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01
這是世說新語二則教學設計說明,是優秀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學習一些摹景狀物、刻畫人物的手法
2、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
3、學習古人機智、誠實等美德
一、 疏通句篇
1、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劃分正確停頓。(自讀過程中有疑問則舉手提出)
2、 請學生試讀課文
3、 教師范讀
4、 學生齊讀
二、 理解文義、探究深層含義
1、 結合書下注釋,理解句意、文意(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全班討論)
2、 請大家在討論時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詞(1)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 兒女:子侄輩,現代專指兒子和女兒。俄而:不久,一會兒。驟:迅速欣然:高興地(2) 空中撒鹽差可擬 擬:比,比擬(3) 未若柳絮因風起 未若:比不上(4) 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期:約定 乃:才(5) 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期:約會,約定。 委:舍棄。(6) 元丘入門不顧顧:回頭看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禮貌的稱呼對方;“尊君”是對別人父親的尊稱;“家君”對人稱自己父親時的謙詞)請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內容
3、 提問:大家對于課文有沒有什么疑問?(引入下面的問題)(1) 文中的這一家人是在一種什么樣的氛圍下聚會的?(輕松,溫馨)從哪里看出來?(內集,欣然,大笑)(2) “公大笑”一句中省略了謝安的話,如果你是謝安,你會說出什么話來?為什么把雪比作“柳絮因風起”比“撒鹽空中”好?(前者較有韻味)(3) 文末為什么要強調謝道韞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種贊揚與敬佩)(4) 從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陳太丘的朋友是個什么樣的人?(暴躁、易怒)(5) 結尾處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會怎么辦? (6) 讓學生表演這篇的情景。(7) 齊讀課文,要求讀出感情來。
4、 總結:全文以寥寥數筆,就將當時的環境和一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作者能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煉生動的語言,點出了人物與環境的特點,使之躍然紙上。
三、 拓展延伸
1、 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種寫作手法,我們先看看蘇軾的兩首詞,都與飛雪有關,都表達了思念之情。去年相送,馀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水晶鹽,為誰甜?手把梅花,東望陶潛。雪似故人人似雪,雖可愛,有人嫌。這兩首詞把景色和人物情感交織在一起,大家能不能想一些恰當的比喻來形容不同的雪景。
2、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 :“吾(于)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為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1) 用自己的話復述原文的內容。
(2) 陳季方真的不知道自己父親有無功德嗎?
教學目標:1、閱讀課文,掌握文言實詞的含義,準確翻譯文章。
2、體會《世說新語》二則的寓意,學習古代兒童的優秀品質。
3、加強對古詩文的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教學重點:準確翻譯文章,體會《世說新語》種“以事見人”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學習古代兒童的優秀品質。
教學方法:自讀自悟
教學準備:文字資料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激情引趣,導入新課。
交流課前查找的有關《世說新語》的小故事,如《司馬光砸缸》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導入新課。
二、了解背景,拓展知識。
《世說新語》是由南朝的臨川王集結門客編撰的,它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三國至兩晉時期士族階層d的言行風貌和逸事所語的筆記小說。
三、 自主學習,探究理解。
1、 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利用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教師巡視指導。
2、 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 指名讀課文,了解學生讀文情況。
(2) 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理解詞語。
(3) 在重點理解詞語基礎上,翻譯全文。
四、 啟發思考,明確寓意。
通過讀文,你知道文中這兩個小故事分別說明了什么道理?
指名朗讀以讀促講
指名有感情的朗讀全文,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題。
1、討論:讀了這兩個小故事,你有什么收獲?
2、交流:你應該學習這兩個故事中哪些人物的好品質?
板書: 《世說新語》二則
管寧割席
聰明的王寧
一、文本分析
這是學生所接觸到的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文言文。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兩個字:導與趣。
所謂“導”,指在學習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掌握最基本的文言文學習方法,了解最基礎的常識,從而培養最主要的學習習慣。所謂“趣”,需要將文章上出情趣來,讓學生意識到文言文并非難懂、難學,只要發現了其中的興趣就能主動地學習。
在本課的學習中,我將學習的方法分為最基礎的兩條:一是依據注釋解讀文本;二是在翻譯中牢記譯(翻譯)、留(專業名詞、人名等不用翻譯)、調(為保持語句通暢可調換順序)、增(補充語句中的省略部分)四字。同時,我補充了《世說新語》的創作背景(魏晉至唐的門閥制度),同時還將文中一些有趣的故事按照難易程度依次呈現在課堂中,讓學生們發現故事蘊涵的趣味。接下來,再通過朗讀體現出不同人物的不同心情,從而親身地體會這些簡單文字背后的情感。
二、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文言學習基本方法,通讀全文。
2、結合《世說新語》編寫背景,了解文章特點。
3、品讀文章描寫手法,分析人物個性。
三、教學準備:
《世說新語》相關篇章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世說新語》簡介,強調其因為語言凝煉、人物形象鮮明成為古典小說的源頭之一。
《世說新語》編寫背景:東漢末年興起了品評人物的風氣,后來發展成選拔官吏的九品中正制,而出身官僚世家的名人自然成為別人的關注與仰慕的對象,他們的生活逸事常常被人們記錄下來,這些小事也往往能夠體現出人物的性格,與他們后來的作為息息相關。這些故事最終在南朝劉宋時期被劉義慶編輯成書,就是這本《世說新語》。
小故事:王羲之坦腹東床,王敦入石崇家的豪廁面無羞色。
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報告)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咸自矜持(莊重),唯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郗公云:“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于是,就)嫁女與焉。
石崇廁常有十余婢侍列,皆麗服藻飾,置甲煎粉、沉香之屬,無不畢備。又與新衣著令出。客多羞不能如廁。王大將軍往,脫故衣,著新衣,神色傲然。群婢相謂曰:“此客必能作賊。”
2、初讀課文
聯系書下注釋,翻譯文本(先讀一篇課文及注釋,學生討論老師指導再回答)
提示:
1、翻譯時依照四字:譯(文中主要字詞全要翻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增字組詞或以近義詞替換:如寒雪日——寒冷的下雪天、講論——講解談論、便怒——就發怒)、留(專有名詞或人名不用翻譯,如謝太傅、胡兒、無奕、左將軍王凝之、陳太丘、元方)、調(為語句通暢要在翻譯時調換語句:謝太傅寒雪日內集——在寒冷的下雪天,謝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元方入門不顧——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了家門)、增(補充詞中省略的成分,如即公大兄無奕女——她是太傅的大哥謝無奕的女兒;過中不至——過了中午友人還沒來;日中不至——你到了中午還沒來。)
2、強調關鍵字詞:
字詞活用(文言文中一些字詞的用法與現代漢語不同,我們稱之為字詞活用):寒雪日——在寒冷的下雪天(名作狀)、期——約定(名作動)、時——當時(名作狀)
還有一些詞語在文言文中經常出現,也需要我們熟記:然:……的樣子;乃:才;相委而去:而,表承接。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導語設計:同學們,我國古代流傳下來了許多聰明孩子的故事,不僅有我們所熟悉的司馬光、孔融,還有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等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兩位這樣的古代少年,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他們,和他們交個朋友。
2.檢查預習:學生簡介作者和作品、教師補充。
劉義慶,南朝宋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南兗州刺史、都督加開府儀同三司。愛好文學,招納文士。撰有《世說新語》,記述漢末、魏、晉士大夫的言行。原有集,已失傳。
《世說新語》原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賞譽等36門,主要記錄晉代士大夫的言談、行事,較多地反映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魯迅稱之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本書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不作任何夸飾,語言簡練,辭意雋永,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
二、點讀字詞。
1.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注意糾正讀錯的字音。
強調讀準如下字詞的讀音:太傅 欣然 差可擬 無奕 在否 慚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節奏,讀順句子。
3.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字詞。
4.學生分小組討論解決字詞句方面的疑難。如有小組內難以解決的問題,可提交班上集體解決,教師可適當給予提示。
5.教師點讀如下字詞,檢查同學們的理解情況。
兒女 講論 俄而 欣然 未若 期行 舍去 尊君 家君
驟 差 擬 因 戲 否 委 引 顧
三、譯讀文句。
1.學生朗讀課文,對照注釋,疏通文意。
2.女生讀《詠雪》,男生說譯文。
3.男生讀《陳太丘與友期》,女生說譯文。
4.教師讀課文,學生說譯文。
5.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學生再讀課文,要求讀出語調的輕重。
四、問讀疑難。
1.學生熟讀課文,并就課文的內容、情感、寫法等提出自己的問題。
2.教師歸納所提問題。重點問題學生未提出,可由教師提出 。
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①謝家聚會吟詩,為什么不選擇一個良辰佳日,卻選擇一個寒雪日?從“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中我們能感受道怎樣一種家庭氛圍?
②從上下文看,“兒女”的含意古今有何不同?
③“公大笑樂”該如何理解?謝太傅到底認為誰回答得最好?
④文中把雪比作鹽、柳絮,你認為哪一個比喻好?你還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嗎?
⑤《陳太丘與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何不同?
⑥文中的友人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⑦元方的性格特點如何?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3.學生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教師依據回答情況給予必要的引導。
明確:①開頭一句“謝太傅……講論文義”涵蓋了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及主體事件等豐富的內容,正因為“雪寒日,俄而雪驟”才能引出“詠雪”事件。在雪花飛揚的寒冷天氣中,外出不便,聚會詠雪不正是賞心樂事嗎?文中“欣然、大笑、樂”等詞營造出一種融洽、歡樂、輕松的氣氛。
②古義:指子侄輩,指家族中年輕的一代人。今義:專指子女。
③對“公大笑樂”,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謝太傅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有人認為“笑”前喻,“樂”后喻;有人認為謝太傅為“柳絮”一喻而“笑樂”。
文章雖然沒有明確交代謝太傅的評價,但從文末補充謝道韞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讀者謝太傅更贊賞謝道韞的才氣。意在言外,確實耐人尋味。
④用“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飛”,各有千秋。有人認為“撒鹽空中”一喻好,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跟鹽比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更高更遠,跟雪的飄舞方式不同。寫物必須首先求得形似而后達于神似,形似是基礎。有人認為“柳絮因風起”一喻好,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有深刻的意蘊。而“撒鹽”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蘊。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學列舉的喻體有“鵝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師在充分肯定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引申其他詠雪名句,如韓愈《春雪》“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
⑤君,是對人的尊稱:尊君,對別人父親的尊稱;家君,謙詞,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
⑥友人與陳太丘期日中,結果不至,他言而無信,不守信用;當他得知陳太丘已先行離去,不但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斥責太丘,粗野蠻橫,十分無禮,可見他是一個缺乏修養、沒有禮貌的人。但在元方一番義正嚴辭的批評后,他悔愧地下車“引之”,又表現他誠懇、勇于改錯的精神。
⑦閱讀元方對友人的批評話語,我們可以看出元方有著良好的家庭教養,表現了他懂禮識義的品質。元方對粗俗的友人“入門不顧”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惡情感易外露的特點,體現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呢?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認為元方并非無禮的理由是:元方年僅七歲,我們不應對其求全責備;一個失信于人,不知自責且當子罵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見一斑,對這樣的人就應該斷然拒之千里之外。認為元方確實有失禮儀的`理由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仍不失為有識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時之錯便徹底否定一個人呢?原諒一個知錯能改的人,不正表現了一個人胸襟寬廣,有涵養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