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30
這是如夢令教案設計課后反思,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經典宋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并不多見,對李清照的偏愛讓我《如夢令》是一見鐘情,再加之還從未上過古詩詞公開課,所以沒有斟酌,沒有猶豫,就定下了上這一課。
真正備起課來才發現,《如夢令》真的不是那么好講。雖然之前我聽過這一課,但要變成自己的課堂,結合自己學生的情況,講出自己的風采,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怎樣才能把零亂的片段拼湊起來,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緊扣學生的心弦呢?怎樣才能體現新課堂呢?為了解開這種種困惑,我苦思冥想了一個星期,思路才漸漸清晰。我先是沉下心來,鉆研教材,研究《如夢令》,研究李清照。讀詞就是在讀背后的詞人,反之要讀懂這首《如夢令》就得先讀懂詞人的心,詞人的情。幾天里,再次走近李清照——這位立于秋風黃花中尋尋覓覓的美神,一次又一次地低吟淺唱《如夢令》。于是有了“興盡”其實是“興未盡”,“沉醉”不僅僅是醉在美酒中,還醉在美景中,醉在美麗的意外中,醉在美好的生活中。“爭渡”是少女們搶著劃船,也是作者焦急心情的流露。……
有了對清照思想情感的準確把握,對《如夢令》的深入解析,對學生情況的了如指掌,此時的我底氣足了,思路明了。于是整理思緒,把自己的教學理念、自己的教學風格融入到教學設計之中,拋卻浮躁,找回本我,終于“吹盡黃沙始到金”,一份《如夢令》的教學設計誕生了!
學會品詞,重要的是其過程和方法。我先讓學生以匯報預習情況的方式了解作者,學會生字,自己品讀。然后小組合作理解詞義,同時,發現哪個詞最能概括表達詞的意境,并聯系詞的內容說出自己的體會。學生不僅要感悟哪個詞用得好,還要說明為什么好,具體表現在哪里。學生所列舉的“常記”、“沉醉”、“興盡”、“爭渡”等詞語,體現了不同程度的個性化解讀。我并沒有否定哪個詞不妥,還讓學生把這些詞逐一在黑板板書。板書已不僅是我對文本解讀的體現,還是學生學習心得的交流。在這基礎上,我再引導更欣賞的是“醉”字,并說明“醉”字和整首詞意的關聯。這樣,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我的組織引導恰當好處。此外,在品讀語言過程中,始終伴隨著誦讀,邊讀邊思,邊讀邊悟,使學生誦讀水平的提高建立在語言理解基礎上。 學生深情地吟誦《如夢令》,從我的解讀中感受到了早期李清照的幸福、快樂的生活。在尊重學生興趣的基礎上我設置了三個畫面聯系供學生選擇——“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這樣極大地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習目標的出示,也是學習方法的出示,成為板書的一部分,打破了常規,新穎有效。知作者,讀詞文,品詞意,悟意境,誦詞文。
靜下心來反思這節課,我覺得整堂課的課堂容量還是有點大,在時間上把握不太好,以至當堂檢測沒有進行完,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應該多加注意!
一、導入。《如夢令》教案設計范文
今天我們開始學詞。詞是古代詩歌的一個分支,原來也稱曲、曲子詞,又因句子參差不齊而稱長短句,而最常見的是“詞”這個名稱,相當于我們現在的歌詞。詞,早先都是入樂的,要按照曲調的要求來寫,所以作詞又叫“填詞”。每一個曲調都有一個名稱,叫“詞牌”,例如這首詞的詞牌就叫“如夢令”;有時作者也根據內容另給一個題目,叫“詞題”,例如下一首《西江月》,本來就有一個詞題,叫《夜行黃沙道中》,選人課本時未被采用。說到詞,一般只提詞牌,這是一千多年來的習慣。
這首詞的作者是鼎鼎大名的宋朝女詞人李清照,她擅長于白描,語言明白如話,富有生活氣息。這首《如夢令》是她的早期作品。
二、讀讀講講問問。
教師領讀一遍后,問:這首詞所敘述的事發生在哪一個季節?(從“藕花深處”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它是詞人當天寫的嗎?(從“常記”一語可以看出已經隔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為什么詞人經常想到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教師:這首詞全是用口語寫的,很好懂,除了第三句,句句押韻,第五句連用兩個“爭渡”,叫疊句,我們平時唱歌也往往會遇到的。全詞只有33個字,用1分鐘就可以背下來。現在先練習背誦,要慢慢地讀。
學生試背后,教師略說讀的節奏,再領讀一次,務求節奏鮮明。
問:這首詞記的.是女詞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獨自去的嗎?(從“爭渡”一語可以看出,還有她的許多同伴。)為什么要爭渡?(“誤入藕花深處”)為什么會“誤入”呢?(因為“沉醉”)還有別的原因沒有?(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邊的亭子,可見周圍是水鄉,水路縱橫。)什么時候發現“誤入”的?(沉醉中發現周圍凈是藕花想到來時沒有經過這個地方,這才大叫起來:錯了!錯了!)既誤人,慢慢劃出去,不也行嗎?(不行,已是“日暮”時分。)你能想象出“爭渡”的情景嗎(從“驚起一灘歐鷺”可以想見漿聲、水聲和少女們的笑語喧嘩聲一時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好,現在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完整地敘述這件事的經過。(自由發言,略。)
講:這首詞構思巧妙。從“沉醉”一語可以看出,女詞人和游伴們在溪亭里曾舉行過一次時間不短的郊宴,一邊說笑、行酒令,一邊喝酒,充滿了歡樂的氣氛,直至夕陽在山才匆忙上船。但詞中卻略去郊宴不寫,而只寫歸途,甚至連歸途也沒有寫全,至“爭渡”“驚鷗鷺”便戛然而止。這是因為由于誤入而群起爭渡是這次郊游中出乎意外的一個高潮,用這個典型細節能更鮮明、更集中地表現少女們天真活潑的性格和熱愛生活.的感情。
教師再次領讀。
三、總結。
這首詞的格調清新而又明快,從中可以看出女詞人早年曾經有過的幸福的生活。可是,到她43歲這一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市),她逃難到了江南;不久,丈夫趙明誠又病故。隨著生活境遇的變化,她的詞也顯得悲凄了,以后我們將會讀到的。
西江月
辛棄疾
一、導入。
詞按字數多少分為小令、中調、長調三種,58字以內為小令,91字以上為長調,58字以上至90字為中調。其實并無根據,但習慣如此。長一點的詞還可以分段,有雙調、三疊、四疊之分。這首詞有50字,仍屬小令,但有兩段,故稱雙調。讀雙調的詞要注意上、下段(又稱上片、下片或上闋、下闋)之間的聯系。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他寫的許多詞都跟當時的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有關。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復失地,跟當政的投降派發生矛盾,曾兩次罷官。這首詞是他罷官后隱居在上饒(今屬江西省)帶湖期間寫的,記一次夜行的經歷,比較容易讀懂。
二、讀讀講講問問。
教師領讀全詞一至二遍,著力培養學生的節奏感,也可讓學生試讀。
問:詞人這次夜行的路程長不長?(長)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天氣有變化:開始有明月、清風,后來烏云四合,下了幾滴雨,又從詞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趨勢。)路長,為什么要夜行?(白日酷熱)這時是什么季節?(從蟬鳴可見;從“說豐年”可知,是豐收在望之時,即盛夏;又,雨是驟雨,也是盛夏時有的。)“說豐年”的是誰?(詞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還有三三兩兩出來納涼的村民。)
現在,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敘述上片的內容。(深夜時分,月兒從云縫里鉆了出來,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頭上棲息的山鵲,清風吹拂,蟬也叫得格外歡快。此時,詞人和他的同伴們正行進在黃沙道中,一路上他們都聞到了稻花的香氣,田間的青蛙也不斷地嗚叫,他們一邊走一邊談論著今年定是一個好年成。)
問:下片一開始就說“七八個星天外”,這意味著什么?(天空已布滿烏云,僅天邊尚余幾顆星。)“兩三點雨山前”,雨不大嘛,詞人著急么?(從下句看,他是著急的,因為這是驟雨將至的信號。)詞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對這條路熟悉么?(從下文“舊時”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再看最后兩句,注釋里的話跟詞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詞人用的是倒語。)為什么要用倒語?(表現詞人的驚喜之情,因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補充解釋:詞中常常出現倒語,有的出于表達內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韻的需要,更多的是兩種需要兼而有之,這兩句就是這樣。
學生創造性地表述下片內容(可參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三、總結。
凡雙調的詞,內容重點大多在下片。這首詞也是如此:它上片寫月明之景表達詞人輕松、喜悅的心情,其實只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種樂趣只有身歷其境的人才能體會到。
此外,讀詞也要注意詞中的關鍵性字眼,過去叫做“煉字”。這首詞中“忽見”二字就煉得好,集中地表達了詞人喜出望外之情。
《如夢令》這首詞是李清照青年時期的作品,追敘她一次泛舟流連忘返,酒醉后幾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無憂無慮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在教學本課是,我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作為文言文,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難點之最,因此在教學設計是個人認為本堂課的“煽情”或者“鋪墊”應該做好。老師朗讀一副對聯,奠定了全詞的情感基調。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品讀詞句把課文讀活讀美、提醒學生體會33個字包含了無比豐富的內涵,直到最后跟著音樂吟唱本詞。并且教師通過范例來吟誦這首詞,使學生的興趣馬上濃厚。所有這些,都使學生感受到了學習《如夢令》的樂趣,從而激發了學生對祖國語文的熱愛。
2、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本課不僅采用了讓學生課前自學的方式理解每句詞的意思,還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這三幅畫面,幫助學生把握整首詞的基本內容。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課堂細節幫助學生理解詞句意思。例如,當學生把“興盡晚回舟”中的“興”讀成第一聲時,我就馬上給予糾正,讀準了“興”的聲調是第四聲,學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3、在教學時,我抓住一個“醉”字切入,從詞中去逐層感受“美酒”、“美景”、“美麗的意外”帶給詞人的深深的醉意。讓學生根據詞語聯想畫面,“日暮溪亭”“藕花深處”“一灘鷗鷺”,在這些詞語的引領下,讓學生的腦海中出現一幅幅美麗的畫面,那畫面有聲有色、有人有景、有靜有動,充滿了無窮的生機與魅力。這一板塊設計,試圖喚醒學生所有的器官感受詞:用耳朵聽、用眼睛看、用嘴誦、用腦想象、用心靈感受,打開身體所有通道接收詞的信息,進入詞境,使學生學詞的過程成為愉悅身心的過程。但是,在課堂上我的美好愿望并沒有實現,因為好多學生并沒有進入詞的意境,沒有充分展開想象,這一環節只是成了少數優秀生的殿堂。
教學目標
1、走進詞人,并借助課下注釋,能準確理解詞文內容。
2、品讀賞析,體會詞人心境與詞文意境。
3、對比朗讀詩詞,初步感受宋詞的內在韻律美。
2學情分析
《如夢令》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作品,寫得一波三折,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劇:晚風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一覺醒來,恰為侍女進屋卷簾。作者擁簾問,侍女卻隨口回答:海棠依舊;看著窗外被風吹得七零八落的紅花,作者頗覺不快,連聲責問:你可知道,枝繁葉茂的時候那紅花卻已經凋落了。作者睡醒之后即詢問侍女,所問何事卻一字未提,不滿侍女的回答,卻透露出作者惜花之情,含蓄深蘊。
七年級的學生目前通過反復的誦讀,能大致理解詩詞表現的意思和所敘述的事情。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齡和閱歷的限制,需由教師的適當指導品悟才能體會詞所表達的情感。學生可能會在品悟的詞文意境的時候把握不準,而是對一個圖象有個感知的認識,因此對于關鍵字詞的解析非常的重要,同時也有助于學生了解兩個人物的不同心理。在反復散讀、誦讀、品讀等各種朗讀形式下,能讓學生對詩詞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和情感上的調動。通過分析比較兩首詩詞不同之處,感悟宋詞的節奏美與韻律美。
3重點難點
重點:品讀賞析,體會詞人心境與詞文意境。
難點:對比朗讀詩詞,初步感受宋詞的內在韻律美。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導入新詞
學生情景劇導入《如夢令》,營造氛圍
活動2【講授】詞文賞析
1、昨夜的環境如何?(雨疏風驟、天氣惡劣)詞人在做什么?(喝酒、濃睡)
2、盡管飲酒濃睡,但清曉酒醒后所關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海棠花開否)女主人公是不是親自去看海棠花呢?(不是)那么她是問誰?(卷簾人),卷簾人是(侍女)
3、女主人公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卻問卷簾人?“試問”的“試”字反映了怎樣的心理?
(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的矛盾心理 )
4、“試問”的內容是什么?(院中的海棠經過一夜的狂風驟雨,不知現在怎么樣了? )
5、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卻怎樣答道?
(“海棠依舊”)。
6、海棠花還是那樣,難道海棠花真的沒有受到任何摧殘嗎?
(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于衷。)
7、于是作者滿懷痛心地責問卷簾人,是怎么責問的?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活動3【講授】意境深究
1、分析:“應是”
“應是”當然不是肯定是或一定是,因為園子里的海棠究竟如何,作者知道不知道?(不知道),對,作者沒有親眼見到,所以“應是” 就是推測、估量的意思。
2、分析:“綠肥紅瘦”
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擬人)。
3、討論:詞人為什么這么愛花?
愛花實際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華。
教師小結:雨疏風驟之后,剩下的只是“綠肥紅瘦”,不復往日的鮮艷明媚,所謂春光易逝,紅顏易老,不免令人可悲可嘆!
活動4【活動】詩詞對比
分析詞中錯落有致的詞句布局,感受宋詞朗讀的韻律魅力。
聽范讀、學生齊讀比較
昨夜雨疏風亦驟,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余酒。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窗前卷簾人,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開依舊。 卻道海棠依舊。
侍女不知風雨后, 知否,知否?
綠葉肥茂紅花瘦。 應是綠肥紅瘦。
活動5【作業】作業布置
必做:反復誦讀這篇詞,用現代漢語將《如夢令》擴寫成200字的散文。
選作:1、收集宋詞,朗讀韻味,試比較詩與詞之間的不同特點。
2、收集同一詞牌名的宋詞,比較閱讀。
如夢令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如夢令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導入新詞
學生情景劇導入《如夢令》,營造氛圍
活動2【講授】詞文賞析
1、昨夜的環境如何?(雨疏風驟、天氣惡劣)詞人在做什么?(喝酒、濃睡)
2、盡管飲酒濃睡,但清曉酒醒后所關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海棠花開否)女主人公是不是親自去看海棠花呢?(不是)那么她是問誰?(卷簾人),卷簾人是(侍女)
3、女主人公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卻問卷簾人?“試問”的“試”字反映了怎樣的心理?
(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的矛盾心理 )
4、“試問”的內容是什么?(院中的海棠經過一夜的狂風驟雨,不知現在怎么樣了? )
5、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卻怎樣答道?
(“海棠依舊”)。
6、海棠花還是那樣,難道海棠花真的沒有受到任何摧殘嗎?
(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于衷。)
7、于是作者滿懷痛心地責問卷簾人,是怎么責問的?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活動3【講授】意境深究
1、分析:“應是”
“應是”當然不是肯定是或一定是,因為園子里的海棠究竟如何,作者知道不知道?(不知道),對,作者沒有親眼見到,所以“應是” 就是推測、估量的意思。
2、分析:“綠肥紅瘦”
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擬人)。
3、討論:詞人為什么這么愛花?
愛花實際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華。
教師小結:雨疏風驟之后,剩下的只是“綠肥紅瘦”,不復往日的鮮艷明媚,所謂春光易逝,紅顏易老,不免令人可悲可嘆!
活動4【活動】詩詞對比
分析詞中錯落有致的詞句布局,感受宋詞朗讀的韻律魅力。
聽范讀、學生齊讀比較
昨夜雨疏風亦驟,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余酒。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窗前卷簾人,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開依舊。 卻道海棠依舊。
侍女不知風雨后, 知否,知否?
綠葉肥茂紅花瘦。 應是綠肥紅瘦。
活動5【作業】作業布置
必做:反復誦讀這篇詞,用現代漢語將《如夢令》擴寫成200字的散文。
選作:1、收集宋詞,朗讀韻味,試比較詩與詞之間的不同特點。
2、收集同一詞牌名的宋詞,比較閱讀。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