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08
這是將進酒40章補肉,是優(yōu)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的:
1.理解李白豪放飄逸的詩人氣質
2.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同上)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背景、解題:
本文選自《李太白全集》,作于天寶十一年(725年),李白和友人岑夫子在蒿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登高飲宴,借酒放歌,以抒發(fā)滿腔不平之氣。
《將進酒》原為漢樂府的曲調,意為“勸酒歌”,朵頤因酒放歌為資料,將(qiāng),清、愿之意,《詩經(jīng)衛(wèi)風氓》中有:“將子無怒”——愿、請你不要生氣。
二、導入:在中國文學史上,詩與酒相從相隨,幾乎有一種天然的緣分。中國詩人大多愛喝酒,且多半是因為“愁”了才喝酒,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業(yè)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詩人因酒忘卻人生的痛苦憂愁,因酒在自由的時空盡情翱翔、因酒而丟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傳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詩人李白尤為突出,他是“詩仙”,有自稱是“酒中仙”,時人也號之為“酒圣”。古時酒店都愛掛上“太白遺風”、“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此刻。
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說: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狂放不羈)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嗜酒)
1.李白的生平、經(jīng)歷: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人,唐代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后世稱他為“詩仙”,又自稱“酒中仙”。
少年時,受到道教的深刻影響,崇尚自然、清凈無憂,企慕到達不受約束的人生境界。早年多在隱居、漫游中度過,養(yǎng)成了他狂放不羈、豪放灑脫的氣度、狂傲的人格和自由創(chuàng)作的浪漫情懷。他希冀憑借自己的文章才華,得到推薦,受到重用。
天寶元年,他被招入長安,供奉翰林,但此時的唐玄宗已經(jīng)不再勵精圖治,他寵愛楊貴妃,整日荒淫享樂,不理朝政。他只需李白歌功頌德,裝點太平。這并不是李白的初衷,他沒有半點奴顏媚態(tài),受到排擠,最終提出離開長安。
之后的他,仍持續(xù)著對人生自由的向往,大力宣揚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的思想,這首詩歌就是一個很好地體現(xiàn)。
2.插入李白與酒的小故事:
A.李白供奉翰林時,經(jīng)常醉臥在酒店里,天子愛其才,找他進宮做詩,李白醉醺醺的來到宮中,叫楊國中磨墨,高力士脫靴,大膽的將權貴玩于鼓掌之間。
B.李白因酒而豪放、狂傲,因酒而成就了他的傳世詩篇,就連他的死,也有人給它帶上了傳奇的色彩,傳說她死的時候,坐在川上飲酒,看到天空上的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便伸手去撈水中的月亮,不幸落水身亡。
這些都展現(xiàn)了李白特殊的氣質,那是一種豪放、灑脫、狂傲的詩人氣質。它們都與李白的生活經(jīng)歷密切相關。
三、講解課文:
(一)熟悉課文:
1.聽錄音朗讀
(1)正音正字
饌(zhuàn)恣歡謔(zì)(xuè)徑(jìng)裘(qiú)
朝(zhāo)樽(zūn)還(huán)岑(cén)烹(pēng)
(2)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
豪放(千、百、萬……等數(shù)詞的運用)(學生討論)
2.全班齊讀(注意抑揚頓挫)
3.學生評點示范朗誦的精彩和不足,初步把握詩人情感的大起大落,領會詩人的豪放飄逸。(必要時教師范讀)
4.學生找出詩中表是詩人情緒的字、詞
悲樂憤狂
愁(教師板書)
(二)解析詩句:
1.(1)先從黃河起“興”(學生回顧“興”的用法)
“君不見”——從容、親切(黃河離詩人開懷暢飲的潁陽不遠)
“天空上來”極言黃河源頭之高,似從天降,東入大海,勢不可回。
(上句寫大河之來,下句寫大河之去)
插入:描述黃河的詩句還有:
A黃河如絲天空上來,洪波東流射大海。(壯)
B黃河西來絕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
本詩句寫出了黃河的氣魄之大,但又有“不復回”之嘆。(悲)
是以水來比喻時間的流逝。這樣的詩句不是李白的獨創(chuàng):
A《論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B漢樂府《長歌行》百川東入海,何日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2)、“高堂”——高大的廳堂
由時間來言及人生,“高堂明鏡悲白發(fā)”
李白的《秋浦歌》:白發(fā)三千丈,緣愁是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異曲同工)
一個“悲”字,嘆意極濃光陰易逝,人生易老(板書)
這兩句,既是比喻——以黃河一去不復返比喻青春難在;
又是反襯——以黃河的偉大永恒反襯人生的渺小、短暫。
(教師提示,學生分析)
前一句在空間上放大,后一句在時間上壓縮。不僅僅為下面的“萬古愁”埋下了伏筆,也為李白的開懷暢飲帶給了充足的借口。
2.“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人生短暫,應及時行樂。(板書)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大氣、豪放)
插入:《行路難》作于公元744年(賜金還山)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詩中暗喻了仕途的坎坷曲折,但作者并沒有心灰意冷,行路雖難,但終究有長風破浪之時,那時即可揚名。
8年之后,公元752年作《將進酒》
“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夢想已成泡影,“天生我才必有用”——卻未受重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也并未見來。
表面豪爽,暗藏憂愁,其實是詩人仕途失意的自慰之辭。
3.“鐘鼓饌玉不足貴”
(一種樂器)(精美的飯食,山珍海味)
講解:在封建社會,只有以實物有的達官貴人才有閑情逸趣沉溺于聲色犬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
而李白卻不羨慕這種生活,實際是對權貴們的蔑視(不隨波逐流,叛逆性情)
(板書)
“且放白鹿青崖間,需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夢游天姥吟留別》
“但愿長醉不愿醒”與“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異曲同工,有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惆悵。
古來圣賢——寂寞
飲者——留其名
(陳王)曹植,才華橫溢,志向遠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飲酒不節(jié)”,最終沒有得到其父曹操的重用。作者此時自比陳王,抒發(fā)滿腔壯志未酬之憤。
4.“主人何為言少錢?”(酒酣之辭)
反客為主,抒發(fā)狂放之辭,詩人要將一切昂貴的東西都拿來“換美酒”狂放到了極點。
這是悲之重,歡之濃,憤之深的最終發(fā)泄口。
(三)整體理解詩中作者情感的流向:
悲樂憤狂
但所有的情感都是基于一個“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嘆時光,因愁而縱酒作樂,因愁而慷慨憤激,也因酒而狂放失態(tài),怎一個“愁”字了得?!
(四)學生齊讀全詩,體味作者的這種情感流程。
(五)教師指導朗誦,學生當堂背誦。
(六)小結
本首詩歌寫得好不好呢好在哪里?
1.氣勢豪壯——“千金散盡”、“三百杯”、“斗酒十千”、“萬古愁”;
2.結構繁復——情感大起大落;
3.語言活潑——以七言為主,三、五、十言句“破”之。
板書設計:
將進酒
(情、愿)
李白
時光易逝人生如夢蔑視權貴反客為主
悲樂憤狂
人生易老及時行樂自比陳王酒酣意濃
愁(情感的落腳點)
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理解詩歌的基本資料;
2、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復雜性;
3、理清詩歌中詩人情感變化的線索,背誦全詩。
教學重、難點:
領悟詩人“狂歌痛飲”豪放外表下的憤激之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中國文學史上,詩與酒相從相隨,幾乎有一種天生的緣分。中國詩人大多愛喝酒。許多詩人因酒忘卻人世的痛苦憂愁,因酒在自由的時空中盡情翱翔,因酒而丟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傳世佳作。李白好飲,也善飲,這有杜甫詩為證:“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唐代的天才詩人李白尤為突出。他是“詩仙”,又自稱是“酒中仙”,時人也號之曰“酒圣”。古時酒店都愛掛上“太白遺風”、“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他一生寫下了許多詠酒的詩篇。他的《將進酒》就是酒與愁經(jīng)過心理反應后留下的結晶。
《將進酒》是一支勸酒歌,是漢樂府曲名,大約作于李白以梁園(開封)為中心的十載漫流期間。詩中記李白與岑勛、元丹丘相聚飲酒之事。岑勛,李白稱他為“相門子”。元丹丘是當時著名的隱士,主要隱居地在嵩陽。
二、教師范讀(注意讀音、節(jié)奏)
誦讀指導:
這首詩,詩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個顯著的特點,這就是豪放的表現(xiàn)。誦讀時應適應著詩人感情的變化來選取不同的聲調,要注意詩中節(jié)奏的變化。
①起興:開頭用“君不見”領出,要讀得從容、親切。“黃河”一聯(lián)用了比興手法,“天空上來”極言黃河源頭之高,“不復回”隱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須重讀。“高堂”一聯(lián)說及人生,“悲白發(fā)”嘆意極濃,“悲”字應重讀。這兩聯(lián)把天地人生都說到了,境界極其闊大,應讀得很有聲勢,有慷慨生悲的韻味。
②入題:節(jié)奏要逐漸加快。“人生”一聯(lián),“盡歡”和“空對月”須重讀。“天生”一聯(lián)顯示詩人對未來的信心,應讀得擲地有聲。“會須”句要用升調讀,讀得豪氣十足。
③舉杯勸酒:應讀得親切,節(jié)奏逐漸加快。
④勸酒辭:須讀得酣暢淋漓,再現(xiàn)詩人狂放不羈的個性。“鐘鼓”二句是勸酒歌的主題,也是全詩的主旨,應讀得從容。“不足貴”“不復醒”用極強音讀。“古來”兩句以抒情方式說明“不復醒”的理由,上句宜輕讀,下句宜重讀。“陳王”兩句援引古人飲酒情形,用敘述語調讀,重音落在“恣歡謔”上。“主人”兩句,前句宜輕讀,后句詩人反客為主,直命沽酒,宜重讀。“五花馬”三句當快讀,“與爾同銷”可兩字一頓并放慢速度,“萬古愁”三字要用夸張語調讀。
三、學生自由朗讀,誦讀感悟。
此詩氣勢豪壯,又情感起伏較大,可先指導個別同學朗讀,再采用齊讀的方式。教師可根據(jù)學生朗讀狀況及時指導誘發(fā),營造高昂活躍的課堂氛圍。然后了解學生對詩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結合注釋了解大意。學生練習朗讀。
四、整體把握:
1、一個驚心動魄的開端:“君不見黃河之水天空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一從空間夸張,一從時間夸張。真是“巨人式的感傷”。
2、兩處用典:(1)烹羊宰牛且為樂(語本曹植《箜篌引》)(2)陳王昔時宴平樂。(語出曹植《名都賦》。)
3、三種主要情感:(1)顯示了詩人對未來充滿無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之意。(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3)表達詩人蔑視權貴,盡吐郁積在胸的不平之氣。(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4、感情脈絡的四個層次:(1)感傷之情:如“君不見”兩句。(2)歡樂之情:如“人生得意須盡歡――會須一飲三百杯。”(3)憤激之情:如“鐘鼓饌玉不足貴――斗酒十千自歡謔。”(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為言少錢――與爾同銷萬古愁。”
五、賞析
1、名句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空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賞析:“君不見黃河之水天空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不是李白的獨創(chuàng),早在春秋時代問世的《論語》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記載;漢樂府《長歌行》有詩云:“百川東入海,何日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獨傷悲。”告戒世人:光陰易逝難回頭,莫讓年華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詞人蘇東坡高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以及《三國演義》中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都是我國古代“流水文化”的擴展和延續(xù)。《將進酒》一開篇,就把作者的視線引到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既描述了大河奔騰的壯觀景象,又抒發(fā)作者“逝者如斯”的傷感。至于“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如青絲暮成雪。”與作者的《秋浦歌》“白發(fā)三千丈,緣愁是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則有異曲同工之妙。詩歌開頭這兩句,不僅僅為下面的“萬古愁”埋下了伏筆,也為李白的“開懷暢飲”帶給了充足的借口。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進還復來。
賞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進還復來。”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辭。那時“千金”尚未“散盡”雖有懷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幻想還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寫《將進酒》時,當年“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夢想已化為泡影,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實際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謂“千金散進還復來”實際上并不見來,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宋代詞人李清照語)由此可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進還復來。”表面豪爽,暗藏憂愁。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賞析:“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這兩句詩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鐘鼓”本是一種樂器,在那里是擊鼓作樂之意,“饌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時代,只有衣食無憂的達官貴人才有閑情逸致沉溺于聲色犬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羨慕達官貴人的生活,實際是對權貴們的一種蔑視,這是封建社會的讀書人最可寶貴的性格。這種不隨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詩《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也有所表現(xiàn):“……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動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當然,有骨氣,不等于沒有憂愁。李白在蔑視權貴的同時,一種難言的惆悵也在心中涌動,他想透過“長醉不復醒”來忘卻懷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嗎?李白在《宣州謝眺樓芡餞別校書叔云》一詩中作出了明確的回答:“……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澆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我們能夠想象,一個滿腹惆悵的人,當他一心解愁卻又無法解愁的時候,內心是怎樣的愁苦阿!表面上開懷暢飲,實際上愁箭穿心,這就是《將進酒》中的李白!
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賞析:在《將進酒》中,李白像一個大哲學家,對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進行了哲學化的概括。“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就是作者在“飲”與“名”的問題上作出的結論。李白仿佛站在歷史的最高點上,指點古代圣賢的功過是非。我們暫且不論他那“唯有飲者留其名”的高見帶有多少歷史依據(jù),只說他與“陳王”的“深情厚意”。在中國歷史上,寂寞的圣賢不可勝數(shù),作者為什么就提到“陳王”呢?我們從陳王的生平能夠略知一二。陳王就是三國時候的曹植,他才華橫溢,志向遠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飲酒不節(jié)”最終沒有得到父親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詩”是著名的文學典故,他的《七步詩》家喻戶曉:“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與曹植一樣,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長安,抱濟世之志,卻為小人排擠,最后落個“賜金還山”的下場。他對曹植情有獨衷,大加贊賞,也許是同病相憐的緣故吧。
2、藝術手法:奇特的想象,大膽的夸張
(1)這首詩的基調是憤激,詩人感情的發(fā)展變化極快。
①開頭四句寫悲。李白和朋友開懷暢飲的潁陽離黃河不遠,因此作者以黃河起興。黃河自西而來,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直奔東海。上句寫大河之來,上句寫大河之去,構成詠嘆味。之后四句向人們喻示時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但是“朝”“暮”間事。兩個長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襯――以黃河的偉大永恒襯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從空間和時間兩方面夸張。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
②“人生”以下六句寫歡。“人生”兩句由“悲”而翻作“歡”“樂”。詩人漸趨狂放。朋友間的聚會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對月”將飲酒詩化了,“莫使”“空”的雙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陳,語氣更為強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擊節(jié)贊嘆的句子,相信自己必須能作出一番事業(yè),對區(qū)區(qū)金錢也毫不在意。作者寫了盛宴,“一飲三百杯”。
③“鐘鼓”以下六句寫憤激之情。酒宴開始,詩人的感情由歡樂轉為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鐘鼓饌玉”“不足貴”是出于憤慨。“古來”兩句亦屬憤語。說到“惟有飲者留其名”,便舉出“陳王”曹植作代表,因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為曹植的懷才不遇抱恨終生而嘆惋,兼以自況。
④“主人”句至結尾寫狂放之情。
(2)夸張的寫法。這首詩具有震撼古今的氣勢和力量,與夸張手法的運用不無關系。詩中有些夸張是憑數(shù)字表現(xiàn)的,有些屬于感覺的夸大。“君不見黃河之水天空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讀者指引到波濤洶涌的黃河岸邊,觀賞水從天來,東流入海的壯觀景象,讀者在領略詩句內含的同時,也感受到其中的藝術魅力。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
掌握詩歌基礎知識
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反復吟詠,明確作者的抒情層次。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批判的看待李白“及時行樂”的觀點,學習李白自信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一、導入
同學們一定能朗誦李白與酒難舍難分的傳世佳作吧?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杜甫《飲中八仙歌》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
--客中作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下獨酌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二、題解背景
1、作者與友人岑勛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登高飲宴。岑勛,李白稱他為“相門子”。元丹丘是當時著名的隱士,主要隱居地在嵩陽。
2、《將進酒》原為漢樂府的曲調,意即“勸酒歌”,多以飲酒放歌為內容。將,請、愿之意,《詩經(jīng)衛(wèi)風氓》中有“將子無怒”句。這個“將”與詩句“呼兒將出換美酒”的“將”音義不同。
李白這首詩雖用了舊題,卻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創(chuàng)新意,把飲酒和對黑暗現(xiàn)實的批判結合起來。
這首詩是一首勸酒歌,大約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即安史之亂前四五年光景。當時唐玄宗沉于女色,先后將政事交給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官場一片黑暗,豪門貴族只顧尋歡作樂,不以國事為念,社會腐敗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詩人對此極為不滿,但他又無力改變這種狀況,只能用消極的辦法進行反抗,借酒銷愁,“但愿長醉不復醒。”詩人借題發(fā)揮,盡吐郁積在胸中的不平之氣,這種反抗方式,跟《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借尋仙表現(xiàn)不事權貴的意志的寫法頗為相似。
三、自學檢查:
1、指出下面加線字的讀音有錯的一項:C
A、饌玉(zhuàn) B、恣意(zì) C、將進酒(jiāng) D、歡謔(xuè)
2、下面通假字中有錯的一項:C
A、徑須沽取(沽:酤) B、所守或匪親(匪:非)
C、與爾同消萬古愁(爾:你) D、卒廷見相如(廷:庭)
3、解釋下面“將”的意義:
①將進酒( )②呼兒將出換美酒( )③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⑤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 )⑥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
①請;②拿;③扶持;④帶兵的人;⑤帶領; ⑥助,在動詞后,沒實在意義
四、聽朗讀,正音
五、作品基調
基調指的是一篇作品整體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圍。
本詩的基調:豪放是它的外殼,憤激才是它的內核。
六、情感線索
先寫悲(開頭四句)--嘆流光易逝
次寫樂(“人生”以下六句)--喜朋友相聚
又次寫憤激之情(“鐘鼓”以下六句)--渲不平之氣
最后寫狂放之情(“主人”后)--豪放中含悲涼意
七、詩歌賞析
1、以黃河起興有何作用? 感嘆時光易逝
2、面對時光流逝,作者首先想到什么?
即使人生只能暫時得意,也要縱情高歌,把酒言歡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堅定信念,樂觀豁達
3、“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寄托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思?
全文主旨 痛苦、憤慨
4. 作者表現(xiàn)“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為何偏偏選陳思王為例?
陳王,即曹植。遭其兄曹丕猜忌,監(jiān)視,一生才學無可施展,遂借酒銷愁。其狂放不羈的性格與李白極為相似。
5、作者狂放疾呼“與爾同消萬古愁”,這里的萬古之“愁”該如何理解?
“抱利器而無所施”是古代賢人逸士的曠古愁思。這種懷才不遇的愁怨古而有之,故稱其為“萬古愁”。
八、研究討論
比較主旨句“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與“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在思想內容與表達形式上的異同。
內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現(xiàn)了詩人對權貴的鄙棄和蔑視的態(tài)度;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謂“開心顏”包含著個人對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謂“長醉不復醒”顯得消極一些。總起來說,前者于憤激中略見昂揚,后者于憤激中略見低沉。
在表達形式上二者的不同是很明顯的。前者是直白,鋒芒直指“權貴”;后者是曲達,以“鐘鼓饌玉”借代權貴。
之所以有上述不同,可能跟詩人創(chuàng)作時的心境和所選用的題材有關。《夢游天姥吟留別》寫于初離長安之時,詩人余恨未消,又以游仙為題材,而“安能”二句有卒章顯志的作用,不能不直截了當?shù)卣f出詩人心中的意愿;而《將進酒》作于此后約七年光景,又值朋友歡聚飲酒,盡吐胸中塊壘,也要跟飲酒合在一起說,因而只能采用曲達。
九、《將進酒》測練
(一)解釋下列加點字詞。
1、徑須沽取對君酌。沽:通酤,買。酌:喝。
2、鐘鼓饌玉不足貴。饌玉:古義:美好的'飲食;今義:饌:飲食;玉:玉石。
3、與君歌一曲。歌:唱。
(二)、說說下列句子的詩意。
1、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表絲暮成雪。
你沒看見嗎?黃河之水是由天上而來。波濤滾滾奔向東海,永不回頭。你沒看見嗎?可悲的是高堂明鏡照見了白發(fā),早晨如青絲般烏黑,傍晚白得如雪。
2、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人生得意時應該盡情歡樂,不要讓金杯空對著明月。
(三)、填充題:
1、這首詩的基調是(憤激)。在這首詩中,詩人感情的發(fā)展變化極快,開頭四句寫(悲),一落筆就寫楚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人生”以下六句寫(歡),“鐘鼓”以下六句寫憤激之情,“主人”句至結尾寫(狂放)之情。
2、本詩的主旨句是:(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表達了詩人(對權貴的鄙視和蔑視)的態(tài)度。
3、李白的浪漫氣質和狂放的性格充分體現(xiàn)在詩中對夸張的運用,如(朝如青絲暮如雪);(與爾同銷萬古愁)等。
(四)下列對詩中的詩人形象分析不當?shù)囊豁検?A )
A、詩人懷著平生之得意,又逢老友相聚,縱酒狂歌,互訴衷腸,感到無限快樂。
B、詩人大聲呼喊不喝上“三百杯”誓不罷休,表現(xiàn)他已從悲感中突破,豪氣洋溢。
C、詩人頻頻舉杯相邀,氣氛熱烈,酒到高潮,情不自禁狂歌起來。
D、詩人高歌后酒興更濃,不惜寶馬金裘換酒暢飲,活現(xiàn)慷慨爽快之態(tài)。
十、拓展延伸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
這是誰的詩,他們對李白飲酒過度持何態(tài)度?
你對李白“痛飲狂歌”有什么看法?
“我自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是近期熱播的電視劇《亮劍》中楚云飛和李云龍見面時的第一句話。
出自杜甫《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李、杜二人均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兩人雖然相差11歲,且性格炯異,但卻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僅《李太白全集》中就收錄杜甫寫給李白的詩11首。《不見》中云“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在《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詩中又云:“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短短二十八個字,寫盡了李白的精神、神態(tài)、性格和嗜好,是一幅形神兼?zhèn)涞?quot;詩仙"李白的生動畫像。
晚唐詩人皮日休曾作《李翰林詩》云:“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也即指出,李白是因醉酒致疾致命的,就連升天的靈魂都帶著醉意。
現(xiàn)世學者郭沫若由“腐脅疾”得到啟發(fā),從醫(yī)學角度進行研究推測,認為李白六十一歲曾游金陵,往來于宣城、歷陽二郡間。李光弼東鎮(zhèn)臨淮,李白決計從軍,可惜行至金陵發(fā)病,半途而歸。此為“腐脅疾”之初期,當是膿胸癥。一年后,李白在當涂養(yǎng)病,膿胸癥慢性化,向胸壁穿孔,由“腐脅疾”致命,最終死于涂。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1)理清詩歌情感變化線索,理解貌似消極行樂實則渴望用世的復雜情感。
(2)背誦全詩。
2、潛力目標體味詩歌頗具特色的起興和夸張手法的運用,領會李白淋漓暢快的浪漫主義詩風。
3、情感目標:了解相關的詠酒詩篇及酒文化。
4、教學重點:探究詩歌的藝術手法。
5、教學難點:體味詩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6、教學方法:師生探討法
導入新課
請大家猜一個簡單的謎語:酉時下大雨。“酒”是一種文化,它與中國古代詩人似乎結上了不解之緣。他們或仗酒力助發(fā)豪興,舉杯而靈感紛來;或借酒來排遣愁緒,飲酣而筆底奔騰。無數(shù)名句佳篇都與滟滟美酒相互輝映。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說:“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在《不見》還用“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來概括他的一生。此刻就讓我們來欣賞李白的一首勸酒詩《將進酒》。(朗誦全詩)
一、整體感知
《將進酒》是漢樂府曲名,意即“勸酒歌”,多以飲酒放歌為資料。將,請、愿之意,《詩經(jīng)衛(wèi)風氓》中有“將子無怒”句。這個“將”與詩句“呼兒將出換美酒”的“將”音義不同。李白這首詩雖用了舊題,卻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創(chuàng)新意,把飲酒和對黑暗現(xiàn)實的批判結合起來,從而在必須程度上賦予這個歷來被許多詩人歌唱過的詩題以用心的資料,這是值得重視的。但是,李白的狂歌痛飲畢竟是一種消極行為,但這是他的傲世態(tài)度和豪放不羈的個性所使然,是無法改變的。杜甫在結識他之初就看出了這一點,曾試圖說服他,寫道:“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贈李白》)杜甫這個批評是正確的,但我們也不可忽視李白的飲酒詩中仍包含著用心的資料。
(給學生五分鐘朗誦全文,要求其注意作者的感情變化。)
二、鑒賞要點
1、三種主要情感:
(1)、顯示了詩人對未來充滿無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之意。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3)、表達詩人蔑視權貴,盡吐郁積在胸的不平之氣。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2、感情上大起大落
這首詩中,詩人感情的發(fā)展變化極快,可分四個層次:
開頭四句寫感傷之情。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空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那里的“高堂明鏡”并非指母親,而是懸于高堂之上的鏡子。
詩人一落筆就寫黃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這是非同尋常的。詩人寫黃河,頗能顯示它的宏偉氣魄和浩大聲勢,如“黃河如絲天際來”“洪波奔流射東海”(《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公無渡河》)等,其基調是壯;這次則不同--詩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巔,頃刻間就著遍了它的萬里流程,因有“不復回”之嘆,盡管也寫出了黃河的氣魄之大,其基調卻是悲。由此聯(lián)想人生,詩人頭腦中便出現(xiàn)了這樣一幅圖景:高堂之上,人們對鏡自視,兩鬢斑斑,真是“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間一樣短促阿!至此,詩人的悲意更濃了。
但詩人深知“白發(fā)如絲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轉悲為歡。所以“人生”以下六句轉而寫歡。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盡管詩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來,朋友間的聚會也同樣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興興地痛飲一場呢!想到這,他頓生豪情,相信自己將來必能作出一番事業(yè),對區(qū)區(qū)金錢也毫不在意。于是連呼“烹羊宰牛”(此處用典:“烹羊宰牛且為樂”語本曹植《箜篌引》),準備像東漢大學者鄭玄那樣“一飲三百杯”。“且為樂”就是姑且作樂,也就是把不愉快的事情丟開不想。(提問:詩人的這種歡樂是真實的嗎?僅僅為了一醉方休嗎?)詩人這種歡樂感情是真實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圖一醉方休,因為他說出了“盡歡”的正當理由。
“鐘鼓”以下六句寫憤激之情。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古來圣賢皆寂寞,
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鐘鼓”本意指樂器,那里做“擊鼓作樂”解;“饌玉”指精美的食品。“鐘鼓饌玉”在那里是富貴利祿的代稱。
待到酒宴開始,詩人舉杯勸飲,他的感情突然由歡樂轉為憤激,這是因為他要借此把長期郁積在胸的不平之氣一齊宣泄出來。他鄙棄那結黨營私、排斥賢能的豪門貴族集團,因而說“鐘鼓饌玉不足貴”;他憎恨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徑,因而說“但愿長醉不復醒”-一這兩句詩能夠說集中地表現(xiàn)了他自離開長安至今的憤激之情。但這又不僅僅是為了一己遭遇,他還想到了“古來圣賢”(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類人,也有屈原、賈生一類人),他們有經(jīng)天緯地的才能而不為統(tǒng)治者所用。(提問:詩人說他們“古來圣賢皆寂寞”,是不是否定他們呢?)不是!這是為他們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贊揚曹植的豪華酒宴,其實是為曹植的懷才不遇抱恨終生而嘆惋,兼以自況。這就加深了詩人的憤激之情,為結尾說的“萬古愁”埋下了伏筆。(那里要注意,此處用典:“陳王昔時宴平樂”語出曹植《名都賦》:“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
“主人”句至結尾寫狂放之情。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
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五花馬:唐朝開元天寶年間講究馬的裝飾,會把馬的鬣鬃剪成花瓣,剪成三瓣的叫三花馬,五瓣的就叫五花馬。在那里指名貴的馬。
這一層寫詩人要將一切價值昂貴之物都拿來“換美酒”,而且是“徑須沽取”,要毫不猶豫的去買,這就反客為主了,真是狂放到了極點。(提問:這種狂放是不是可信的,為什么?)這是可信的,因為上文說過“千金散盡還復來”。這種狂放,從實質上看,是詩人的悲之重、歡之濃和憤激之深的集中表現(xiàn)。至此,再用“同銷萬古愁”來結束全詩,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給學生十分鐘,練習背誦。注意作者的感情。)
提問:
一、
1.基調,指的是一篇作品整體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圍。基調常常能夠憑直觀被感知,但只有經(jīng)過分析才能得出確切的結論。例如這首詩,初讀一兩遍,會覺得它豪氣十足,但弄清詩人感情發(fā)展的脈絡以后,就會看出詩人的憤激之情是占主導地位的。確切地說,豪放只是它的外殼,而內核則是憤激。
2.首先要正確理解“古來”二句的意思;“圣賢”,不是單指孔孟,也包括所有“抱利器而無所施”的賢能之士;“飲者”,決非一般酒徒,而是“圣賢”中逃之于醉鄉(xiāng)的人。說圣賢“寂寞”,并非貶抑,但是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之意;說飲者“留名”,固屬偏激之辭,表現(xiàn)了詩人的狂放,但既在酒宴上,自然要強調飲酒的好處,也是能夠理解的。這樣來解釋這兩句,則詩人以曹植為例的意圖就昭然若揭了。
3、夸張的運用是李白詩歌的重要特色之一。要啟發(fā)學生對此作一點比較深入的分析,從詩人的思想性格、氣質修養(yǎng)等方面了解這種寫法的實質。這首詩具有震撼古今的氣勢和力量,與夸張手法的運用不無關系。詩中的有些夸張寫法是憑借數(shù)字來表現(xiàn)的,例如用“一飲三百杯”表現(xiàn)豪飲,用“斗酒十千”表現(xiàn)酒價的昂貴,用“萬古愁”表現(xiàn)愁的深廣;有些則屬于感覺的夸大,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空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讀者指引到波濤洶涌的黃河岸邊,觀賞水從天來,東流入海的壯觀景象,“朝如青絲暮成雪”則極言人生短促。諸如此類的夸張句都有力地說明詩人飄逸不群,用辭大膽,他人莫及,也表現(xiàn)了他那豪放飄逸的詩風,我們在領略詩句內涵的同時,也感受到其中的藝術魅力。
二、(提問:學了這首詩,大家覺得李白是個什么樣性格的人?學生回答后,說一下李白在華陰縣的逸事。)李白的“痛飲狂歌”是他的局限性的表現(xiàn),學生對此可能有各種不同的見解,讓他們說出來比不說好。教師能夠有選取地看幾篇,做一個小結,幫忙學生認識詩人局限性之所在,以消除負面影響。
作業(yè):背誦該詩;完成練習冊該課資料。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