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09
這是世說新語兩則教學設計,是優秀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目標:
1、學習一些摹景狀物、刻畫人物的手法
2、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
3、學習古人機智、誠實等美德
一、 疏通句篇
1、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劃分正確停頓。(自讀過程中有疑問則舉手提出)
2、 請學生試讀課文
3、 教師范讀
4、 學生齊讀
二、 理解文義、探究深層含義
1、 結合書下注釋,理解句意、文意(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全班討論)
2、 請大家在討論時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詞(1)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 兒女:子侄輩,現代專指兒子和女兒。俄而:不久,一會兒。驟:迅速欣然:高興地(2) 空中撒鹽差可擬 擬:比,比擬(3) 未若柳絮因風起 未若:比不上(4) 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期:約定 乃:才(5) 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期:約會,約定。 委:舍棄。(6) 元丘入門不顧顧:回頭看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禮貌的稱呼對方;“尊君”是對別人父親的尊稱;“家君”對人稱自己父親時的謙詞)請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內容
3、 提問:大家對于課文有沒有什么疑問?(引入下面的問題)(1) 文中的這一家人是在一種什么樣的氛圍下聚會的?(輕松,溫馨)從哪里看出來?(內集,欣然,大笑)(2) “公大笑”一句中省略了謝安的話,如果你是謝安,你會說出什么話來?為什么把雪比作“柳絮因風起”比“撒鹽空中”好?(前者較有韻味)(3) 文末為什么要強調謝道韞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種贊揚與敬佩)(4) 從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陳太丘的朋友是個什么樣的人?(暴躁、易怒)(5) 結尾處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會怎么辦? (6) 讓學生表演這篇的情景。(7) 齊讀課文,要求讀出感情來。
4、 總結:全文以寥寥數筆,就將當時的環境和一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作者能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煉生動的語言,點出了人物與環境的特點,使之躍然紙上。
三、 拓展延伸
1、 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種寫作手法,我們先看看蘇軾的兩首詞,都與飛雪有關,都表達了思念之情。去年相送,馀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水晶鹽,為誰甜?手把梅花,東望陶潛。雪似故人人似雪,雖可愛,有人嫌。這兩首詞把景色和人物情感交織在一起,大家能不能想一些恰當的比喻來形容不同的雪景。
2、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 :“吾(于)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為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1) 用自己的話復述原文的內容。
(2) 陳季方真的不知道自己父親有無功德嗎?
教學目標:
1、了解古代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了解劉義慶和《世說新語》。
3、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解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教學重點:誦讀課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針對文中內容,談談自己的見解。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學生齊讀課文前言,然后讓學生說說古代有哪些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的故事,如:司馬光砸缸、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等。而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中的古代少年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二、學習《詠雪》
(一)了解相關的文學常識:
1、先請學生介紹。
2、教師補充: 劉義慶(403——444),南宋人,愛好文學。《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是直敘其事,不作任何夸飾。《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按照類書的形式編排,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世說新語》內容主要記述自東漢至東晉文人名士的言行,尤重于晉。所記事情,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精神風貌為主,作為史實來看,絕大多數無關緊要。書中表彰了一些孝子、賢妻、良母、廉吏的事跡,也揭露和諷刺了士族中某些人物貪殘、酷虐、吝嗇、虛偽的行為,體現了一些基本的評價準則。《世說新語》的文字,素稱簡潔雋永,筆調含蓄委婉。它沒有鋪敘或過多的描寫,更絕少夸張之處。但寥寥幾筆,卻能表現出相當生動的人物形象。這是因為作者采取遺貌取神的手法,刪落枝葉,抓住人物本身最有特征、最富于意味的動作和語言,直接呈現在讀者面前。并且,它所記載的人物語言,大多是活的口語,使人如聞其聲。
(二)誦讀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背誦。
2、全班齊背,再抽查個別學生背誦。
(三)疏通課文大意
要求學生對照課文注解和《詞語手冊》,自己先把課文口譯一遍,然后在班級交流,逐句請學生來翻譯。必要時,教師精講點撥。
(四)合作研討
1、文中第一句話交代了哪些內容?
明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2、文中營造了怎樣的家庭氛圍?就此談談你自己的感受。
明確:融洽、歡快、輕松。后一問要學生各抒己見。
3、文章結尾交代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4、文中的兩個比喻,你認為哪個好?為什么?你還能說出一兩個形容飛雪的好比喻嗎?
明確:言之有理即可。如 春雪 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三、當堂完成課堂練習,并再次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背誦《詠雪》,并當堂默寫。
2、文學常識回顧。
3、文中重點字詞解釋:內集 講論文義 俄而 欣然 差可擬 未若
二、學習《陳太丘與友期》
(一)讀課文,說大意。
1、 要求學生反復朗讀課文,讀至熟練為止。
2、 讓學生同桌合作,理解疑難詞句,并口頭翻譯課文。
3、 請一位學生說說課文大意。
4、 之后班級交流,逐句翻譯課文。疑難字詞,教師加以強調。
(二)讀課文,說人物。
1、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集體揣摩對話的語氣、語調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 試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要求準確、流暢和有感情。
3、 從文中任選一個人物,根據其言行舉止說說自己的整體感受。
如:元方——聰明、懂得為人的道理。
(三)讀課文,說語言。
1、默讀課文,理解一些文言詞語的含義。如:期、舌去、乃、尊君、不、委、家君、則、引、顧。
2、默讀課文,理解一些文言語句的含義。
(四)讀課文,說看法。
1、 文中哪兩個詞語是全文的核心?(無禮、無信)
2、 這篇文章的寫作意圖是什么?(借陳記義正辭嚴的斥責,從反面來說明“信”和“禮”的重要性。)
3、 你認為文中的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一、說教材
《世說新語》兩則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五篇課文,本單元的文章以家庭、親情為主題。其中,《詠雪》一文展現了家庭和美溫馨的一面,勾畫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的畫面,展現了一個典型的書香家庭。這篇課文看似淺顯,但若能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深入領會,自會翻出新意。《陳太丘與友期》這篇文章是寫陳太丘之子元方聰穎機智的,小小年紀就知道維護父親的尊嚴,可見父子情深。這篇文章它告訴了人們一個道理——人必須明禮誠信。
二、說學情
七年級的學生剛剛踏入中學的大門,還沒有完全能夠適應初中語文的學習方法,第一單元的語文學習對學生以后初中三年的語文學習起到了一個很好的奠基作用。而本篇課文又是作為初中文言文閱讀的第一課,所以學生學習起來肯定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雖然本節課上的是復習課,但是由于本班學生的語文素質參差不齊,文言文學習方法還處在形成階段,引導學生進一步鞏固學過的知識,把握教材,培養學生懂禮守信的好品質,是本人在本節課上思考的重點
三、說目標
因此我確定的本課的復習目標(三維目標)是知識與能力:了解作者作品,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過程與方法: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閱讀淺易文言文。情感與態度: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教學重難點: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傳統美德。
四、說模式
本節課是按照“五步三查”的高效課堂模式進行設計的。五步:導入新課、自主預習、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課堂檢測。三查:查學生自主預習、查可合作探究、查課堂檢測情況。
結合初中文言文教學的重難點和本單元本篇課文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仔細的設計。
五、說方法
文言文的教學重點在于理解文中重點文言字詞、理解文本含義與誦讀文本,感受文言表達的風格、領悟作者在文本中流露的情感,既是文言文教學起點,也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所以本節課以學生自主復習教學法為主,教師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從課件中選取適合教學需要的圖片、錄像、聲音、文字等資料,在學生遇到難題時加以點撥,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文言字句的理解和對文章主題的把握,汲取古代文化的養分,形成語文素養的積淀。
六、說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總共設計了五個環節分別是:
1、復習導入及作者作品介紹,由古代英雄少年的故事導入。作者及作品介紹由幻燈片展示出來;
2、自主復習,學生先集體背誦課文,然后自由完成自主復習的字詞解釋及句子翻譯兩個小題;
3、是合作探究,一共設計了七個小題,主要考察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情況,促進知識的運用和能力的生成,同時也為下面合作探究做好準備;
4、合作探究,設計了兩個題目,主要是考察學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和積累閱讀的能力;
5、課堂檢測,設計了四個小題,也是對學生掌握本節課知識點的一個小小的作業評價及老師作一個簡要的總結和學生整理自己的收獲。
七、說得失
原本以為這節課應該很輕松的上完,因為是復習課嗎,學生對知識點應該能夠很好的把握,但是上了課之后才感覺自己想得過于簡單了,感覺存在以下幾點:1、學生對基礎知識把握不夠,原本已經背過的文章現在讀起來還那么生疏,自主復習中的字詞和句子的翻譯很多學生還存在錯誤的地方;2、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夠,拓展延伸的第一小題,應該說是動動腦筋思考一下就差不多能夠得出答案了,但在上課時學生對這道題卻顯得不知所措。可能主要是因為我當時沒有對學生進行很好的引導才出現這樣的問題;3、知識的遷移運用的能力不夠,課堂測試第四小題,有關謙辭和敬辭的題目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題在解題時甚至還鬧出笑話。當然還有學生在課堂上變現的不夠積極,合作探究時不積極,主要是老師引導的不夠,當然本節課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沒有拖堂。
教學目標:
《世說新語兩則》教學設計范文
1.了解有關《世說新語》的文學常識。
2.文言文詞句的翻譯。
3.閱讀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學重點:
1.《世說新語》文學常識的掌握。
2.文言文重點字詞、句子的掌握。
教學難點:
體會《世說新語》中“以事見人”的藝術方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新課前,讓我們先來看幾幅圖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語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詩”、“管中窺豹”(學生參與)。這些成語和典故都出自我國南朝時期的筆記體小說集《世說新語》。
二、背景介紹
《世說新語》是由南朝的劉義慶編撰而成的,劉義慶是宋武帝劉裕的侄子,是劉裕之弟長沙王劉道憐的二子,后來因為他的叔父臨川王劉道規沒有子嗣,而過繼于他,并承襲為臨川王。
劉義慶雖然身處皇室,但為人非常的儉樸,“性簡素,寡嗜欲”。又喜好文藝,因此他的周圍總是圍繞著一大批文學名流。他的作品主要有《世說新語》、《幽明錄》、《徐州先賢傳》、《典敘》和《集林》。
《世說新語》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三國至兩晉時期士族階層的言行風貌和軼事瑣語的筆記小說,也是六朝志人小說的杰出代表。
《世說新語》具有“語言簡練、辭意雋永”的特點。
《世說新語》全書共八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雅量、任誕、汰侈、等36個門類,共記載了1130個故事。
書中很多故事是我們所熟知的,比如:七步成詩(曹植)、望梅止渴(曹操),還有些故事也非常有趣,如:德行篇里的“管寧割席”;言談篇里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任誕篇里的“王子猷夜雪訪戴”(乘興而來,興盡而返);汰侈篇里的“石崇勸酒”等等。
三、課文分析
1.課文引入
從課文的注釋中了解楊修和曹操的相關資料,并對楊修作補充介紹,再由學生回憶發生在楊修和曹操之間的故事(“一合酪”,還有“雞肋”、“門闊”、“夢境殺人”和“帝位之爭”),從中初步體會兩者的性格特征。然后,教師范讀,
并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字、詞的讀音和句子的停頓。請同學朗讀,檢查糾正。
2.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可以通過文中的注釋,自己思考或和同桌討論疏通文意,教師進行重點點撥,包括重點字詞和重點句子的分析。
①重點字詞:
魏武嘗過曹蛾碑下
嘗:曾經
下:旁邊
例句:吾嘗終日而思矣
《勸學》
待我思之
思:思考
令修別記所知
別:另外
(別情 別名 別有天地)
乃嘆曰
嘆:感嘆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
絹:質地薄而堅韌的絲織品,也指用生絲織成的一種絲織品。
臼:搗米用的器具,用石頭或木頭制成,中部凹下。
齏:調味用的姜、蒜或韭菜碎末兒。
②重點句子:
a.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
翻譯:見到墓碑的背部題有“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
正確的語序應是:見碑背上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
b.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翻譯:我的才華不如你,走了三十里才悟出來。
正確的語序應是:我才不及卿,三十里乃覺。
3.課文知識的補充
曹娥碑:
在古越大地上有兩塊名聞遐邇的碑刻,就是后世所盛贊的“斯篆淳碑”。斯篆,是指秦丞相李斯撰文并篆寫的《秦會稽刻石》;淳碑,則是指由東漢邯鄲淳為表彰當時的孝女曹娥而撰寫的曹娥碑。曹娥,是東漢會稽郡上虞人,父親曹盱,以“巫祝”為業,能“婆娑樂神”。在曹娥年滿十四歲的五月初五,按鄉里習俗,曹盱在江上迎濤神(伍子胥),以保一方平安。江上浪大水急,曹盱不慎落水淹死。由于沒見到尸體,曹娥痛不欲生,便沿江尋找父親的尸體。于十七日后,投江而死。縣令憐惜她的義舉,讓他的弟子邯鄲淳為她寫了碑文。而那距離曹娥殉父的時間也已經過去九年了,邯鄲淳執筆之時,才年僅十六歲,但文采非凡,據說是“揮筆而成,無所點定”,連當時的名士魏朗看到后也直自嘆不如,并偷偷毀掉了自己的草稿。
《曹娥碑》得以名揚全國,與蔡邕的評語是有莫大關系的。相傳蔡邕因為上書彈劾宦官,而被流放南方,遇赦后,又懼怕報復,不敢回家鄉,于是亡命天涯,轉而來到江浙一帶。在會稽的地方志中曾記載,蔡邕夜訪曹娥墓,用手摸索著讀完了碑文,大贊之余,又在夜色中題上了“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龍飛鳳舞的八個大字,給后世留下了這千古字謎。
4.人物性格的品評
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描寫楊修和曹操的言行的語句,從中分析人物的性格,體會《世說新語》“以事見人”的藝術特色。魏武帝楊修謂修曰:“解不”答曰:“解”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乃曰:“吾已得”令修別記所知曰:“黃絹……”乃嘆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提問:
①曹操問楊修“解不”時,他的心態是如何的`(胸有成足呢,還是試探性的)?
②楊修的一個“解”字似乎太簡單了,但從中我們能看出什么?
(兩者地位的差異,嚴明的君主關系;楊修深知自己所處的地位;楊修的修養;楊修的胸有成足。)
我們可否在這個“解”字前面為他加個修飾語,如果可以應該加什么?(微笑,淡然,茫然?)
③曹操說,“卿未可言,待我思之”從中我們又能體會出什么(好勝、好思)?
④“令修別記所知”中的“令”又一次強調了什么?(嚴明的君臣關系。)
⑤乃嘆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從中我們能讀出什么?有真心贊美嗎?
如果能發自內心的贊美,哪處就可以贊美了?從中
可以看出曹操怎樣的性格? (我們可以讀出形象化了的兩人智慧的差距。此處不是贊美,是感嘆。從中也可以看出曹操不甚寬廣的胸襟。)
總結:從文中寥寥幾句,我們就能體會到曹操和楊修鮮明的性格特征,而這正是《世說新語》藝術手法上“以事見人”獨特的魅力。并且在語言方面我們也能感受到《世說新語》簡潔明了,清麗委婉的特征。
四、知識的擴展
1.有關隱語的介紹。
我國的謎語源遠流長,早在生產力還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現了謎語的語言現象。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語言日益豐富,具有隱示性的歌謠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并出現了我國謎語的最早形式--廋辭和隱語,這是謎語的最初萌芽。到東漢時期,隱語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根據漢字的結構特點,利用方塊字在離合增損中形、音、義的變化,產生了第一條文義字謎,即“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隱語從先秦過渡到西漢,就開始逐步趨向于謎語,當時流行的射覆,已成為民間和宮廷的娛樂品了。并且大量的隱語開始出現在文學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現出對其的特別鐘愛。
2.用猜謎的形式使學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1)
謎面:呀 (打一成語)
(2)謎面: 群英會(打一教育機構)
(3)謎面:歐美民族(打一人名)
謎底:
(1) 唇齒相依
(2)幼兒園
(3)西施
五、作業環節
給一段文字加上正確的標點:
人餉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許蓋頭上題合字以示眾眾莫能解次至楊修修便啖曰公教啖一口也復何疑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