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25
這是回憶我的母親教學反思優點與不足,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首先,我貫徹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改精神。課前預習,讓學生自己動手解決生字詞、文學常識。這些小任務促使學生主動認真地自學課文。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時,必然要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上課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自己從課文中尋找*,我只作點撥和歸納。在拓展延伸階段,我讓學生相互講發生在自己與媽媽之間的生活細節。這既讓學生之間相互啟發,加深了解,又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從實際情況來看,效果是良好的。
其次,我落實了“四基”。我沒有放字棄字詞、文學常識這些基本知識,而是把它們放到了課前預習里面。這樣做既促進了學生自學,又使課堂內容更集中緊湊。在上課過程中,我始終抓住“培養學生運用細節描寫表現人物情感及形象”這一教學目標展開。不論是開始的導入,還是后面的母親*格分析,兒子對母親的愛,都讓學生找到相關的細節,并加以誦讀品味,進一步感受細節的表達效果。可以說基本技能的訓練,落到了實處。學生的能力,得到切實的培養和提高。
再次,我實現了新課改提出的三維目標。知識技能目標、情感目標、德育目標都得到較好的落實。學生通過這一堂課,切切實實懂得了運用細節描寫的重要*,并在課堂上得到鍛煉,在訓練延伸階段,學生講述與母親的故事時,全班同學在下面抹眼淚,其他同學及老師也眼圈紅紅。學生講自己與媽媽之間的生活細節時,也聲音哽咽。我在點評時,也深受感動,幾乎說不出話。可以說,這一節課讓師生都受得一次情感的洗禮。經過這一次情感的洗禮,大家更加熱愛父母,熱愛生活。
最后,我充分落實了教材編者的設計意圖。此篇課文是《閱讀與寫作》中寫人敘事散文中的一篇文章編者在課后的“思考探究”中強調了“細節描寫是刻畫人物、表現人物的一個重要手法”,要求教者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關注文中細節。我在教學過程中,正是圍繞“情感與細節”作文章,層層推進課堂。以歸納母親*格品行為綱,串起所有細節,做到了整體把握與局部分析的較好結合。
《我的母親》是我十分喜愛的作品,在教學之前,我再三吟誦,反復咀嚼,使得自己對本文的研究領先于學生,深刻于學生,但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是有感情、有思想、發展中的個體,學生學習的潛力是無窮的。因為我在與學生的交流中豐富、提升了自己的見解。本課教學最大的特點是采用自主探究教學模式,我首先引領學生研讀文本,繼而誘導其發現問題,最后是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始終是引領者、參與者和調度者。如果說以前要求教師有扎實的基本功,那么,在研究*學習的時代更需要教師自身的研究能力與創新意識。如果說以前注重的是教給學生方法,那么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更應強調的是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尊重,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教讀散文時作為教師更多的是讓學生的眼睛盯著用得準確生動的動詞、形容詞或副詞,可是,有時關注一個不起眼的甚至會讓人遺忘的詞語也可能會有意外的收獲。
在教鄒韜奮先生的敘事散文《我的母親》一課時,我把課文反復通讀了好幾遍,這次我發現了一個以前從未關注過的細節——“妹仔”一詞。課文是這樣寫她的:
“母親喜歡看小說,她常常把所看的內容講給妹仔聽。她講得娓娓動聽,妹仔聽著忽而笑容滿面,忽而愁眉雙鎖……”。這個“妹仔”究竟是誰?和鄒韜奮是什么關系?我很想弄明白。
文下注釋說“仔”(方言)小孩子,那當然應該是鄒韜奮的妹妹了。可是似乎又不對,因為下文還有這樣的文字:“往往講到孤女患難或義婦含冤的凄慘的情形,她們兩人便都熱淚盈眶……那時的我立在旁邊瞧著,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們為什么那樣無緣無故地揮淚痛哭一頓。”如果是鄒韜奮的妹妹,那么他身為哥哥怎么會聽不懂母親講的故事而做妹妹的卻聽得如此動情動容?顯然不能想當然地把“妹仔”猜測成是鄒韜奮的妹妹。
后來我查閱了資料,很快的我查到了,原來“妹仔”不是鄒韜奮的妹妹,而是母親由娘家帶來的一個青年女仆。
于是我決定把這個容易被大家遺忘的字眼——“妹仔”以及查閱的經過跟我的學生們說,結果課上學生們和我一樣有了不一般的收獲……
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有時候要善于去發現一些細節,并且不輕易將它放過,這樣對作品的把握和理解將會更準確、到位、深刻。
這篇回憶*散文在寫作語言上樸素、平實。作者用一系列生活瑣事來表現母親的偉大,感情真摯,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我在講授這篇課文第二課時時,對課文的整體把握比較到位,在創新方面則表現在思考上的創新。針對平行班的學生,在歸納全文主旨上,以設置問題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文章。尤其是在拓展學生寫作方面,首先是老師做示范,范寫課文中的語句,再讓學生根據要求來進行隨堂寫作。這既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能提高學生思考和組織語言的能力。
然而,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在課堂上需要改進的方法還很多。
第一,就自身而言,在課堂上表現出的*不夠,語速較慢,模式單一,感知課文時,沒有先感染自己再由此去感染學生,這種狀況容易造成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精力不集中或者是完全沒聽講。對于教師的*素質方面,還有很多知識要學習。
第二,課文內容中聯系到考點的部分,應該落實考試,抓住要點和中心,保*對文段分析的準確*(主要針對閱讀題型)。在新課標教學中,教師起到引導作用,但應明確參考*的范圍,再一步步引導學生自行找到問題的*。
第三,在這次課堂教學中,整體氣氛顯得不那么活躍,學生積極*還不夠。個人認為,在提高學生積極*時,可以加入學生之間合作探究的環節,以次避免學生自主探究導致的冷場氛圍。關于學生合作探究,可以包括同桌之間討論、分組討論等,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讓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思考問題的積極*。
第四,新課標要求以學生為主題,教師從中引導。但此次課堂中,學生閱讀理解課文停留在書本表面,沒有太深入分析課文,而學生對文段進行歸納總結時,我的啟發*語言也不夠清晰明白,造成學生理解欠缺。關于這點,其實教師可以通過介紹作品和作者背景來進行引導。并且,我在過渡問題時,啟發*的語言不夠優美,組織*的語言也比較欠缺。
以上是我對于這篇文章第二課時的教學反思,有待改進的地方很多,“前路漫漫,吾當上下而求索”。
聽名師講課,我會自始至終被課堂吸引著,被情感包圍著,學生也是始終如一的融入課堂,達到心靈與文本對話的境界,聽這樣的課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感動,也是一種震撼。
新學期伊始,學校舉行第一輪聽評課。每位老師都在認真的準備著。我執講《懷念母親》一課。選這課的原因是因為文章感情深厚,語言凝練,字字句句都含著淚含著情。并且文章首尾照應,主線明了,字里行間表達了作者對生母的懷念、愛慕,以及對祖國的崇高的敬意和思念之情。如果能上好了,我想學生肯定會滿含*、熱淚于課堂上,但是結果并不理想。從導入到初讀,應該說非常到位。課堂氣氛,學生的情緒都被引入了一種沉痛憂傷的氛圍當中。可隨著課堂的深入,學生卻離文章越來越遠,到最后下課有種不了了之、虎頭蛇尾的感覺。
縱觀整堂課,我想主要是引導學生品讀課文沒有做好。在精讀課文時,我采用了抓住重點語句來深入體會作者對生母和祖*親的思念、愛慕之情。由面過渡到點這是正確的。但是學生找出體會最深刻的語句后,我在引導學生讀時,卻不夠深入,如:學生找的這句話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我問學生:作者想對自己的母親說些什么?生略思:作者想說,媽媽你回來吧!如果當時,我借著學生的回答,讓學生帶著悲痛的語氣再讀這句話,全體學生再齊讀,肯定會深受感染,課堂氛圍也會更好。通過這點,我想:及時抓住有利時機,有效問題,咬定青山不放松,深入引導、朗讀、體會是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之一。再者,抓住重點語句精讀文章時,學生找了很多自己認為感動的句子,我不分重點平均用力,結果既浪費時間,又感受不深。我想一篇文章兩三處深入體會挖掘即可。
不同感情基調的文章教師在講課時,應用不同的語氣、語調、不同的表情,這也有利于讓學生正確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顯而易見,《懷念母親》文章,應該說非常到位。這篇文章,教師應帶著憂傷、深沉的語氣去讀文章、講文章,讓學生受到感染和薰陶。
另外,教師在課前認真備課,滿懷信心的去上課,課堂上讓學生充分的讀課文,以及教師的內在修養,把握馭駕課堂的能力,都是上好課的重要因素。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