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03
這是八年級上冊語文詩詞五首教案,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能
(1)教會學生誦讀,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2)引導學生從形象入手,體會詩的意境,領會詩所表達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幫助學生了解有關詩歌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德育滲透點
這五首詩富于藝術感染力,有的氣勢充沛、景象宏闊;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時傷別,憂國思親;有的以理入詩,發人深思。學習時要注意體會。
3.重、難點
重點:熟讀、背誦
難點:理解詩句蘊含的情理
二.課時安排:
3課時
三.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可由唐詩及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導入。
(二)明確詩歌講求節奏、平仄、押韻、語言凝煉、含蓄、形象的特點,向學生提出學習要求。
(三)誦讀——體會詩的韻律美
1.聽錄音,要求學生標出節奏、韻腳,注意語速。
2.學生范讀,師生點評。
3.全班齊讀,加深體會。
(四)研讀——品味詩的意境美、情感美
1.學習《使至塞上》
①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整體感知全詩。
②小組討論:說出這首詩所表現的事、景、情。
③王維的詩曾給后世影響極大,人們評其詩,總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意即其最擅長寫景。品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妙。并根據這兩句詩的描繪發揮相象作一幅畫。
④有感情朗讀,當堂背誦。
2.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①釋題,思考:你從此詩的標題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讀,思考:
A.你從哪些詩句可看出龍標這被貶之地極偏遠?
B.哪一個字真實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
C.當得知好友被貶到荒涼僻遠之地、旅途艱辛,假如你是李白,會有怎樣的感情?
③討論: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難過之情也融入了所見之景中。那么詩中寫景的詩句是怎樣表現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B.作者還大膽想象,以一種大膽新穎的方式來向友人表達對其不幸的同情、關懷和牽掛,這種方式好在哪里?
(理解將客觀景物人格化的藝術手法)
④有感情朗讀,當堂背誦。
(五)布置作業:
1.背誦這兩首詩,熟讀后三首詩。
2.品讀李煜《虞美人》,完成課外作業P68練習。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檢查前兩首詩的背誦情況。
二.學習《春望》
1.聽錄音,自由朗讀。
2.簡介背景,知人論世。
3.指名讀,思考:
哪些詞句寫出了當時國家兵荒馬亂的形勢?
題為“春望”,作者站在長安城頭,到底望見了一些什么?
4.品析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之妙。
5.聯想、想象:
本詩最后一句(尾聯)讓你頭腦中浮現出怎樣一個人物形象?哪一個動作刻畫得十分傳神?
6.通過寫所見,詩人到底要表達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你從何得知?
7.背誦。
三.學習《登飛來峰》
1.了解王安石其人及寫作背景。
2.自由讀詩,注意節奏。
3.指名讀,思考:
古人常云:“高處不勝寒”、“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現也常說“槍打出頭鳥”、“人怕出名豬怕壯”。意思是說一個人地位過高或在某方面造詣很深,勢必招人排斥,顯得與常人格格不入。但是否因為這樣就心有畏懼,永不出頭呢?哪些詩句正表明了王安石對待此現象的態度?此詩句又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哲理呢?
4.熟讀背誦,進一步品味哲理之妙。
四.學習《論詩》
1.作者簡介。
2.題解:論詩是作者以詩歌的形式寫的`一組詩以闡述關于詩歌創作的一些看法。
3.自由讀詩,討論:
①趙翼對李杜等人的詩是持什么態度?
②趙翼主張什么?
4.遷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兩句現在已具有更普遍的意義,而不僅僅是談詩歌創作了,想想此句以理入詩,發人深思,還可如何理解?
5.讀《論詩》二、四,加深理解。
6.結合課后練習四,訓練學生用辯證的眼光看待《論詩》。
①讀杜甫《戲為六絕句》(其二),思考,用詩句填空。
初讀四杰詩文____________,而嘲笑他們詩文輕薄之人______________。
②討論:文學創作(學習)到底應該如何?
③齊讀,加深理解。
第三課時
(習題課)
一.按要求默寫詩句。
1.《使至塞上》一詩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一詩描繪塞外荒漠的壯美風光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運用擬人手法,表達懷念朋友的思想感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望》中總寫望中所見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望》中屬于心理活動描寫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與“感時花濺淚”的“時”相照應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與“恨別鳥驚心”的“別”相照應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春望》中最能體現詩人愁苦難解、焦慮萬分的詩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8.《登飛來峰》一詩具有哲理性意義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論詩》中表明題旨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釋加點的詞語:
單車欲問邊城春草木深家書抵萬金渾欲不勝簪
只緣身在最高層各領風騷數百年輕薄為文哂為休
三.課后練習二。
四.簡答:
1.“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句詩好在哪里?
2.“把客觀事物人格化”這種藝術手法好在哪里?試舉例說明。
五.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下列練習題。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注釋:
次:長途中的暫留,這里指停泊。
歸雁句:傳說鴻雁可以傳書。此言春天雁群北歸,能將我的家書帶到洛陽去嗎?
(1)頸聯是全詩的警句,也是歷來傳誦的名句。請具體闡釋詩句描繪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詩籠罩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情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寫作:根據《春望》加以合理想像寫一篇500字左右的散文。
板書設計:
詩五首
唐——王維——《使至塞上》——氣勢充沛,景象宏闊
唐——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
唐——杜甫——《春望》——感時傷別,憂國思親
宋——王安石——《登飛來峰》——借景抒懷,登高頓悟
清——趙翼——《論詩》——以理入詩,發人深思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熟讀并背誦《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過故人莊》。
2.誦讀詩詞,品味詩中所表達的主題思想。(重點)
3.反復誦讀,體會詩歌準確生動的語言。(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在上學年,我們分別學了《詩五首》和《詩詞五首》,初步感受了我國古代詩歌的藝術魅力。誦詩應該是個長期堅持不懈的過程,是一個習慣。今天,就讓我們繼續古代詩歌的學習 ,繼續徜徉在詩歌的古風古韻中。
二、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現實主義大詩人。因曾居住于長安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后世稱“杜少陵”,因做過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人又稱他為“杜工部”,因其詩歌成就,被后人尊為“詩圣”“詩史”。代表作品有《春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登高》“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著有《杜工部集》。
2.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掛罥(juàn)
塘坳(ào)
喪亂(sāng) 突兀(wù)
3.理解詞義。
怒號:大聲吼叫。
掛罥:掛住,纏繞 。
塘坳:池塘和洼地。
喪亂:戰亂。這里指安史之亂。
4.朗讀詩句,注意下列句子節奏。
(1)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
(2)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5.了解詩的內容
(1)學生齊讀,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2)全班交流問題及解答。
(3)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三、合作探究
1.“八月秋高……飄轉沉塘坳。”一節寫秋破屋之情景。這段詩中用了幾個動詞?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心境?
明確:“號”“卷”“飛”“渡”“灑”“掛罥”“飄轉”等動詞,突出了風之大,受害之重,隱隱地表現了詩人愁苦、無奈的心情。
2.茅草被卷走了,這些草如果拾起來,還可以修理茅屋。可這時一群頑童把草抱走了,詩人著急,他說:“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杜甫寫此詩時只有49歲,為什么用一個“老”字,是否用得不準確?
明確:是寫心情,詩人經受戰亂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3.“歸來倚杖自嘆息”,他嘆息什 么?
明確:一嘆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來的日子怎么過呢;二嘆周圍的人苦—— 還有很多像自己一樣窮苦的人;三嘆戰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此句應該用嘆息的聲音讀出來:歸來倚杖自—嘆—息—)
4.體會詩中哪些詞語用得好,找出來賞析一下。
明確:“雨腳如麻”的“麻”字說明雨點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鐵”中的“鐵”字說明被子很破舊,很臟——長期顛沛流離,沒有時間洗,或者沒有錢買,只有一床被子,沒 法拆洗;很冷, 很硬,并且還破了,這說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總結:本詩敘寫了大風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詩人長夜難眠的情景,表露出詩人寧愿“吾廬獨破”、受凍至死,也要得到“廣廈千萬間”,使“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理想。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寧苦自身以利人的高尚風格和憂國憂民的情感。
四、板書設計
秋風破屋之景 頑童抱茅之景
長夜沾濕之痛 憂國憂民之心推己及人
過故人莊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學過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嗎?哪位同學能背誦一下這首詩?現在,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朋友情深的詩歌——《過故人莊》。
二、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世稱孟襄陽,其詩與王維齊名,并稱“王孟”。代表作品《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過故人莊》《宿建德江》《春曉》,有《孟浩然集》。
2.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具雞黍(shǔ)
場圃(pǔ)
還(hái)
3.朗讀詩句,注意下列句子節奏。
(1)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2)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4.了解詩的內容
(1)學生齊讀,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2)全班交流問題及解答。
(3)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三、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中“合”“斜”二字的表達效果?
明確:這兩句描寫了詩人進莊所見,綠樹環繞村莊,清幽寧靜,村子城墻外面青山連綿不斷,給人的眼界以開闊之感。“合”“斜”二字的運用,使這幅恬靜之景具有了動感。
2.“開軒面場 圃,把酒話桑麻。”描寫了一種怎樣的飲酒氣氛?
明確:恬靜、融洽。
3.臨別之際,不待主人邀請,作者自動宣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樣結尾有何好處?
明確:老朋友之間推杯換盞,說不盡的知心語,道不完的依戀情,最后以相約分別,這樣的結尾又開出新意,更覺老友之間情深意厚,使人讀后回味無窮。
小結:寫詩人到農家作客受到熱情款待的經過,描繪了恬靜的田園風光,表達了老朋友之間的誠摯友誼,也流露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
四、板書設計
具雞黍、邀——真摯
樹合、山斜——清幽
面場圃、話桑麻——陶醉
待到、還來——情深田園風光
情深意厚
五、課外拓展
假如你是一位電視劇導演,打算編寫一部有關杜甫的歷史劇,你能結合《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設計一個鏡頭嗎?
示例:深秋季節,北風呼嘯著,怒號著,漫卷著地上的枯枝落葉。這時,一位頹然的老人站在剛下過雨的泥濘中。他右手拄著拐杖,左手攥著幾根茅草。他頭發散亂,滿臉皺紋,眼神暗淡無光,吟著“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一、《龜雖壽》分析語文詩詞五首教案
這首詩是《步出夏門行》的最后一章,寫作時間比《觀滄海》稍晚,大約在公元207年末或208年初,語文教案-詩詞五首 《龜雖壽》《石壕吏》等。
曹操是一位頗有作為的政治家。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遷都許昌,受封為大將軍兼丞相,開始掌握中央大權。用了整整11年時間,逐步消滅了呂布、袁紹等割據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這首詩即寫在他平定烏桓叛亂、消滅袁紹殘余勢力之后,南下征討荊、吳之前。
曹操以統一天下為己任。他一生南征北戰,歷盡艱辛,既有過勝利的喜悅,也嘗過失敗的痛苦。但他從不消極,總是主動進取,雖屆暮年,還是老當益壯,不失雄心壯志。這是他寫這首詩的思想基礎。
這是一首抒發人生感慨的詠志詩。作者先以神龜、騰蛇為喻,說明神物壽命雖長,神通雖大,都逃脫不了死亡。從而表明宇宙萬物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終,這是自然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不應該幻想長生不死,而應該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業,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況且人的壽命長短也不是全由天決定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順應自然,養治身心,延年益壽,與天爭時,始終保持昂揚樂觀的進取精神。詩人的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十分可貴、可取的。
詩一開始就連用神龜、騰蛇、老驥為喻,既是邏輯推理,又能喚起人們的形象思維。“老驥伏櫪”的比喻,轉消極為積極,有力地突出了詩的中心思想;“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是作者自我形象的藝術寫照。“老驥伏櫪”“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勵志之語。
曹操的詩強烈表現出爽朗剛健的'“建安風骨”,以“慷慨”“梗慨而多氣”的風骨及其內在的積極進取精神,震蕩人們的心靈。這在《龜雖壽》一詩中得到集中的體現。
二、《石壕吏》分析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詩的主題是通過對“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繪,揭露官吏的橫暴,反映人民的苦難。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五字,不僅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環境。第二句“有吏夜捉人”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里生發出來。三句、四句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即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聽婦前致詞”承上啟下,以下十三句是“致詞”的內容,在泣訴兩個兒子已死、一個兒子仍服役,“室中更無人”,只剩“乳下孫”及其“無完裙”的母親的慘況未能打動縣吏的情況下,老婦無奈“請從吏夜歸”。最后一段的四句詩,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作者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老翁是何心情?詩人作何感想?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詩人用白描的手法,極精煉的詩歌語言,于敘事中抒情、議論,愛憎鮮明,藏問于答,無情鞭撻了“吏”的蠻悍、橫暴,如實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詩詞五首 《龜雖壽》《石壕吏》等》。
三、《相見歡》分析
后人一般認為這首詞是李煜降宋之后所作,借以表達他的亡國哀思。人們往往聯系李煜身經亡國之痛的遭遇來評析這首詩。如“此詞最凄婉,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黃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后主以南朝天子,而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嘗之滋味,自與常人不同。心頭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說則無從說起,且亦無人可說,故但云‘別是一般滋味’。”(唐圭璋《唐宋詞簡釋》)這些評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領會這首詞的內涵。
這首詞之所以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是由于它對“離愁”所做的真切、深刻的描寫。詩人把抽象的難以言狀的“離愁”,寫得很形象,道出一種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以“剪不斷、理還亂”為喻,是形象地描繪離愁的絕妙之筆。結尾一句寫離愁“別是一般滋味”,也是絕妙之筆。“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即說不出是一種什么滋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這正是真正經歷離愁之苦的人最為真切的體驗。這首詞寫情極其深切而自然,語言樸素如同白話,毫無雕琢痕跡,這既出于詩人的才能,更是其真情所致。
詞中的語句“剪不斷,理還亂”,“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常為后人所用。“剪不斷,理還亂”,現在用來形容人內心的煩亂,或形容某些事難以處理解決。現在人們常說“別有滋味”“別有一番滋味”,即由“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而來,用來形容只有自己內心知曉的那種難以言說的感受。
四、《觀書有感》分析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中給我們這樣的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五、《清平樂》分析
這首詞題為“村居”,是詩人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打擊,壯志難酬,歸隱信州(今江西上饒)地區農村時的作品。
這首詞是描寫農村生活的名作,風格清新淡雅,富于詩情畫意。在表現手法上,全詞不事雕琢而純用白描,繪出了農村一戶人家清新秀麗的環境以及老小五口充滿田園情趣的生活畫面,生動地勾畫了一家五口特別是翁媼二人“醉里吳音相媚好”和“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形象,表現了農村和平安寧、自然樸素的生活,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詞中寫白發翁媼,先聞其聲;寫大、中、小三兒,后見其人。寥寥幾筆,如實描摹,簡潔自然,寫出一家兩老三少的活動。構思方面,頭兩句寫景,茅草、小溪、青草,本來是農村司空見慣的東西,但將它們組合成一個畫面,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后六句寫人,通過翁媼打趣閑談、大兒鋤草、中兒編織雞籠、小兒臥剝
【學習目標】
1.了解詩意,體會詩情,背誦、默寫詩篇。(重點)
2.品味詩歌語言,了解詩的藝術特色,體味詩歌的內涵。(難點)
3.掌握一些古詩朗誦的常識,讀出節奏,讀出韻律,逐步提高詩歌朗讀水平。(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唐詩宋詞歷來被人們所傳誦,這一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亦是其中的名篇。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游山西村》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的名篇之一。
二、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代表作品:詩有《關山月》《書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示兒》,詞有《釵頭鳳》《卜算子詠梅》,散文《老學庵筆記》,有《陸放翁全集》。
2.背景知識
這首詩寫于乾道三年(1167年)初春,當時作者在山陰鄉下,詩中表現了農家的熱情好客和風俗古樸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
3.朗讀詩歌
老師范讀《游山西 村》。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七言古詩的誦讀節奏。
字音:渾(hún)
豚(tún)
節奏: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三、合作探究
1.首聯“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表現了農民什么樣的性格?
明確:農民的厚道。農民生活本來貧苦,但遇到豐年也要釀點酒,宰雞殺豬,慶祝一番,同時也要邀朋友來共慶,可見鄉風醇厚。
2.頷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寫農村明媚絢麗、變化萬千的自然風光,也表現了詩人喜悅的心情。此句被后世稱為佳句,往往用它來比喻什么?
明確:用它來比喻人們在無路可走的時候,經過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
3.頸聯寫出了當地怎樣的風土人情?
明確:寫出了山西村淳樸的風土人情。村里的人正吹簫擊鼓準備著社日祭祀土地神,他們穿戴樸素,保持著一種濃厚的鄉俗。
4.尾聯中詩人表達了什么情感?
明確:詩人說,今后如果有可能在月光下夜游,我拄著拐杖隨時會敲開您家的門。表達了主客之間深厚的友情。
小結:《游山西村》描繪了明媚的山鄉風光和淳樸的風土人情,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
四、板書設計
臘酒、雞豚——好客
山、水、柳、花——美景
簫鼓、古風——淳樸
閑乘月、夜叩門——情深民風淳樸
向往田園
漁家傲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自古以來,塞外生活常成為文人筆下的一景,塞外風景更給人以悲涼凄楚之感,到底是不是這樣呢?今天我們就來從范仲淹的《漁家傲》中領略一下。
二、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希文,謚文正,世稱范文正公,蘇州吳縣(今江蘇吳縣)人。代表作品:詞《蘇幕遮》《漁家傲》,散文《岳陽樓記》,有《范文正公文集》。
2.背景知識
宋仁宗康定元年八月,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抗擊西夏。慶歷元年四月調知耀州,《漁家傲》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
3.朗讀詩歌
老師范讀《漁家傲》。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體會詞的意境。
三、合作探究
1.“塞下秋來風景異”,一個“異”字概括了塞外獨特的秋景,從全詩看,這塞外的秋景“異”在什么地方?渲染了什么樣的氛圍?
明確:聯系下文可知塞外秋景“異”在:“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長煙落日孤城閉”。這蕭索、荒涼的塞外秋景渲染了肅殺、悲壯的氛圍,也渲染了守邊將士的艱苦。
2.“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這兩句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揭示了作者怎樣的矛盾心理 ?
明確:這兩句運用對比,化用典故,表達了作者雖然思念家鄉卻又不甘心無功而返的愛國精神境界。
3.“羌管悠悠霜滿地”營造了什么氛圍?有什么 作用?
明確:此句在時間上延續“長煙落日”,描寫夜景,營造一種凄清、悲涼的氛圍,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
4.結尾一句抒寫了邊關將士們怎樣的悲愴情感?
明確:蒼涼悲壯中透出一種激越奮發的基調,拳拳愛國之心,濃濃思鄉之愁,表現了守邊將士的悲壯情懷,慷慨而又惆悵的情緒。
小結:《漁家傲》生動地描繪了邊塞孤城落日、邊聲四起的奇異獨特的秋季風光,抒寫了戍邊將士塞外生活的艱辛和憂國思鄉、孤獨愁苦的情懷,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朝廷腐朽、軟弱,不修武備、不重邊功的憤懣不平。
四、板書設計
漁家傲景異:無留意 連角起 長煙孤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