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8
這是小木船教案板書設計,是優秀的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一)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同學之間要相互諒解,多作自我批評,這樣才能增進友誼。
(二)學習編寫作文提綱的方法。
教學重點
學習編寫作文提綱的方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懂得要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就要相互諒解,多作自我批評。
2.學習編寫作文提綱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編寫作文提綱的方法。
三、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同學之間出現了矛盾或發生了不愉快的事,你是怎樣對待的?學習了《小木船》這篇課文,你也許會受到一些啟發。
(板書:10*小木船)
(二)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默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了解課文內容。
(1)默讀課文,畫出不懂的詞語,了解詞語意思。
珍藏:認為有價值而妥善地收藏。
精致:(制造)精巧細致。
形影不離:就像人和他的影子永遠在一起那樣,形容非常要好,總是在一起。
分辯:辯白。
破裂:(完整的東西)出現裂縫。
驚訝:驚異。
(2)結合詞語意思,輕聲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2.閱讀課文,劃分段落,歸納段意。
(1)請一名學生朗讀課文。
(2)分段,歸納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寫每當看到精致的小木船就會想起陳明。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寫我和陳明因為小木船引起爭執,友誼破裂。
第三段(第4自然段):寫幾個月后,陳明送給我一只精致的小木船,我們都認識了自己的不對。
第四段(第5自然段):寫我一直珍藏著小木船。
分段,歸納段意時,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相互啟發,教師予以適當點撥。
(3)有感情地齊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3.分析課文,懂得同學之間要互相諒解,多作自我批評,這樣才能增進友誼。
(1)結合思考·練習第1題,放手讓學生分析課文,領會課文的思想內容。
教師出示寫有思考·練習第一題的投影片,學生進行討論學習。
對陳明為什么送給我一只精致的小木船?這一問題,學生應概括出:因為我失手摔壞了陳明的小木船,陳明一氣之下也摔壞了我的小木船,為此我們的友誼破裂了。后來陳明家要搬到外地去,為表示他的歉意,為恢復、增進和我的友誼,陳明又送給我一只精致的小木船。
在討論這個問題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閱讀第3自然段,讓學生理清兩人友誼破裂的經過。懂得同學之間發生矛盾或遇到不愉快的事,如果雙方互不謙讓,互不理解,就會越鬧越僵,影響同學間的友誼。
對我為什么這樣珍惜這只小木船?這一問題,學生應概括出:事情發生后,我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但沒有鼓起勇氣向陳明道歉。看到陳明主動道歉并送給我精致的小木船,我非常感動。而陳明從此就去了外地,我們再也沒有見過面,這只小木船就成為我們友誼的象征,睹物思人,倍感我們友誼的珍貴,所以,我把對陳明的思念,對我們深厚友誼的珍惜都融入這只小木船中,格外地珍惜它。
在討論這個問題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重點閱讀第4自然段,分析我和陳明兩人的動作(攥、塞、握)、神態(偷偷、驚訝、滿臉通紅、激動),體會兩人當時的心情,進而領會課文的思想內容。
4.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
(課文通過記敘圍繞小木船發生的一件事,說明同學之間不應當為小事斤斤計較,要互相諒解,多作自我批評。這樣,才能增進友誼。
(三)學習編寫作文提綱的方法。
1.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他要說明什么道理?
(作者寫這篇文章是要說明同學之間不要斤斤計較,要互相諒解,多作自我批評,才能增進友誼這樣一個道理。)
同學之間相處,每天都會發生些小事,作者選擇了哪件事來寫?這件事與作者要說明的道理有什么關系?
(作者選擇了小木船這件事來寫。這件事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件小事,但卻能很好地表達出作者要說明的道理。)
選擇好能表達中心的事件后,作者又是怎樣一步步地把事情寫清楚、寫具體的呢?
(作者首先寫看到小木船就想起陳明;然后按事情的發展順序記敘了圍繞小木船在我和陳明間發生的一件事;最后寫我珍藏著小木船。)
如果不寫文章開頭一段和結尾一段,文章是否完整?這兩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不寫開頭一段和結尾一段,文章也是完整的,開頭一段開頭點題,引起讀者興趣為什么看到小木船就想起陳明,結尾一段既承接上文,告訴讀者陳明確實隨家趕到外地了,又呼應了開頭一段。)
2.在教師引導學生總結的基礎上體會作文提綱的作用。
剛才同學們圍繞這篇課文所進行的討論學習,正是作者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所思考的,考慮成熟后,一一列出,就是作文提綱。
3.對照課文前的提綱,學習掌握寫提綱的步驟,掌握提綱的內容。
(1)對照課文掌握作文提綱的內容。
(內容包括作文題目、文章中心、材料安排三大項)
(2)按一定的步驟寫提綱。
(一般要先定文章中心,然后安排好材料。作文題目根據中心及材料確定好,可在列提綱對先寫,也可在安排好材料后再寫。)
4.質疑解難。
學生針對在學習編寫作文提綱上的疑難,提出問題,教師采用讓學生討論解決或教師直接解答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學習目標
①能借助拼音讀通課文。
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們把香港稱為“東方之珠”的原因。
③讓學生搜集資料,了解香港的歷史與今天。
教學重點
指導朗讀。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與同學的討論交流,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課前準備
搜集與香港有關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①板書課題。
②香港,她為什么被稱為“璀璨的明珠”呢?今天我們就去游覽一下,具體感受這顆璀璨無比的“東方之珠”。
二、整體感知
①指名讀閱讀提示,找出閱讀要求:說說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香港的。
②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想。
③交流匯報。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相機板書:萬國市場
美食天堂
旅游勝地
燈的海洋
三、誦讀體驗
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把自己特別喜歡的段落多讀幾遍。想想讀懂了什么,還有哪兒沒有讀懂。
②交流展示。裝扮解說員,向游人介紹你最喜歡的那方面的內容。
③提出不懂的問題。師生共同釋疑。
四、拓展活動
學生自由交流搜集到的資料,也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讀了課文后的感受。
課后反思:
本課由姜文姐教授,對于沒有去過香港的孩子來說,大量的圖片和課文的介紹把他們真的帶到了香港。老師設計當小導游來介紹香港,把課文當作資料,這是一種新的提法,學生很感興趣。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理解重點句子.
2.通過看圖和理解課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受到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愛美的情趣。
3.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培養觀察力和理解、表達能力。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歸納中心思想
2教學重難點
1 重點: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想象其美景.
2.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3教學目的
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圖文對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練習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整體感知
觀察圖畫,說一說進入圖文描繪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課文是怎樣評價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歡哪一部分內容?為什么?
活動2【測試】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1.指讀課文、正音、解詞
波瀾壯闊:指大海波浪翻滾,景象壯觀。
翡翠:綠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澤。
拔地而起:從地面上突起。
屏障:像屏風那樣遮擋著的東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聳立著。
怪石嶙峋:奇形怪狀的石頭重重疊疊的樣子。
(2)通過預習,說一說你最喜歡課文的哪一部分內容?為什么?
(3)小組交流預習后的初步感受。
(4)學生質疑問難。
活動3【講授】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1)導入語:(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它以其高大堅固、氣魄雄偉成為世界上的一個偉大奇跡,成為外國人到中國不能不去的旅游區。在我們祖國的南方也有一個外國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聞名的桂林。這節課我們就學習《桂林山水》。(板書課題)
(2)出示彩圖,同時播放課文朗讀錄音進行范讀,對圖文進行整體感知,引導學生進入圖文描繪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讓學生感受。
活動4【導入】出示圖、結合課后題進行提問。
(1)先整體觀察,再部分觀察。分部觀察時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結合起來進行觀察。
(2)在分別看水和山時注意它的特點,邊看邊想象,用欣賞的方法看。
(3)說說觀察內容時要說出從哪兒看出來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瓏,優美動人。漓江的水平靜、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有象山、老人山、駱駝山等,山圍繞著水,水倒映著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幾只小船青山、綠水、紅花、小舟匯成一幅錦繡山河的美景。)
(4)學生試說圖意。
①請學生說說漓江的水。
(深綠色的漓江水,從眼前伸向遠方,平靜、清澈。近處漁人的竹筏和小船,兩只貨船平穩地行駛。對岸幾條木船靜靜地停靠著。遠處有一只大船牽引著小木船正緩緩地開來。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現于水中。)
②請學生說說桂林的山。
(近處的三座山,左邊的像駱駝,右邊像大象,中間的像老人;遠處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羅列,形態萬千。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顏色各異,色彩明麗,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③請學生說說山水交融的情景。
活動5【練習】圖文對照,理解課文,討論分段。
(1)指名朗讀課文。
(2)分小組討論,課文中哪些內容與課文中的插圖配合、分別介紹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點?你讀懂了什么?
(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紹了漓江的水靜、清、綠和桂林山的奇、秀、險的特點。)
(3)另外幾節主要寫什么?
(課文的第1自然段講作者蕩舟漓江觀賞桂林山水的原因。課文的第4自然段講桂林的山水美,猶如一幅完整而美麗的畫卷。)
(4)討論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作者觀賞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講桂林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講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講桂林的山水美。
(5)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讀課文。
活動6【作業】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練習朗讀課文。
2 桂林山水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2 桂林山水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整體感知
觀察圖畫,說一說進入圖文描繪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課文是怎樣評價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歡哪一部分內容?為什么?
活動2【測試】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1.指讀課文、正音、解詞
波瀾壯闊:指大海波浪翻滾,景象壯觀。
翡翠:綠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澤。
拔地而起:從地面上突起。
屏障:像屏風那樣遮擋著的東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聳立著。
怪石嶙峋:奇形怪狀的石頭重重疊疊的樣子。
(2)通過預習,說一說你最喜歡課文的哪一部分內容?為什么?
(3)小組交流預習后的初步感受。
(4)學生質疑問難。
活動3【講授】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1)導入語:(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它以其高大堅固、氣魄雄偉成為世界上的一個偉大奇跡,成為外國人到中國不能不去的旅游區。在我們祖國的南方也有一個外國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聞名的桂林。這節課我們就學習《桂林山水》。(板書課題)
(2)出示彩圖,同時播放課文朗讀錄音進行范讀,對圖文進行整體感知,引導學生進入圖文描繪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讓學生感受。
活動4【導入】出示圖、結合課后題進行提問。
(1)先整體觀察,再部分觀察。分部觀察時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結合起來進行觀察。
(2)在分別看水和山時注意它的特點,邊看邊想象,用欣賞的方法看。
(3)說說觀察內容時要說出從哪兒看出來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瓏,優美動人。漓江的水平靜、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有象山、老人山、駱駝山等,山圍繞著水,水倒映著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幾只小船青山、綠水、紅花、小舟匯成一幅錦繡山河的美景。)
(4)學生試說圖意。
①請學生說說漓江的水。
(深綠色的漓江水,從眼前伸向遠方,平靜、清澈。近處漁人的竹筏和小船,兩只貨船平穩地行駛。對岸幾條木船靜靜地停靠著。遠處有一只大船牽引著小木船正緩緩地開來。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現于水中。)
②請學生說說桂林的山。
(近處的三座山,左邊的像駱駝,右邊像大象,中間的像老人;遠處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羅列,形態萬千。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顏色各異,色彩明麗,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③請學生說說山水交融的情景。
活動5【練習】圖文對照,理解課文,討論分段。
(1)指名朗讀課文。
(2)分小組討論,課文中哪些內容與課文中的插圖配合、分別介紹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點?你讀懂了什么?
(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紹了漓江的水靜、清、綠和桂林山的奇、秀、險的特點。)
(3)另外幾節主要寫什么?
(課文的第1自然段講作者蕩舟漓江觀賞桂林山水的原因。課文的第4自然段講桂林的山水美,猶如一幅完整而美麗的畫卷。)
(4)討論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作者觀賞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講桂林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講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講桂林的山水美。
(5)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讀課文。
活動6【作業】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練習朗讀課文。
活動目標:
1、感知紙的吸水性不同與紙船沉浮速度之間的關系。
2、積極參加探索活動,仔細觀察并正確記錄觀察結果。
3、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4、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重難點:
重點:正確記錄三種不同材質小船水中的沉浮速度。
難點:感知指的吸水性與只穿沉浮速度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
1、事先請幼兒用普通白紙、報紙、蠟光紙折成小船(每個幼兒選一種紙,折一條船);活動記錄單三人一張,鉛筆三人一只。
2、兒歌《小船》
3、倒入水的小盆三人一個,上面三種材料的紙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兒歌導入本次活動的主題。
師:小船漂啊漂,一起漂到小溪里;
小木船游啊游,一起游到江河里;
小木船開啊開,一起開到海洋里。
師:剛才老師的兒歌里說的是誰在漂啊漂,游呀游呀?
幼:小木船
二、認識不同種類的紙船,猜想結果。
1、認識不同種類的船:
師:除了兒歌里的小木船外,你還知道有什么船嗎?
師:是啊,有些穿是用鋼鐵做的,有的是用水泥做的,還有的是用木頭做的,開起來穩穩的,很安全。
2、出示紙船
師:老師這路也有三艘小船,看看他們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幼:白紙、報紙、蠟光紙
師:我們把這些紙折成小船放進水里,會發生什么呢?我請孩子們來猜一猜哪艘船會最先沉到水里?哪艘穿會最后沉下去?(請2—3名幼兒猜測,老師將猜測結果填寫在事先準備的表格上)
師:小朋友們猜的都不一樣,那我們請記錄表來幫忙,以三人為一組,把你們小組的猜想記錄在?標記的后面,第一個沉下去的,畫上"一個點",第二個沉下去的,畫上"兩個點",第三個沉下去的,畫上"三個點"。
3、請三人一組的幼兒交流自己的猜測情況
實驗結果○
三、實驗并記錄
1、教師講解和師范實驗操作(事先已請幼兒折好小船)
T:我們猜的對不對呢?還是通過實驗來證明吧。
T:老師這里有一盆水,一只手拿住兩只船靠在一起的邊,另一只手拿一只船,心里輕輕地數"1、2、3",然后把小船輕輕地、平穩地放進去,然后用小眼睛仔細觀察,看看到底是是誰第一個沉下去,誰最后一個沉下去,并且把你看到的結果記錄在"○"后面,第一個沉下去的,畫上"一個點",第二個沉下去的,畫上"兩個點",第三個沉下去的,畫上"三個點"。
2、每組選一個小組長,請他將小組的三種紙船放入水中,觀察并記錄結果
T:老師也給小朋友準備了小盆子,用剛才老師的方法,一只手拿住兩只船靠在一起的邊,另一只手拿一只船,心里輕輕地數"1、2、3",然后把小船輕輕地、平穩地放進去,放完后小手不去碰,小眼睛仔細觀察,記錄觀察結果。
3、請幼兒說說實驗結果
4、探索原因,感知紙的吸水性不同與紙船沉浮速度間的關系
(1)T:同樣是小船,為什么有的沉的快,有的沉的'慢呢?
(2)"吸水性"實驗:教師使用投影儀展示實驗過程:出示是那種紙和滴管,分別滴在塑料紙上,引導幼兒觀察吸水速度,并與自己的實驗結果相對應,尋找答案。
T:哪張紙吸水最慢?(蠟光紙)
哪張紙吸水快一些?(報紙)
哪張紙吸水最快?(報紙)
小結:原來不同的紙吸水的速度是不一樣的,誰吸水快,船就沉的快。
教學反思:
教師設計的活動目標明確,活動的層次性強。教師對幼兒的支持,恰如一場“知時節”的“好雨”,恰到好處;教師的指導過程也好似一場“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細雨”,流人幼兒的心田,讓幼兒在一種自然、輕松、適宜的狀態中獲得了“科學”的滋潤和應有的發展。使幼兒能夠學以致用,將所獲經驗遷移到生活中,從而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