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07
這是相見歡晴方好一二三卷,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說文本
《相見歡》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名篇,表現的是作者被囚于宋國時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感情真實,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間詞的綺麗詞風,是宋初婉約派詞的開山之作。歷來受到很多評論家的喜愛,是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優秀教材。
二、說學情
學生的情況是已接觸過古代及現代詩歌,初步掌握了閱讀和欣賞詩詞的方法,有一定的鑒賞能力,但對詩詞寫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體會還難以達到較高的層次。將通過本節課進一步培養他們對古典詩詞的興趣及鑒賞力。
三、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七年級學生在閱讀鑒賞能力上的要求及學生現有的知識與能力基礎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體會詞人以景物烘托愁緒,以比喻描繪愁情的絕妙之處。
教學重點:把握詩人情感,賞析景物描寫與比喻修辭的運用,體會詞中寫愁情的妙處。
考慮學生的生活閱歷及這首詞的創作背景確立教學難點為:體會作者的愁緒及寫法的妙處。
四、說教學學法
教法與學法是一節課能否成功的關鍵,新課改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我們采用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盡量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課上讓學生多了解李煜的生平,及寫作背景,再通過想象體驗、情境描述,合作交流,音樂烘托、遷移學習來完成學習目標。
五、說教學過程
(一)采用情境導入:教師描述詩中情境,引出朗讀,讓學生說一下這首詞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從而引出課題與作者。學生在教師的生動描述與朗讀中可以初步感知詞中的情感,引起興趣,比較容易進入學習狀態。也很自然的進入下一個學習環節。
(二)走進作者,介紹寫作背景
由于生活閱歷簡單,學生很難真切體會亡國之痛離愁之重。了解作者的經歷及創作背景可以為這首詞的學習欣賞奠定較好的情感基礎。因此下一個環節是:走進作者,介紹寫作背景。教師讓學生尋找重點信息,這個過程可以加深學生對作者及寫作做背景的印象。
(三)出示學習目標 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四)先學環節,教師出示自學指導,明確學習內容、方式、時間、檢驗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導學案上的思考題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的理解與詞中情境的想象體會作者的情感,把抽象的詩句化為具體生動的形象,彌補學生情感體驗的單薄,就可以順利理解寫法的精妙,將學習目標,重難點落到實處?!断嘁姎g》比較短小精致,所以安排了五分鐘的自學。
(四)后教環節教師通過提問了解學生完成導學案的情況,再用精簡的語言加以點撥,逐步引導,使學生更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內心的痛苦。繼而鑒賞作者寫法的妙處。在這個環節,教師會盡量多給學生創設表達與交流的機會,激活他們的思維,打開想象的空間,自己也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一起交流,在交流時巧妙點撥,從而落實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五)當學生走進了李煜的內心世界,理解了他的濃重的離愁與哀痛之后,教師再播放羽泉演唱的《相見歡》MV,讓學生在品析后欣賞詞曲結合的魅力,進一步體驗詩中的情感與意境,激發課堂情感碰撞的高潮。
(六)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學有所用,運用學習的知識與積累的能力,是鞏固學習成果的重要方法。接下來就安排了當堂訓練環節。這里教師精心設計了訓練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鞏固了學生的詩詞鑒賞品析能力。
做一做、想一想、說一說、練一練等題型,體現了如下訓練點:
——鏈接中考,熟悉中考題型,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
——從關鍵詞考察學生的詩詞品析能力。
——與李煜的另一名篇《虞美人》對比閱讀,既遷移了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又擴大了課堂的容量,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對作者的了解。
——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優化了學生的思維品質,訓練了學生寫作構思能力。
說得好不如講得好,下面大家就隨著海慶老師一起去品嘗李煜的千古離愁,體會他的精妙寫法吧!
教學目標
1、學習通過知人論詩法、意象助讀法、畫面描述法、比較賞讀法來把握詞境。
2、體會作者的愁苦情緒。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意象助讀法、比較賞讀法 2、體會詞作中將抽象的情感寫得具體、生動、形象的方法。
教學時間
1課時
課前準備
印發資料和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1、背詩導課。
下面我們來一次背詞比賽,請放開聲音讀這首詞。(檢查背誦情況:齊背1次,抽背1人。)
背完詞,有一個人從詞里走出來,你看到的是一個怎樣的人?(板書:愁)
2、讀出情感。 [知人論世法]
①師:從詞中我們讀出一個充滿愁緒的李煜,誰能講講歷史中的李煜?
明確: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國主,世稱李后主。他25歲登位之時,宋已代周建國,南唐形勢風雨飄搖。他在對宋委曲求全中過了十幾年茍安生活。975年南唐為宋滅之后,39歲的他被俘到汴京,過了兩年多的囚徒生活。(幻示)
②朗讀指導,要用慢速、低沉、哀痛的語氣來讀詞。
師:聯系作者生平,走近詞人理解詞意,這叫知人論世法(板書)。我們該用怎樣的語速、語氣、語調來讀這首詞呢?
明確:這是深重的亡國之痛,而非輕煙似的閑愁。該用哀痛低沉的語氣來讀。慢些,再慢些。
③配樂(《二泉映月》讀。(薦讀1人,齊讀1次。)
3、個性化品讀,借助經典意象來理解詞意。 【意象助讀法]
過渡語:國學大師王國維曾經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幻示),那么李煜他選擇哪些景(板書)向我們傳達出他的愁?請選擇最有能觸動你的一個景,說出它與詞人的“愁”如何對上號?(板書→)
明確:西樓、殘月、梧桐、深院(板書)。
品讀方向:
(1)西樓——表達一種離別之愁。(幻示)
?、僖韵?個詩句均寫到“西樓”,你認為西樓是一個怎樣的地方?總是和人什么樣的情聯在一起?
第一句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宋』李清照《一剪梅》)
第二句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唐』李益《寫情》)
第三句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唐』許渾《謝停送別》)
明確:第一句是“遙望愛人的傷心地”,第二、三句都是“排遣憂傷的傷心地”。那么李煜的西樓呢,他為什么要上“西樓”?(“遙望故國的傷心地”)。
師補充:以上詩句均含有“西樓”,它已是古人登高抒發悲懷的“樓”,一處傷心地,一處排遣憂傷或遙望故國、故鄉、愛人、友人的傷心地,并非“位于西面的樓”。就像我們在《望江南》中的“腸斷白蘋洲”, 白蘋洲專指情人離別之地。西樓又會使人聯想到颯颯西風、夕陽西下,這些景象都是人產生悲情愁緒。
?、谌绻闶抢铎希銜鯓营毶衔鳂?想象李煜登樓時的步履和神情。
(2)殘月——表達人事的缺憾 。略
①明月也是惹人愁思之物,請舉例說明。(生分說,點到即可)
1、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2、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4、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谶@里是殘月。換成“月如盤”,行嗎?
明確:殘月就是他自己,亡了國家,也沒有家人團聚,孤零零地呆在那里,心中十分空虛、痛苦。就像那月亮,一個人孤零零地掛在天上。而滿月是代表團圓的,不符合這里的意境。
(3)梧桐——隱含家國之悲。詳
?、傥嗤?rdquo;一詞在古典詩詞中,從來也是一個表現愁情的物象。齊讀(幻示例句)。
第一句“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溫庭筠《更漏子》)
第二句“依約相思碎語,夜涼桐葉聲聲。”(陸甫之《清平樂》)
第三句“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張炎《清平樂》)
第四句“高樓目盡欲黃昏, 梧桐葉上蕭蕭雨。”(晏殊《踏莎行》)
?、趽Q成“楊柳”,怎么樣?(傷春悲秋,楊柳常與春天有關,有詩句:“二月春風似剪刀,不知細葉誰裁出”。用在此處,顯然與詩境不吻合。梧桐與悲秋常連在一起,一葉知秋。)
③李煜今晚在清秋之夜,登上西樓,見到的梧桐樹該是什么模樣?(指生描述)
(4)深院——體現寂寞、孤單之身世。
這該是怎樣的庭院?它會建在什么地方?它的圍墻有多高?
(5)把自己想成李煜,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上闋四種景物所構成的意境,愛畫畫的可以簡筆勾勒。
?、僭诩埳蠈懞彤嫞]生在黑板上畫。(限字50-100字) [畫面描述法]
生:深秋的晚上,我一個人孤零零地走到后院的小樓上,天空中那鉤殘月冷冷地散著清輝,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院中梧桐的葉子早就掉盡了,和我一樣被鎖在這小樓深院里。我想說說話,沒有人,想回到從前,又不可能。苦啊--)
師:你的描述再現了詩中情景,表達了層層推進的愁苦。漂亮!是呀,遠山似黛,殘月如鉤,秋蟲呢喃。深深庭院里,落葉滿地,高大的梧桐樹上,搖曳著最后一片顫栗的黃葉,西樓上,那位寂寞憔悴的亡國君王步履蹣跚,神情凝重,東望故園,心中充滿著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
?、邶R讀上片。
4、用比較賞讀法來進入詞人的心境 [比較賞讀法]
(1)師:齊讀下片,比較與上片寫愁的最大不同?
明確:上片是借助意象來寫愁,下片是直接寫愁。
(2)比較下片直接寫愁有兩句,你覺得哪一句寫得更好?并說出理由。
(3)賞析“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匐x愁本是虛的,看不見,摸不著,怎么理解“剪”和“理“呢?
明確:以絲喻愁,新穎別致,前人以“絲”諧音“思”,如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絲長可以剪斷,絲亂可以整理,而那千絲萬縷的“離愁”卻是“剪不斷,理還亂”。 用“剪”和“理”兩字來讓大家體會“離愁”的特點,那就是多且亂,繁且雜。
②這樣的詩句還有很多,比較與李煜寫愁的異和同。看: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愁有了長度。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有了重量。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一剪梅》)愁可以游走。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愁多而可視。(幻示)
師:他們的愁是個人壯志難酬之愁,是感嘆身世悲涼的哀愁,也有思念丈夫的春愁,或是薄如輕煙,綿綿不絕的閑愁。比起他們來,李煜的愁要濃得多,深得多,重得多……
③那么,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動的怎樣的離愁別緒呢?他的離愁,不是一般的男女離別之愁,而是失掉故國的深愁長恨。
這離愁,飽含的是對“三千里山河”,“雕欄玉砌”的懷念;
這離愁,飽含的是對國破家亡的悔恨;
這離愁,飽含的是對昔日春光熔融,鶯歌燕舞的追憶;
這離愁,飽含的是對自己命運的無奈與彷徨……(幻示齊讀)
(4)賞析“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一番”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別是一番滋味”?換成“亡國之痛在心頭”好不好?
明確:不好。他沒人可以說。他也不能說,他不敢說。他無話可說。
?、谌绻梢宰屗f,他會說什么?
明確:昔日唯我獨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階下囚徒,備受屈辱,遍歷愁苦,心頭淤積的是思、是苦、是悔、還是恨……恐怕詞人自己也難以說清,豈又是常人所能體會到的呢?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傾訴,而李煜不能。
師:欲哭無淚,欲言又止,大悲無言,當你某一種情緒到達極點時,你會發覺語言是多么的蒼白無力,無語也許最好的表達。他是亡國之君,即使有滿腹愁苦,也只能“無言獨上西樓”,眼望殘月如鉤、梧桐清秋,將心頭的哀愁、悲傷、痛苦、悔恨強壓在心底。這種無言的哀傷更勝過痛哭流涕之悲。這種難以說破、又無法說破的情感正說明了作者愁情之深。
無怪乎明代人沈際飛說道:“七情所至,淺嘗者說破,深嘗者說不破。破之淺,不破之深,‘別是’一句妙絕。”(幻示)
教學目標
1、學會7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
2、查找有關資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3、美讀詩句,體會作者流露的感情,懂得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教學重點:品重點字詞,反復吟誦,體會詩歌感情。
教學難點: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時間:兩課時
課前準備:1.學生:初步預習課文。2.教具與學具:錄音機、圖片。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不僅僅是佳節,其實平日一景一物都能勾起詩人對家鄉,對親人的無限思念,宋朝詩人葉紹翁所寫的《夜書所見》正好印證了這一點
二、初讀
1、自由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邊讀邊思考詩的大意,劃出不懂的字詞。
3、釋題,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三、悟情
詩人葉紹翁久居在外、歸家不得,再讀古詩,對照插圖,你能從字里行間感受到詩人的孤獨、寂寞、難過這許許多多的思鄉念親的情感嗎?
(一)一二句
1、蕭蕭是什么意思?(風聲)這是秋風吹動梧桐葉發出的聲音,一起讀:蕭蕭
2、蕭蕭梧葉送來了什么?“寒”給他組個詞(寒冷)蕭蕭梧葉使詩人感到寒冷(讀:蕭蕭梧葉送寒聲)
3、拓展促悟: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杜甫《登高》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相見歡》【唐】李煜
這蕭蕭梧葉送來寒氣逼人,讓人感到——孤獨、凄涼(讀:蕭蕭梧葉送寒聲)
4、這秋風,不僅吹動了落葉,還動了什么?讀第二句。
典故:“江上秋風動客情”暗用張翰典故。據傳晉人張翰官居洛陽,見秋風起而思念故鄉,于是辭官回鄉,了卻心愿。明白了這一點,自然就容易理解,詩句傳達了詩人久居在外、歸家不得、思家念親的思想感情。(讀:江上秋風動客情)
5、情感朗讀一二句。
(二)、三四句:
1、理解:挑:捉。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叫蛐蛐兒。
2、學生想象孩童捉促織玩耍時那種天真無暇,快樂的情景。讀——知有兒童挑促織
3、此時詩人看到這些情景,又會想什么呢?(自己童年時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會想到自己童年時跟小伙伴們一起捉蟋蟀的場景,可能會想到小時候一起玩時有趣的事,可能會情不自禁地笑出聲來,可是現在呢?自己一個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們還能記得我嗎?再讀—
4、一燈明:他看見的只有一盞燈,觸景生情,多么孤單啊!(讀:夜深籬落一燈明)
離開家鄉,又這么孤單,你們想想,詩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誰?(父母、親人)
5、情感朗讀三四句
(三)配樂吟誦
在這樣的一個秋天的晚上,本應該和家人團聚,詩人卻身處異鄉,又看到蕭蕭桐葉、籬落一燈明,讓我們一起來體會一下這種孤獨、凄涼、思鄉的感覺,一起來讀——
四、拓展
1、無論在鄉間還是身處繁華的都市,不同的人,不一樣的處境,一樣的是思鄉情,齊讀兩首詩。
2、明月千里寄相思,古往今來,懷鄉思親的人們留下了許多千古佳句。出示《秋思》、《游子吟》、《長相思》、《秋風引》等,這些是老師從書籍、網絡中查找到的。課后,同學們還可以再找一找,把自己喜歡的背下來,我們來開個“ 九月九日誦詩會”。
五、作業
1、學生練習書寫生字
2、背誦兩首古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前詩 引入新課
背李白的《靜夜思》,說說詩人李白在這一首詩里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思念家鄉、親人) 板書:思鄉 念親
唐朝另一位詩人叫王維,他跟李白同年出生,不僅擅長寫詩,還精通書畫音樂,他在17歲那年,第一次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求學,也寫過一首思念家鄉、親人的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齊讀)
二、初讀全詩 了解重陽
1、學生自由誦讀全詩。
2、正音:“為”這里應讀“wéi”,指導學生注意停頓,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味來。
3、釋題:
重陽節:指名讀,齊讀書上注釋,并指出借助注釋理解詩句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好方法。
九月九日重陽節在我國古代,是一個重要的節日,節日里人們登高、插茱萸、賞菊、吃重陽糕、喝菊花酒。因為兩個九意味著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又叫老人節。
“茱萸”:(讀書上注解)一種有香味的植物
“憶”即“思”,思念、想念;“山東”,陜西有座名山叫華山,華山以東有個地方叫蒲州,是詩人王維的老家;“兄弟”,此處的“兄弟”可以是王維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維的親人,朋友。
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王維在重陽節這天思念家鄉思念親人。
三、反復吟誦 體會孤獨
(一)與詩題相對應的是哪一句?
(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重陽節,說說我國其他的傳統佳節:中秋節、元宵節、元旦、春節
憶——思,兄弟——親,每:每當;逢:遇著、碰到的意思;倍:更加,加倍
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人們無不興高采烈、歡度節日,可詩人王維卻發出了“倍思親”的感嘆,是什么原因使詩人在這美好的日子里如此深深地思念親人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詩,看詩中哪些字眼點明了詩人“倍思親”的原因。
(二)一二句:
1.“異鄉”:他鄉,李白離鄉來到長安,長安對他來說就是“異鄉”
2.“異客”:“陌生的客人”。李白小小年紀漂泊在外,獨居他鄉,身份是“異客”。
3.“獨”:獨自一人,還隱含著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
想象:當我們離開家,孤獨寂寞的時候,(我們可以打開電視,解解悶);想家的時候,(可以給家里打個電話,跟親人聊上幾句);實在忍不住就(坐車,坐飛機回家)。
但是王維生活在古時候啊,沒有電話,晚上也沒有電視,該有多寂寞啊。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板書:孤獨、寂寞)
4.他15歲離開家鄉,這種舉目無親的日子經過了兩年。兩年啊,七百多個日日夜夜,詩人沒有哪一天不在思念著親人們啊!然而回家的路是那么長,更沒有我們今天的汽車火車、飛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和親人團員啊!此時詩人心中除了孤獨還有什么?(有家不能回。難過)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板書:難過)
5、年年重陽,今又重陽,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到了,目睹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心中的思鄉之情就再也掩飾不住了,于是一發而不可抑制,作出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千古佳句。(齊讀)讓我們再來讀一讀古詩的一、二兩句。
(三)三四兩句:
1、王維的思鄉情感猶如潮水般奔涌而出,此時此刻,他思緒萬千,想到了什么?
2、想像兩年前的與親人共度重陽節的美好情景:
兩年前的重陽節,給王維留下了美好的回憶,那溫馨的一幕幕至今仍時時浮現,往昔的重陽節啊,我們兄弟曾經一起……曾經一起……曾經一起……
思緒萬千的王維,想起的又何止僅僅是兄弟呢!那年邁的父母啊,已雙鬢斑白,他又何嘗不是時時惦記,九九重陽又被稱為老人節,可王維卻無法伺奉左右,承歡膝下,此時此刻,他真想對雙親說:父母啊……
3、家鄉的親人也在思念他,想像說話——
4、但如今卻沒人與他共度佳節,他只好孤身一人站在這高高的山上,遠遠地望著家鄉,他心里該與多少傷心難過啊,讀——
四、配樂誦讀 深華情感
1、配樂讀全詩: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2、詩人王維僅僅是在九月九日重陽佳節思念親人嗎?學生想象在不同的節日里詩人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親人。(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五、背誦全詩,書寫生字
1、背誦
2、出示要求寫的生字,組詞朗讀。
3、觀察生字,交流寫字經驗:怎樣既正確又漂亮地寫好這些生字?
4、書寫生字。
板書設計:
《夜書所見》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葉紹翁 思鄉 念親 王維
孤獨 寂寞 難過
教學反思:(2009學年)
這節課學習的古詩,都是寫出了詩人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的感情。同時在教學時也正是中秋節過后,學生對于過節的氣氛,家人團聚的幸福感都有所體驗,這樣對于課堂的教學,體會當時詩人的心情就有很大的幫助。
在教學這兩首古詩的時候,課堂中我注重把握詩的意境和情感,讓學生通過朗讀品味詩意,加以引導。例如在教學第一首古詩《夜書所見》的時候,對于第一句詩句的教學,我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讓學生通過角色體驗,想想當時詩人所想,所感。課堂中通過我的教學語言,給學生創設情境,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冷,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一個人在外地的詩人,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學生會想到感覺很孤單,想家里的親人等等,通過這樣的想象很好的讓學生體會了詩人當時寫下這首詩時的感受,體會了詩人的真實的內心世界。
10.《風箏》教學設計及反思
導入:
請同學們看大屏幕: 村居
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教師有感情地朗讀)
教師: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
學生:詩中描繪了春天孩子們放學后忙著去放風箏的情景。
師:很好。詩的后兩句讓你想到了我們剛剛學過的《春》中的哪句話?
生:天上的風箏漸漸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師:是啊,早春時節正是孩子們爭相到戶外活動的時候,放飛美麗的風箏,也正是放飛了自己的好心情??墒?,文學家魯迅先生看到天上飛舞的風箏,卻感到“驚異和悲哀”,這是為什么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風箏》來共同研讀。(教師書寫課題)
二、自學課文,把握內容
1.復述課文
師: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字,通讀了課文,有誰能夠為大家復述一下課文的內容?
生:本文記敘了魯迅先生看到北京天空飄飛的風箏,想起了小時侯自己不喜歡放風箏也不讓小兄弟放,把小兄弟偷做的風箏毀壞了。中年之后,他看了一本外國講論兒童的書認識到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他非常后悔,找機會向兄弟道歉,可是他的弟弟已經忘記了,這讓他的心情更加難過。
師:你的復述非常完整、準確。
2.分析人物形象
師: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集中在哪些段落?
生:第3、4自然段
師:請仔細地閱讀3、4自然段,思考:這兩個人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1名學生朗讀、自學5分鐘,教師點撥
生:從第3段可以看出小兄弟身體瘦弱。
生:從第3段“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竟至于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天真可愛,特別喜歡放風箏。
生:從第4段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心靈手巧。
生:從第3段中可以看出魯迅獨斷專行。
生:從第4段中“我即刻伸手折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的幾個動詞可以看出我特別冷酷,不讓小兄弟放風箏。
師:“我”為什么不讓小兄弟放風箏?
生:“我”認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
師:可以看出我怎樣的情感?
生:“我”是為了小兄弟好,是愛他。
師:我小時侯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不讓他放是嚴格管束,是為弟弟有出息,多年之后發現這是錯的很自責,而弟弟已經忘卻了。體現了我對弟弟的手足之情。
師:剛才的自學大家完成地非常好。文中還有一些蘊涵深意的句子需要我們理解,下面我們進入自主提問、合作學習環節。
三、自主提問、合作學習
1、將課前小組未能疏通的句子、疑難問題提出來
(1)生:為什么“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2)生:“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怎樣理解?
(3)生:“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什么?
(4)生:兄弟的忘卻為什么使我“心只得沉重著”?
(5)生:怎樣理解結尾的句子?
(6)生:“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么說是“不幸”的?
2、小組討論8分鐘,教師巡視輔導
3、師生交流,逐一解決
師:請同學們自由發言,不必拘泥于問題的順序。
生:“精神的虐殺這一幕”指的是“我”不顧弟弟的喜愛,粗暴地將風箏踏扁。
師:不過是毀壞了一個風箏,怎么能稱為“精神的虐殺”?
生:因為這么做傷了弟弟的心。
生:還有,放風箏可以鍛煉身體、提高孩子的智力和動手能力,魯迅這么做,使弟弟不能從中得到這些好處。
師:可以看到作者當時怎樣的心情?
生:后悔、難過。
師:這能看出作者是個怎樣的人?
生:知錯就改。
生:我想分析第6個問題。當年我認為自己的作法是對的,可是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自己錯了,所以說是“不幸的”。
師:你分析得很好。請繼續。
生:第2個問題我來分析。因為作者離家多年,所以說是“久經訣別的故鄉”,也因此看不到故鄉的春天,如今北京天空浮動的風箏讓他想起了故鄉的春天。
生:第1個問題,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浮動的風箏讓“我”感到“驚異”,著讓“我”想起了小時侯對弟弟精神的虐殺這一幕,所以說“悲哀”。
生:我來解決第4個問題。“我”本希望小兄弟怨恨“我”,可是他忘卻了,可見小兄弟并不認為這是精神的虐殺,認為兄長當年做的是對的,我為他的不覺悟而感到更加難過。
師過程大家分析的都很好,有誰愿意解決第5個問題?作者為什么說要“躲”到嚴冬中去?
生:因為他不想回憶過去的事情。
師:那為什么說“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僅僅是指自然環境嗎?
生:不是,是說大家都沒有認識到玩具對兒童的意義,都受封建思想的控制,認為要“有出息”,就不能玩。
師:是啊,人們的不覺悟讓人不寒而栗。
四、探究主題:本文的思想主題是多方面的,你對此有怎樣的理解?
(1)作者對小兄弟的愧疚之情
(2)深刻的自我反省
(3)對像小兄弟一樣的人的不覺悟的感慨
五、拓展及作業
師:你喜歡哪種游戲?如果家長反對,你會怎么做?
生:我喜歡打籃球。如果家長反對,我會告訴他們打籃球可讓我精神放松、鍛煉身體。
生:我喜歡玩布娃娃。如果家長反對,我會對媽媽講,我為娃娃作衣服可以培養我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設計能力,對我是有好處的。
六、總結
這篇文章思想深邃,我們既可以讀出作者對小兄弟的愧疚之請,也可以看到他接觸了科學之后時時的反省自己,也可以品出他對“被虐殺者”不能自我醒悟的感慨。希望同學們也能在生活中善于觀察,長于捕捉素材,勤于思考,做一個有思想的人。
11.《秋天的雨》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目標:
1.認識“鑰、匙”等8個生字,會寫“扇、郵”等12個生字。正確讀寫“清涼、留意”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秋雨的喜愛和贊美之情。積累好詞佳句,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感受秋天的美好,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通過課文生動的描寫,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課文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發感情,這些被藝術化了的語言,給學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難
教學目標
1、了解詞的相關知識及詞人的情況
2、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人的心境;
3、能夠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詞;
教學重點
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人的心境
教學難點
能夠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詞
教學方法
朗讀賞析,合作探究。
(教)學習過程
旁注與糾錯
一、 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辛棄疾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其實,人,只要經歷了世事,就不可能沒有愁緒。在我們剛剛學過的唐詩中,就有李白寄托與明月的“愁心”;有韋應物因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淡淡的憂傷;更有陳子昂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極度苦悶——今天,我們來看一看另一類愁緒——亡國之愁。
二、 自主學習,獲取新知:
常識填空
詞興起于( )流行于( ) 是一種和樂歌唱、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起初時稱“( )”“( )”和“( )”,后來也稱作“( )”。其特點是“詞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每首詞都有一個曲詞名稱,叫“( )”。如“( )”就( )。詞牌決定了這首詞的字數、句數和平仄聲韻。詞以字數分為 ( )、
( )和( )。宋代詞壇上形成了( )和( )兩大流派。
三、朗讀理解,整體感知:
?。ㄒ唬├首x練習
1、師范讀,生注意:字音、停頓、語氣、語調和情感的把握。
2、生練讀后指名讀,師生共同予以點評,然后齊讀。
(二)整體感知
這首詞所傳遞的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應該以怎樣的語調去讀?
四、深入賞析,合作探究
1、讀上片思考下列問題:
?。?) 詞人為什么會“無言”?“獨上”寫出了怎樣的步履和神情?
?。?) 與大多數詞作一樣,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仔細品讀上片,說說詞人是借助哪些景致描寫渲染這份離愁的?
2、品讀詞的下片,關注名句。詞的下片直接抒情,其中“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是流傳千古的名句。能說說這三句的'妙處嗎?
五、聯系實際,拓展延伸
品讀李煜的《虞美人》,然后說說它與《相見歡》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各是什么?
虞美人 ·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點撥: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
共同點:
不同點:
六、當堂檢測,鞏固提升。
1、開篇渲染愁苦氣氛,并運用比喻修辭的句子:
2、采用白描手法,道出當時“離愁”的滋味講不出、說不清的復雜、微妙的真實感受的傷心語的句子:
3、既點明季節,又寫出作者俯視地面所見景象,同時暗寫出詞人心頭凄涼之情的句子:
4、詩中仿佛使人看到一個“斯人獨憔悴”的孤獨身影的句子:
5、道出內心復雜感受,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句子:
6、化抽象為形象,以有形喻無形的句子:
7、以絲暗喻愁思的句子:
8、仰望天空,寫使人愁上添愁之景。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