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所謂“提掇緊關物色字樣”,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的選擇和組合。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里,“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都結合為“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詞組”,但由于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例如“雞聲”一詞,“雞”和“聲”結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茅店”、“人跡”、“板橋”,也與此相類似。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