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31
這是精神世界的三間小屋教案,是優秀的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情景導入
如果說人的身體活動需要空間,那么,人的精神活動是不是也需要空間呢?精神活動的疆域應該怎么來分配呢?這正是《精神的三間小屋》這篇文章要告訴我們的。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議論性散文,它將“說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畢淑敏,女,祖籍山東,1952年生于新疆伊寧。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京師范大學文學碩士。
(2)背 景鏈接
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自己的居住條件也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家”越來越大,越來越漂亮,身體活動的空間越來越寬敞,可人們是不是也該想到“心靈活動”的疆域,是否也需要拓寬,也需要達標呢?正如書中所說,“有一顆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輸得出力量”,是應該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間小屋。
2.生難字詞
(1)字 音
寬宥(yòu) 游弋(yì) 輕覷(qù) 麾下(huī)
廣袤 (mào) 贅余(zhuì) 窗欞(líng) 坍塌(tān)
要訣(jué) 困厄(è) 襟懷(jīn) 灼晃(zhuó)
自慚形穢(huì) 憎惡(zēng wù )
(2)詞義
【自慚形穢】原指因自己的容貌舉止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后來泛指自愧不如別人。
【林林總總】林林,眾多的樣子;總總,眾多而雜亂的樣子。形容品種繁多。
【俯拾即是】俯,低頭,彎腰;即,就 。只要彎下身子來撿,到處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類東西、要找的某一類例證、文章中的錯別字等很多。
【鳩占鵲巢】斑鳩占據喜鵲的巢。比喻強占別人的房屋、土地、產業等。
【李代桃僵】李樹代替桃樹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幫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過。
【形銷骨立】形容身體極其消瘦。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輕聲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
明確:第一部分 (第1~6段):引出話題——如何布置我們的心靈空間。
第二部分(第7~17段):分析人們的精神世界里 應該建立“三間小屋”。
第一層(第7~8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間精神小屋,即盛著我們的愛和恨的小屋。
第二層(第9~13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間精神小屋,即盛放我們的事業的小屋。
第三層(第14~17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間精神小屋,即安放我們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第18~19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間小屋建筑得美觀結實、儲物豐富的條件,并希望在此基礎上把小屋擴建成精神大廈。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了解
1.作 者說的是哪三間精神的小屋?
明確:(1)第一間小屋盛著我們的愛和恨。(2)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3)第三間小屋安放我們自身。
2.第1~6段寫的是什么?與后文寫的精神的三間小屋有什么關聯?
明確:第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達了作者對兩句名言的感慨與思考,引出對 精神空間的理解。第4~6段:由身體活動的空間引出對人的心靈活動空間的思考。
3.第一間精神小屋是什么樣的?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第一間,盛著我們的愛和恨。作者首先選用兩組帶有對立情感的排比句,說明這種對比鮮明的愛和恨會將小屋擠得滿滿的,接著又用了幾個比喻句形象地寫出人生愛恨交織的經歷。接下來用一個假設句,告訴人們精神的小屋應多裝愛。充分體現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廣的胸懷。
4.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 業,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作者先列出一組龐大的數字,給人們一個對事業的時間概念,揭示出一個道理:不要小看人們所從事的事業對人產 生的深遠影響。并告誡人們適合自己的事業要自己尋找,只有規劃好自己的事業,才能使事業和人生相得益彰。
5.第三間小屋安放我們自身,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作者首先用一個反問句引出下文,接著用了兩個比喻句說明沒有自己的悲哀。告誡人們: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四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這是一篇集議論、描 寫、抒情于一體的說理性散文,通過對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描寫、議論、抒情,表現了關注個性、關注自我、關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2.拓展延伸
如果我們也來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你們會盛放哪些內容呢?
3.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
(2)拓展美讀:師生朗誦畢淑敏散文《造心》第16、17段。
(3)完成《名師測控》或《精英新課堂》本課練習。
精神的三間小屋
畢淑敏
盛著愛恨——光明溫暖
盛放事業——堅固優雅
安放自身—— 獨特安穩
五、課后反思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學生們的思想境界有了變化,他們明白了這里的“自身”不單指人的個體生命,更是指向個體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獨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更是一種心靈的純凈與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種不為形役,高遠圣潔的人生境界。所以,我 們只有學會珍視自我,這間小屋才會更加獨特與安穩。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深刻內涵及關系。
過程與方法 體會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見大”的精妙構思。
品味本文具有獨特美學風范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關注自身心靈,提升精神境界。
學習重點 理解“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深刻內涵及關系。
引導學生關注自身心靈,提升精神境界.
學習難點 體會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見大”的精妙構思。
學法指導 品讀法;討論探究法。
教學過程
環節一
如果說人的身體活動需要空間,那么,人的精神活動是不是也需要空間呢?精神活動的疆域應該怎么來分配呢?這正是《精神的三間小屋》這篇文章要告訴我們的。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議論性文章,它將“說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
環節二
一、助學資訊
作者簡介:畢淑敏,女,1952年生于新疆伊寧。17歲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區當兵11年。歷任衛生員、軍醫,1980年轉業回北京。從事醫學工作20年后,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余萬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說集《女人之約》《昆侖殤》《預約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驚奇》等。著有《畢淑敏文集》十二卷,長篇小說《紅處方》等。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臺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臺灣第17屆聯合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余次。
二、字詞積累
1.讀準字音。
積攢(zǎn) 寬宥(yòu) 游弋(yì) 困厄(è) 驚駭(hài)濡養(rú) 麾下(huī) 灰燼(jìn) 矗立(chù) 襟懷(jīn) 廣袤(mào) 馳騁(chěng) 坍塌(tān) 自慚形穢(huì) 輕覷(qù)
2.理解詞語。
襟懷:胸襟;胸懷;心胸。
廣袤:開闊、廣闊。從東到西的長度為廣,從南到北的長度為袤。
馳騁:①騎馬奔跑;奔馳。②自由地或隨意地到處走動;漫游。
坍塌:倒塌,崩塌。
寬宥:寬恕,原諒。
形銷骨立:形容身體極其消瘦。
自慚形穢:原指因自己的容貌舉止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后來泛指自愧不如別人。
間不容發:兩物中間容不下一根發絲,形容事物之間距離極小。
金戈鐵馬:戈閃耀著金光,馬配備了鐵甲。形容威武雄壯的軍旅兵馬,借指武職、軍人,也形容戰士持槍馳馬的雄姿。
抽絲剝繭:絲得一根一根地抽,繭得一層一層地剝。形容分析事物極為細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層次。
鳩占鵲巢:比喻強占別人的住屋或占據別人的位置。
李代桃僵:李樹代桃樹而死,原比喻兄弟之間互相幫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過。
相得益彰:指互相幫助,互相補充,更能顯出各自的好處。相得,相互配合,映襯。彰,顯著。
三、整體感知
1.分析文章結構,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6):引出話題——如何布置我們的心靈空間,即建設“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們的精神世界里應該建立“三間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間小屋建筑得美觀結實的條件,并希望在此基礎上把小屋擴建成精神大廈。
2.作者認為在人們的精神世界里應該建立哪些“精神小屋”?
第一間,盛著我們的愛和恨。第二間,盛放我們的事業。第三間,安放我們自身。
環節三
一、深層探究
(一)讀課文
1.第一間精神小屋是什么樣的?作者是怎樣寫的?
第一間,盛著我們的愛和恨。作者首先選用兩組帶有對立情感的排比句,說明這些對比鮮明的愛和恨會將小屋擠得滿滿的,接著又用了幾個比喻句形象地寫出人生愛恨交織的經歷。接下來用一個假設句,告訴人們精神的小屋應多裝愛。充分體現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寬廣的胸懷。
2.第一間小屋中有愛也有恨,作者希望我們如何處理它們的關系?
愛和恨 打掃 讓心中充滿愛(健康的小屋)
3.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作者先列出一組龐大的數字,給人們一個對事業的時間概念。揭示出一個道理:不要小看人們所從事的事業對人產生的深遠影響。并告誡人們適合自己的事業要自己尋找,只有規劃好自己的事業,才能使事業和人生相得益彰。
4.如何才能讓第二間精神小屋堅固優雅?
事業自我尋找 選擇自己適合和愛好的事業(努力向上的小屋)
5.為什么作者說“在我們的小屋里,住著所有我們認識的人,唯獨沒有我們自己”?
這是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我們能從不同渠道接受各種紛繁復雜的信息,漸漸有的人就被這個信息社會所同化了,常常隨波逐流,用他人的觀點來肯定事物的價值,常常以為眾人所追求的就是他們自己想要的。于是別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們自己的思想,使他們成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
6.如果我們的精神小屋不住著自己,會出現什么情況?
明確:如果真是那樣,我們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風中就悄無聲息地坍塌了。我們的精神,將會孤獨地在風雨中飄零。
7.你認為在第三間精神小屋中應該怎樣“安放我們自身”?
自身 思考 擁有獨立的思想(莊嚴、真誠的小屋)
(二)再讀課文
1.根據你的理解,談談“精神的三間小屋”之間的內在聯系。
三間小屋是一個整體,其中盛放我們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靈大廈的基礎,我們只有擁有自己的主見,才能明確自己所愛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樣的事業能帶給我們真正的快樂。
2. 精神的小屋“三間”足矣,房屋的空間,雖“小”足矣。可作者在文章開頭卻說人“有一顆大心”“人的心靈應該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為博大”,這里的“小屋”與“大心”矛盾嗎?而文章結尾又說“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觀結實”就能“矗立我們的精神大廈”這又該如何理解呢?
人的情感豐富多彩,事業五色斑斕,對自身的認識也是逐漸撥云見日的,房屋雖“小”,可盛放的寶物卻是無法用數字來計算的,作者是借幾間小屋使大心具體化、形象化,這樣大中求小,襯托呼應,既是作者行文的機智,更是作者謙遜人格的體現。三間小屋組成了作者遼闊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畢淑敏那樣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間間累積勢必會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廈!
二、語言賞析
1.分析“假若愛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溫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紅色的鯉魚游弋”的表達效果。
用了比喻句,把有愛的小屋比作金色的池塘,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小屋的美好,幸福。
2.分析“否則,鳩占鵲巢,李代桃僵,那屋內必是雞飛狗跳,不得安寧”這句話的含義。
如果事業以外的贅生物占據了事業的位置,或者事業為其他方面所替代,家必定不會穩定安寧。
3.小結語言特色:
華麗而不失樸實,深刻而不失平淡,睿智而不失真誠。
三、探究寫法
作者是怎樣把一個個抽象的精神小屋寫得具體、鮮明的?
A.修辭手法(找出比喻、擬人、排比等手法)
B.成語、詞語的運用(找出你認為好的詞語及句子)
環節四
文章主旨
文章以三間小屋為載體,闡述了精神追求的內涵及其意義,激勵人們關注自我心靈,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華。
教學板書
第一間:盛著我們的愛和恨
精神的三間小屋 第二間:盛放我們的事業
畢淑敏第三間:安放我們自身
環節五
你認同畢淑敏的“精神小屋”嗎?你將如何建構自己的精神小屋呢?
教學反思
本文思路清晰,深入淺出,在教學中我將重點放在對作者優美語言及意境的品味上。采取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相結合的方式。這樣能化枯燥為生動,變死寂為靈動,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不足之處是,多媒體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對我的講解及學生回答造成了束縛,因為我的預設答案,使得課堂師生互動不夠自然。
一、教學目標
1、掌握“寬宥、游弋”等字詞的音形義。
2、理解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間小屋”具體的精神內涵
3、把握課文多方設喻,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的行文特點
二、教學重點
理解“精神的三間小屋”賦予的精神內涵。
三、教學難點
學習課文多方設喻的寫作方法,把握每一間小屋的特點。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生活的世界,按常規來看,可以被稱之為三維空間。空間如此廣闊,時間如此漫長,不是我們這些弱小的生命體能夠完全體會到的。但是,我們人類除了擁有空間感之外,還擁有精神,它能夠穿越一切空間和時間,造就一種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發揮這種作用的呢?那就必須要給人的精神活動以空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
二、自主預習
1. 背景資料
畢淑敏,女,祖籍山東,1952年生于新疆伊寧,長在北京,就讀于北京外語學院附屬學校。17歲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區當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隊服役11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從事醫學工作20年后,開始專業寫作。《預約死亡》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經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代表作有小說集《女人之約》《昆侖殤》,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驚奇》,長篇小說《紅處方》等。
2.檢查預習
(1)訂正字音
寬宥(yòu) 游弋(yì) 輕覷(qù) 麾(huī)下 廣袤 (mào) 贅(zhuì)余
窗欞(líng) 坍(tān)塌 要訣(jué) 困厄(è) 襟(jīn)懷 灼(zhuó)晃
自慚形穢(huì) 憎惡(zēng wù ) 俯拾即(jí)是 馳騁(chěng)
(2)詞語釋義
自慚形穢:原指因自己容貌舉止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后泛指自愧不如別人。
不知所措:措,安置,處理。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處境為難時心神慌亂。
林林總總:林林,眾多的樣子;總總,眾多而雜亂的樣子。形容雜亂眾多。
俯拾即是:俯,低頭,彎腰;即,就。只要低下頭來撿取,到處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鳩占鵲巢:斑鳩占據喜鵲的巢。比喻強者欺凌弱者,獲得現成的東西。
李代桃僵:意思是李樹代替桃樹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幫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過。
襟懷:胸襟、胸懷;心胸。
廣袤:土地的面積。東西的寬度為廣,南北的長度為袤。
馳騁:①騎馬奔跑,奔馳。②自由地或隨意地到處走動,漫游。
坍塌:倒塌,崩塌。
形銷骨立:形容身體非常消瘦。
三、整體感知
1、為什么要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間小屋?
明確:有一顆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輸得出力量。
2.這篇文章的結構是怎樣的?
第一部分 (第1—6段) 引出話題——如何布置我們的心靈空間。
第二部分(第7—17段)分析人們的精神世界里應該建立“三間小屋”。
第一層(第7—8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間精神小屋,即盛放著愛和恨的小屋。
第二層(第9—13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間精神小屋,即盛放著事業的小屋。
第三層(第14—17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間精神小屋,即安放我們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第18—19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間小屋建筑得美觀結實的條件,并希望在此基礎上把小屋擴建成精神大廈。
四、理解“精神的三間小屋”的精神內涵
1、第一間精神小屋可以存放哪些情感?在布置我們的精神空間時,該怎么做?為什么?
第一間,盛著我們的愛與恨。對父母的尊愛、對伴侶的情愛、對子女的疼愛、對朋友的關愛、對萬物的慈愛、對生命的珍愛……對丑惡的仇恨、對污濁的厭煩、對虛偽的憎惡、對卑劣的蔑視……這些復雜對立的情感都存放其中。
在布置我們的精神空間時,給愛留下足夠的容量,使希望永恒在前。因為愛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溫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紅色的鯉魚游弋;否則,小屋就陰風慘慘,厲鬼出沒,你的精神悲凄壓抑,形銷骨立。
2、第二間小屋為何要用來盛放我們的事業?怎樣才能使這間小屋堅固優雅?
我們將在工作崗位上度過漫長的時光。不要輕覷了事業對精神的濡養或反之的腐蝕作用。當這件小屋住進你所愛好的事業時,就能使事業和人生,呈現繽紛和諧相得益彰的局面。規劃著自己的事業生涯,使事業和人生,呈現繽紛和諧,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間精神小屋堅固優雅的要訣.
3、為什么我們自身還需要一件獨立的小屋?
要給自己的思維留下道路;給自己的發現留有空間。這里的“自身”不單指人的個體生命,更是指人所具有的特立獨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更是一種心靈的純凈與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種不為形役,高遠圣潔的人生境界。所以,我們只有學會珍視自我,這間小屋才會更加獨特與安穩。
五、歸納主旨
文章以三間小屋為載體,闡述了精神追求的內涵及其意義,激勵人們關注自我心靈,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華。
六、鑒賞語言
感悟深刻的思想要靠靈動的語言傳達,有人評價畢淑敏的語言“熱切誠懇,娓娓道來,如敘如訴,純潔的露水,蓬勃的白樺,端莊的麥穗,舒緩而磅礴的河流,浸潤著對她人生的深沉思索,透露出她對人生的大智大慧的感悟”。請同學們從文章中找出比喻句,說說你對這些句子的理解,并完成下列語言積累:
1、關于“愛與恨”的比喻句:
例:你的一生,經歷過的所有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樂器,鋪陳在精神小屋的幾案上,一任歲月飄逝。
2、關于“事業”的比喻句:
例:假如你不喜歡它,漫長的七萬個小時,足以讓花容磨損日月無光,每一天都如同穿著淋濕的襯衣,針芒在身。
3、關于“自身”的比喻句:
例:我們把自己的頭腦,變成他人思想汽車馳騁的高速公路,卻不給自己的思維,留下一條細細的羊腸小道。
七、拓展延伸。
畢淑敏在文中指出:“精神的小屋,定需住進你所愛好的事業”。 “愛一行,干一行” 和“干一行,愛一行”,你同意哪種觀點呢?說說你的理由。
“干一行,愛一行”者說:態度決定成敗!在目前就業環境嚴峻的情況下,大家的選擇機會并不多,而且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做什么。在這種情況下,還不如端正態度好好的做好本職工作,在工作的過程中培養對這份工作的興趣。
“愛一行,干一行”者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才能保持激情,發揮最大的潛力。很多時候迫于現實選擇了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結果不能堅持下去,一切有要從頭開始。選擇一個合適自己的工作,才是明智的。
八、課堂小結
人類情感豐富多彩,事業五色斑斕,對自身的認識也是逐漸撥云見日的,房屋雖“小”,可盛放的寶物卻是無法用數字來計算的。作者是借幾間小屋使大心具體化、形象化,這樣大中求小,襯托呼應,既是作者行文的機智,更是作者謙遜人格的體現。三間小屋組成了作者遼闊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畢淑敏那樣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間間累積勢必會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廈!
九、作業布置
仿寫句子:
我們可以不美麗,但我們健康。我們可以不偉大,但我們莊嚴。我們可以不完滿,但我們努力。我們可以不永恒,但我們真誠。
我們可以不___________,但我們_____________。我們可以不___________,但我們_____________。我們可以不___________,但我們_____________。
【反思】
昨天我講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時候,利用早自習時間,讓學生朗讀精神的三間小屋兩遍,第一課時,完成了生字詞語,還有作者介紹工作。
第二課時,也就是昨天我主要讓學生把精神的三間小屋送快速閱讀,畫出結構層次,主要理出中心論點分論點。再把課文分成兩部分,四個大組一二組的同學本片理清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三四組的同學,理清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本課主要完成了以上兩個問題。當然,班中有些學習好的同學能夠緊跟著其他同學的思路,做好批注工作,還有還有一部分學生,不能專注于課堂學習,劉利于課堂之外不會做批注。
去年對這篇文章的定位是議論文,今年對這篇文章的定位是哲理性,議論性的散文所以在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探討論證方法,同時探討了修辭手法,但是有一點遺憾的事,對這篇文章的詞語賞析,句子賞析做得不夠到位,但是一篇字讀文章,做到這個程度也算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了。
1.理解“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深刻內涵及其給予的生活啟示。
2.掌握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體會其作用。
3.引導學生關注自身心靈,提升精神境界。
一、新課導入
我們生活的世界,按常規來看,可以被稱為三維空間。空間如此廣闊,時間如此漫長,我們人類個體在其間是多么渺小,生命是多么短暫。然而,人類擁有精神,它能夠穿越一切空間和時間,造就一種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發揮這種作用的呢?那就必須要給人的精神活動以空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朗讀課文,圈點課文的生字詞。
自慚形穢(huì) 襟懷(jīn) 廣袤(mào)
寬宥(yòu) 游弋(yì) 輕覷(qù)
金戈鐵馬(gē) 窗欞(líng) 矗立(chù)
驚駭(hài) 濡養(rú) 灰燼(jìn)
積攢(zǎn) 幾案(jī) 坍塌(tān)
麾下(huī) 馳騁(chěng)
2.理解課文的重點詞語。
自慚形穢:原指因自己的容貌舉止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后來泛指自愧不如別人。
寬宥:寬恕,原諒。
襟懷:胸襟,胸懷。
間不容發:兩物中間容不下一根頭發,形容事物之間距離極小。
游弋:在水中游動。
形銷骨立:形容身體極其消瘦。
輕覷:輕視,小看。
濡養:滋養。
麾下:將旗之下,這里指手下、手中。
李代桃僵:李樹代替桃樹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幫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過。
相得益彰:指互相幫助,互相補充,更能顯出各自的長處。相得,相互配合,映襯。彰,顯著。
坍塌:倒塌,崩塌。
矗立:高聳地立著。
鳩占鵲巢:比喻強占他人的居處。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形容看起來可以實現而實際難以實現。
3.作者鏈接。
畢淑敏,女,祖籍山東,1952年生于新疆伊寧,長在北京,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7歲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區當兵,在海拔5 000米的高原部隊服役11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從事醫學工作20年后,開始專業寫作。《預約死亡》以作者在醫院的經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代表作有小說集《女人之約》《昆侖殤》,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驚奇》,長篇小說《紅處方》等。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學生朗讀課文,教師糾正字音,梳理字義。
2.分析文章結構,理清行文思路。
【交流點撥】第一部分(1-6):引出話題——如何布置我們的心靈空間,即建設“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7-18):分析人們的精神世界里應該建立“三間小屋”。
第一層(7-9):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間精神小屋,即盛放著愛和恨的小屋。
第二層(10-14):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間精神小屋,即盛放著事業的小屋。
第三層(15-18):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間精神小屋,即安放我們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9-20):指出把精神的三間小屋建筑得美觀結實的條件,并希望在此基礎上把小屋擴建成精神大廈。
(二)分析課文,層層緊扣
1.作者認為應該修建三間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點撥】為了給精神建立棲息地,使人生健康、美麗、莊嚴、偉大、真誠、完滿、永恒。
2.第一間精神小屋是什么樣的?作者是怎樣寫的?
【交流點撥】第一間精神小屋盛著我們的愛與恨。作者首先選用兩組帶有對立情感的排比句,說明這種對比鮮明的愛和恨會將小屋擠得滿滿的;接著又用幾個比喻句形象地寫出人生愛恨交織的經歷;接下來用一個假設句,告訴人們精神的小屋應多裝愛。充分體現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廣的胸懷。
3.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交流點撥】作者先列出一組龐大的數字,給人們一個對事業的時間概念。揭示出一個道理:不要小看人們所從事的事業對人產生的深遠影響。并告誡人們適合自己的事業要自己尋找,只有規劃好自己的事業,才能使事業和人生相得益彰。
4.在描繪第二間小屋時,作者用了一個成語“鳩占鵲巢”,結合文意,文中“鵲”指的是什么?“鳩”指的是什么?“鳩占鵲巢”在文中表達的意思是什么?
【交流點撥】“鵲”指的是“事業”,“鳩”指的是“事業之外的贅生物”,“鳩占鵲巢”指的是贅生物取代了事業的位置。
5.第三間精神小屋是什么樣的?作者是怎樣寫的?
【交流點撥】第三間安放我們自身。作者首先用一個反問句引出下文,接著用了兩個比喻句說明精神住所中沒有自己的悲哀。告誡人們: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6.為什么作者說“在我們的小屋里,住著所有我們認識的人,唯獨沒有我們自己”?
【交流點撥】這是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我們能從不同渠道接受各種紛繁復雜的信息,漸漸地有的人就被這個信息社會同化了,常常隨波逐流,用他人的觀點來肯定事物的價值,常常以為眾人所追求的就是他們自己想要的。于是別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們自己的思想,使他們成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
7.如果我們的精神小屋不住著自己,會出現什么情況?
【交流點撥】如果真是那樣,我們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風中就悄無聲息地坍塌了。我們的精神,將會孤獨地在風雨中飄零。
8.根據你的理解,談談“精神的三間小屋”之間的內在聯系。
【交流點撥】三間小屋是一個整體,其中盛放我們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靈大廈的基礎,我們只有擁有自己的主見,才能明確自己所愛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樣的事業才能帶給我們真正的快樂。
9.文章最后兩段,作者是如何總括全文,集中發表議論的?
【交流點撥】第19段,作者首先指出建立精神的棲息地是我們的義務和權利,接下來用一組排比句加以說明,字里行間表現出作者對美好人性和健康人格的期盼。第20段,作者最后提議:當自己的精神小屋牢固而美麗后,還要增修新舍,矗立起精神的大廈。
(三)欣賞構思,鑒賞語言
1.分析文章結構,體會“大中求小,小中見大”的精妙構思。精神的小屋“三間”足矣,房屋的空間,雖“小”足矣。可作者在文章開頭卻說“人的心靈應該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為博大”,這里的“小屋”與“大心”矛盾嗎?
【交流點撥】不矛盾,人類情感豐富多彩,事業五色斑斕,對自身的認識也是逐漸撥云見日的,房屋雖“小”,可盛放的寶物卻是無法用數字來計算的,作者是借幾間小屋使“大心”具體化、形象化,這樣大中求小,襯托呼應,既是作者行文的機智,更是作者謙遜人格的體現。
2.作者是怎樣把一個個抽象的精神小屋寫得具體、鮮明的?
【交流點撥】①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找出比喻、擬人、排比等手法);
②成語、詞語的運用(找出你認為好的詞語及句子)。
四、板書設計
五、拓展延伸
1.比較閱讀《精神的三間小屋》與《我的空中樓閣》(李樂薇),看有何異同。
2.你認同畢淑敏的“精神小屋”嗎?如果我們也來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你們會盛放哪些內容呢?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