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03
這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教學重難點,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學習文言實詞虛詞,加強基礎積累。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
3.反復誦讀,品味語言,感受孟子酣暢淋漓、靈活而豐富多彩的論辯藝術
課前準備
1.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孟子生平。
2.根據預習導學,自主釋疑。
3.能根據自己的理解,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經典魅力。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戰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他周游列國宣傳他的仁政主張,但在稱霸的戰國時代,他的仁政思想并沒有得以推行,可是他的“民貴君輕”思想工作和行王道、施仁政的主張,依然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經典美文。
二、簡介作者
孟子是儒學大家,名軻,字子輿 ,鄒(現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 思想 家、 政治 家、教育家。他是 儒 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與弟子著有《孟子 》一書,該書長于言辭,其文氣勢磅礴,論證嚴密,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對后來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本文是一篇精悍短小的文言議論文
三、 整體感知,誦讀訓練
(此環節以學生自學為主)
1.教師示范讀課文,在教師示范讀課文的過程中,要求學生畫出課文中自認為重要的字詞,并聽清楚教師朗讀時的語氣、語調、停頓、節奏等。
2.學生展示所畫字詞,并講解畫那些字詞的理由,同時其他同學注意做好標記。
3.學生自由朗讀,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吟哦諷誦課文,朗讀時要求注意以下問題:讀準字音、把握好節奏、嘗試讀出氣勢并能結合書下注解大致貫通理解文句的意思。
4.學生展示朗讀,并請同學加以評點。
5.教師歸納以后,師生共同吟哦諷誦課文,注意朗讀節奏與氣勢。
四、賞析 課文
(此環節重在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理解、把握課文)
第一步:合作探究、疑難字詞釋義。(教師展示疑難字詞句)
請前后兩張桌子四位同學為一組,互為師生,共同探討,教如果碰到疑難問題,可向前后求援,也可詢問教師。此間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觀察學生學習效果,重視學生的情感參與狀態。給他們足夠的時間,進行充分的討論。小組派代表提出疑問,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教師適當地補充歸納,解決文中重點字詞,要取得積極參與、共同探討的效果。
(1)“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要求:
a.翻譯該句。
b.指出“寡”、“至”的意思,相關的成語還有:優柔寡斷、寡不敵眾、曲高和寡、寡廉鮮恥、至理名言)
c.指出“親戚”一詞的古今義,找出文中其他古今異義的字:“革”、“兵”、 “去”等,同時能列舉出詞義目前仍在使用的相關成語或詞語。
d.理解“之”的意思,并要求能夠指出文中其他“之”的用法。(例如:①作“的”講,“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與“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例如“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e.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畔”同“叛”,背叛)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要求:a.探討“域”、“固”、“威”三個詞的用法。(“域”,名詞作動詞,限制;“固”,形容詞作動詞,鞏固;“威”形容詞作動詞,威懾)b.翻譯本句。
(3)學生質疑。
(4)全體學生再次吟哦諷誦課文,同時注意讀準字音、把握好節奏、讀出氣勢。
第二步:探究文章主旨,賞析論證藝術。
孟子長于辯論,其文邏輯嚴密,言辭犀銳,氣勢磅礴,領略其文采,需注意思考以下問題:
(1)本文就戰爭問題展開論述,戰爭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出來的?孟子關于戰爭勝負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戰爭的要素是“天時”、“地利”、“人和”;孟子所持的觀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孟子是如何論證自己的觀點的呢?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明確:逐層深入論證,用了舉例論證的手法。論述“天時不如地利”,從攻方的角度加以論證,論述“地利不如人和”從守方的角度加以論證)
(3)孟子寫作此文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論述戰爭的勝敗要素嗎?更深層次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確:不是!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勸誡當時的統治者在治國的過程當中認識到“人和”的重要,認識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論述范圍由戰爭而擴大到治國)
(4)探討孟子是如何深入論述其深層次目的并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論斷的;“道”具體指的是什么?
(明確:從反面論證,運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手法來強調“得道”的重要。“道”指的是施行仁政,重視人民的生存權利,爭取人心;也就是要求君主以仁愛之心,來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百姓的道德與文化水平,以便爭取民心,作為富國強兵的基礎)
(5)小結歸納:通過學習,我們共同探討了課文,明確了中心論點,學習了孟子逐層深入論證的方法,懂得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內涵。
第三步:吟哦諷誦,積累經典。(此環節重在誦讀欣賞,及時鞏固,加強積累)
美文還需美讀,孟子的文章以氣勢磅礴、邏輯嚴密而見長,學生自由選擇有氣勢且最喜歡的小節,(想象自身為孟老夫子正在邊寫邊吟誦自己的著作)放聲朗誦課文,進一步感受孟子的深邃思想,注意讀出氣勢、讀出情感,讀出韻味。
第四步:古為今用,拓展遷移。(此環節重在學以致用,引導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么精辟的論斷,“天時、地利”皆屬客觀因素,人力難以操控,唯獨“人和”體現人的主觀能動性,其作用又最為關鍵。中華民族歷史悠悠,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和”的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那么歷史發展到今天又有什么新的內涵呢?
(明確:①今天的“和”主要指“和諧”,我們祖國正在提倡建設和諧社會;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也要和諧,我們要與自然和諧相處;③同學之間也要和諧相處,這樣才會建立真正的友誼,共同進步,共同發展;④全人類都應該和諧共處,現在很流行“地球村”概念,全世界的人都應親如一家,希望中東地區早日迎來和平的鐘聲,希望戰爭永遠遠離我們……)
六、歸納總結
同學們,通過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領略了孟子文章氣勢磅礴、邏輯嚴密的風采,而且對“和”這一傳統文化精華有了新的感悟,“和”的思想內容隨著社會發展不斷豐富,現在“和”包括了和諧、和睦、和平、祥和、和善與中和等含義,蘊涵著和以處眾、和衷共濟、政通人和、內和外順等深刻的處世哲學和人生理念。這種思想對處理國際關系、人與人之間關系、商業關系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夠多多汲取民族的智慧與精華,早日成才。最后讓我們一起來高聲朗誦全文吧!(師生共同朗誦全篇)
教學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初中課文所選的經典之作,由于是誦讀欣賞篇目,在設計教案時,我注重朗讀。要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在教學中以誦讀為主,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誦讀、點撥、討論、質疑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節課的教學由幾個內容構成:第一“整體感知,誦讀訓練”;第二“深入文本,品讀賞析”,具體又分合作探究、疑難字詞釋義,探究文章主旨、賞析論證藝術,吟哦諷誦、積累經典;第三“古為今用,拓展遷移”,設計開放思考題談談“和”的新意,力爭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現代觀念的角度來理解和評價課文,注重教學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鑒于是誦讀欣賞篇目,在設計教案時,注重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在備課中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同時,以誦讀為主線,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誦讀、點撥、討論、質疑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整節課的教學實施過程由幾個板塊內容構成:第一板塊“整體感知,誦讀訓練”;第二板塊“深入文本,品讀賞析”,具體又分合作探究、疑難字詞釋義,探究文章主旨、賞析論證藝術,吟哦諷誦、積累經典;第三板塊“古為今用,拓展遷移”,設計一道開放性思考題談談“和”的新意,力爭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和運用現代觀念的角度來理解和評價文章內容,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培養學生主動閱讀文言經典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吸取民族智慧;豐富學生傳統文化積累,積淀傳統文化底蘊,應當成為所有教師在教授經典文言文時的終極追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因為是誦讀篇目,所以在設計教案時,我注重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我設計采用以誦讀為主線,合作探究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學反思
在教學設計中,我認為值得肯定的:
一、在學習這課之前,我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來了解孟子生活的年代和他的思想的精髓,這樣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
二、讓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在小組交流中可以質疑,互相解決問題,交流閱讀文言文的方法。
三、在問題的探究中理解課文。引導學生對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
這些都是我覺得自己在設計過程中比較合理的,但課堂只有四十五分鐘,想面面俱到確實很難。通過上這節課,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失”:
一、學生在匯報自己的.翻譯情況時沒能注意形式的變化,使得氣氛較沉悶,學生注意力沒能高度集中。
二、文言文應該在誦讀中理解,但我考慮到課堂的完整性,沒有充分地讓學生接觸文本,朗讀不到位。
三、在學生討論中心論點時,沒有緊緊圍繞論點和論據的關系展開討論,使得學生理解還不夠透徹。
用一位老師的話說:“教師課堂設計的每一個環節應該是為學生服務的,應該務實,把每個問題都要講透,這樣,學生才會有所得。”我想這樣的課堂才會出彩吧。
教材分析
1. 課標中對本節內容的要求:加強朗讀,注意把握孟子文章的思想觀點,了解《孟子》的論述方式及語言風格;地位及聯系:本節課位于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二課,是承接《墨子•公輸》并為下一課《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鋪墊
2.本節核心內容的功能和價值(為什么學本節內容)學習本節課一是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教育學生團結和睦;二是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為學習《魚我所欲也》打基礎;
學情分析
1.師生訪談、學生作業,中考試卷試題分析反饋、問卷調查
2.學生認知發展分析:主要分析學生現在的認知基礎:學生文言文字詞解釋、句子翻譯、理解分析的基礎較差,缺乏語感,教學本文采用感知、理解、記憶、運用、遷移的認知發展線。
3.學生認知障礙點:學生形成本節課知識時最主要的障礙點是詞句的翻譯,句子讀不懂。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積累孟子的文學常識,了解孟子的思想;
②積累文言文字詞,了解孟子的說理方式;
③背誦課文,積累名句;
2.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認識“天時地利人和”的關系,教育學生團結和睦
3.方法與過程目標:自主合作探究 誦讀 練習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解釋字詞句,理解文意
2.教學難點:把握孟子論述的思路及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一.提問激趣導入
1.大家知道古人必讀的四書是哪四書么? (學生口答后再問)那《孟子》是什么樣的書?孟子是什么樣的人呢?
2.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孟子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借這篇課文來了解孟子是什么樣的人,《孟子》是什么樣的書!
學生口答《孟子》《論語》《大學》《中庸》
激發興趣
二、出示學習目標.
①積累孟子的文學常識,了解孟子“民本”“仁政”的思想;
②積累文言文字詞“城”“郭”“池”“兵革”“委”“去”“域民”“威”“道”“至”“順”“畔”“親戚”“利”,了解孟子的說理方式;
③背誦課文,積累名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失道之至,親戚畔之”;
④認識“天時地利人和”的關系,生活中能和他人團結和睦相處
學生讀“學習目標內容”
明確學習任務
及任務
三.引導學生學習
(一)出示學案,引導學生自學:① 聽讀課文,誦讀課文 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②結合課下注釋及工具書,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③把握行文思路,理解孟子的論述方式,感知孟子思想④結合課文,聯系生活,說說“人和”的重要性(提示時間)
(二)教師出示自學反饋習題并提問:①《孟子》是什么樣的書?孟子是什么樣的人呢?②解釋“城”“郭”“池”“革”“委”“去”“域民”“威”“道”“至”“順”“畔”“親戚”“利”,說說孟子是怎樣說理的?;③背誦課文,默寫“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失道之至,親戚畔之”; ④說說“天時地利人和”的關系,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和”的重要性
(三)巡視抽查學生自學效果,個別指導
(四)教師精講,答疑解惑;重點講行文思路及論證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互相檢查,答疑解惑
留出學生自學時間,讓學生在自學中感受知識生成,體驗學習的成就感
明確精講、重點講的內容
突出重點
四,當堂訓練
發放當堂訓練檢測題(2011年紹興中考文言閱讀)教師批閱學生課堂作業
學生獨立完成
檢測知識落實及遷移情況
五.總結及思想教育
1.知識框架
2.教育學生與人和睦相處,創建良好的人際關系
形成整體知識體系
六.作業
A類.(必做)1.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2.翻譯句子
3.本文的論點及論證方法是什么?
B類(選做)積累與“和”有關的成語及名句
作業本完成
鞏固知識,分層布置,讓差生吃飽優生更優
七.課后反饋
詢問好中差三類學生學習感受,意見及建議
加強反思研究,改進教學
板書設計(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書)
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論證 攻戰 環而攻之,不勝(舉例) ——天時不如地利 仁政
失道寡助 守戰 城高池深 委去(舉例)——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結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學反思
1、采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為引導,練為主線”模式,更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人翁作用,加強知識落實,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2、練習的容量大,注意層次性,練中要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學生的興趣才是最大的。
【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借著寫教學反思的機會,我就談談在這節課中的“得”與“失”。
文言文的學習應該有著豐富的內容。它不只是理解詞義、句義,不只是積累文言文的實詞、虛詞和學習幾個句式。它既是語言的學習,又是文學的欣賞,更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我就先談談我在這次教學中的“得”。
1、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安排了《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語文綜合活動,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來了解孟子生活的年代和他思想的精髓。并指導他們分類整理。這樣活動就能為文本服務,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
2、讓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在小組交流中可以質疑,互相解決問題,交流閱讀文言文的方法。
3、用讀書卡片的形式歸納整理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溫故而知新”,這樣可以鞏固學習的成效。
4、在問題的探究中理解課文。引導學生對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
這些都是我覺得自己在設計過程比較合理的,但課堂只有四十五分鐘,想面面俱到確實很難,通過上這節課,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失”。
1、學生在匯報自己的翻譯情況時沒能注意形式的變化,使得氣氛較沉悶,學生注意力沒能高度集中。
2、文言文應該在誦讀中理解,但我考慮到課堂的完整性沒有充分的讓學生接觸文本,朗讀不到位。
3、我設計的整理活動形式很好,但學生要有時間整理消化,最好把它放在《孟子》二章學完后做效果會更好。
4、在學生討論中心論點時,沒有緊緊圍繞論點和論據的關系展開討論,使得學生的理解還不夠到位。
新課程標準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用一位老師的話說:“教師課堂設計的每一個環節應該是為學生服務的,應該務實,把每個問題都要講透,這樣學生才會有所得。”我想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的課堂設計才會出彩吧。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