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07
這是次北固山下教學反思,是優秀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次北固山下》是人教版初中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古代詩歌四首》中的第三首。《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詩,主要寫詩人在旅途中的所見所感。詩人途經北固山,停在山下,看到青山綠水,潮平風正的景象,一種思鄉之情油然而生,詩歌表達了作者對家鄉親人的思戀之情。
情景交融是大多數詩歌的特點,同樣也是《次北固山下》這首詩最大的特點。頷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及頸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備受人們稱贊的名句。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新舊年交替時的江南景象。尾聯部分,作者抬頭見到北歸的大雁,觸景生情,發出了“鄉書何處達”的感嘆。全詩的意境優美,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抒發了詩人遠在外地深切的思鄉之情。
為了貫徹我校的課改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同時提高學生對詩歌的學習興趣,針對這節課我主要圍繞課程標準的三個維度目標進行設計,全面考慮了學生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接受的教育,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流行歌曲許巍的《故鄉》作為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也可以渲染情感氣氛。
2、學生齊讀詩歌,聽專業朗讀音頻,讓學生在朗讀中自己體會詩歌的韻律和作者的情感。
3、學生分小組討論,讓學生自己通過交流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出詩歌的具體意思,培養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
4、讓學生有充分的交流表達自由,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5、注重詩歌的感悟教學,讓學生自己親身去體會出詩歌所包含的情感及意境。
當然,這節課上完后,我也發現了自己的教學存在一些問題。
1、播放歌曲的時候,聲音有一點小,沒有調整好,所以氣氛渲染的效果不是很好。
2、在學生分小組討論環節,學生發言不夠積極,應當先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再交流。
3、對課堂的寬松、活躍氛圍營造不到位,所以學生發言不夠積極,影響了整體的課堂氣氛。
4、課堂小練有點過于簡單,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其深入思考。
我相信,常反思才能有進步,我會多積累經驗,虛心求教,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
教學目標:
1.掌握詩歌的內容并背誦全詩。
2.品位詩歌意境,領悟詩歌主題。
3.感受中國詩歌的思鄉主題。
教學重點:
掌握詩歌的內容并背誦全詩。
教學難點:
感受中國詩歌的思鄉主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王灣,洛陽人,一個生卒年不詳的唐朝詩人,但今天我們仍記得他的名字,就是因為他寫下了《次北固山下》這首千古傳頌的詩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以詩傳”啊。
二、朗讀明義
1.學生自由朗讀。
2.聽老師范讀。
3.作朗讀指導并齊讀。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參照注釋,同桌互譯詩句。
(老師巡視,幫助學生解決疑難)
投影
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暫時停宿。
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北,下臨長江。
客路,當指驛道,是旅客來往所走的道路。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舟行”相對應。
青山:指北固山。
行舟:乘船前行。
綠水:長江。
前:向前航行。
潮平:指潮與岸齊,因而兩岸顯得寬闊,這是春潮初升時的景象。
風正:指順風,且風力不大,所以帆是懸掛之形。
殘夜:夜色已殘,指天將破曉。夜將盡而未盡的時候。夜將盡時分,太陽從東方升起,又因鎮江跟東海相距不遠,故稱海日。
舊年:未盡的一年。相對于新年而言,舊年未盡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謂“江春入舊年”。
歸雁:大雁每年秋天飛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傳遞書信的傳說。
鄉書:家書(家信),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詩人有托書于歸雁之意。
5.請一位學生講述詩歌內容。
(原意保持不變,但允許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圍創設。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同學們能例舉一些學過的寫鄉愁的詩歌嗎?
(如李白的《靜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這首詩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屬于寫景?能說出來這是什么寫作手法嗎?
明確:第四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屬于寫景。先寫景,再抒情,景為情設,情因景生,這是詩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寫作手法。
3.前面三句寫景,各有特色,請問你最喜歡哪一句?說說你的感受和理由?
設想:分小組交流各自的感受與觀點,然后請幾位同學登臺講述。以鼓勵為主,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世界、多元理解和獨特感受。
四、拓展達理
1.思鄉是中國文學的主題之一,無數的鄉愁陪伴著無數的詩人,同時無數的詩人創造了無數的鄉愁詩。鄉愁豐富了我們的情感世界,鄉愁詩豐富了我們的文學世界。思鄉實際上已經成了一個“結”,一個套在炎黃子孫身上的“結”。本冊書還選錄了這樣一首詩,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讓我們來感受一下詩人筆下的鄉愁吧。
2.當歷史的車輪轉到了今天之后,我們有了火車、飛機,有了電話、網絡,我們的神州五號也順利“上天”了,地球已經變成地球村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思鄉情感又怎樣呢?有還是沒有?多還是少?淡還是濃?
現在我想讓大家先欣賞一首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寫的現代詩,題目叫做《鄉愁》。
五、背誦體味
自由朗讀背誦。
六、拓展作業
課外找一首表現思鄉主題的詩,并把它背下來。
《次北固山下》是蘇教版初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誦讀欣賞《古代詩歌三首》中的第一首。《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詩,主要寫詩人在旅途中的所見所感。詩人途經北固山,停在山下,看到青山綠水,潮平風正,思鄉之情油然而生,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戀之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大多數詩歌的特點,同樣也是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其中“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備受稱贊的名句。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江南景象,但時近春節,頭頂大雁,發出了“鄉書何處達”的感嘆。全詩意境優美,情景交融,抒發了詩人旅居外地時深切的思鄉之情。
為了貫徹我校的課改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針對這節課我主要圍繞課程標準的三個維度目標進行設計,全面考慮了學生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接受的教育,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案體現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以生為本”的課改思想。
2、積極實施教學評價,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習慣。
3、創設的詩歌學習情景,增強感悟。
4、合理引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5、注重對詩歌進行感悟教學,將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融為一體。
當然,這節課上完后,我才發現自己的教學存在很多問題。
1、課前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預習時間,所以課堂的各個環節都顯得很拖沓,學生與教師都顯得手忙腳亂。
2、課前預設不夠,特別是沒有站在一個初一學生的角度看待自己設計的問題。導學案上的問題設計有點難,不在學生能夠自學的范圍之內。
3、導學案的問題設計不合理。詩意的疏通可以放在課前預習的環節解決,這樣就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挖掘課文,深入課文。
4、教學時間把握不到位,整節課前松后緊,導致整節課下來重難點問題沒有突破,重難點體現并不明確。當堂檢測也沒來得及完成。
5、學生對詩歌的意境并沒有身臨其境的“走進去”。
6、自身的業務素質有待提高。教學不能做到從容不迫,教師的點撥不夠簡潔,教師的語言有些啰嗦繁瑣。
我相信,常反思才能大進步,我會多積累經驗,虛心求教,真正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1、內容上,“意象”這個概念可以不提出,只講“事物”即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也可不講,否則就脫離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對仗這個律詩的要求要講清,這是講課時遺漏的。
2、次序上,我先指明本問是表現了鄉愁,然后讓學生找出句子中表現出來的鄉愁,這是違背學生認知規律的做法,應通過朗讀分析,指導學生從句子中體會作者的感情。
3、詞語上,對重點詞語,如“風正一帆懸”中的“一帆懸”解毒不夠,沒有沒有在特定的景中渲染出特定的情。
4、提問上,集體回答較多,個別提問較少,沒有很好地顧及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同學。
5、板書設計上,字不夠端正,而且較亂。
總得來說,《次北固山下》這堂課基本達到了我預定的教學效果,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的問題,這是需要我在今后工作中再接再厲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