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03
這是相見歡教案教學設計PP,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和相關時代背景,理解內容,體會作者情感;
2.把握節奏,有感情朗讀作品,提高誦讀能力;
3.學習通過賞析關鍵詞語來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
4.積累作者其它作品。
2學情分析
1.八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但是需要進一步指導和提高,特別是通過關鍵詞語體會情感的方法;
2.學生有了一定的朗讀技巧,但需要進一步提高。
3.所教班級學生的理解和朗讀能力較為一般,需要不厭其煩耐心指導。
3重點難點
1.重點是通過賞析關鍵詞語來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教師示范,學生小組交流來完成);
2.難點是有感情朗讀作品(通過簡介作者情況來幫助學生理解情感,并加以朗讀指導。)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一、激欲入境:
1. 聽老師說四句話,看圖片,猜一個人: (幻燈片)
(1)他,作為南唐國主,對宋稱臣,不畏卑屈;內輕徭役、以實民力,國家因此得以偏安十五年;
(2)他,精通音律,曾創作樂曲《念家山》及《振金鈴曲》;
(3)他,工書善畫;
(4)他,能詩擅詞,尤以詞的成就最大,留下很多傳世之作。
(這個人就是 李煜。)
2.明確課題,欣賞歌曲《無言獨上西樓》 (音頻)
活動2【測試】二、自學檢測:
檢查學生根據導學案自學情況:讀準字音;把握節奏;理解詞語;把握大意
1.朗讀作品,正字音;
2.把握朗讀節奏(每句只劃一處);
3.理解詞語:一般
4.翻譯作品
小組內:師傅幫扶徒弟; 徒弟匯報學習結果(口頭翻譯作品)
活動3【講授】三、朗讀感悟:
1.簡介李煜和南唐
李煜: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史稱南唐后主。即位后對宋稱臣納貢,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則窮奢極欲。 975年,宋軍破金陵,他肉袒出降,雖封作違命侯,實已淪為階下囚。他精于書畫,諳于音律,工于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生活,風格柔靡;后期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意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感染力。后人將他與李璟的作品合輯為《南唐二主詞》。
南唐:五代十國時十國之一,歷史共39年,歷三帝,最強盛時版圖包括現在江西全省和湖南、湖北、安徽、江蘇、福建的一部分,李煜繼位前一年領土只剩下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公元975年被北宋所滅。
2.結合作者簡介 體會作者情感,學生自由朗讀作品;
3.學生朗讀作品,教師適當指導。
活動4【活動】四、理解情感:
1.在表情朗讀,感知體會的基礎上概括作品:
2.上片:寫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作用:渲染凄清氣氛;為下文抒情作鋪墊)
下片:寫作者復雜難言的情感。
3.抓住詞句,理解內容和情感:
(1) 教師示例:
無言:默默無語,作者不是無話可說,而是無人可說,沒有人可以作為自己的傾訴對象,體現了作者內心 的無比孤獨和寂寞。
(2)學生自主思考; 小組內合作交流,然后匯報展示對詞語的理解。
參考詞句:獨、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離愁、別是一般滋味
強調:“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句,是比喻,以“絲線”喻“離愁”,新穎別致,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離 愁的紛繁復雜。
回憶:積累的寫愁的詩詞:
1.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
2.抽到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3.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4.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4.小結作者思想感情:
亡國之痛 離家之苦 思親之愁 種種情感真實、復雜而又難以言說
活動5【活動】五、拓展積累:
欣賞李煜其它作品:
1.《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3.《相見歡》: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朗讀欣賞)
活動6【講授】六、小結:
古詩詞的百花園中,有很多嬌艷的花朵,讓我們去擷取芬芳,帶著花香一路健康成長。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一、激欲入境:
1. 聽老師說四句話,看圖片,猜一個人: (幻燈片)
(1)他,作為南唐國主,對宋稱臣,不畏卑屈;內輕徭役、以實民力,國家因此得以偏安十五年;
(2)他,精通音律,曾創作樂曲《念家山》及《振金鈴曲》;
(3)他,工書善畫;
(4)他,能詩擅詞,尤以詞的成就最大,留下很多傳世之作。
(這個人就是 李煜。)
2.明確課題,欣賞歌曲《無言獨上西樓》 (音頻)
活動2【測試】二、自學檢測:
檢查學生根據導學案自學情況:讀準字音;把握節奏;理解詞語;把握大意
1.朗讀作品,正字音;
2.把握朗讀節奏(每句只劃一處);
3.理解詞語:一般
4.翻譯作品
小組內:師傅幫扶徒弟; 徒弟匯報學習結果(口頭翻譯作品)
活動3【講授】三、朗讀感悟:
1.簡介李煜和南唐
李煜: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史稱南唐后主。即位后對宋稱臣納貢,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則窮奢極欲。 975年,宋軍破金陵,他肉袒出降,雖封作違命侯,實已淪為階下囚。他精于書畫,諳于音律,工于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生活,風格柔靡;后期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意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感染力。后人將他與李璟的作品合輯為《南唐二主詞》。
南唐:五代十國時十國之一,歷史共39年,歷三帝,最強盛時版圖包括現在江西全省和湖南、湖北、安徽、江蘇、福建的一部分,李煜繼位前一年領土只剩下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公元975年被北宋所滅。
2.結合作者簡介 體會作者情感,學生自由朗讀作品;
3.學生朗讀作品,教師適當指導。
活動4【活動】四、理解情感:
1.在表情朗讀,感知體會的基礎上概括作品:
2.上片:寫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作用:渲染凄清氣氛;為下文抒情作鋪墊)
下片:寫作者復雜難言的情感。
3.抓住詞句,理解內容和情感:
(1) 教師示例:
無言:默默無語,作者不是無話可說,而是無人可說,沒有人可以作為自己的傾訴對象,體現了作者內心 的無比孤獨和寂寞。
(2)學生自主思考; 小組內合作交流,然后匯報展示對詞語的理解。
參考詞句:獨、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離愁、別是一般滋味
強調:“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句,是比喻,以“絲線”喻“離愁”,新穎別致,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離 愁的紛繁復雜。
回憶:積累的寫愁的詩詞:
1.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
2.抽到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3.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4.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4.小結作者思想感情:
亡國之痛 離家之苦 思親之愁 種種情感真實、復雜而又難以言說
活動5【活動】五、拓展積累:
欣賞李煜其它作品:
1.《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3.《相見歡》: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朗讀欣賞)
活動6【講授】六、小結:
古詩詞的百花園中,有很多嬌艷的花朵,讓我們去擷取芬芳,帶著花香一路健康成長。
封秀然教研員 評論
優點:
導課巧妙,水到渠成,重視朗讀方法的指導,能從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懂感情三個方面指導學生朗讀。注重古詩詞語言的品味與賞析,能讓學生細細品味,反復揣摩,能帶著學生領悟古詩詞語言的精妙,感受古詩詞語言的魅力,觸摸作者豐富的內心,領悟作者表達的方法和藝術,培養了學生錘煉語言的能力。
缺點:
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學習體現的不夠。
一、學習目標
1、在吟誦背誦中感受本詞語言清麗自然的特色。
2、體會本詞的意境,感悟詞人所表達的深刻感受。
二、學法指導
學生先在查閱資料和借助書下注釋的基礎上理解本詞的大意,再通過重點字詞和關鍵句子的講解,引導學生去不斷地挖掘本詞的深刻內蘊,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預習內容
1、根據前一節課中學過的有關詞的知識,回答這首詞從字數和結構上分類分別屬于 和 。
2、你對作者晏殊了解多少?他在寫這首詞時的境況和心情是怎樣的?
晏殊是 時期的詞人,《浣溪沙》是詞的 ,它選自 。
3、學有潛力的同學還可以思考下一部分中出現的問題。
四、課堂學習重點內容(1課時完成)
1、作者和詞作的簡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十三歲時,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較早的詞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貴悠閑的生活,但他的詞藝術成就較高,能以疏淡閑雅的語言寫出較深的含義,音韻和諧,意境清新。
這首詞選自《珠玉詞》。“浣溪沙”是詞牌名。《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兩闋 (也叫上下兩片),各有三個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個平聲韻。這首詞寫作者在暮春時節的思緒,表現了年華易逝的傷感。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傳誦名句。
2、學生自由散讀,結合書下注釋,初步理解本詞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1)一曲新詞酒一杯。 一曲:一首。新詞:剛填好的詞,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氣舊亭臺。 去年天氣:是說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氣。舊亭臺:曾經到過的或熟悉的亭臺樓閣。
(3)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線落下。幾時回:什么時候回來。
(4)無可奈何花落去。無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謝,點明節令是暮春。
(5)似曾相識:意思是好像曾經認識。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后用作成語,即出自晏殊此句。燕歸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
(6) 小園香徑獨徘徊。 香徑:花間小路。徘徊:來回走。
3、在反復的誦讀中體會詞中關鍵詞句所蘊涵的哲理和感情。
(1) “去年天氣舊亭臺。”“去年”二字把今昔兩幅相同的畫面重疊在一起了,問題一:你知道作者經歷了怎樣的人生變故嗎?故地重臨,懷舊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樣的?仔細體會思考“夕陽西下幾時回?”這句話的含義。
(思路點撥:一樣的暮春天氣,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卻和去年大不相同了。“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東升再起,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復。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期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細膩心態。)
(2)問題二:怎樣體會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中的“無可奈何“和“似曾相識”?從“花落去”到“燕歸來”,作者想要表達的是怎樣的感情?
(思路點撥:“花落去”、“燕歸來”是現實生活中的常見現象,但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的有機組合,普通的花和燕就不普通了,而變為某種美好、熟悉的事物或感情的象征。)
五、感受語言風格
1、自讀此詞,解決字面理解上的障礙
2、朗讀這首詞,說說你覺得這首詞在語言風格、用字用詞上與柳永的《蝶戀花》有什么不同?
清麗自然,圓通曉暢
3、背誦這首詞
六、領會情感哲理
1、反復朗讀上片,說說上片中詩人抒發了怎樣的感懷?詩人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感懷?
表面的不變:去年天氣、舊亭臺
深層的變:夕陽西下幾時回
2、詩人感懷的只是“夕陽西下幾時回”嗎?“夕陽西下幾時回”流露出的是詩人哪些更為深層的所思所感?
在“新曲”與“酒”的助力下,觸景傷懷,引發對人生的思考、追問
年華的流逝,美好事物的一去不返,生活中得失的意義何在?
3、上片流露出詩人對美好事物消逝不返的淡淡的哀愁,但詩人的思想并沒有停留在對過往不再的惋惜和惆悵之中,品讀下片中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詩人在這兩句中蘊含了怎樣的哲理?
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間會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會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現,雖然花開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樹常青。
4、朗讀這首詞,在讀的過程中融入詩人對于生活的體悟。
七、作業布置和練習拓展
(一)回家作業:
1、自己默寫本詞中需積累的名句 , 。源于此句沿用至今的成語是 。
2、這是晏殊一首膾炙人口的小令,字面上明白如話,但歷來人們對其內容的理解卻很不一致,有的說是表現年華易逝的傷感,有的說是抒發故舊之情。你在學完本詞后有怎樣的感受和人生啟迪?請用一段文字表達。
3、想象一下,“小園香徑獨徘徊”一句中作者在獨自行走中思索和反省到什么?請用一段心理描寫描繪出來,100字左右。
八、教學總結
詩詞教學重在誦讀,學生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這節課主要呈現出兩個板塊,第一個板塊讓學生在朗誦中體會,在創造性地描摹中感悟,初步了解詞中所表現的深邃的思想,進而感受詞本身所帶給我們的藝術享受。第二個板塊,讓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呈現在學習的過程中自身獨特的認識和感受。但是,由于學生涉世未深,對于世事的變化不太容易領悟。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和相關時代背景,理解內容,體會作者情感;
2.把握節奏,有感情朗讀作品,提高誦讀能力;
3.學習通過賞析關鍵詞語來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
4.積累作者其它作品。
2學情分析
1.八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但是需要進一步指導和提高,特別是通過關鍵詞語體會情感的方法;
2.學生有了一定的朗讀技巧,但需要進一步提高。
3.所教班級學生的理解和朗讀能力較為一般,需要不厭其煩耐心指導。
3重點難點
1.重點是通過賞析關鍵詞語來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教師示范,學生小組交流來完成);
2.難點是有感情朗讀作品(通過簡介作者情況來幫助學生理解情感,并加以朗讀指導。)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一、激欲入境:
1. 聽老師說四句話,看圖片,猜一個人: (幻燈片)
(1)他,作為南唐國主,對宋稱臣,不畏卑屈;內輕徭役、以實民力,國家因此得以偏安十五年;
(2)他,精通音律,曾創作樂曲《念家山》及《振金鈴曲》;
(3)他,工書善畫;
(4)他,能詩擅詞,尤以詞的成就最大,留下很多傳世之作。
(這個人就是 李煜。)
2.明確課題,欣賞歌曲《無言獨上西樓》 (音頻)
活動2【測試】二、自學檢測:
檢查學生根據導學案自學情況:讀準字音;把握節奏;理解詞語;把握大意
1.朗讀作品,正字音;
2.把握朗讀節奏(每句只劃一處);
3.理解詞語:一般
4.翻譯作品
小組內:師傅幫扶徒弟; 徒弟匯報學習結果(口頭翻譯作品)
活動3【講授】三、朗讀感悟:
1.簡介李煜和南唐
李煜: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史稱南唐后主。即位后對宋稱臣納貢,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則窮奢極欲。 975年,宋軍破金陵,他肉袒出降,雖封作違命侯,實已淪為階下囚。他精于書畫,諳于音律,工于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生活,風格柔靡;后期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意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感染力。后人將他與李璟的作品合輯為《南唐二主詞》。
南唐:五代十國時十國之一,歷史共39年,歷三帝,最強盛時版圖包括現在江西全省和湖南、湖北、安徽、江蘇、福建的一部分,李煜繼位前一年領土只剩下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公元975年被北宋所滅。
2.結合作者簡介 體會作者情感,學生自由朗讀作品;
3.學生朗讀作品,教師適當指導。
活動4【活動】四、理解情感:
1.在表情朗讀,感知體會的基礎上概括作品:
2.上片:寫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作用:渲染凄清氣氛;為下文抒情作鋪墊)
下片:寫作者復雜難言的情感。
3.抓住詞句,理解內容和情感:
(1) 教師示例:
無言:默默無語,作者不是無話可說,而是無人可說,沒有人可以作為自己的傾訴對象,體現了作者內心 的無比孤獨和寂寞。
(2)學生自主思考; 小組內合作交流,然后匯報展示對詞語的理解。
參考詞句:獨、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離愁、別是一般滋味
強調:“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句,是比喻,以“絲線”喻“離愁”,新穎別致,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離 愁的紛繁復雜。
回憶:積累的寫愁的詩詞:
1.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
2.抽到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3.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4.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4.小結作者思想感情:
亡國之痛 離家之苦 思親之愁 種種情感真實、復雜而又難以言說
活動5【活動】五、拓展積累:
欣賞李煜其它作品:
1.《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3.《相見歡》: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朗讀欣賞)
活動6【講授】六、小結:
古詩詞的百花園中,有很多嬌艷的花朵,讓我們去擷取芬芳,帶著花香一路健康成長。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一、激欲入境:
1. 聽老師說四句話,看圖片,猜一個人: (幻燈片)
(1)他,作為南唐國主,對宋稱臣,不畏卑屈;內輕徭役、以實民力,國家因此得以偏安十五年;
(2)他,精通音律,曾創作樂曲《念家山》及《振金鈴曲》;
(3)他,工書善畫;
(4)他,能詩擅詞,尤以詞的成就最大,留下很多傳世之作。
(這個人就是 李煜。)
2.明確課題,欣賞歌曲《無言獨上西樓》 (音頻)
活動2【測試】二、自學檢測:
檢查學生根據導學案自學情況:讀準字音;把握節奏;理解詞語;把握大意
1.朗讀作品,正字音;
2.把握朗讀節奏(每句只劃一處);
3.理解詞語:一般
4.翻譯作品
小組內:師傅幫扶徒弟; 徒弟匯報學習結果(口頭翻譯作品)
活動3【講授】三、朗讀感悟:
1.簡介李煜和南唐
李煜: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史稱南唐后主。即位后對宋稱臣納貢,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則窮奢極欲。 975年,宋軍破金陵,他肉袒出降,雖封作違命侯,實已淪為階下囚。他精于書畫,諳于音律,工于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生活,風格柔靡;后期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意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感染力。后人將他與李璟的作品合輯為《南唐二主詞》。
南唐:五代十國時十國之一,歷史共39年,歷三帝,最強盛時版圖包括現在江西全省和湖南、湖北、安徽、江蘇、福建的一部分,李煜繼位前一年領土只剩下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公元975年被北宋所滅。
2.結合作者簡介 體會作者情感,學生自由朗讀作品;
3.學生朗讀作品,教師適當指導。
活動4【活動】四、理解情感:
1.在表情朗讀,感知體會的基礎上概括作品:
2.上片:寫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作用:渲染凄清氣氛;為下文抒情作鋪墊)
下片:寫作者復雜難言的情感。
3.抓住詞句,理解內容和情感:
(1) 教師示例:
無言:默默無語,作者不是無話可說,而是無人可說,沒有人可以作為自己的傾訴對象,體現了作者內心 的無比孤獨和寂寞。
(2)學生自主思考; 小組內合作交流,然后匯報展示對詞語的理解。
參考詞句:獨、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離愁、別是一般滋味
強調:“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句,是比喻,以“絲線”喻“離愁”,新穎別致,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離 愁的紛繁復雜。
回憶:積累的寫愁的詩詞:
1.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
2.抽到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3.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4.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4.小結作者思想感情:
亡國之痛 離家之苦 思親之愁 種種情感真實、復雜而又難以言說
活動5【活動】五、拓展積累:
欣賞李煜其它作品:
1.《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3.《相見歡》: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朗讀欣賞)
活動6【講授】六、小結:
古詩詞的百花園中,有很多嬌艷的花朵,讓我們去擷取芬芳,帶著花香一路健康成長。
封秀然教研員 評論
優點:
導課巧妙,水到渠成,重視朗讀方法的指導,能從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懂感情三個方面指導學生朗讀。注重古詩詞語言的品味與賞析,能讓學生細細品味,反復揣摩,能帶著學生領悟古詩詞語言的精妙,感受古詩詞語言的魅力,觸摸作者豐富的內心,領悟作者表達的方法和藝術,培養了學生錘煉語言的能力。
缺點:
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學習體現的不夠。
教學目標
1、了解詞的相關知識及詞人的情況
2、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人的心境;
3、能夠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詞;
教學重點
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人的心境
教學難點
能夠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詞
教學方法
朗讀賞析,合作探究。
(教)學習過程
旁注與糾錯
一、 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辛棄疾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其實,人,只要經歷了世事,就不可能沒有愁緒。在我們剛剛學過的唐詩中,就有李白寄托與明月的“愁心”;有韋應物因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淡淡的憂傷;更有陳子昂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極度苦悶——今天,我們來看一看另一類愁緒——亡國之愁。
二、 自主學習,獲取新知:
常識填空
詞興起于( )流行于( ) 是一種和樂歌唱、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起初時稱“( )”“( )”和“( )”,后來也稱作“( )”。其特點是“詞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每首詞都有一個曲詞名稱,叫“( )”。如“( )”就( )。詞牌決定了這首詞的字數、句數和平仄聲韻。詞以字數分為 ( )、
( )和( )。宋代詞壇上形成了( )和( )兩大流派。
三、朗讀理解,整體感知:
(一)朗讀練習
1、師范讀,生注意:字音、停頓、語氣、語調和情感的把握。
2、生練讀后指名讀,師生共同予以點評,然后齊讀。
(二)整體感知
這首詞所傳遞的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應該以怎樣的語調去讀?
四、深入賞析,合作探究
1、讀上片思考下列問題:
(1) 詞人為什么會“無言”?“獨上”寫出了怎樣的步履和神情?
(2) 與大多數詞作一樣,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仔細品讀上片,說說詞人是借助哪些景致描寫渲染這份離愁的?
2、品讀詞的下片,關注名句。詞的下片直接抒情,其中“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是流傳千古的名句。能說說這三句的'妙處嗎?
五、聯系實際,拓展延伸
品讀李煜的《虞美人》,然后說說它與《相見歡》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各是什么?
虞美人 ·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點撥: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
共同點:
不同點:
六、當堂檢測,鞏固提升。
1、開篇渲染愁苦氣氛,并運用比喻修辭的句子:
2、采用白描手法,道出當時“離愁”的滋味講不出、說不清的復雜、微妙的真實感受的傷心語的句子:
3、既點明季節,又寫出作者俯視地面所見景象,同時暗寫出詞人心頭凄涼之情的句子:
4、詩中仿佛使人看到一個“斯人獨憔悴”的孤獨身影的句子:
5、道出內心復雜感受,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句子:
6、化抽象為形象,以有形喻無形的句子:
7、以絲暗喻愁思的句子:
8、仰望天空,寫使人愁上添愁之景。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