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17
這是使至塞上教案反思,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對照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2.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情感,受到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教育。
3.體會作者表情達意、遣詞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感悟古詩的學習方法。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
幻燈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由學生簡介王維(知多少算多少),教師結合本詩的寫作背景補充
王維,字摩潔,唐山水田園詩人, "詩佛"。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開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實際是被排擠出朝廷)。《使至塞上》寫的就是這次出使的情景。
二、初步感知課文
1.借助課下注釋、工具書,掃除文字、
2.全體學生齊讀。(注意節奏和感情,不足則糾正之)
詞語障礙。
單車,一輛車,形容這次出使時隨從不多;屬國,這里指吐蕃的軍隊;征蓬,飄飛的蓬草,這里指唐朝出征的軍隊;長河,黃河;候騎,騎馬的偵察兵;子規,杜鵑鳥,又稱布谷鳥;抵,值,相當;渾,簡直;簪,古人用來別發連冠的首飾。
3.教師出示輔助資料,學生了解作者寫作時的背景或心境。
王維《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
三、理解詩的內容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一隨輕車簡從,將去宣慰將士護疆守邊,奉使前行啊,車輪轆轆輾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吳天。
恰是路邊的蓬草,隨風飄轉出了漢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際的大雁,翱翔北飛進入胡人的穹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只見──燦黃無限的沙漠,挺拔著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煙,橫臥如帶的黃河,正低懸著一團,落日火紅的蒼涼與渾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行程迢迢啊,終于到達蕭關,恰逢偵察騎兵稟報──守將正在燕然前線。
第二課時
一、理解詩的意境
1.《使至塞上》王維
開元二十五年(737),王維以監察御史從軍赴涼州,居河西節度使幕中。這詩是出塞途中所作。
“單車欲間邊”,輕車前往,向哪里去呢?“屬國過居延”,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遠在西關邊塞。
“征蓬出漢塞,歸雁人胡天。”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振翅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郁,與首句的“單車”相應。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沙漠上沒有山巒樹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用一個“圓”字,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描寫。
最后兩句寫到達邊塞:“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意思是,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
2.教師點撥:體會詩歌的意境,(重點品味"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美,讓二個學生進行描述)。
(備學生)點撥要點:詩人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燃起的一股濃煙,既顯得孤單,又格外地醒目,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間。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沓無盡頭,而"長河"之上,是那一輪圓圓的落日。
二、總結提升
全班齊誦全詩。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長的寫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總結:《使至塞上》,借景寫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
三、作業
1.《使至塞上》寫的是什么情景?(抓住“邊塞風光”即可)
2.詩中的“單”、“孤”、“征蓬”等字詞透露出作者當時怎樣的心境?(學生說出類似“孤寂”、“荒涼”、“消沉”等即可。)
3.體味詩的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重在體味詩句的畫面感。課后練習三的內容學生可以參看,但不必照搬,不強求惟一,鼓勵發散思維。)
4.試著用自己的話把你讀這首詩的感受描繪出來。(開放性,不求統一)
一、導入新課
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政府不得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于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轉身寫板書)題目的意思就是出使到邊塞。
板書:使至塞上王維
二、簡介作者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崇信佛教。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所以后世人稱其為“詩佛”。
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其詩、畫的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三、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帶讀。
四、理解詩意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共8句,分為四聯,是哪四聯呢?(首、頷、頸、尾)
板書:首頷頸尾
1、這首詩總體寫了一件什么事呢?
明確:作者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魯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維輕車簡從,駕車經過居延。經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可見雖然打了勝仗,都護并沒有放松警戒。詩句流露出對都護的贊嘆。
2、說說“征蓬出漢塞,歸燕入胡天。”二句的含義,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賞析:由“歸雁”一語知道,這次出使邊塞的時間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葉干枯,根離大地,隨風飄卷,詩人去國離鄉,感情總是復雜萬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難奔、有國難投的情勢,還是像本詩中聽寫乃是因為負有使命。大約詩人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并威風、氣派。詩人的失意情緒或者同朝廷政治斗爭有關。一向器重詩人的宰相張九齡在那年四月被貶為荊州長史。估計詩人王維也相應愛到了牽連。“征蓬”于詩人,是正襯;而“歸雁”于詩人則是反襯。在一派春光中,雁北歸舊巢育雛,是得其所;而詩人迎著漠漠風沙像蓬草一樣飄向塞外,景況迥然不同。自己過了居延這個地方,就像“征蓬”一樣,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入胡人的天空。這兩句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郁。
3、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二句。
明確:這兩句是全詩的名句。兩句主要寫景,寫到了哪些景物呢?(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這一聯由兩個畫面組成。第一個畫面是大漠孤煙。置身大漠,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這樣一幅景象:黃沙莽莽,無邊無際。昂首看天,天空沒有一絲云影。只有一縷孤煙在升騰。那是烽煙,烽煙是報警時點的煙火,這說明詩人此行快要到達目的地了。烽煙是邊塞的典型景物,“孤煙直”,突出了邊塞氣氛。從畫面構圖的角度說。在碧天黃沙之間,添上一柱白煙,成為整個畫面的中心,自是點睛之筆。另一個畫面是長河落日。這是一個特寫鏡頭。詩人大約是站在一座山頭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時當傍晚,落日低垂河面。詩人只用一個“圓”字,即準確地說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點。由于選取這樣一個視角,恍然紅日就出入于長河之中,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闊氣勢,從而使整個畫面更顯得雄偉奇麗。
4、最后兩句,寫了詩了到達目的地以后,從兵士那里得知都護正在邊防前線準備戰事,這兩句可以看出詩人對邊關將士的敬慕之情。
五、小結
這首詩敘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艱苦行程,描繪了塞外奇特壯美的風光,歌頌了河西軍隊的聲威,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整體感知這首詩,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詩的一些常識;
2、過程和方法目標:通過反復讀詩,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品味詩歌語言;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詩的意境,領會詩所表達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熟讀成誦,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詩句所蘊涵的內涵,體會詩歌意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簡單介紹唐詩的類型
唐詩可分為絕句和律詩,絕句(五言和七言),律詩(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于是邊塞風光和*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
二、簡介背景
1.整體感知教師范讀,并思考以下問題:
王維是怎樣的一個人?(之后提問)
王維,字摩詰,唐代詩人,畫家。他的詩以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為主,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出名。其中反映*旅和邊塞生活的作品,寫景的佳句廣為流傳,如《使至塞上》就極富代表*。
2.談談創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開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實際是被排擠出朝廷)。王維輕車簡從,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經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這首詩就是在出塞途中寫的。通過作者敘述出使邊塞的艱苦情況,抒發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壯情懷和孤寂之情。
三、課文賞析
1.讓一學生朗讀,小組討論:說出這首詩所表現的事、景、情;由此導入講解全詩。
2.“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講解: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歷。
翻譯:我只身輕車簡從出使到邊疆,途中經過屬國居延。
3.“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講解:既言事,又寫景,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
提問(1):“蓬草”在古代詩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詩中的“征蓬”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蓬草”隨風飛轉,古代文學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蹤。王維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覺,他為自己受排擠離開朝廷感到十分憂憤。
提問(2):說說這一句的含義,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提供的*:自己過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樣,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人胡天的上空。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郁。
4、讓學生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
在這純然一*、荒涼無邊的沙漠上,那烽火臺燃起的一股濃煙,既顯得孤單,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變得挺拔堅韌,剛直有力。
5、“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問:這里“在燕然”是不是說都護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參考:這是引用典故,漢朝的竇憲在燕然山打仗勝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談談本文的情感變化(本環節由學生自由發揮,點撥:“抑郁到慷慨”)
四、畫詩
通過你對“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理解,用簡筆畫把此景畫出來。
五、寫詩
充分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把你畫的內容寫下來并與其他同學分享。
六、布置作業
必做題:1、背誦這首詩。
2、收集三句以上寫有關大漠的詩詞。
選做題:把這首詩改寫一篇散文。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生可借助工具書,結合注釋正確解釋全詩大意,并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品詞析句和小組討論,學生可領悟詩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可體會詩文雄渾、豪邁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無奈,以及對羈旅生活沉重的嘆息。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品詞析句和小組討論,學生可領悟詩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學生可體會詩文雄渾、豪邁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無奈,以及對羈旅生活沉重的嘆息。
三、教學方法
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情境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出示大漠落日的圖片,并引出詩文“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請學生結合圖片和此句思考:全詩的情感基調是怎樣的?是激昂的,雄壯的,沉郁的,惆悵的還是其它?
2.補充本詩的創作背景: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吐蕃發兵工大唐屬國。唐玄宗任命王維以檢查御史身份奉使涼州(今甘肅武威),察訪軍情,并任河西節度使判官,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本詩是作于出塞途中。
引導語:結合上述背景,王維的心情并不激昂豪邁,甚至是有一些悲苦和無奈的。現在我們就一起學習一下這首詩。
(二)通讀全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結合注釋和工具書解釋全文大意,并畫出詩中表示地名和官職的詞。
2教師PPT出示屬國、居延、蕭關、燕然的位置。
3.請學生自由朗讀,試著讀出情感。
(三)細讀課文,深入研讀
1.教師指名一個學生讀,其余學生思考:這首詩創作的時間和地點是什么?作者要去哪?請結合具體文本回答。
(時間:春天—歸雁入胡天;地點:車上—單車欲問邊;目的地:屬國—屬國過居延。)
2.作者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征蓬、歸雁、大漠、孤煙、長河、落日)
追問:這些景物的作用一樣么?
(不一樣。征蓬、歸雁:用于自喻;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用于描寫雄奇壯美的邊塞風光。)
3.分小組討論:全詩中哪些字詞體現了作者悲苦無奈的情感?
(首聯:單車,輕車簡從,形單影只,孤單之感;“車”欲問邊,而不是人欲問,展示了出塞并非本愿的無奈;
頷聯:征蓬,蓬草本是深戀著土地,不隨意移動,然而莖葉繃斷只能被迫地隨風而走,自喻身不由己;歸雁,從南邊歸來的燕子本應歸去中土,卻出現在胡天,自喻離群失伴,孤單而行,并且雁也是可以自由地回歸中土,而自己卻不能自由地回歸,也體現了身不由己的無奈之感;
頸聯:孤煙,狼煙也只是勢單力孤,落日雖壯美,卻也近黃昏。此兩句將悲苦孤獨的情感滲透于壯美蒼涼的意境中,千古流傳;
尾聯:此聯單純敘述“蕭關逢侯騎”,本類似“他鄉遇故知”,卻沒有應有的溫情和欣喜,反倒流露出一絲冷漠和不近人情,以此襯托出出塞的道路更是孤單漫長。)
(四)小組討論,拓展延伸
分組討論:本詩的藝術特色。
(1.托物言志;2.寓情于景。)
(五)回顧全文,小結作業
小結:結合板書請學生集體簡述本文說明的內容,結束課文。
作業:將本詩擴寫成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