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12
這是no是拼音音節嗎,是優秀的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能聽懂、會說日常交際用語:mayiein?ein,please.isthis/thata…?yes,itis.
no,itisn’t.it’s…whatanice…!要求讀音準確,語調自然。
2、能聽懂、會說新授的日常用品單詞:camera,radio
3、學生樂于在活動中用英語進行交流。
教學重點:
1、能聽懂、會說日常交際用語:mayiein?ein,please.isthis/thata…?yes,itis.
no,itisn’t.it’s…whatanice…!。要求讀音準確,語調自然。
2、能聽懂、會說新授的日常用品單詞:camera,radio
教學難點:
whatanice…!
教學具準備及輔助活動:
書包等實物,單詞以及句子的卡片,課件
主要板書計劃:
unit2yesorno
mayiein?ein,please.camera
whatanice…!=hownice!
isthis/that…?yes,itis.radio
no,itisn’t.it’sa…
作業設計、安排:
課內:
抄寫camera,radio三遍。
抄12~13頁的對話1、2、3一遍。
課外:
抄寫camera,radio六遍。
抄12~13頁的對話1、2、3一遍。
背誦單詞以及課文。
教學過程:
1.motivationandnewlesson
(1)
在一般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看情況制造晚到的場景,可以是學生要求上洗手間,也可以教師讓一個學生去幫自己拿一件東西。教師可以就教師當時的情況而定。
假使是教師讓學生去拿東西:
t:oh,where’smybox?
whocangoandgetit.
it’sonmybookandit’sblue.
學生到達。
s:報到。
t:ok.nowisuggestyousay“mayiein?”
s:mayiein?
t:ein,please.
thankyouverymuch.
教師在說的時候可以手持卡片mayiein?
(2)
t:whocantellmeitschinesemeaning?
s:我可以進來嗎?
t:yes.
由于一些學生已經學過,所以這個步驟不會很難。
t:mayiein?
s:ein,please.
教師可以一邊敲門,一邊表演,引導學生說ein,please.
教師接著可以以敲門動作為先導讓學生說(強化練習),然后進行學生之間的對話。
(3)
t:look.it’sagift.
s:war,war…
t:hownice!yesorno?
s:yes!
t:sonowwewillgotothenextunit-unit2yesorno
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讀一下題目。
t:it’sanicebox,yesorno?
s:yes.
t:sowecanalsosaywhatanicebox.
t:whatanicebox.
教師帶領學生強化這個句子。
t:lookatthebox.
s:whatanicebox!
這里需要教師的引導。
(4)
t:sodoyouwanttoknowwhatisinthisbox?
想知道盒子里是什么嗎?
s:yes!
t:sowecanguessandusethissentences“isthisa…?”
教師可以進行進一步的強化。
t:youcantouchandguess!
s:isthisa…?
教師可以進行一些引導。
s:isthisa…?
t:no,itisn’t.
s:isthisawalkman?
t:yes,itis!
solook!
it’sawalkman.
(5)
t:look,thisisagift,too.
look,thisismygift.
s:whatanicebox!
需要教師的一些引導。
t:nowlet’sopenitandseewhatinthebox.
活動目標:
1.在認識磁鐵的基礎上,通過*作活動主動探究磁鐵的穿透*,幫幼兒形成主動探究的意識。
2.讓幼兒在實際的主動*作中感受探究的快樂,在評價中體現成功的愉快。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活動準備:
幼兒人手一塊磁鐵,各種物體(小磁鐵、鐵釘、扣子、塑料袋、紙片、布片、紙杯、泡沫等),*作紙(記錄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幼兒了解“發現”
1、提問:幼兒上課的環境有什么不一樣?
不斷的說出“發現”這個詞,讓幼兒對“發現”有初步的了解;并通過發現環境的不同,仔細觀察周圍的環境緩解幼兒緊張的情緒,以便導入課題。
2、提問幼兒前段時間玩磁鐵的發現?請幼兒依次發言,老師作小結:
①磁鐵能吸鐵的東西
②磁鐵能和磁鐵吸起來
3、老師:老師帶來了不是鐵的東西,問幼兒能不能被吸起來(請幼兒依次回答)。
4、老師:看看能不能想辦法將它們吸起來。
揭開每組桌上用來遮蓋的布,每組的幼兒分別從籃子里拿出各種物體試驗看能不能被磁鐵吸起來。
5、在記錄紙上畫下來,先畫磁鐵,再把自己吸住的東西畫在磁鐵上
6、將幼兒的記錄紙收上來貼在黑板上,配班老師將每人小盆里的東西倒入大盆子中
7、請幼兒導黑板前來,分別講述自己將什么東西吸起來了。幼兒說出自己吸到什么東西后,老師再問其它幼兒有沒有跟他一樣的。
8、老師:我們來比一比看哪一組小朋友吸的東西多,幼兒開始比賽。
9、老師分別到每組前講述比賽結果,分組數,并在黑板上記下每組的數量
10、老師:我們再進行一輪比賽好嗎?
11、老師分組講述比賽結果,分組數,將重復的東西剔下,并將結果記錄下來。
12、幼兒幫老師收拾*作材料
13、老師:磁鐵真的把不是鐵的東西吸起來了嗎?幼兒分別回答,并根據幼兒的講述做實驗,實驗成功后,老師問:磁鐵到底在吸什么?
小結:磁鐵還是在吸鐵,只不過透過紙、布片把鐵吸起來了。
老師:磁鐵還能透過哪些東西把鐵吸起來呢?我們去找一找吧!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自始自終都圍繞著老師創設的環境進行,剛開始老師讓幼兒了解“發現”一詞,循序漸進,讓幼兒有一個過渡的過程,這個活動基于幼兒在以往的活動中已有發現磁鐵的經驗,啟發幼兒回憶有何發現。在幼兒*作后,在記錄紙上畫下自己用磁鐵吸住的東西,記錄紙下方注有“姓名”一欄,但沒有一個小朋友將自己的名子填上,沒有起到作用。
在幼兒分別講述自己用磁鐵將什么東西吸起來的時候,老師應引導幼兒是怎樣把不是磁鐵的東西吸起來的,在比賽前,老師沒有交待幼兒一定要吸不是鐵的東西。
在小組活動時,老師應引導幼兒合作探究,在數數量時應讓幼兒自己數自己組的數量,再報出來,或者為了更好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可在比賽時引導幼兒進行分工,幾個人拿東西吸,一個人專門記錄吸到的東西,并數數。
本次活動有靜有動,有可*作*的由西,整個活動安排的比較輕松。
本次活動中,每個幼兒都把自己當作一個主體,其它幼兒無法參與進來,幼兒無法實現相互交流,無法實現互動,這個環節值得老師思考。
“讓幼兒與環境對話”表達了環境創設的一種新取向,實現了環境創設的一種質的轉變:變靜態環境為流動環境,變單一環境為整合環境、變局部環境為宏觀環境,變物質環境為心理環境,同時促進了幼兒、教師、家長的共同成長,發揮了環境作為教育資源的最大利用價值,真正實現了環境與幼兒的“對話”。
小百科:鐵在生活中分布較廣,占地殼含量的4.75%,僅次于氧、硅、鋁,位居地殼含量第四。純鐵是柔韌而延展*較好的銀白*金屬。
活動目標
1.理解、接受*對自己的評價。
2.根據*的評價對自己的行為作出:“我很乖”、“我做對了”等評價。
3.愿意與同伴、老師互動,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
4.大膽地參與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想法,發展求異思維。
活動準備
“對”(yes)與“錯”(no)標志牌若干及*筆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教師結合圖片,引出兒歌內容,并與幼兒分析兒歌內容
(二)對比兒歌,評判行為
1.請幼兒對比兒歌中的小動物行為,然后回答每種行為的對與錯,對的舉“yes”,錯的舉“no”。
2.評價自己,如:你走路的時候像小花貓嗎?是就舉起yes(對于坐著、唱歌的提問,依次類推)。
3.介紹三個新朋友,請幼兒根據三個朋友的要求進行自我評價,分別是走路輕悄悄、吃飯不挑食,不偏食、睡覺靜悄悄,如果做對了,給花涂上顏*;如果沒做好,給圓圈涂上顏*,教師觀察、指導幼兒進行自我評價。
(三)學習故事
1.教師引出故事《三個好朋友》,講述前半段,請幼兒續講。
2.提問:你有像三個好朋友一樣的小毛病嗎?應該怎樣改正?
附兒歌:
《學好樣》
走路要像小花貓,腳步輕輕靜悄悄;
不要學那小螃蟹,橫沖直撞真霸道。
坐著要學小公雞,昂首挺胸真精神;
不要學那大青蝦,彎腰駝背真糟糕。
唱歌要學百靈鳥,聲音響亮多美妙;
不要學那小烏鴉,唱起歌來呱呱呱。
附故事:
《三個好朋友》
森林里有三個好朋友,他們是“呼呼豬”、“唧唧鼠”和“皮皮猴”,他們十分友愛,可是他們都有一些小毛病。“呼呼豬”最怕鍛煉身體,“唧唧鼠”最愛挑食,“皮皮猴”太好動,上課時總是安靜不下來。
后來發生了一些事,三個好朋友都改正了缺點。那么,究竟發生了什么事呢?(請幼兒發揮想象,續講故事的后半部分)
小百科:yes英語單詞,表示“是,好,對”等肯定意思。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觀察,比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辨別沉浮現象,認識“ ↓ ”“ ↑ ”標記。
3.樂于參與科學小實驗,培養探索精神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
1.鑰匙、*珠、之類的可以沉的東西。
2.泡沫、乒乓球之類的可以浮的東西。
3.盆子、水。
4.沉、浮標記卡片。
活動過程:
1.出示材料,介紹材料的名稱。
“今天老師請小朋友們玩好玩的東西,我們來看看是什么?”
2.幼兒*作并觀察物體在水中的現象。
(1).“這些好玩的東西好幾天沒有洗澡了,我們來幫它們洗洗澡吧!小朋友們仔細觀察看看有什么現象發生?”
(2).教師講解*作要求。
(3).幼兒實驗,教師指導。
3.介紹“沉”“浮”概念。
(1).幼兒交流自己的發現,教師將幼兒說的物體放在盆里,一起觀察物體的沉浮。
(2).“我們把鑰匙、*珠、之類的東西沉在水底的現象叫“沉”.我們把泡沫、乒乓球之類的東西浮在水面上的現象叫“浮”。
4.認識“↓”“↑”標記。
(1).老師這里還有一個更好玩的游戲,但是得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老師還帶來了一些照片,看看都有什么?它是沉在水底?還是浮在水面上的?
(2),。“沉”我們可以用“ ↓”表示,表示它沉在水里。
“浮”我們可以用“ ↑”表示它浮在水面上。
(3).幼兒自己選擇照片,把它貼在相應的標記下。
5.教師總結延伸
今天我們玩這么多,知道了沉和浮,我們把像鑰匙、*珠之類的東西沉在水底的現象叫做“沉”,我們把泡沫、乒乓球之類的東西浮在水面上的現象叫做“浮”,小朋友們回家找一找、玩一玩看看還有哪些東西會沉?哪些東西會浮?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