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27
這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實詞歸納,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直接導入
二、確立學習目標
?。?、反復朗讀、背誦、理解詞句,把握文意。
?。?、理清文章行文脈絡,把握相關文體知識。
?。?、理解“人和”的含義,并從中受到教益。
三、簡介作者、作品
?。薄W生交流積累。
2、出示孟子《孟子》知識。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范讀課文:
引導學生注意:讀音停頓、重音節奏。
?。病㈦S師齊讀課文──鞏固、體會。
?。场⒁龑W生整體感知文章議論的中心。
五、翻譯理解文意
?。薄⒊鍪局攸c字詞、句──交流。
?。?、請學生質疑、補充。
3、重點檢測。
六、朗讀鞏固──男女生分讀
七、深入研析
質疑:
1、文章怎樣論述文章中心論點的?
?。ㄒ龑W生理清文章的論證方法、和行文條理。)
?。?、在第一個事例中,哪些詞最能突出“天時不如地利”?
?。场⒌诙€事例中運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提綱試背
?。?、舉完兩個例子后得出什么結論?
?。ǖ玫蓝嘀У拦阎?。)
?。丁?ldquo;道”與“人和”有何關系?
?。?、戰爭與治國,哪個是作者最想表現的?為什么從戰爭入手?
八、一分鐘試背、涵詠
九、結合現實、歷史,請學生再舉一兩個例子證明人和的重要性
十、小結
十一、誦讀中結束
【預習提示】
1、自讀課文,做到三看一查。
三看課文:看注釋,看簡析;一查:查工具書。了解孟子的生平和主張,熟悉課文內容。
2、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劃標出疑難詞句。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理解孟子的*主張
⑵背誦課文,積累名言*句。
2、能力目標:
⑴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⑵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寡道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局面的認識。
【教學重點】
背誦默寫名句。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時代意義。
【教學方法】
誦讀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同學們,大家還記得那則氣勢恢弘的新聞《**百萬大*橫渡長*》嗎?西路*勝利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回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們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層探究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
二、預習檢測
1、孟子,()家代表人之一。提出()的口號,被稱為。
2、《孟子》是一部()的書。
3、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三、研讀課文品味賞析
1、教師示范朗讀,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作指導:
注意排比句的節奏,如: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叛之。
3、小組討論,質疑解惑:
教師針對共*問題同意強調,內容如下:
⑴通假字:
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⑵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內城;郭,外城)
委而去之(去,離開。今義:往,到)
池非不深(護城河。今指水塘)
⑶一詞多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三里之城(的)
以天下之所順(用)環而攻之(代詞)天時不如地利(有利)
多助之至(到)兵革非不堅利也(銳利)
⑷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也。
(采用四面保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
4、思讀課文,理清論*思路,背誦課文:
⑴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的?
學生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
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開篇提出論點,指出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由此逐層展開,用概括*的戰例加以*,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作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戰爭中的人和推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論,闡明了人和的實質,即多助天下順之;最后把多助與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⑵教師依據學生回答板書,形成背誦思路。
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進攻──天時不如地利
論據防御──地利不如人和戰爭中需要人和
類推域民
固國
威天下治國需要人和
結論得道多助──順之
失道寡助──畔之
學生依據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四、課外延伸,拓展練習
教師提示: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聯系現實,古為今用,賦予經典作品以時代意義。對于人和得道你是怎樣認識的?請聯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五、方法總結,暢談收獲
1、合作學習有利于同學們的團結,這也是和
2、反復誦讀,直至背誦。在背誦中理解、感悟課文更透徹。
3、和是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是團結,共渡難關,是齊家強國得根本。
當堂反饋
1、本文的主旨句()
2、表明戰爭三要素的句子()
3、解釋黑體字及句子:
親戚畔之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委而去之
池非不深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也。
【板書】
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進攻──天時不如地利
論據防御──地利不如人和戰爭中需要人和
類推域民
固國
威天下治國需要人和
結論得道多助──順之失道寡助──畔之
【練習題】
一、解詞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順()
2、三里之城()
環而攻之()
多助之至()
3、天時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堅利也()
二、填空
1、孟子,()家代表人之一。提出()的口號,被稱為。
2、《孟子》是一部()的書。
3、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練習題*
一、解詞
1、憑,用。
2、的,代詞,到。
3、有利,銳利。
二、填空
1、儒,仁政,亞圣。
2、記錄孟子*思想。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學目標
1.學習文言實詞虛詞,加強基礎積累。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
3.反復誦讀,品味語言,感受孟子酣暢淋漓、靈活而豐富多彩的論辯藝術
課前準備
1.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孟子生平。
2.根據預習導學,自主釋疑。
3.能根據自己的理解,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經典魅力。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戰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他周游列國宣傳他的仁政主張,但在稱霸的戰國時代,他的仁政思想并沒有得以推行,可是他的“民貴君輕”思想工作和行王道、施仁政的主張,依然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經典美文。
二、簡介作者
孟子是儒學大家,名軻,字子輿 ,鄒(現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 思想 家、 政治 家、教育家。他是 儒 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與弟子著有《孟子 》一書,該書長于言辭,其文氣勢磅礴,論證嚴密,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對后來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本文是一篇精悍短小的文言議論文
三、 整體感知,誦讀訓練
(此環節以學生自學為主)
1.教師示范讀課文,在教師示范讀課文的過程中,要求學生畫出課文中自認為重要的字詞,并聽清楚教師朗讀時的語氣、語調、停頓、節奏等。
2.學生展示所畫字詞,并講解畫那些字詞的理由,同時其他同學注意做好標記。
3.學生自由朗讀,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吟哦諷誦課文,朗讀時要求注意以下問題:讀準字音、把握好節奏、嘗試讀出氣勢并能結合書下注解大致貫通理解文句的意思。
4.學生展示朗讀,并請同學加以評點。
5.教師歸納以后,師生共同吟哦諷誦課文,注意朗讀節奏與氣勢。
四、賞析 課文
(此環節重在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理解、把握課文)
第一步:合作探究、疑難字詞釋義。(教師展示疑難字詞句)
請前后兩張桌子四位同學為一組,互為師生,共同探討,教如果碰到疑難問題,可向前后求援,也可詢問教師。此間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觀察學生學習效果,重視學生的情感參與狀態。給他們足夠的時間,進行充分的討論。小組派代表提出疑問,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教師適當地補充歸納,解決文中重點字詞,要取得積極參與、共同探討的效果。
(1)“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要求:
a.翻譯該句。
b.指出“寡”、“至”的意思,相關的成語還有:優柔寡斷、寡不敵眾、曲高和寡、寡廉鮮恥、至理名言)
c.指出“親戚”一詞的古今義,找出文中其他古今異義的字:“革”、“兵”、 “去”等,同時能列舉出詞義目前仍在使用的相關成語或詞語。
d.理解“之”的意思,并要求能夠指出文中其他“之”的用法。(例如:①作“的”講,“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與“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例如“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e.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畔”同“叛”,背叛)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要求:a.探討“域”、“固”、“威”三個詞的用法。(“域”,名詞作動詞,限制;“固”,形容詞作動詞,鞏固;“威”形容詞作動詞,威懾)b.翻譯本句。
(3)學生質疑。
(4)全體學生再次吟哦諷誦課文,同時注意讀準字音、把握好節奏、讀出氣勢。
第二步:探究文章主旨,賞析論證藝術。
孟子長于辯論,其文邏輯嚴密,言辭犀銳,氣勢磅礴,領略其文采,需注意思考以下問題:
(1)本文就戰爭問題展開論述,戰爭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出來的?孟子關于戰爭勝負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戰爭的要素是“天時”、“地利”、“人和”;孟子所持的觀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孟子是如何論證自己的觀點的呢?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明確:逐層深入論證,用了舉例論證的手法。論述“天時不如地利”,從攻方的角度加以論證,論述“地利不如人和”從守方的角度加以論證)
(3)孟子寫作此文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論述戰爭的勝敗要素嗎?更深層次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確:不是!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勸誡當時的統治者在治國的過程當中認識到“人和”的重要,認識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論述范圍由戰爭而擴大到治國)
(4)探討孟子是如何深入論述其深層次目的并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論斷的;“道”具體指的是什么?
(明確:從反面論證,運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手法來強調“得道”的重要。“道”指的是施行仁政,重視人民的生存權利,爭取人心;也就是要求君主以仁愛之心,來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百姓的道德與文化水平,以便爭取民心,作為富國強兵的基礎)
(5)小結歸納:通過學習,我們共同探討了課文,明確了中心論點,學習了孟子逐層深入論證的方法,懂得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內涵。
第三步:吟哦諷誦,積累經典。(此環節重在誦讀欣賞,及時鞏固,加強積累)
美文還需美讀,孟子的文章以氣勢磅礴、邏輯嚴密而見長,學生自由選擇有氣勢且最喜歡的小節,(想象自身為孟老夫子正在邊寫邊吟誦自己的著作)放聲朗誦課文,進一步感受孟子的深邃思想,注意讀出氣勢、讀出情感,讀出韻味。
第四步:古為今用,拓展遷移。(此環節重在學以致用,引導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么精辟的論斷,“天時、地利”皆屬客觀因素,人力難以操控,唯獨“人和”體現人的主觀能動性,其作用又最為關鍵。中華民族歷史悠悠,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和”的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那么歷史發展到今天又有什么新的內涵呢?
(明確:①今天的“和”主要指“和諧”,我們祖國正在提倡建設和諧社會;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也要和諧,我們要與自然和諧相處;③同學之間也要和諧相處,這樣才會建立真正的友誼,共同進步,共同發展;④全人類都應該和諧共處,現在很流行“地球村”概念,全世界的人都應親如一家,希望中東地區早日迎來和平的鐘聲,希望戰爭永遠遠離我們……)
六、歸納總結
同學們,通過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領略了孟子文章氣勢磅礴、邏輯嚴密的風采,而且對“和”這一傳統文化精華有了新的感悟,“和”的思想內容隨著社會發展不斷豐富,現在“和”包括了和諧、和睦、和平、祥和、和善與中和等含義,蘊涵著和以處眾、和衷共濟、政通人和、內和外順等深刻的處世哲學和人生理念。這種思想對處理國際關系、人與人之間關系、商業關系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夠多多汲取民族的智慧與精華,早日成才。最后讓我們一起來高聲朗誦全文吧!(師生共同朗誦全篇)
教學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初中課文所選的經典之作,由于是誦讀欣賞篇目,在設計教案時,我注重朗讀。要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在教學中以誦讀為主,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誦讀、點撥、討論、質疑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節課的教學由幾個內容構成:第一“整體感知,誦讀訓練”;第二“深入文本,品讀賞析”,具體又分合作探究、疑難字詞釋義,探究文章主旨、賞析論證藝術,吟哦諷誦、積累經典;第三“古為今用,拓展遷移”,設計開放思考題談談“和”的新意,力爭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現代觀念的角度來理解和評價課文,注重教學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教學目標]
1、復習逐層論*的寫法;
2、體會在敘述和議論中運用排比句式的作用;
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教學重點]
1、對“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復習逐層論*的寫法。
[課型、課時]
導讀課,一課時
[教學方法]
導撥法、自讀法、討論法、分層教學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同學們,社會動蕩不安、*生活十分痛苦的戰國時代,有一位繼孔子之后的儒家學派的大師是誰?(孟子)面對他所處的社會現實,誰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張?(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投影,介紹孟子及其*主張,學生齊讀投影內容)
[投影一]
孟子:(約前372-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師,被推尊為“亞圣“。
[投影二]
是一部記錄孟子的思想和*言論等的書,是儒家經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
[投影三]
主張: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張。
希望君以民為貴,反對*害民,反對掠奪*戰爭,盼望賢明的君王統一國家。
師:今天,我們就學習孟子的一篇文章,出自《<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書課題)
二、學生自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一)學生聽課文錄音,在舒緩的音樂中感知課文內容。
(二)學生伴隨音樂試讀課文,初步領會語句的意思。
(三)學生串講課文,理解文章內容。(在教師指導下,結合工具書及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1、每四名學生為一組進行討論。
2、教師指名代表對課文進行試講,其他學生補充更正。(文段比較容易翻譯,學生能夠較輕松地完成。教師對試講的學生要及時鼓勵、肯定)
三、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章是針對當時那些好戰者的心理,闡明戰爭的勝負取決于人心向背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從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那么作者是如何進行論*的呢?
(一)學生分組對文章內容逐段設疑、釋疑。(學生之間互相提問、作答)
(二)教師總結,引導學生歸納。(教師出示投影,分別指明各層次學生回答)
[投影四]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第二段中: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什么?
②攻城一方的攻勢如何?
③這場戰爭結果怎樣?
④原因何在?
3、第三段中: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如何?
②戰爭結果如何?
③為什么?
明確: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①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板書)
②攻城一方攻勢很大,“環而攻之”。
③結果攻城失敗。“環而攻之而不勝”。(板書)
④原因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3、①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板書)
②結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板書)
③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承接問題,教師進一步啟發:“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這幾句話運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辭方法?這幾句話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層次學生回答)
明確:雙重否定句;排比修辭;極力強調這種條件的優越,以示理應守住。
師:從第2、3自然段來看,作者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有哪些?(天時、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什么?(人和)那么孟子認為“人和”包括哪些具體內容?(人心所向,上下團結)。作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況會怎樣?不得“人和”,結果又如何呢?(齊讀最后一段,學生回答)
明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書)
[投影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這三句話什么意思?
2、這三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
3、作者這樣寫有何用意?
(同桌之間進行交流,各層次學生回答)
明確:1、使*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2、運用了排比修辭。運用排比,使文章氣勢更雄壯、奇偉,使人感覺到一種不容懷疑,無可置辨的論辨力量。
3、作者以“域民”、“固國”、“威天下”為引申推論,推出新的論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內容。
師啟發:要想得人和,君主應該怎樣做呢?(得道,施仁政)
孟子的觀點,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義呢?(學生討論,各層次學生各抒己見)
師歸納:治國、作戰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順乎民心,合乎正義,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敗的。
四、總結:
師生齊讀課文,回顧課文結構。(指名學生總結)
明確:文章開篇提出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著援引戰例,以攻城而未取勝的例子來論*“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最后引申到治國,得出結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層論*的寫法。
五、鞏固練習(出示投影,各層次學生回答)
[投影六]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①委而去之②環而攻之③池非不深也④是天時不如地利也⑤親戚畔之
2、翻譯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不以兵革之利。
[投影七]
填空:
1、全文論述的中心句是。作者圍繞它展開論述,其意圖借論戰爭來闡明什么?
2、在“決定戰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這個問題上,孟子和曹劌有著基本一至的看法,孟子認為在于曹劌認為是。
3、2001年5月,美國在聯合國*委員會改選中落選,印*了孟子關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規律,即。
六、布置作業:
1、背誦翻譯全文。
2、預習《生于憂患,死于*》。
板書設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論點論據結論
天時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得道多助
地利不如人和→城高池深,兵革堅利,米粟多,委而去之→失道寡助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