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08
這是大自然的聲音獲獎說課稿,是優秀的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課前準備
我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通過借助多媒體玩聽聲音,猜畫面的游戲來激發學生多聲音的辨識,以此來達到老師想要學生們關注自然界聲音的變化這樣一個教學目標。
二、課堂教學
1、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發現了學生們雖然知道這些大自然的聲音分別是誰發出的,但對于文字中關于聲音變化的句子并不能理解表達,并且對老師說的借助關鍵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這種方法理解不足。
2、學生們出現的這些問題都是課堂上實際發生的,很值得我思考,它讓我們清晰的認識到學生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師預設的學習方向去走,所以我們需要給予學生犯錯的機會,在掌握學生的學習困難點后才能更為有效的進行指導。
三、課后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我很大程度上實現了自己教學目標,主要是抓住了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的變化,并借助多媒體動畫讓文字通過顏色的'變化來展示聲音的變化,也帶動學生根據不同的顏色讀好句子,感悟大自然中不同的聲音變化特點。
四、作業布置
我布置的第一項作業是基礎性作業,讓學生們完成課后生字;第二項作業是拓展性作業,讓學生們用這節課學到的方法制作大自然聲音的明信片。兩項作業既有顧及全班學生的基礎性作業,也要適當的拓展性作業,兼顧到了班級的所有學生。
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段、總起段。
學習完課文后,我提出問題:這篇文章哪些段落具體地寫了大自然的的聲音?
學生一下就回答出:2—4自然段具體地寫了風、水、動物的聲音。
我又繼續追問:那課文中的哪一段是概括地寫呢?學生很快就發現了第一自然段。我啟發學生思考:第一自然段和2—4自然段是什么關系?
學生想了一下便說:2—4自然段是圍繞第一自然段來寫的。
我相機表揚他們很會動腦筋,并告訴他們,第一段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段,而它又是第一段,在文章的開頭,所以它又叫總起段。
接著我又告訴學生,這篇課文的2—4自然段中還出現了總起句和中心句,看看你們能不能找到。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了,他們積極地讀著課文,思考著,一下就找到了中心句、總起句。學會這種寫作手法。這篇課文語段優美,要讓學生把2-4自然段流利有感情的背下來。
《大自然的聲音》這篇課文結構嚴謹,第一自然段概括地說明了“大自然中有許多美妙的聲音”,作為文章的總起。第二、三、四自然段均以總分的方式構段,介紹了風、水、動物的聲音。
因此,我以“大自然有哪些聲音”為主線展開教學,在小組匯報時,我有所側重地引導學生學習第三自然段“水的聲音”,抓關鍵詞、重點句進行朗讀、體會,然后觀察發現“頂針”的句式,“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嘩啦啦地洶涌澎湃”,當然“頂針”這樣的術語不能直接告訴學生,只能讓他們去發現句子的結構特點“前一個句子的末尾成為下一個句子的開頭,自然連接”,進而有規律地背誦。
另外兩個自然段我采用扶、放的過程,“風的聲音”側重對比的寫法,“動物的聲音”運用了排比的手法,都是展示了聲音的魅力,我意在培養學生獨立閱讀和團結合作的能力。
最后又回到全文,引導學生發現全文的構篇特點和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構段特點,從整體上對全文有一個把握。
《大自然的聲音》是一篇散文,四個自然段,通過對大自然聲音的細膩描摹,展現了大自然豐富多彩的美。文章整體結構清晰,先總后分;段落結構富有特色,總寫只有一句話,開門見山,簡潔明了;分寫各段,先總后分,先概括后具體,結構化思維十分明顯。因此學生在完成課后第二題時速度很快,難度不大,可見學生對于文章內容的把握是準確的,只是他們不知道“總分結構”這一名詞。
二、三、四自然段的首句,即總寫的中心句,都奠定了整段的寫作手法:擬人化。這種寫法,本身就充滿情趣,符合兒童的閱讀趣味。學生在學習是也相對容易接受,特別是在朗讀時能比較容易地帶入情感,在朗讀課文時情感、語氣把握較好。
課文的語言的美,更重要的在于能根據不同聲音的特點,選擇適切的詞語和句子的長短、節奏。微風“輕輕柔柔”,狂風讓“整座森林都激動起來”;小溪“淙淙”,河流“潺潺”,大海“嘩啦啦”;鳥叫“嘰嘰喳喳”,蟲鳴“唧哩哩唧哩哩”,蟈蟈“歌唱”……無論是描述聲音的特點,還是擬聲,用詞準確、適切。
在本堂課的教學上,我花了很多時間去練習朗讀,對課文內容沒有做太細致的講解,也花了較多的時間去積累關于風、水、動物的象聲詞。因此學生在課后背誦第二三兩段速度較快,朗讀也比較有感情,很順暢,但是在做課堂作業本時出現困難:
問題:讀著片段中的“呢喃細語”,我仿佛聽到了___________。讀著片段中的“______”,我又仿佛聽到了___________。
學生對于“呢喃細語”的理解基本都寫對,但是對于“仿佛“后面的自由練習就不會了,發散性思維較弱。部分學生表示不理解題意,不知道該填什么,后來我告訴他們這是要形容風的聲音,想象不同的風吹起時的景象,學生也能很快明白,只是個別學生不知道如何去表達,或者說是學生的詞匯積累太少。心求通而未得知意,口欲言而未能知貌。
在課后小練筆中,大部分學生都能寫出來,可見這堂課還是有所收獲的,作業本上的小練筆是在課堂上寫的,但是我發現班里21位同學,怎么大部分學生寫的東西都差不多呢,選取了相同的事物,用了相似的修辭。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