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1
這是贈從弟教案設計,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教學設計
1、利用課本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字詞,疏通文意。
2、反復誦讀,體會作者流露出來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豪情逸興以及蘊含的詩人情懷。
3、深入賞析,真切感受本文高超的藝術魅力。
【重點、難點】
1、賞析本文的語言特點,感受其高超的藝術魅力。
2、理解本文看似消極卻洋溢著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積極情感。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剛剛大家看到的就是我們常德的桃花源,很多同學都去過吧!桃花盛開的美景是世人所共賞的,一千多年前的李白就曾在自己開滿桃花的庭院中大宴賓客。今天讓我們去感受一下,李白和他的堂弟們的這一次“夜宴”詩情。請大家把賞析課本翻到110頁。
二、初讀課文,理解文意
1.首先,請大家聽朗讀錄音。
2.請大家齊讀課文,感受文章。
3.疏通文意。
要想把文章真正地讀好,還必須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內容,下面就請同學們自己對照課文注釋翻譯課文,理清文章大意,有不懂的地方找出來,跟同學討論解決。如果還有疑問我們就共同探討。下面按照這樣的步驟:分組——討論——質疑釋疑——提問解答。
①通假字:序天倫之樂事(序,通“敘”)
②古今異義: 大塊假我以文章 (大塊:古義,大自然。今義:大的塊頭 文章:古義,錯雜的色彩。今義:篇幅不很長的單篇作品。) 群季俊秀 (古義,弟弟。今義,季節)
③詞類活用: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動詞作名詞,詩歌)、幽賞未已(形容詞作名詞,幽雅的景致)
4.文言句式
①判斷句: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
②狀語后置:陽春召我以煙景
5.文中典故:
①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②群季俊秀,皆為惠連。
③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三、賞析課文
1. 解題:課文的字詞義大家都沒什么問題了,下面我們來具體欣賞詩文。先從題目入手,題目給我們提供了什么信息呢?
題目信息:① 題目點出了時間(春夜)、地點(桃花園)、人物(李白和諸從弟)、事件(聚宴)。②文體:序。看題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內容: 某個春夜我李白和各位堂弟在桃花園宴游,并為之作序。
2.如果僅僅只是給大家這樣一個題目讓大家去猜測詩文內容的話,你會產生哪些疑問?
①為什么宴游?(原因)②這是一群怎樣的人物?③在宴會上會做些什么?(過程)④宴會氣氛如何?作者有怎樣的感受?
3.下面我們還是按照前面的分組,自主討論這些問題,每個組一個問題。五分鐘后請每組派代表來發表你們研討的結果。注意:你們每組的答案都要合乎文章的內容,要結合課文內容來分析。(好的,大家從文章中找答案然后自己歸納)
①為什么宴游?(原因)為什么要舉行這次夜間的宴會呢?
⑴篇首“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運用了什么修飾手法?說這句話的用意是什么?
比喻,把天地比作旅舍,把光陰比作行人。旅舍是供人臨時寄宿的,所以不能久居;行人是來去匆匆的.,所以轉瞬即逝。這樣寫的用意說明光陰易逝,人生莫測這一道理。
⑵既然光陰易逝,人生莫測,古人是怎樣做的?
他們異常珍視生命,愛惜時間,秉燭夜游,及時行樂。
⑶白天滿可以“宴”,為什么要夜“宴”呢?
因為“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珍惜生命,愛惜時間,夜間都不肯放過。不僅如此,“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用一個表示進層關系的連詞“況”承接上文,進一步回答: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因而應該夜宴,更何況這是春天,陽春用她的煙景,大塊以她的文章召喚我,豈容辜負!因而更應該夜宴。
⑷看來這春天的景色一定很美,文中哪些詞可以看出?
春前著一“陽”字,就把春天形象化,使人身上感到一陣溫暖,眼前呈現一片紅艷(陽春)。春天地氣上升,所有的自然景物都被彌漫在空氣中的裊裊輕煙籠罩,分外迷人(煙景)。
②這是一群怎樣的人物?
“群集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
南朝著名詩人謝靈運的族弟謝惠連工詩文,善書畫,作者便說“群集俊秀,皆為惠連”。以謝惠連比他的幾位從弟,不用說就以謝靈運自比了。“吾人詠歌,獨慚康樂”不過是自謙罷了。
③人物如此俊秀,談吐自然不凡,他們在宴會上做些什么呢?
賞美景——陽春煙景、大塊文章、桃花園
序天倫——享受天倫之樂,而且相會于流芳溢彩的桃花園中,真是百倍歡樂。
高談轉清——賞的對象那么優美,所以賞是幽賞;談的內容那么歡樂,所以談是高談。美景烘托樂事,幽賞助長高談,從而把歡樂的激情推向高潮。
飲酒賦詩——“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兄弟相會,花月交輝,幽賞高談,其樂無窮,于是繼之以開筵飲宴。“飛”字把兄弟們痛飲狂歡的場景表現得淋漓盡致。痛飲固然可以表現狂歡,但光痛飲就不夠雅。他們都是詩人,痛飲不足以盡興,就要作詩。
④宴會氣氛如何?作者有怎樣的感受?文章中有沒有表現作者情緒的詞語?(“敘天倫之樂事”)“樂”字與前文哪個詞相照應?具體意思是一樣的嗎?(與“為歡幾何”中的“歡”照應,賦予了特定具體的內容)詩人李白與堂弟們在桃花園夜宴,究竟有哪些可樂之事?
一樂:春景秀美,風光旖旎。
二樂:兄慈弟恭,盡享天倫。
三樂:各具才情,幽賞高談。
四樂:佳詠伸懷,縱興釋懷。
在桃李芬芳的季節,與自己的幾位堂弟一起行游于醉柳清煙的園中,映現在詩人眼中的是無限的陽春風光,大自然的景色就是最美麗的文章。眾人談笑風生,擺酒設宴,四處春花飄香,清風輕輕拂來,席間各賦新詩,作不出詩來的要罰酒三斗,一時間笑聲盈盈,確是人生一大樂事!
四、拓展探究
1.李白俯仰天地古今,就人與宇宙的關系,發出了“浮生若夢”的慨嘆,再轉到 “秉燭夜游”,用意是什么?為什么雖有“浮生若夢”的慨嘆,讀起來卻并不感到低沉?
作者一上來先行議論,從感慨人生短暫,世事如夢起筆,說出夜宴的第一條緣由。可是接下來并不是沿著這個調子去進一步抒發悲觀、低沉的情緒,而是筆鋒一轉,說自己想效法古人“秉燭夜游”去追尋人生的歡樂。援用“秉燭夜游”,他所表達的首先是一種珍惜時間,摯愛生活的情感,同時也流露了他當時仕途不達的郁悶和世事難料的迷惘,并不是醉生夢死地一味追求宴飲享樂,這從下面的文字中就可以看得出來:作者寫春天風光之美麗誘人,從而引出春日夜宴桃花園的另一個緣由,并極自然地過渡到記敘與從弟共敘“天倫之樂事”。可見開頭的一番筆墨即是作者有意的鋪陳,為的是提起下文,突出后面的諸多內容。當然,這由感慨“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到轉而去記“樂事”抒“雅懷”的變化,也正和李白的一些詩歌相同,反映著他那曠達、灑脫的性格特點。
2.將本文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進行比較,說說魏晉人與唐人生命觀和精神氣質的異同,體會李白開朗樂觀的性格,對自然、對友情、對生活的珍愛,和縱筆揮灑的才氣。
《蘭亭集序》和《桃花園序》同是記敘春日宴飲之樂,同是欣賞客觀的自然風光,同是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但由于時代環境及作家個人身份、年齡的差異,在感情格調上是有所不同的。王羲之感慨的是當時過境遷之后,游賞之樂便成了陳跡,歡樂和生命總是暫短的,必然“終期于盡”,所以發出了 “豈不痛哉”“悲夫”的慨嘆。
而李白則有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他認為正因為人生短暫,才應珍視生命,愛惜光陰,“秉燭夜游”。他覺得美景是春天對自己的恩賜,他感到能和兄弟們一同詠歌、高談、觀花、賞月并舉杯暢飲,乃是最大的樂趣!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低沉清幽。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高亢明朗,情調自是不同。
五、讀背課文
六、課堂小結
一、譯文: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天地是萬物的旅舍,時光是百代的過客,,人生漂浮無常,好似夢幻,歡樂的口子能有多少呢?古人拿著蠟燭,在夜間游樂,確實是有原因的!何況清明溫和的春天以秀美的景色來召引我們,大自然又給我們展現錦繡風光。現在聚會在桃花芬芳的花園里,暢談兄弟間的樂事。諸弟聰明過人,都有謝惠連的才華;大家詠詩歌唱,唯獨我不能和謝康樂相比而感到慚愧。靜靜地欣賞春夜的景色還沒有完,縱情的談論又轉向清雅。擺出榮華的筵席,坐在花叢中間;酒杯頻傳,醉倒在月光之下。沒有好的詩篇,怎能抒發高雅的情懷?如作詩不成的,按照金谷園的先例,罰酒三杯。
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理解關鍵字詞;
2.理解文中“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流露出來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豪情逸興;
3.比較閱讀同類“宴序”文章,理解本序與古人作的“宴序”一類文章的不同之處,領悟李白飄逸瀟灑、豪情縱情的詩意。
教學重點:
通過文章理解,體會文中流露出來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豪情逸興。
教學難點:
通過比較同類文章,領悟李白獨特的文情詩意。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朗讀李白《將進酒》。置酒會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懷才不遇”之際,于是乎借酒抒情,揮灑個淋漓盡致。飲酒賦詩,自古是文人一大樂事。這篇散文,洋溢著詩情畫意,像一首優美的`詩,長期以來,膾炙人口。明代大畫家仇英還把它轉化為視覺形象,繪成圖畫,流傳至今。
二、 破題
題目點出了時間(春夜)、地點(桃李園)、人物(李白和諸從弟)、事件(聚宴)。 看題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內容: 李白于某個春夜在桃李園宴請各位堂弟所作的序文。
三、文體常識
序:文體的一種。有書序、贈序、宴集序。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時,常同賦詩,詩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四、朗讀全文整體感知
五、自讀,不明白之處、重點字詞梳理
六、比較閱讀。文章最后四句,《古文觀止》的編者說:“末數語,寫一觴一詠之樂,與世俗浪游者迥別。”請結合所給課外閱讀材料,談談李白的文章與同類作品相比,有何不同。
提示:注意文中粗體字所表達的情感
《金谷詩序》:“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情調很悲涼;
《蘭亭集序》前文雖說“仰觀天地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結尾卻“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發出“悲夫”的慨嘆;
《三月三日蘭亭詩序》“樂與時去,悲亦系之”,與王羲之序如出一轍;
《游斜川詩序》“悲日月之既往,悼吾年之不留”,調子是低沉的。
最近學過的《滕王閣序》“嗚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
古人作的宴集序多有“興盡悲來”的情緒轉換,開始寫樂,繼而寫悲,成了一個套子。李白同樣寫游宴,卻完全擺脫了“既喜而復悲”的陳套,給人以樂觀情緒的感染。全文充滿著春天的生機,洋溢著健康的歡樂,意境高雅,格調明朗,雖有“浮生若夢”一句,但不會因這一句而生出消極情緒。
七、簡單探討作者性格與文風
李白性格豪放不羈,他的思想駁雜而矛盾。在儒家“達則兼濟”的思想影響下,李白有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抱負;在道家思想影響下,他蔑視權貴,追求個性自由、憤世疾俗的叛逆精神,有道家尤其是莊子思想的鮮明印記。入世和出世、積極和消極的矛盾都統一在李白“功成身退”的思想之中,他希望輔時濟世,建功立業,然后嘯傲山林,浪跡五湖,全身遠禍。
將進酒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游斜川詩序 作者: 陶淵明
--辛酉正月五日,天氣澄和,風物閑美。與二三鄰曲,同游斜川。臨長流,望曾城,魴鯉躍鱗于將夕,水鷗乘和以翻飛。彼南阜者,名實舊矣,不復乃為嗟嘆。若夫曾城,傍無依接,獨秀中皋,遙想靈山,有愛嘉名。欣對不足,率共賦詩。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記鄉里,以記其時日。
后人評:文章短小優美,點明出游的日期和地點,以游覽斜川、觀賞山水為題旨,著意刻畫了近觀遠眺之佳景,突出贊美了獨秀于澤畔的障山,抒發了對山水美景的濃厚情趣和愛戀,并由此引發出“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的慨嘆。
蘭亭集序 作者:東晉 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金 谷 詩 序 〔晉〕石崇
余以元康六年,從太仆卿出為使持節監青、徐諸軍事、征虜將軍。有別廬在河南縣界金谷澗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眾果竹柏、藥草之屬。金田十頃,羊二百口,雞豬鵝鴨之類,莫不畢備。又有水碓、魚池、土窟,其為娛目歡心之物備矣。
時征西大將軍祭酒王詡當還長安,余與眾賢共送往澗中。晝夜游宴,屢遷其坐。或登高臨下,或列坐水濱。時琴瑟笙筑,合載車中,道路并作。及住,令與鼓吹遞奏。遂各賦詩,以敘中懷。或不能者,罰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故具列時人官號、姓名、年紀,又寫詩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覽之哉!
凡三十人,吳王師、議郎、關中侯、始平武功蘇紹,字世嗣,年五十,為首。
《三月三日蘭亭詩序》 孫綽
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談!非以停之則清,混之則濁邪?情因所習而遷移,物觸所遇而興感,故振轡于朝市,則充屈之心生;閑步于林野,則遼落之志興。仰瞻羲唐,邈已遠矣,近詠臺閣,顧深增懷。為復于曖昧之中,思縈拂之道,屢借山水,以化其郁結,永一日之足,當百年之溢。以暮春之始,禊于南澗之濱,高嶺千尋,長湖萬頃,隆屈澄汪之勢,可為壯矣。乃席芳草,鏡清流,覽卉木,觀魚鳥,具物同榮,資生咸暢。于是和以醇醪,齊以達觀,決然兀矣,焉復覺鵬逯二物哉!耀靈縱轡,急景西邁,樂與時去,悲亦系之。往復推移,新故相換,今日之跡,明復陳矣。原詩人之致興,諒歌詠之有由。
教學目標:
《贈從弟》的教學設計
1、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
2、理解詩中松柏和風的對比作用,品味語言;
3、賞析“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勸勉之情;
4、有感情的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1、有感情的朗誦,背誦全詩。
2、理解風與松柏的對比作用;
教學難點:
賞析“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學會面對挫折。
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
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有沒有經歷過挫折?你是怎樣面對的?父母兄弟他們是怎樣的態度?(生思考,討論,發言)
但有這樣一位哥哥,當弟弟面臨挫折時,他不是以過來人的身份指手畫腳,而是通過贈詩勉勵弟弟該怎樣去面對這一切。
二、了解作者
師在生收集展示的基礎上,補充。
劉楨(?-217),字公干,存詩二十馀首。他同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禹、應揚并稱“建安七子”。他在當時甚有詩名,曹丕即稱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他性格豪邁,狂放不羈。鐘嶸說他: “仗氣愛奇,動多振絕。貞骨凌霜,高風跨俗。”
建安時期文壇上涌現出了一大批詩人,為中國詩歌打開了一個新局面。在那個戰火頻繁,動亂不斷的年代中,形成了以“梗概而多氣”而著稱的“建安風骨”,而在建安七子中,其詩又以氣盛見稱的則是劉楨。因此,本文將通過賞析劉楨的《贈從弟(其二)》來粗略的感受建安詩歌悲涼慷慨的精神。
三、學習詩歌。
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劉楨的《贈從弟》第二首。
1、小黑板出示詩歌。初讀詩歌,劃分節奏。
(1)老師范讀,學生聽范讀,劃分停頓。
(2)指導學生朗讀詩歌。“高聲誦讀以昌其氣,緩聲慢讀以玩其味”。
(3)學生自由讀詩,注意“罹”的讀音。
(4)指名朗讀。
2、再讀詩歌,了解詩意
(1)小黑板出示注釋,分小組交流詩的大概意思。
亭亭:聳立的樣子罹:遭受。凝寒:嚴寒。 。
瑟瑟:寒風聲。 一何:多么慘凄:凜冽、嚴酷。
強調“一何”、“終歲”“罹凝寒”、“本性”等詞的含義。
(2)聯系注釋,理解大意。學生概述,教師補充指正。
高山上挺拔聳立的松樹,頂著山谷間瑟瑟呼嘯的狂風。
風聲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剛勁!
任它滿天冰霜慘慘凄凄,松樹的腰桿終年端端正正。
難道是松樹沒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著耐寒的本性!
3、三讀詩歌,學習對比的寫作手法
(1)現在,老師要看一看大家對詩的理解情況
a. 《贈從弟》中,描寫勁松與狂風對抗的詩句是哪句??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b.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兩句借用了孔子的一句關于松柏的名句,你知道是哪一句嗎?(.“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調也。)”
c. 松柏有本性,詩中直接描寫松柏“本性”的詩句是哪些句子?
(“松枝一何勁” ,“終歲常端正”。)
d. 哪句詩更能表現作者對從弟的勸慰和勉勵?(“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松柏都有哪些品格值得贊揚?用自己的話來說說詩人是怎樣來贊美它的?
(松柏不怕嚴寒,經歷狂風的'吹刮依然堅挺端正,保持著自己的本性。)
在詩中,詩人通過描寫風的猖狂和囂張,來對比出松柏不畏嚴寒,傲立四季的可貴品格。
4、四讀詩歌,感受深情。
前面我們說過,這首詩是作者勸慰自己的堂弟做的,但全詩中我們沒有讀到一句,說弟弟你怎樣了?你要怎么怎么樣等等?那么,詩人是怎樣表達自己的勸勉之情的呢?
生讀詩歌,發言。
師明確:對,本詩它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勸勉之詩。同時也是言志詩,中國古代的士大夫喜歡用松、竹、梅、菊來比喻人格。在這里,劉楨以松柏為喻,勉勵他的堂弟堅貞自守,不因外力壓迫而改變本性,借青松的剛勁,表明自己的志向之堅貞。它的高明之處就在于詩人雖要勸勉,但不明說,而是以松柏為喻,贊頌松柏能夠挺立風中而不倒,經歷嚴寒而不凋,把自己對堂弟的勸勉寄托于其中。那就是希望堂弟也像松柏一樣面對挫折和困難要堅強勇敢。
四、拓展延伸,
今天,通過學習這首詩歌,我們知道了該怎樣去面對挫折,也知道了勸慰他人時除了正面勸告之外,還可以從側面,通過打比方的方式進行規勸。
當你的朋友或小伙伴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你就可以引用古詩文中的詩句、名言警句來勸慰,除贈從弟之外,你還知道哪些勸勉朋友生活中經歷挫折的古詩文?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陳毅: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鄭板橋《詠竹》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行路難》唐.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五、當堂背誦。
六、課堂小結。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了解“序”的文體知識。
2.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識點,能夠根據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讀懂文章大意。
二、過程和方法
1.課前自主探究與課上教師點撥相結合,疏通文章大意。
2.合作探究與教師點撥相結合,體會文章思想感情。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會李白對生活的熱愛和縱筆揮灑的才氣,體會他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
重點難點:
1.揣摩、賞析文句,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
2.對文中“及時行樂”思想的理解。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李白的《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李白是好酒之人,他的不少詩歌都散發著濃濃的酒香。他的好友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這樣描繪李白酒后的醉態(幻燈片):“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詩句傳神地描摹出李白豪邁灑脫、才情橫溢、蔑視權貴的酒仙形象。可以說酒是李白靈感的源泉。《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就是一篇浸潤著酒香的絕妙好辭。今天,我們將通過學習這篇文章,領略李白“落筆驚風雨”的才氣,理解李白的思想感情。
二、解題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在我們解讀文章的時候,千萬不能錯過這雙向我們頻遞秋波的眼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篇文章的題目給我們傳達了哪些信息?
學生集體回答,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以下內容。
春夜:時間
宴:結果
諸從弟:宴飲的對象(人)
桃李園:地點
序:文體的一種。包括書序、贈序、宴集序。本文屬于宴集序。古人宴集時,常同賦詩,詩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記敘飲酒賦詩的經過。李白與諸從弟聚會賦詩,本文即為之而作的序文。
進一步明確:還有“起因”“經過”兩個要素沒有交代,因而序的正文主要內容就是“為何宴”和“如何宴”。這就提示我們,李白在夜宴上的思想感情就是通過對這兩個要素的表現傳達給我們的。
三、閱讀理解
本文是文言文,我們首先要讀懂文章的字面意思,才能進一步揣摩文意,思考“為何宴”“如何宴”這兩個問題。已經布置大家預習,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翻譯文章,現在,我們來看看大家預習的效果。請大家先把課文朗讀一次。
1.初讀課文,疏通字句。
齊讀課文后,學生輪流一人一句翻譯全文。
解答過程中,教師點評,提醒學生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
通假字:序天倫之樂事 序通敘,敘說
古今異義:幾何 大塊 文章
詞類活用:季 飛 夜 慚
特殊句式:判斷句、倒裝句(介詞結構后置)、省略句
2.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同學們預習頗有實效,讀懂文章的大意是沒有問題的。現在,讓我們再次齊讀課文,邊讀邊留意,有哪些文句能夠解答為什么宴和如何宴的問題。
再讀課文。點出幻燈片:為何宴
提問:李白為什么要和諸從弟會桃花之芳園夜宴?文中哪些句子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1)序天倫之樂事。教師點評:一個樂字,點明了夜宴是為了尋樂,為宴會奠定了熱烈、愉快的基調。
(2)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教師點評:浮生如夢,人生苦短,所以要向古人學習,抓緊時間,乘夜而宴,及時行樂。
板書:原因:(1)享天倫之樂
(2)及時行樂
小結:為了及時行樂,共敘天倫,李白參加了夜宴。如此說來,夜宴的過程,也就是追尋快樂的過程。這就使人不禁要問:李白和諸從弟尋求的是怎樣的快樂呢?
3.品讀文句
打出幻燈片:如何宴
齊讀課文,教師提問:在宴飲的過程中,有哪些事物或者活動能夠使李白感到快樂?找出具體詞句進行賞析。學生分組討論。
討論過程中,教師下組了解討論情況,引導學生根據具體文句、關鍵詞語進行賞析。
美景: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都是美麗的春日風光,概括為“美景”)
追問:你為什么認為這些事物讓李白感到快樂?
點撥:擬人修辭所起的作用——表現出李白對大自然的熱愛。
雅懷:詠歌、幽賞、高談、開瓊筵、飛羽觴、罰依金谷酒數
重點賞析“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這一句:坐在花間,一面飲酒一面欣賞盛開的桃花,何其清雅!羽觴本是死物而竟然能飛,何等神奇!可見酒杯傳遞之頻,飲者歡情之暢,同時具有夢幻般的美感。體現出與會者的豪情逸性。
小結:《古文觀止》評點李白描寫夜宴的經過道:“未數語,寫一觴一詠之樂,與世俗浪游者迥別。”此言誠然。參與夜宴的人是惠連、康樂一般的文人雅士,進行的活動是飲酒賦詩這樣的風雅活動,可見李白追求的夜宴之樂,樂在美景可喜,樂在雅懷得申,是精神上的愉悅享受,而非凡夫俗子的紙醉金迷。聯系到文章開頭“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感嘆,以及夜宴會諸從弟及時尋樂的實際行動,不難看出李白對精神愉悅的追求有著時不我待的迫切感。這樣的及時行樂,行得意境高雅,樂得格調明朗。可見,本文的主旨——及時行樂,雖然有著頹廢的表象,但其內涵卻有積極樂觀的一面。
4.思想感情探究
通過對“為何宴”“如何宴”兩個要素的解讀賞析,我們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這種感慨,在古人當中并不少見。如曹操也說過“杯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這樣類似的話,在《短歌行》中,曹操這句話是要用來抒發怎樣的感情,表達怎樣的思想?這種情感與李白在《夜宴》中所要抒發的感情一樣嗎?蘇軾的“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呢?
小結:在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把單一的文句提出來,脫離文本天馬行空地討論,是沒有意義的,也不會有任何結論。只有把文句放在具體的語境中揣摩,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正確理解其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果再結合作者的生平經歷進行思考,我們就能夠更加貼近作者的心靈,跨越時空與他們對話,從而更準確地理解作品的內涵。
四、布置作業 背誦課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