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01
這是我愛這土地導入設計,是優秀的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習目標
1.能正確劃分詩的節奏、重音,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
2.識記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
教學重點、難點
1.關鍵詩句的理解
2.識記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
學法指導:“讀、議、展、點、練”相結合。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愛國持人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愛國詩篇,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這些不朽的詩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愛國志士發自內心的呼喊。今天,我們來學習同一題材的現代詩歌名篇《我愛這土地》。(板書:我愛這土地)艾青
二、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郁??箲饡r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后,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三、解題,背景介紹
詩的題目是《我愛這土地》,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對土地的熱愛,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詩中出現最多的兩個意象之一(另一個是“太陽”)。“土地”象征著生他養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對“土地”的熱愛,是艾青作品詠唱不盡的旋律。
本詩寫于1938年11月,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斗爭的洪流中,成為時代的“吹號者”,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愛國詩篇。
四、朗讀指導
自由體的新詩,不同于舊體詩,字數、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奏、停頓,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培養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對象、運用的表現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第一步:聽錄音或教師范讀,注意個別字詞讀音;
第二步: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
第三步:小組自由朗讀,探討本詩的感情基調:悲愴而深沉;
第四步:小組分別齊讀,注意重音劃分
五、課堂練習
一、給下邊加點字注音。
艾( )青 嘶( )?。?) 姹( )紫嫣( )紅 薔( )薇
二、下列詞語沒錯別字的一項是( )。
A.嘶啞 喉嚨 急怒 腐爛
B.黎明 溫柔 深沉 敦厚
C.激流 契機 洶擁 神奇
D.復新 悲憤 象征 摯愛
三、結合語境解釋加點詞的意義。
?、伲乙矐撚盟粏。?)的喉嚨歌唱
?、冢@永遠洶涌( )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郏@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 )的風
?、埽驗槲覍ν恋貝鄣蒙畛粒?)
四、填空
?、伲啵?910—1996), 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 。主要詩集有:《大堰河》、《曠野》、《火把》、《歡呼集》、《春天》、《歸來的歌》、《艾青詩選》、《艾青短詩選》等等。
?、冢ㄟ^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來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種較為普遍的意義,這種表現手法叫 。
?、郏脑⒘嗽娙嗽笧樽鎳I出一切的決心的詩句是 。
五、選出對下列詩句的節奏.重音劃分錯誤的一項是 ( )
A.假如/我是一只小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B.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D.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六、教學反思:
時代的發展要求教育教學形式的改革和完善。教師應學習課改理論,遵循課改要求,體現課改特色,尊重學生自主閱讀中的情感體驗,注重教學的雙邊互動,注重閱讀方法的訓練和指導,使學生能把握文本的精要,學有所得。
在教學《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時,由于時代背景與學生現實生活相差甚遠、理解詩歌又需要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所以,我允許學生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自由發言,只要想法合乎情理,我不會予以否定。因為,我覺得我們不能把我們的理解方式強加給學生們,他們的閱歷是有限的,我想,等到他們長大后再來理解這首詩時,肯定又與現在不同了。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進而進行朗讀訓練。在朗讀中,生生之間互相進行評價,使師生雙方都處于一種積極的狀態,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課堂上,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學習這首詩,我采用的方法是:創情境──曉詩人──知背景──重朗讀──析意象──品意蘊──賞意境──作比較──重背誦。根據以上方法學習詩歌,條理比較清晰,由淺入深、由易入難,有利于學生全面地把握好整首詩。
意境是作者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誦讀是進入古詩詞意境的入口,是打開體味詩詞情感大門的鑰匙。只有反復吟誦,那文句,那意境,才會縈于心頭,如發于己心,如出于己口。因為《我愛這土地》這首詩的意境是深沉、激昂的,所以我特地找了《黃河大合唱》和肖邦的奏鳴曲,來襯托意境。文字是理智的,音樂是情感的,用音韻之美誘導學生身臨其境,把詩詞意境與音樂意境融為一體,使學生得到真正的情感體驗。
當然,也有不足之處,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對于學生的發言不能給予有效的,科學的引導,在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的技巧方面還有待提高。
以上這些是我對《我愛這土地》這堂課的一些想法,不足之處請給予指正、批評。總之,詩歌是正值詩的年齡的學生較感興趣的一種文學體裁,在教學中還有不少獨特的方法等待我去嘗試,去挖掘。
在我備課的過程中,教研員邢泰老師做了大量,細致的指導工作,每一個小細節都認真把關。在這里,我衷心的向他表示感謝!
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以感情真摯,富含哲理著稱,它抒發了詩人對歷經磨難而又充滿希望的祖國的摯愛之情。在教學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朗讀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是組織一堂課的基礎和前提,是培養學生語感能力的過程,是把學生帶進文本構建學習的起點。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分層面,爭取讓學生每讀一遍都有所收獲。同時注意閱讀方式的多樣性,如自瀆、范讀、配樂讀、競賽讀等,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
二、注重情境的創設
這節課,我根據不同內容創設了不同的教學情境。如課前搜集有關1938年祖國狀況的資料,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他們通過查書籍、看影視、問他人等多種渠道獲取了知識,也鍛煉了能力,使學生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收獲??傁蛘n外充分拓展和延伸,注重過程和方法的情境創設,同教師的灌輸講解所得的收獲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另外在教學過程中,為解決“象征“這一難點問題,再創情境。引導學生轉變角色,以”一只鳥“的身份舍身處地的去體會作者對”這土地“的摯愛之情。對主題的理解事半功倍。
三、注重評價
評價能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其潛能的開發,個性的張揚和創造性的發揮,從而使每一個學生擁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我注重了評價的多元化,評價在生生、師生之間充分展開。對朗讀、討論等環節的評價不僅使師生之間增加了親和力,而且使教與學同時變得生機無限,搖曳多姿。
四、注重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這首詩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絕好的素材。結合社會背景的對比分析,學生對經歷磨難的祖國心生敬佩,并對祖國的未來充滿希望。這就在教學資源得到最大優化的基礎上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這節課的教學使三維目標在一定基礎上得到了落實,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1、過分遵循教學模式朗讀與解讀不必嚴格分開,可以將朗讀融于解讀中,更有利于對整首詩的理解和感悟。
2、解讀過程沒有充分放開學生討論、總結、交流之后,教師不必重復歸納。這可能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他回認為自己的答案是錯誤的。教師只點撥補充即可。
“教學有法,教無法定“,這只是對詩歌教學的一個嘗試,如何最大限度優化語文課堂教學,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的摸索。
一、善用鼓勵,激發學生的學習信心
楊老師的課堂,學習氣氛非常好,跟自己平時的死氣沉沉的課堂氣氛相比,感覺非常慚愧,因為一節課中學生的學習狀態,完全是由老師調動的,學生回答問題的信心和勇氣,也是老師給予的。楊老師很善于運用激勵的語言,如“楊老師的課堂,同學們不能做聽眾”、“要參與,我希望認識那些勇敢的同學”、“隨便說,沒關系,也許你說得比老師想的更完美。”、“我們要參與到學習中,享受學習過程。”、“展示我們七(2)班的風采,我們是最棒的!”、“別對自己要求太高,很累,只要有一點的體會就行。”、“這兩位同學的表現太好了,下課后老師一定讓你們給老師簽名,讓老師記住你!”、“能提問題的同學真棒,但能解決別人提出的問題的同學更棒!”像這些鼓勵的語言,貫穿整節課,楊老師從不吝于將贊美的語言送給勇敢發言的同學,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氣氛也很好,師生互動愉悅,教學重難點迎刃而解。
二、善用激情,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
詩歌是抒情言志的,詩歌的教學就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詩情,進而理解詩人的情感。楊老師的這節課就做到了這點!她帶著飽滿的熱情進入課堂,舍得“情感投入”,以濃郁熾熱之情去熔煉學生之心,最后,詩人的愛國熱情與老師、學生甚至聽課老師產生共鳴。整節課,楊老師的聲調抑揚頓挫,表情豐富,特別是她大膽地范讀了詩歌,雖然讀音不是很標準,但是感情把握得非常好,非常有感染力。讀完,全體學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正因為老師的激情感染,學生也都富含感情地去讀,用心地去體會,進入詩歌的意境,感受艾青那深沉的愛國之情。
三、善用引導,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
在課堂上,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老師只能起到引導的作用。楊老師在這節課中,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又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學生的學習思路、學習動態完全在她的掌握之中,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十分善于引導,把學生的思維引導至正常的學習軌道。這節課,從作者的簡介、新詩的介紹、寫作背景的簡介到詩歌的內容、意象、感情、寫法的理解,楊老師都能設置成一個個比較容易理解、容易回答的問題,讓全體學生都能把握。例如,教學意象這一概念,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有難度,楊老師就把問題設置成這樣:“這只鳥歌唱祖國,那么它歌唱祖國大地上的哪些東西呢?”這樣的問題,既淺顯,有能解決詩歌意象這一難點,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幾乎全班同學都能回答。
總之,語文教學像是一潭綠水,只有我們不斷地學習、探索,保證有“源頭活水來”,才能“清如許”!學習是為了發展,借鑒是為了創新,只有不斷探索、改進教學形式,語文教學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