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02
這是彩虹的課堂筆記,是優秀的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彩虹》一課是小學科學四年級《光》單元的第3課。本課的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對光的各種現象(光的傳播、反射、折射等)已有了初步認識、對日常生活中色彩有所了解的基礎上的,讓學生嘗試做一系列光的合成和分解色光的實驗,以感受光與色彩的無窮奧妙。讓學生認識到日光是由不同顏色的光混合成的,沒有光,也就沒有顏色。通過這些既貼近生活,又引人入勝的科學探究活動,引領孩子們去探索光與色彩的秘密。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依據學生已有的關于光的知識和學生對七色光的經驗,緊緊圍繞動手做、動腦想對光的色散和合成現象引導進行認識和分析。
《彩虹》教學反思范文
一、動手制造彩虹。
彩虹本身就是美好的象征物是個美麗的'自然景觀,本課以制造彩虹的活動做為開頭,必然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熱情,一定會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光和色彩的研究中去。通過課件向學生介紹展示制造彩虹的實驗方法,也就是分解白光的方法:
1.用三棱鏡分解陽光——光線射進三棱鏡后,光線發生了折射,由于組成日光的七中色光的折射角度略微不同,各種不同顏色的光就被分解開了。
2.用斜放在清水盆中的鏡子分解陽光——調節鏡子和水面,使它像是一個三棱鏡,產生與三棱鏡相同的效果。
3.用噴霧器背對著陽光噴霧的方法。
二、分析彩虹認識光的色散通過匯報總結,認識組成太陽的光七色光——紅、橙、黃、綠、藍、靛、紫;了解白光經過三棱鏡或小水滴等進行折射、反射產生色散現象。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
三、不同顏色光混合,把七色光合成白光。
在手電筒上蒙上紅、綠、藍三種顏色的玻璃紙,兩兩混合,觀察混合后的顏色。第一次試教時我發現這個實驗做得很失敗,因為手電筒光的強度不同,而且蒙上顏色玻璃紙后顯現的顏色也不夠明顯。所以學生很難判斷光色混合后的顏色,結果要我來告訴他們。在第二次試教時,我先選取相同型號的手電筒,充足電,然后蒙上兩層玻璃紙,效果好多了。通過這實驗,學生可以知道紅、綠、藍三種顏色兩兩混合可以合成其他所有顏色,它們是光的主要顏色,三種混合就是我們見到的白光。通過視頻介紹光的三原色,并引出彩色電視機的色彩工作原理的拓展活動。
在科學教學中,當學生把探究作為一種學習的需要,逐步成為學習的行為習慣時,課堂教學就會化被動為主動,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一種內驅動力。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根據小學中年級學生年齡小、好玩的心理特征,引導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在“玩”中經歷探究七色光秘密的全過程,在“玩”中激發繼續探究的興趣,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教學目標。
四、擴展最后我播放了《顏色》視頻讓學生觀看,學生可以了解我們生活中見到的顏色除了和物體本身有關還和光有關。為了使學生更集中精神認真聽,我要求學生一邊聽一邊做筆記,播放完后讓個別學生上講臺提出問題,其他學生回答,能提出問題的同學除了認真聽之外還證明他在認真思考問題,一舉兩得,許多同學也想做小老師,提出問題,他們也就更集中精神聽了。
通過《彩虹》這一課例的教學實踐過程,我覺得我的教學設計還不夠完善,如教學語言不夠精煉,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沒有充分地讓學生思考,放手給學生做,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培養還不夠,個別學生在課堂上還做不到主動思考問題等,這些都值得我在今后得教學中不斷反思、改進、積累。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光是有顏色的。
2、了解日光的色散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設計、猜想、驗證、總結,培養學生自主實驗的能力。
2、培養學生實驗操作、動手制作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小組合作,體會合作的重要性和培養嚴謹的學習科學的態度。
2、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科學現象。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知道彩虹是怎樣形成的。
2、教學難點: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并通過實驗知道彩虹是怎樣形成的。
三、教學前準備:
1、演示用教具:圖片、六棱形圓珠筆。
2、學生用材料:噴霧器、玻璃瓶、鏡子、水盆。
四、教學過程:
(一)圖片引入:
1、在圖片里,我們都看到了什么?
2、都看到了彩虹。關于彩虹,你們知道哪些和最想了解什么?
(二)產生疑問
1、彩虹為什么在雨后天晴能出現?
2、為什么彩虹有七種顏色?
3、彩虹為什么是彎彎的半圓形?
4、彩虹是怎樣形成的?
5、彩虹為什么過一會就不見了?
(三)提出研究問題
先來猜一猜彩虹的形成需要什么條件?
(四)探究過程
活動1:再現彩虹
很多同學應該都見過彩虹,對彩虹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如果天空中有一道美麗的彩虹懸掛在天邊,同學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歡呼、跳躍。然而,彩虹是怎樣形成的呢?彩虹的顏色是怎樣排列的呢?這個活動我們首先讓學生自己做彩虹,了解彩虹是怎樣得到的。這是一個探究活動,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做彩虹的活動,了解彩虹。
1、引申的問題:
彩虹形成的條件?
太陽光看起來好像沒有顏色,我們通常叫太陽光為白光,但它實際上是由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我們看到的彩虹,實際上是白光透過了無數個雨、霧的水滴(或水珠),經折射和反射而形成的。
白光是由彩虹中各種顏色的光——紅、橙、黃、綠、藍、靛、紫等顏色的光混合成的。當白光穿過雨滴時,發生折射,改變了傳播方向。各種顏色的光改變的方向大小不同,于是白光就分散成各種顏色的光。
2、觀察
要全面的了解彩虹,我們可以自己再現一條彩虹,找出它更多的特點。
3、討論
再現彩虹要有什么條件?實驗時要注意些什么?把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
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分析出“人造彩虹”的三個必要條件:1)背對太陽;2)順著太陽光的方向看;3)向空中噴充足的水霧。
4、活動:做再現彩虹實驗。
5、交流:學生介紹實驗結果。小組交流后記錄在書中的空白處。
活動2:陽光是彩色的嗎?
把裝滿清水的杯子放在陽光下,陽光透過杯子后,就可以看到透過杯子射出來的光是彩色的,顏色排列的順序也跟彩虹一樣,也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等顏色組成,如果我們用東西擋住陽光,剛才有顏色的光就不見了。我們把白色的太陽光(科學上稱為復色光)通過透明的媒質以后變成有顏色的光(單色光)的現象,叫做光的色散現象。上面做的活動其實就是一個光的色散實驗,這個實驗成功的關鍵是:要求杯子的杯口直徑要比杯底的直徑大。
1、引申的問題
白色的光怎樣分散為七種顏色的光?有什么實驗可以制造的彩虹有七種顏色,那你認為這顏色藏在哪呢?
2、觀察
陽光穿過這杯水會產生什么現象呢?(根據學生實驗方式不同提出各種問題)
3、討論:實驗包括什么條件?實驗時要注意些什么?
4、活動: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把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
(五)匯報:學生匯報發現。
6、拓展:
除了實驗的方法,還有哪些方法來研究彩虹呢?
(六)板書:
(七)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課,反思本課的教學,主要體現了這幾個特點:1、重視學生的親身體驗。2、及時抓住學生的創新思維的火花,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1、如何“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學生愛科學,愛自然的良好情感”是科學課要完成的重要任務。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兒童的好奇心強,具有形象思維占主導的特點,用多媒體去設疑,激起了孩子們對彩虹怎樣形成的探究,以及想自己制造彩虹的急切欲望。
2、當學生有了對彩虹形成條件的猜想,以及想制造彩虹的探究欲望時,要給予了學生充裕的時間,讓他們分小組進行實驗的設計,以及室外再現彩虹的過程,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形式對問題進行討論和解決,提高了全體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參與度,在親歷探究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3、學生不僅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對象,也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部分和生成者。而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呈現者”和學習的“指導者”,更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呈現出信息的“重組者”。這樣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身邊處處有科學,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教學目標:
《彩虹》的教案及反思
1.知識目標:正確認讀本課“虹、座、提、澆、灑、挑、興、拿、鏡、照、千、裙”等十二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著、那、到、高、興、千、成”等七個生字。
2.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正確理解課文內容。
3.情感目標:通過本文孩子豐富的想象力,讓我們學會關心父母、關心家人。
教學重點:識字,寫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在文章的學習中教育學生做一個關心父母、關心家人的孩子。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認識“虹、座、提、澆、灑、挑、興、拿、鏡、照、千、裙”12個生字,學會“著、那、到、高、興、千、成”7個生字。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具準備:生詞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師:(出示圖片)同學們,這是什么?
生:彩虹。
師:彩虹有什么顏色?
生:赤橙黃綠青藍紫。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彩虹》這篇新文章。(板書課題:彩虹)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配樂范讀課文,同學們邊聽邊想,課文講了幾件事情?
師:誰來說說課文講了哪幾件事情?
生:三件事情:一是我在彩虹橋上灑水為爸爸澆山上的`田地;二是在彩虹橋上拿鏡子照媽媽梳頭;三是在彩虹橋上蕩秋千讓哥哥高興。(教師引導)
2、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同時用曲線在文中標出生字詞。
(2)同桌交流,再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自讀、小組讀、分段讀)
三、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檢查生字的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虹、座、提、澆、灑、挑、興、拿、鏡、照、千、裙”指名讀。
(2)開火車讀,小組競賽讀,評出最佳認字小組。
2、寫字。
(1)出示我會寫的7個生字:“著、那、到、高、興、千、成”,指名認讀、領讀。
(2)教師范寫田字格中的生字,學生書空。
(3)學生描紅、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四、課堂總結
在這節課里,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通過本文孩子豐富的想象力,讓我們學會關心父母、關心家人。
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1、 抽讀生字卡片,“開火車”認讀生字。
2、 聽寫生字。
3、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指名分段朗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和。
1、學生分小組讀,給生字正音。
2、文章有幾個自然段?(四個)
3、課文讀給同桌聽,想一想,天上真的有一座美麗的橋嗎?
三、課文詳解。
1、分小組朗讀課文,想一想:天上美麗的橋是什么?讀后,小組匯報交流。
生:天上美麗的橋是雨后的彩虹。
師:文中的我把彩虹說成美麗的橋,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我愛想象、愛思考。
師:那“我”真的能走上這座美麗的橋嗎?為什么?
生:不能,因為它是彩虹,像橋,而且在天空中。
師:那課文中“我”卻在這座橋上為爸爸、媽媽和哥哥做了好多事,又是怎么回事?
生:這是“我”想的,希望可以幫助他們。
師:“我”能想象出這么多事,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我是一個“想象力”豐富的孩子。
2、全班集體讀二、三、四段,你發現了什么?
生1:我為每一個家人都做了事情。
生2:這三段最后一句話都是“你高興嗎”。
師:從這些發現上你覺得“我”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
生:懂事、關心父母、關心家人。
3、那么,我們也應該向這位小朋友學習,多關心父母、家人,同學們平時在家里是怎么做的?(學生自由回答)
4、小組分段朗讀、小組比賽朗讀。
四、總結全文。
1、學了這一課,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師總結:除了學習,我們更應該多關心父母和家人。
板書設計:
11彩虹
彩虹橋上為爸爸灑水澆田地
彩虹彩虹橋上拿鏡子照媽媽梳頭關心父母、家人
彩虹橋上蕩秋千讓哥哥高興
課后反思:
彩虹是孩子們熟悉又陌生的自然現象,由此入手,很好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本節課,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導入到初讀課文,到識字、讀文答題,每個教學環節都滲透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的理念,充分地把讀書權教給學生。另外,我作為一個引導者的身份,讓學生找到問題的答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導地位。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感受彩虹的氣勢美。
2、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彩虹圖片一張、錄像機及錄像帶
2、字卡若干
3、錄音機及音樂帶
4、實物投影一臺
5、知識經驗準備:認識彩虹
活動過程
1、錄像欣賞:彩虹,引起幼兒的注意。
2、錄像中有什么?它們都有哪些顏色?
3、彩虹姐姐有幾種顏色?她是什么時候才出來和小朋友一起玩呀?;文章出自.屈.老師.教,案網'彩虹姐姐像什么?(鼓勵幼兒說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4、老師配樂朗誦詩歌,請小朋友結合圖片欣賞。
5、你們喜歡這首詩歌嗎?說一說自己的感受。(鼓勵幼兒結合圖片說出不同的感受)
6、教師完整朗誦兒歌一遍,然后請幼兒跟著念2至3遍。
7、聽音樂做動作退場。
各領域中的滲透
1、科學領域:科學小實驗《彩虹的形成》
2、藝術領域:蠟筆畫--彩虹
3、生活中的滲透:留意生活中哪些東西像彩虹,引導幼兒觀察。
4、環境中中的滲透:制作彩虹布置環境。
5、家庭教育:家長帶領幼兒在雨后觀看彩虹,豐富彩虹的相關知識。
活動反思
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連續性的過程,需要教師把幼兒語言的發展滲透到各個領域的教育中去,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擴展幼兒的經驗,促進幼兒語言發展。所以,我要更加努力有效地去做個專業的老師!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